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陇西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陇西行

陇西行

乐府歌曲名。《瑟调曲》之一。古辞写妇人善于持家待客,后世则多述征戍思妇之情。《乐府诗集》于此篇题解中说:“一曰《步出夏门行》。”但后者古辞今存,内容写游仙者经历,与此篇实不相涉。

☚ 善哉行   步出夏门行 ☛
陇西行

陇西行

❶汉乐府篇名。见《乐府诗集》卷三七《相和歌辞·瑟调曲》。陇西,指延伸于陕西、甘肃边境的陇山(六盘山南段)之西。《乐府诗集》引《乐府解题》曰:“古辞云‘天上何所有,历历种白榆’。始言妇有容色,能应门承宾。次言善于主馈。终言送迎有礼。”此诗歌颂一个能操持门户的能干主妇。张玉穀《古诗赏析》评云:“此羡健妇能持门户之诗,旧解皆云中含讽意,盖因妇人宜处深闺,不应自应宾客也。然玩诗意,以凤凰和鸣,一母九雏兴起,则此好妇之无夫无子,自可想见。门户既藉以持,宾客胡能不待? 篇中绝无含刺之痕。”后世拟作颇多,自梁简文帝始,但言辛苦征战,佳人怨思,其中以唐陈陶所作最为著名。
❷唐组诗名。七绝。乐府旧题。陈陶作,见《全唐诗》卷七四六。约作于大中(847—859)中。共四首,其中以第二首最为传诵:“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前两句总写将士英勇杀敌,伤亡惨重,为后张本。后两句以沙场枯骨和春闺思梦呼应对比,具体描写长期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构思独特,“凄婉味长”(谢榛《四溟诗话》卷二),为脍炙人口的名句。明杨慎认为此诗化用汉贾捐之《议罢珠崖对》“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鄣,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妇饮泣巷哭,遥设虚祭,想魂乎万里之外”语意,“一变而妙,真夺胎换骨矣”(《升庵诗话》卷一二)。王世贞评“可怜”二句曰:“用意工妙至此,可谓绝唱矣”,又云:“惜为前二句所累,筋骨毕露,令人厌憎。”(《艺苑巵言》卷四)清沈德潜则曰:“作苦语无过此者。然使王之涣、王昌龄为之,更有馀韵,此时代使然,作者亦不知其然而然也。”(《唐诗别裁》卷二○)高步瀛亦以王说为“不然”:“若前二句不若此说,则后二句何从着笔?此特横亘一盛唐晚唐之见于胸中,故言之不能平允。”(《唐宋诗举要》卷八)

☚ 秋胡行   步出夏门行 ☛

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2〕可怜无定河边骨,〔3〕犹是春闺梦里人。
 
 〔1〕《陇西行》是乐府旧题,多咏边塞生活。陈陶用旧题作新辞。他的《陇西行》是组诗,共四首,这是第二首。陇西,指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地区。作者以汉代李陵伐匈奴全军覆没的事实为题材,表现了反战思想。陈陶(公元约812~885),字嵩伯,鄱阳(今江西波阳)人,一作岭南(今广东)人。大中年间曾游学长安,后隐居南昌西山。有《陈嵩伯诗集》一卷。
 〔2〕“誓扫”二句:二句本司马迁《报任安书》说李陵“常思奋不顾身,以循国家之急。”“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貂锦,貂裘锦衣的省写,是汉代羽林军的服装,这里借指精锐部队。
 〔3〕无定河:黄河中游支流(在今陕西北部),急流挟沙,时深时浅,故名。
 
 这首诗通过古代一次著名战役的悲惨结果,反映了战争对人民造成的苦难和不幸:那些已变成白骨的捐躯者,还是年轻妇女梦中的亲人。五千人战死,又造成多少寡妇呢。后两句警奇而生动的形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历代传诵,后人还以《春闺梦》为题,铺展为反战的戏曲。

《陇西行》鉴赏、赏析和解读 - 可可诗词网

《陇西行》

天上何所有?历历种白榆。

桂树夹道生,青龙对道隅。

凤凰鸣啾啾,一母将九雏。

顾视世间人,为乐甚独殊。

好妇出迎客,颜色正敷愉,

伸腰再拜跪,问客平安不?

