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隋唐洛阳城遗址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隋唐洛阳城遗址

隋唐洛阳城遗址

隋唐两代的东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及其近郊。洛阳城于隋炀帝大业元年至二年(公元605—606年),由尚书令杨索、将作大匠宇文恺等主持兴建。隋、唐两代皇帝先后定都此城40余年。城由外城、内城、宫城及曜仪城、圆壁城、东西隔城、东城以及含嘉仓城等几个小城组成。外城平面略呈方形,夯土筑成的城墙东约7312米,西约6776米,南约7290米,北约6138米,城墙基址宽15—20米。在东、西两墙下砌筑着石质的下水道。城墙辟八门(北有二门,东、南各三门)。城内纵横交错的街道形成棋盘格式布局,构成众多的坊(隋时称“里”),现已探明的有64座。其平面一般呈方形,边长在500—580米间。坊的四周筑有围墙,门辟在墙的正中。坊内正中设十字形街道。除上述外,在街道的两旁,还留有水沟的遗迹。此坊为平民的居住区。内城在外城的西北隅,平面略呈方形。城墙是采用内、外包砖,中间筑夯土的方法建成的。现存较好的西墙长约1670米,宽约14—16米。墙周辟门。从遗迹看,门道采用了砖壁夹柱的结构,每侧立13根柱子,以承接过梁形式的门楼。门道内的车辙,证明了当时的交通制度是“左入右出”。城内发现和发掘的主要遗迹有:西南隅的上阳宫、子罗仓、西苑及唐代的一座窖穴式建筑。此城是皇室府第及百官衙署所在地。宫城(也称禁城)也位于外城的西北隅,被内城东、西、南三面围在中间。其平面布局不规则,南墙中段外凸,东北角内凹。城墙的筑法与内城相同,其中东长约1275米,西长约1270米,南长约1710米,北长约1400米,一般宽度为15—16米。已探明的城门有五座。主要遗迹有中轴线上的大片夯土台基,当为主要殿堂所在。中轴线西,有规模大、数量多且有重叠关系的长方形、圆形宫殿建筑遗址,北部有陶光园遗址,西北有九州池遗址,西部有小型殿、亭遗址及隋唐两代为建宫室专门建造的烧瓦窑群遗址。在窑群内,还出土了大批印字砖瓦,上边标注着制砖瓦的官匠或官工的名称。此宫城当是皇帝朝政和寝所之地。其它几十个小城中,最重要的是含嘉仓城,它位于皇城的东北,平面呈长方形,南北约725米,东西约615米,其内分布着密集的粮窖,已探明的有259座。在发掘了的6座唐代粮窖中,存有大量炭化了的谷物(如160号窖中就有50余万斤)。在出土的铭砖上,标有明确的年号,如:“长寿”、“天授”、“圣历”等,管理人员的官职和姓名及粮食入窖的具体日期。这些实物为研究隋唐时期的官属仓储制度和粮食保管制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此外,值得提出的是,几个小城的共同特点均为单门道结构。隋唐洛阳城的布局在我国城市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其里坊制度的设计,不仅影响了国内当时正在兴建和改建城市的规划,还被日本、朝鲜等国争相仿效。1961年,隋唐洛阳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宋东京城遗址 北宋都城遗址。东京又称汴京,在河南省开封市四周。由外城、内城、宫城三重城组成。外城又称新城或罗城,是五代末后周柴荣时扩建的,北宋屡加修葺。其平面近于方形,东西长7000米,南北长7500米,四面设有13座城门和7座水门。门外建有瓮城。墙外有宽30余米的城壕。内城又称旧城或里城,是唐代汴州城的旧址,周长约10000米。城外亦设有护城河。城内街道呈“井”字形分布。主要建筑有衙署、寺观、商店、作坊及民居等。宫城位于内城的中央稍偏西北处,又称皇城,是在唐代节度使的衙署旧址上改造而成的,周长约2500米。城外有护城河。城内建筑分东、中、西三区。中区位于宫城的中轴线上,为皇帝朝理政务及寝宫和内苑之所。从现存的大型夯土台基可以看出,其正对着内城和外城的南门,主要建筑基址有:大庆殿、垂拱殿、崇政殿、皇仪殿、龙图阁等。在宫城的东北隅还分布着艮岳(当时规模比较大的一个园林)。北宋东京城是在唐代汴州城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改造而发展起来的。它取消了唐代用围墙包绕的封闭式里坊和市场制度,形成了向街开门和沿街设店,店铺和民宅混杂一起的开放式大街小巷。东京城的规模虽不如隋唐两朝宏大,但布局灵活精巧,为元、明、清三代仿效。1988年,它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汉魏洛阳城遗址   钧台钧窑遗址 ☛
隋唐洛阳城遗址

