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陈虬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陈虬1851—1903浙江乐清人 陈虬1851—1903清末维新派。字志三,原名国珍,晚号蛰庐,浙江乐清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中举。1892年著《治平通议》八卷,提出立国在富、御夷在强,认为只有致富致强,才能立国御侮,而“欲图自强, 自在变法”,并具体列出富强策三十条。甲午战争后,入京会试,与康有为、梁启超交往,1898年参加保国会。后东归温州,建药房,设学堂,开报馆。戊戌政变时遭通缉,潜避学生家中得免。著有《报国录》。 陈虬
陈虬虬(qiu求)晚清医家。原名国珍,字志三,号蛰庐。浙江温州人。(原籍乐清县)。光绪己丑年中举,曾创设医院,名“利济”,在当地负有名声。光绪二十年(1894)温州东部流行霍乱,虬试用白头翁汤治验不少。因撰《瘟疫霍乱答问》1卷。曾自制利济霍乱方丸、天行应验方、保命平安酒等剂。 陈虬1851—1903清末改良主义者。原名国珍,字志三,号蜇庐。浙江乐清人。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中举。1892年著《治平通议》八卷,主张“欲图自强,自在变法”,认为立国在富,御夷在强,致富强在治人,人不自治,治之以法。提出设议院、兴制造、奖工商、开铁路等主张。中日甲午战争后,以公车入京,结识康有为、梁启超等。1898年参加康有为发起的保国会。后东归,在温州设学堂、开报馆、建药房。戊戌政变后, 被通缉,所设报馆、学堂倒闭。另著有《报国录》。 陈虬1851—1903字志三,原名国珍,晚号蛰庐。清浙江温州乐清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中举。光绪十八年写成《治平通议》八卷,提出设议院、兴地利、广商务、变营制、开铁路、兴制造、弛女足等变法主张,要求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光绪二十一年公车入京,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交往甚密,参与发起“公车上书”。旋归温州创办利济医院、利济学堂、《利济学报》和新字瓯文学堂。戊戌政变时被列为缉捕对象,因先期潜藏温州乡下得免。除《治平通议》八卷外,另有《国报录》四卷、《蛰庐文集》、《瓯文音汇》等著作。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