请客北堂上,坐客毡氍毹。

清白各异樽,酒上正华疏。

酌酒持与客,客言主人持。

却略再拜跪,然后持一杯。

谈笑未及竟,左顾敕中厨,

促令办粗饭,慎莫使稽留。

废礼送客出,盈盈府中趋,

送客亦不远,足不过门枢。

取妇得如此,齐姜亦不如。

健妇持门户,亦胜一丈夫。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相和歌辞·瑟调曲》

这是一首赞美陇西健妇的诗。诗以白描手法描叙了健妇迎宾持家的一系列行为动作,由此完成健妇形象的刻画和作者羡赏之情的抒发。汉之陇西郡地处今甘肃东南部,这一带戎羌杂居,民尚气力,妇女所受的礼教束缚较轻。本诗对健妇内外应对独持门户的赏识,反映了这一地区重视妇女才干的社会习俗和心态。

诗歌起始八句写的是天界星宿,与下文似不连属。“白榆”、“桂树”、 “青龙”、 “凤凰”都是指星宿; “道”,指古人想象中太阳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即黄道;“凤凰鸣啾啾,一母将(率领)九雏”,是指凤凰星宿尾部的九颗子星。八句诗中前四句的文字与《步出夏门行》尾声雷同,而八句诗的内容则又与写修仙游仙的《步出夏门行》诗相合。因此,很可能是窜入《步出夏门行》文字而凑成本篇。

“好妇出迎客”以下为咏吟健妇的正文。诗歌依次叙写了女主人迎客、宴客、送客等一系列举止行动:她满脸笑容(“敷愉”,欢悦),备酒款待。 “清白各异樽,酒上正华(瓜果)疏”既有清酒又有白酒随客饮用,瓜果菜蔬也同时齐备端正,表现待客的殷勤周到。而当客人回敬说“主人持(持饮)”时,她“却略(稍稍后退)再拜跪,然后持一杯。”杯觥交错中,始终不忘主客之礼。“谈笑未及竟(尽),左顾(回顾)敕中厨(内厨房),促令备粗饭,慎莫使稽留(久留)。废礼(终礼)送客出,盈盈府中趋,送客亦不远,足不过门枢(门轴)。”她一面陪客谈笑,一面注意饮宴进程,及时吩咐备饭。而宴饮结束送客时,却又从容度步、适可而止,足不出门户。真是进退有节,胸有成竹。对于这样一位精明能干、大方知礼,具有阳刚之气又兼阴柔之美的普通女子,诗人发出了由衷地赞叹:“取(娶)妇得如此,齐姜亦不如。健妇(有男子气的女子)持门户,亦胜一丈夫。”齐姜,齐国贵族姜姓之女,古人作为高贵美好女子的代指。诗人认为有独立才干的女子,其作用力量不仅远胜贵族美女,而且也超过须眉男子,表现了与儒家“女子无才便是德”迥然有异的进步妇女观。