隋唐洛阳城遗址

位于洛阳市区及近郊。始建于605年(隋炀帝大业元年),共使用200万役丁,历时一年建成。它是中国著名古都之一,地位仅次于长安。隋唐两代最高统治者先后居此40余年。宋金时期毁于战乱。
洛阳故城共有外城、皇城、宫城三重城垣。外城周长28公里,基址宽15-20米,城垣全部以夯土筑成。城的长28公里,基址宽15-20米,城垣全部以夯土筑成。城的平面基本呈方形,四面共设8座城门。城内街道纵横交错,似一棋盘状,通行便利。市内还设有三个贸易市场。宫城在郭城的西北隅,宫城东南角有一自成一体的东宫,东城之北有含嘉仓城址,城内设有大量粮窟,现已探出259座,含嘉仓便是当时的大型官仓。皇城城垣边长1670米,墙基宽14-16米,在夯筑墙外又加上砌砖。城门正中道为皇帝出入专道。左右两道为常人用道。此外在故城西面还有605年(隋大业元年)修筑的西苑。上阳宫是皇帝听政的地方,分东西两宫,以虹桥相连。1988年1月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尸乡沟商城遗址   北宋东京城遗址 ☛
隋唐洛阳城遗址

隋唐洛阳城遗址

隋、唐两朝皆以洛阳为东都。隋初名东京,大业元年(605年)三月,隋炀帝令尚书令杨素、将作大匠宇文恺等营建东京,立新城于故洛阳西十八里,“都城南北十五里二百八十步,东西十五里七十步,周围六十九里三百二十步。”(《旧唐书》卷三十八)此城平面呈方形,洛水东西流,分城为南北两部。在东北部置有宫城,又辟纵横各十条街,一百零三坊,两个集市。坊各周四里,四垣设辟门临街,“门普为重楼,饰以丹粉”。(杜宝《大业杂记》)隋末唐初之际,群雄争霸天下,王世充曾据洛阳,因此城居兵家必争之地,故颇蒙兵燹。唐初建京师于长安,高祖李渊武德四年(621年)曾罢东都,至太宗时称洛阳宫。至高宗显庆二年(657年)仍复为东都。以后名称屡有更改,如武则天称天后时称洛阳为神都,玄宗又易名为东京,至肃宗仍沿其旧称。然而唐代洛阳的建设,以则天后时最为繁华,如建明堂、起天堂、立天枢、铸九鼎、开伊阙石窟等,均竭天下之力,耗费不赀。唐玄宗尝多次游幸东京,但建设已颇不及则天后时。唐末之乱时,昭宗受朱全忠挟制而迁都洛阳,但已无暇顾及营建之事。隋、唐洛阳城址已经探测,并有复原总图发表,这为了解当时洛阳城的规划布局、市政建设等提供了有力的实证。

☚ 平粮台城堡   扬州唐城遗址 ☛
隋唐洛阳城遗址

隋唐洛阳城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洛阳市区及近郊,隋唐时东都遗址。洛阳北依邙山,洛水自西向东贯穿全城,南对伊阙,水陆交通便利。隋炀帝于大业元年(605)诏令杨素、宇文恺等于洛阳营建东都,驱使役丁200万,历时一年。隋末毁于战乱,唐代修复。隋唐两代最高统治者居此四十余年,东都地位仅次于长安。五代时梁、唐、晋均在此建都,宋时称西京,宋金之际毁于战乱。故城分外城、皇城、宫城三重城垣,外城周长28公里,夯筑城垣,基址宽15—20米,平面呈方形。城墙东长7312米,西长6776米,南长7290米,北长6138米,墙下有石板砌成的下水道。城垣四面共辟城门8座,位置互不对称,南墙定鼎门遗址宽28米,东西两门宽7米,中门道宽8米。城内建4座桥梁,街道宽窄相配,纵横交错,形成棋盘式布局。定鼎门大街为主干道,残留遗迹宽达121米,连接城门的干道宽40—60米,里坊间小街宽30米以下。坊是由街道分割成的,据《唐六典》记载城内分布103坊,现已探明64坊。坊平面呈正方形,边长500—580米,坊周筑墙,正中辟门,内设十字街,路面约14米,可“四出趋门”。城内还设立当时全国著名的贸易市场三市,以南市最大,纵横街道各3条,四面各辟3门,交通便利;旅馆酒楼大都开设于北市,西市在城西南角。宫城在郭城的西北隅,东墙长1275米,南墙长1710米,西墙长1270米,北墙长1400米,墙基宽15—16米。其东南有自为一城的东宫,东西长330米,南北长1000米。东城北有当时大型官仓含嘉仓城址,长725米,宽615米,面积43万平方米。城内粮窖密集,现已探明259座,其中第160号粮窖中存有50万斤已炭化谷物。皇城围绕在宫城的东、南、西三面,为皇室府第及百官衙署所在处,城垣边长1670米,墙基宽14—16米,内为夯筑,外加砌砖。城周辟有上架过梁式门,其上盖门楼,一门三道,中道为皇帝专道,左右两道为常人用道。东城城西还有西苑,隋大业元年(605)修筑,造山围海,殿阁台观,周长200里,极尽奢靡。其中上阳宫是皇帝听政处,门殿东向,和皇城连为一体,以水分隔为东西两宫,中间虹桥飞驾,互通往来。唐诗人王维有“上阳花木不曾秋,洛水穿宫处处流”的诗句。隋唐洛阳城的规划吸取了长安城经验,布局上不拘于方整对称,能配合地形,道路宽度也适当缩小。这是城市规划上的显著进步,在我国城市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布局为当时日本、朝鲜都城所仿效。

