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陈鼓应事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陈鼓应事件 陈鼓应事件台湾当局迫害言论自由事件。1971年10月15日、11月25日,台湾大学举行了“言论自由在台大”、“民主生活在台大”两次座谈会。座谈会上,以陈鼓应、王晓波为代表,主张台湾对内应开放言论自由,实行民主;对外坚持民族立场,反对依赖外国,反对搞“两个中国”和“台独”。与之对立的观点则认为,台湾的现状是令人满意的,台湾暂时没有资格谈论民族主义。在讨论中,还出现了第三种观点,提出搞“两个中国”的主张,反对讲民族主义。讨论会不久,台湾《中央日报》发表文章,指责这一讨论。《中央日报》的压制代表了台湾当局的立场,激起台大师生的愤慨。12月4日台大师生再次举行座谈会,宣传祖国统一,坚持祖国统一的立场,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台湾当局于1973年2月17日将陈鼓应、王晓波等台大师生多人逮捕。为抗议压制言论自由,18日台大学生郭誉孚在校门口持刀刎颈,用鲜血写下“和平、统一、救中国”的标语。 ☚ 陈勇进 阿坝报 ☛ 陈鼓应事件亦称民族主义事件。台湾国民党当局压制民主言论、拘捕进步知识分子事件。1971年10月和11月份,台湾大学先后两次召开“言论自由在台大”、“民主生活在台大”座谈会,会上出现三种不同观点。以台湾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陈鼓应和王晓波为代表的一派,反对依赖外国、搞“两个中国”和“台独”,主张依靠本民族力量,走自己的路,实行言论开放。这种观点反映了台湾青年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对台湾现状的不满,但受到台湾当局压制。1972年12月4日,台湾大学“大学论坛社”再次举行“民族主义”座谈会,强烈批评“强国扩张主义”,宣传中国统一主张,这在台湾进步知识分子中形成了爱国民族主义浪潮。但是,这种爱国主义言论却不被台湾当局所容忍。1973年2月17日,台湾“警备司令部”以为中共宣传统战之嫌逮捕了陈鼓应和王晓波。次日, 台大学生郭誉孚为抗议当局无理逮捕台大师生,在校门前持刀刎颈,并用鲜血书写“和平、统一、救中国”标语,围观群众达2000余人,群情激愤,迫使国民党当局将陈、王释放。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