古代民歌《陇西行》全文、鉴赏和深度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陇西行

 天上何所有?历历种白榆。桂树夹道生,青龙对道隅。凤凰鸣啾啾,一母将九雏。顾视世间人,为乐甚独殊。好妇出迎客,颜色正敷愉。伸腰再拜跪,问客平安不。请客北堂上,坐客氈氍毹。清白各异樽,酒上正华疏。酌酒持与客,客言主人持。却略再拜跪,然后持一杯。谈笑未及竟,左顾勅中厨。促令办粗饭,慎莫使稽留。废礼送客出,盈盈府中趋。送客亦不远,足不过门枢。取妇得如此,齐姜亦不如。健妇持门 户,一胜一丈夫。
 这是一篇描写“健妇”的诗,诗中赞美了她姿容绰约,迎宾送客,彬彬有礼。正如 《乐府解题》所云: “始言妇有容色,能应门承宾。次言善于主馈。终言送迎有礼。”
 此诗开端别具特色,以设问的形式引起下文 “天上何所有”。诗的主旨在于写人间,却从问天上有什么写起,目的在于突出人间。接着的五句,便顺势描写人们常常仰慕的天堂。那里是: “历历种白榆,桂树夹道生,青龙对道隅。凤凰鸣啾啾,一母将九雏。”天上都有些什么呢?那里有着分明可数的白榆树及夹道而生的桂树,青龙面对着道旁,凤凰啾啾地鸣叫,一母带领着九只小雏。白榆、桂树、青龙、凤凰,使天堂显得分外壮美,那里的玉树琼枝,龙舞凤鸣,是世间所难以见到的。这天堂确实很美。难怪人们常常将它比喻成完美的理想。
 天堂美,人世间更美,这就是诗篇接着要描写的内容。“顾视世间人,为乐甚独殊。”这两句是转折句。当他看到天堂的美景之后,再回头看一看人世间,觉得人间的快乐才是最特殊的快乐。有比较才有鉴别,天堂固然美好,但它缺少世间凡人所有的人伦之乐。天女之所以下凡,大概这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吧!“天地间,人为贵”,没有人,就没有生机,没有愉悦。于是作者具体地描写了“好妇”。“好妇出迎客,颜色正敷愉。”这是写这位女子的姿容及其以礼迎客。“好妇”见有客人来,便出门相迎,她容貌美丽,态度和悦。敷愉,和悦的样子。态度和悦地出门迎客,这是首要的礼节了。接着她又跪拜问安:“伸腰再拜跪,问客平安不。”“好妇”向客人行拜礼,并问客人一路是否平安。接着又“请客北堂上,坐客氈氍毹。”北堂,古代士大夫家主妇常居留之地。《仪礼·士昏礼》“妇洗在北堂。”氍毹,毛织的地毯。主妇将客人让到北堂上,让客人坐在毛织的华美的毡毯上。主妇这样热情地迎客,行拜礼,安排好客人,这是多么温暖的人间情、世间情;这也恰恰是有别于天上的 “独殊”。
 继而描写了主妇善于主馈。“清白各异樽,酒上正华疏。”清酒、白酒各样备齐,上酒时酒樽的勺朝南放好,上面有华美的刻镂。酒有清酒、白酒之分。各异樽,是指两样酒都有,随客人取用。第二句,是写酒樽的华美。华疏,华美的刻镂。这里是赞扬主妇待客之事准备得充分。“酌酒持与客,客言主人持”二句,是写主客互相让酒。“却略再拜跪,然后持一杯”,主人与客人推辞一番之后,便稍稍退后,再向客人拜跪,然后拿起酒杯,主与客边饮边谈。“谈笑未及竟,左顾勅中厨,促令办粗饭,慎莫使稽留。”谈笑还没有结束,主人便回头吩咐厨房里的人准备饭食。勅,吩咐。粗饭,这里是主人谦虚的说法,即指主食。办,准备。稽留,是指不要让客人等着主食。从酒的准备到主食的备办,都很充分,安排周到,考虑细致,从中可见主妇善于主馈。
 最后写主妇彬彬有礼地送客。“废礼送客出,盈盈府中趋。”酒宴的礼仪结束之后,便开始送客。她步履轻盈,安详从容地在府中快步走着。废礼,指进餐之礼结束。“送客亦不远,足不过门枢”,写主妇送客之礼。她送客不远,脚还没有迈过门槛。迎客出门,送客不出门枢,这是当时礼仪,表明这位主妇是以礼仪迎送客人的。“取妇得如此,齐姜亦不如。”这是对“好妇”的赞扬,如果能娶上这么一个媳妇,即使齐姜也赶不上。齐姜,指齐国姜姓之女,常常用来作为高贵或美女的代称。一说指春秋时晋文公的夫人,她是齐桓公的宗女。她把丈夫从偷安的生活里救出来,使他能成就大事,是一个有远大识见的女子,正是古之“健妇”。(见余冠英《乐府诗选》)此说亦颇有道理。最后两句是作者评论的话。“健妇持门户,一胜一丈夫。”这样能主持门户的女子,胜过丈夫。健妇,即指具有丈夫气概的女子。最后对这位女子的夸奖、评论,是在前面的具体描写之后得出来的,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并不显得突兀。一位善主家务、热情好客、熟谙礼仪的妇女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如在目前。
 此诗立意新颖。在汉乐府民歌中,描写妇女形象的诗篇为数不少,有弃妇、病妇、智妇,以及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女子形象等。这首诗则别开生面地描写了“健妇”形象。在这位“健妇”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的女性美,那就是热情、善良、勤劳、识礼。此诗对当时歧视妇女、压迫妇女的社会现实不是一个有力的鞭挞吗?“健妇持门户,一胜一丈夫”,这掷地有声的诗句是对中国古代劳动妇女的高度赞扬。
 此诗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诗中采用了以天上和人间美相对比的描写手法。为了突现人间好,诗篇先写了天上,然后写世间,在两者的对比中来表现充满人伦之乐的世间。而世间之所以美好,比天上“独殊”,是因为有热情好客、善良知礼的人。她使人间充满了温情,充满了欢乐,从而突现了“健妇” 的地位和作用。
 此诗质朴自然,清新直率,描写细腻,比喻生动切当,在汉乐府民歌中是一首别具风格的篇什。