☚ 山陕会馆   白马寺 ☛

隋唐洛阳城遗址

隋唐两代的东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城区及近郊。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诏尚书令杨素、将作大匠宇文恺等人营建东都洛阳,二年(606年)春正月建成。其规模仅次于大兴城,而形制和平面布局又与大兴城迥异。唐代皇帝移居洛阳前后共40余年,城市形制与隋没有多大差异,仅增补了外郭城墙及在皇城西南隅增修了上阳宫。整个城由外郭城、皇城、宫城、小城、街道、坊、市所组成。
外郭城 形状略近方形,南宽而北窄,洛河贯其中。四周筑有城墙,东墙长7312米,南墙长7290米,北墙长6138米,西墙曲折约6776米。全城共计8个城门,东南两面各3门,北面2门,西面不设门。正门定鼎门位于南墙中部略偏西,有3个门道,门址宽28米,东西2门道各宽7米,当中门道宽8米。其余门址,勘察清楚的均为3个门道。
皇城 围绕宫城之东西南3面,东西两侧与宫城之间形成夹城,周围筑有城墙,西墙长约1670米,东南两墙破坏严重。墙基宽约14米~16米,内外皆包砖。发掘的皇城南面西侧的右掖门也是3个门道,左右门道内还发现有宽1.25米的车辙,印证了当时 “左入右出” 的制度。皇城内还发现了隋代的子罗仓。
宫城 坐落于郭城的西北隅,平面近方形,东壁长1275米,西壁长1270米,北壁长1400米,南壁正中有向南凸出部分,长约1710米。城墙夯筑,墙宽一般15米~16米,内外皆包砖。宫城正门应天门(隋称 “则天门” ),位于南墙正中,门东西两侧有向外凸出的对称的两堵夯土墙,相距83米,各宽17.5米,这应是文献所载的 “左右连阙” 。宫城中部以南正对应天门,分布着主要宫殿遗址。宫殿区东面为东宫,自成一城。宫城北部有陶光园,西北部有九洲池。近年考古工作者在应天门内右侧,发现烧瓦窑群,出土大批注明宫匠或官工的印字砖瓦。
小城 宫城、皇城周围分布着许多小城:(1)曜仪城,在宫城之北。东西狭长,东西2100米,南北120米。(2)圆壁城,在曜仪城之北。东西2100米,东西端宽在590米~460米。(3)东城,在皇城之东。南北长1270米,东西620米。(4)含嘉仓城,在皇城东北。东城的北面,东西615米,南北725米~765米。城内粮窖密布,考古探出259座。排列整齐,东西成行,行距一般6米~8米。行内窖与窖之间距通常为3米~5米。各窖形制皆为口大底小的罐形。从发掘的6座唐代粮窖中,出土有刻着调露、长寿、天授和圣历等年号的铭砖,记载着粮窖在仓城中的位置、租粮种类、来源、数量以及负责运输、入仓的职官和姓名。其中160号窖内发现有约25万千克炭化了的谷物。含嘉仓城规模宏大,储粮丰富,是研究隋唐大型官仓的仓储制度及粮食保管等问题的重要实物资料。(5)东隔城,在宫城东北角外。东西520米,南北275米。(6)西隔城,在宫城西北角外。东西180米,南北275米。上述诸小城中,发现的门址均为1个门道。
街道 郭城内洛河以南探出南北向街道12条,东西向街道6条; 洛河以北南北向街道4条,东西向街道3条。其中定鼎门大街是主干大街,又称 “天门街” ,现存宽121米。街两侧发现有水沟遗迹。
坊 隋称 “里” 。郭城内有103坊,已测得洛河南55坊,洛河北9坊,其余被今城所压。坊周围筑墙,四面正中开门,内设十字街。
市 文献记载郭城内设3市。南市(隋丰都市),位于洛河以南。北市(隋通远市)位于洛河以北,坐落于临德坊。西市(隋大同市),位于洛河以南,占据固本坊。3市当中以南市最大,市内有纵横街道各3条,四面各开3门。由于洛水冲刷而遗迹荡然无存。
另外,隋代在洛阳城西筑西苑,四周约100千米,唐缩小为63千米。唐代在皇城之西南隅建有上阳宫,高宗时在此听政。
洛阳城的建制略小于隋大兴唐长安城,宫城、皇城位于郭城的西北隅,从规模上低大兴城一等。宫城除南置皇城外,北建重城,西邻禁苑,东接东城。皇城、宫城的城墙内外都砌砖。皇城以南并界以洛河,安全防御远甚于大兴城。里坊面积的缩小,更利于控制城内居民。3市的位置,皆傍临河渠,比大兴城更多地考虑了工商业的繁荣。这座城市的设计规划不仅影响了当时国内新建和改建的地方城市,也为邻近一些国家的都城所仿效。该城址198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4:4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