王维《陇西行》(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王维的诗词 -可可诗词网

陇西行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王维
←上一篇:春中田园作 下一篇:栾家濑 →
诗词简介:
唐王维作乐府诗。《陇西行》系乐府旧题。诗仅六句: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都护,官名,汉代设西域都护,统辖西域各国。唐设六大都护府,每府设有大都护、副大都护,管理边防、行政等事务。酒泉,郡名,治所故址在今甘肃酒泉市。此诗前两句展现出一个骑兵走马扬鞭的画面,似有紧急情况。中间两句道出原因: 匈奴围攻酒泉,都护派人送来告急军书。此诗最后两句指出不用烽燧报警的原因: 关山正飞雪。这是一首简洁明快、构思新巧的边塞诗。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陇西行》
    .[唐].王维.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
     
  • 《 lǒnɡ xī xínɡ 》 
    《 陇 西 行 》 
    .[ tánɡ ]. wánɡ wéi.
    .[ 唐 ]. 王 维 .
    shí lǐ yì zǒu mǎ , wǔ lǐ yì yánɡ biān 。 
    十 里 一 走 马 , 五 里 一 扬 鞭 。 
    dōu hù jūn shū zhì , xiōnɡ nú wéi jiǔ quán 。 
    都 护 军 书 至 , 匈 奴 围 酒 泉 。 
    ɡuān shān zhènɡ fēi xuě , fēnɡ shù duàn wú yān 。 
    关 山 正 飞 雪 , 烽 戍 断 无 烟 。 
  • 《隴西行》
    .[唐].王維.
    十里一走馬,五里一揚鞭。
    都護軍書至,匈奴圍酒泉。
    關山正飛雪,烽戍斷無煙。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走马便是十里,一扬鞭便是五里,漫长的路程风驰电掣般一闪而过。这是西北都护府的军使,他传来了加急的军书,报告匈奴的军队已经包围了我大唐的西域重镇酒泉。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的痕迹,原来军中的烽火联系已经中断了。
     
  •  
     
    ⑴陇西行:乐府古题,又名“步出夏门行”,属《相和歌·瑟调曲》。陇西,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以东。
    ⑵都护:官名。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
    ⑶匈奴:这里泛指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酒泉:郡名,在今酒泉市东北。
    ⑷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
    ⑸烽戍:烽火台和守边营垒。古代边疆告警,以烽燧为号,白天举烟为“燧”,夜晚举火为“烽”。戍,一本作“火”。断:中断联系。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鉴赏】作为盛唐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王维的诗作一向以闲适恬静 与平和淡雅见长,此首则是罕见地突破自己的创作风格,从田园到边塞, 从幽雅到激越,如平地惊雷,如铮铮铁骨,彰显出盛唐诗歌的大气磅礴与雄 心万丈。
     
    时值隆冬,天气十分寒冷,草木枯落,毫无生机,路上更是人迹罕见, 只有驻扎在边塞的军营依旧戒备森严。这时远处传来十分急促的马蹄 声,路上尘土飞扬。是谁在这么寒冷的冬天还在骑马飞奔呢?近了,但见 一个身披铠甲的兵士正在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他一走马,一扬鞭,瞬息 之间,却已行了十里、五里。风驰电掣般的速度让人觉得军情肯定很紧 急。果然,他连衣冠都来不及整理一下,便匆匆下马,大叫一声:“报将军, 军书到!”原来是边关告急,军使送书信来了。信中写着,酒泉危险,已被 匈奴团团包围了! 将军看完之后,神情立刻凝重起来,寻思着该如何采取 行动。事出突然,为什么边关那边会没有信号呢?他登上城楼,向着关山 方向举目远望,却只见白茫茫一片的漫天飞雪,丝毫没有烟火迹象。原来 是雪太大,烽火根本没法点起来!
     
    从体裁来看,此诗属古体诗。从题材来看,此诗属边塞诗。此诗短小 精悍,一般认为作于王维入河西节度使幕期间。这首诗,之所以为后人所 称道,其突出之处在于:一是取材角度新颖,虽写边塞战争,但不正面描述 战争,而是特意从军使飞马告急和烽火不起这两组片断入手,悬念丛生而 又摇曳生姿。二是在意象的选取上别具一格,以寥寥数语,勾勒出一幅苍 凉壮阔、大雪纷飞的关山戍边图,展现出“意余象外”的深邃与凝重。三是 文字简洁精炼,节奏铿锵有力,渲染出浓郁的战争气氛。“踏遍关山千里 雪,英雄战马不知寒”,或许便是此诗给我们留下的印象。
     



乐府诗《陇西行》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陇西行

 

[汉]民歌


 天上何所有,历历种白榆。桂树夹道生,青龙对道隅。凤凰鸣啾啾,一母将九雏。顾视世间人,为乐甚独殊。好妇出迎客,颜色正敷愉。伸腰再拜跪,问客平安否。请客北堂上,坐客毽氍毹。清白各异樽,酒上正华疏。酌酒持与客,客言主人持。却略再拜跪,然后持一杯。谈笑未及竟,左顾勒中厨。促令办粗饭,慎莫使稽留!废礼送客出,盈盈府中趋。送客亦不远,足不过门枢。取妇得如此,齐姜亦不如。健妇持门户,亦胜一丈夫。

 《陇西行》属汉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 《旧唐书·乐志》说: “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曲之遗声,汉世谓之三调。”瑟调所用乐器有笙、笛、节、琴、瑟、筝、琵琶等七种,萧涤非先生根据瑟调等所用乐器及歌辞内容,颇疑“即出于秦声,或与秦声有关”,而周亦秦地,故瑟调很可能最初源于陕、甘一带西北地区音乐。 《汉书·艺文志》载有《燕代讴、雁门、云中、陇西歌诗》九篇之目,结合本篇歌辞内容来看, 《陇西行》应该就是当时采集的“陇西歌诗”。而从整齐成熟的五言形式看,本篇当为东汉后期的民歌。
 这首诗是歌颂一位能操持门户,应酬宾客的“健妇”。全诗可分三个部分:开头八句写天上星宿,是拼凑窜入部分。这八句写了“白榆”、 “桂树”、 “青龙”、 “凤凰”等星宿,描述了它们的位置、形态,并把它们想象为有生命的动植物,写来颇觉生动。但与下面文义不相连属,似是由其它篇中拼凑而来的。正如余冠英先生在《乐府诗选》中所说: “乐府歌词往往拼凑成篇,不问文义,遇到上下不连贯的地方不必勉强串讲。本篇的起头就是《步出夏门行》的尾声,正是拼凑之一例。”中间二十句是诗的主要部分,具体描述“好妇”应门,承宾的情况。 “好妇出迎客,颜色正敷愉”,写好妇容颜的美丽,是人物的出场亮相;“伸腰再跪拜”等四句写迎客礼节周到,落落大方;“清白各异樽”至“慎莫使稽留”等十句写宴客彬彬有礼,酒饭齐备;“废礼送客出”等四句写送宾步则履轻盈,进退得体。这二十句分几层来抒写,突出了“好妇”善持门户,送迎有礼,应对从容,胜过男儿的美好形象。最后四句为一部分,是对“健妇”正面的热情赞颂。《诗·陈风·衡门》有“岂其娶妻,必齐之姜”之句,齐国姜姓女子是高贵、美丽、有识见的女子的代表, “齐姜亦不如”,正是对“好妇”的极高称誉。最后点明题意,从操持门户,安家立业方面歌颂健妇“亦胜一丈夫”,这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无疑是很高的评价,诗人对“健妇”的赞叹之情是弥漫于字里行间的。这首诗通过所塑造的“好妇”的艺术形象,不仅表现东汉时代妇女的生活、地位的一个方面和人们的妇女观,特别是反映了当时陇西一带地方的民风民俗。《汉魏南北朝诗选注》中说: “汉陇西郡治狄道,在今甘肃临洮县西南,是通西域的要道,当时沿途住户多兼营客店、酒馆生意。”这首诗反映的就是这种社会生活。
 《陇西行》是抒情的,但由于它要抒发的是对“健妇”的赞美之情,所以它以主要篇幅借用具体的述事细节,来描绘出一个美的“好妇”形象。这位“好妇”不是封建“妇德”的化身,而是一般群众——特别是陇西一带群众理想的体现。《汉书·赵充国传》说: “山西天水、陇西、安定、北地,处势迫近羌胡,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其风声气俗, 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耳。”这种豪爽慷慨的风格,也在《陇西行》中充分的表现出来。诗中所描写的女主人公,不以“手如柔荑,肤如凝脂”为特点,而是一位“亦胜一丈夫”的巾帼“健妇”,处处透出一种强健豪爽之气。这正是当时西北一带人民及其音乐的艺术风格。

古诗文《陇西行》原文|注释|赏析 - 可可诗词网

陇西行

 

[唐] 陈 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注释〕
 ①本篇选自《全唐诗》。《陇西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内容写边塞战争。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陈陶的《陇西行》共四首,此其二。②匈奴,秦汉时期活动于漠北草原上的一支强大的游牧民族。貂锦,由貂尾装饰的锦衣,即战袍。此借指士兵。因此诗所反映的历史背景与西汉李陵出击匈奴战败的历史记载相同,故旧注多认为此诗所写为李陵战败事。③无定河,源出内蒙古,向东南经清涧流入黄河。因急流挟沙,深浅不定而得名。
 
 〔分析〕
 《陇西行》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首二句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誓扫”、“不顾”,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部队如此精良,战死者达五千之众,足见战斗之激烈和伤亡之惨重。
 接着,笔锋一转,逼出正意:“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里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把“河边骨”和“春闺梦”联系起来,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知道亲人死去,固然会引起悲伤,但确知亲人的下落,毕竟是一种告慰。而这里,长年音讯杳然,人早已变成无定河边的枯骨,妻子却还在梦境之中盼他早日归来团聚。灾难和不幸降临到身上,不但毫不觉察,反而满怀着热切美好的希望,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认为,此诗化用了汉代贾捐之《议罢珠崖疏》“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鄣,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妻饮泣巷哭,遥设虚祭,想魂乎万里之外”的文意,称它“一变而妙,真夺胎换骨矣”。贾文着力渲染孤儿寡母遥祭追魂,痛哭于道的悲哀气氛,写得沉痛而富有情致。文中写家人“设祭”、“想魂”,显然已知征人战死。而陈陶诗中的少妇则深信丈夫还活着,丝豪不疑其已经死去,几番梦中相逢。诗意更深挚,情景更凄惨,因而也更能使人一洒同情之泪。
 这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可怜”句紧承前句,本题中之义:“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赞赏此诗后二句“用意工妙”,但指责前二句“筋骨毕露”,后二句为其所累。其实,首句写唐军将士奋不顾身“誓扫匈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次句写五千精良之兵,一旦之间丧身于“胡尘”,确实令人痛惜。征人战死得悲壮,少妇的命运就更值得同情。所以这些描写正是为后二句表现少妇思念征人张本。可以说,若无前二句明白畅达的叙述描写作铺垫,想亦难见后二句“用意”之“工妙”了。

 〔评说〕
 江进之《雪涛小书》:“唐人题沙场诗,愈思愈深。愈形容愈凄惨。其初但云‘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则愈悲矣,然其情尤显。若晚唐诗云‘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则悲惨之甚,令人一字一泪,几不能读。诗之穷工极变,此亦足以观矣。”
 吴瑞荣《唐诗笺要》:“风骨棱露,与文昌《凉州》同一意境。唐中、晚时事日非,形之歌咏者,促切如此,风气所不能强也。”

《陇西行》作者、注释和解题 - 唐诗经典 - 可可诗词网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作者小传】
 陈陶(803? —879?),字嵩伯,长江以北人。举进士不第。文宗大和初南游江南、岭南,作诗投献赵棨、桂仲武、罗让、周墀、韦廑等方伯连帅。约大中三年(849)隐居洪州(今江西南昌)西山,与蔡京、贯休过从,令山童卖柑以为山赀,日以读书种兰吟诗饮酒为事。卒,方干、曹松、杜荀鹤均有诗哭之。其诗工乐府。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其事迹常与南唐另一陈陶相混,多将二人混为一人,其集中亦混入南唐陈陶及他人作品。今人陶敏有《陈陶考》。
 【解题】
 此诗作年不详,约作于宣宗大中年间,时陈陶正游学长安。陇西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前人之作多言征战艰苦,闺中怨思。陇西:指今甘肃、宁夏交界处陇坻(陇山)之西。诗中前二句写战士奋勇杀敌,牺牲惨重,后二句转出正意,征夫已成枯骨,闺中尚思亲人,对比强烈,为后人所激赏。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赞此诗云:“用意工妙至此,可谓绝唱矣。”
 【注释】
 ①匈奴:此处借指当时入侵西北边境的少数民族。②貂(diao)锦:穿貂裘锦衣的将士,汉代羽林军曾穿此种服饰,此处借用。③无定河:黄河中游支流,在陕西省北部。流经沙漠和黄土高原,河水含沙量大,因其溃沙急流,深浅不定,故名。骨:战士的尸骨。④春闺梦里人:春天闺中少妇梦中依然想着的丈夫。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陇西行》为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陈陶有《陇西行》四首,这是第二首,写出了对于边塞战争的感受。
诗共四句,首二句直陈唐代边塞战争的一个英勇而悲壮的场景,对于战争的残酷无情虽不着一字,全以事实说话,且以“誓扫”句写出了唐军的英雄气概,但毕竟他们战死了,这是英雄的悲剧。这两句看似平铺直叙,但却内含筋骨,意义丰富、深沉,耐人思索感叹。前人如明王世贞《艺苑卮言》中只赞赏本诗后二句,而指责首二句为“筋骨毕露”,后二句为其所累,是没有吃透本诗的缘故。事实上正是这首二句,才引发了后二句的欲止不能的对于这种悲剧的感伤。自然,后二句更是出手不凡的,五千将士,就这样化为“无定河边骨”了,可是谁能想到,他们的可怜的寡妻,还在千里之外的中原内地眼巴巴地盼着他们凯旋归来,连做梦都在和他们团聚呢!这又是人生的悲剧。全诗仅四句,却写出了这相联相叠的双重悲剧,具有着十分震慑人心,使人无法排解的悲剧艺术感染力。
陇西行

陇西行

又名《步出夏门行》。东汉后期乐府民歌,属《相和歌·瑟调曲》。汉陇西郡治狄道,在今甘肃临洮县西南,是通西域的要道。本篇是描写和赞美陇西“好妇”善持门户的诗。诗中写颜色鲜丽的“好妇”,出门迎客,“申腰再拜跪,问客平安不。请客北堂上,坐客毡氍毹”,然后从容敬酒,令厨房即安排粗饭。客行时,送客出,且“送客亦不远,足不过门枢”。最后说:“取妇得如此,齐姜亦不如。健妇持门户,亦胜一丈夫”。把“好妇”写得热情好客,迎送有礼,应对从容,称她有丈夫气概,胜过了男子汉。这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实属可贵。诗中对“好妇”形象的刻画比较生动。

☚ 天马   郑白渠歌 ☛

陇西行

陇西行

唐王维作乐府诗。《陇西行》系乐府旧题。诗仅六句: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都护,官名,汉代设西域都护,统辖西域各国。唐设六大都护府,每府设有大都护、副大都护,管理边防、行政等事务。酒泉,郡名,治所故址在今甘肃酒泉市。此诗前两句展现出一个骑兵走马扬鞭的画面,似有紧急情况。中间两句道出原因: 匈奴围攻酒泉,都护派人送来告急军书。此诗最后两句指出不用烽燧报警的原因: 关山正飞雪。这是一首简洁明快、构思新巧的边塞诗。

☚ 陇头吟   送平淡然判官 ☛

陇西行

陇西行

唐长孙佐辅的乐府诗: “阴云凝朔气,陇上正飞雪。四月草不生,北风劲如切。朝来羽书急,夜救长城窟。道隘行不前,相呼抱鞍歇。人寒指欲堕,马冻蹄亦裂。射雁旋充饥,斧冰还止渴。宁辞解围斗,但恐乘疲没。早晚边候空,归来养赢骨。”前12句写塞外初春酷寒及边战之紧急、士卒之辛苦。后四句写士卒厌战的忧怨情绪。前部铺写细致,后部以士卒厌战思归之心愿出之,含蓄委婉,怨而不怒。长孙佐辅《唐才子传》评曰:“拟古乐府数篇,报怨慕伤感之心。” LE上元日听太清宫步虚 唐张仲素的五言乐府。上元日,农历正月十五日。太清宫,供奉老子的道观,天宝元年建,在长安大宁坊。步虚,步虚词,道家乐曲。诗曰: “仙客开金箓,元辰会玉京。灵歌宾紫府,雅韵出层城。磐杂音徐彻,风飘响更清。纡馀空外尽,断续听中生。舞鹤纷将集,流云住未行。谁知九陌上,尘俗仰遗声。”诗中描绘了太清宫步虚词的演奏,灵歌雅韵,风飘纡徐。最后指出,京城的 “尘俗”是仰慕这种“遗声”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道教的盛行。

☚ 渭水   秋闺思二首 ☛

陇西行

陇西行

明陈子龙的乐府诗。诗曰:“陇坂何所有? 黄草秋已枯。吹沙拂人衣,盘石长且纡。林木蔽浮云,寒兽遍号呼。熊罴倚百树,下视吟崎岖。结交四五人,意气相欢娱。左手倚长剑,右手弯雕弧。俯身试一舍,所获盈路衢。归来呼大妇,置酒出中厨。命妇遍拜客,皆言颜色殊。少年易成醉,击鼓歌乌乌。一朝备材官,期门给驰驱。五五自成行,长安多博徒。酒家有妖女,娇好凤凰雏。捧觞为客寿,冉冉筵前趋。百万为君尽,一时良所无。今日乐相乐,明年西击胡。”陇坂,*陇山。大妇,正妻。命妇,有封号的妇女。材官,勇武之卒。期门,出入护卫之官。博徒,赌徒。此诗写长安少年结交欢娱的情景。今日纵情欢乐,因明年要西去击胡,生死难卜。这里反映了他们的心态。

☚ 当欲游南山行   土不同 ☛
陇西行

陇西行

又名《步出夏门行》。东汉后期乐府民歌,属《相和歌·瑟调曲》。汉陇西郡治狄道,在今甘肃临洮县西南,是通西域的要道。本篇是描写和赞美陇西“好妇”善持门户的诗。诗中写颜色鲜丽的“好妇”,出门迎客,“申腰再拜跪,问客平安不。请客北堂上,坐客毡氍毹”,然后从容敬酒,令厨房即安排粗饭。客行时,送客出,且“送客亦不远,足不过门枢”。最后说:“取妇得如此,齐姜亦不如。健妇持门户,亦胜一丈夫”。把“好妇”写得热情好客,迎送有礼,应对从容,称她有丈夫气概,胜过了男子汉。这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实属可贵。诗中对“好妇”形象的刻画比较生动。

☚ 天马   郑白渠歌 ☛

陇西行

陇西行

唐王维作乐府诗。《陇西行》系乐府旧题。诗仅六句: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都护,官名,汉代设西域都护,统辖西域各国。唐设六大都护府,每府设有大都护、副大都护,管理边防、行政等事务。酒泉,郡名,治所故址在今甘肃酒泉市。此诗前两句展现出一个骑兵走马扬鞭的画面,似有紧急情况。中间两句道出原因: 匈奴围攻酒泉,都护派人送来告急军书。此诗最后两句指出不用烽燧报警的原因: 关山正飞雪。这是一首简洁明快、构思新巧的边塞诗。

☚ 陇头吟   送平淡然判官 ☛

陇西行

陇西行

唐长孙佐辅的乐府诗: “阴云凝朔气,陇上正飞雪。四月草不生,北风劲如切。朝来羽书急,夜救长城窟。道隘行不前,相呼抱鞍歇。人寒指欲堕,马冻蹄亦裂。射雁旋充饥,斧冰还止渴。宁辞解围斗,但恐乘疲没。早晚边候空,归来养赢骨。”前12句写塞外初春酷寒及边战之紧急、士卒之辛苦。后四句写士卒厌战的忧怨情绪。前部铺写细致,后部以士卒厌战思归之心愿出之,含蓄委婉,怨而不怒。长孙佐辅《唐才子传》评曰:“拟古乐府数篇,报怨慕伤感之心。” LE上元日听太清宫步虚 唐张仲素的五言乐府。上元日,农历正月十五日。太清宫,供奉老子的道观,天宝元年建,在长安大宁坊。步虚,步虚词,道家乐曲。诗曰: “仙客开金箓,元辰会玉京。灵歌宾紫府,雅韵出层城。磐杂音徐彻,风飘响更清。纡馀空外尽,断续听中生。舞鹤纷将集,流云住未行。谁知九陌上,尘俗仰遗声。”诗中描绘了太清宫步虚词的演奏,灵歌雅韵,风飘纡徐。最后指出,京城的 “尘俗”是仰慕这种“遗声”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道教的盛行。

☚ 渭水   秋闺思二首 ☛

陇西行

陇西行

明陈子龙的乐府诗。诗曰:“陇坂何所有? 黄草秋已枯。吹沙拂人衣,盘石长且纡。林木蔽浮云,寒兽遍号呼。熊罴倚百树,下视吟崎岖。结交四五人,意气相欢娱。左手倚长剑,右手弯雕弧。俯身试一舍,所获盈路衢。归来呼大妇,置酒出中厨。命妇遍拜客,皆言颜色殊。少年易成醉,击鼓歌乌乌。一朝备材官,期门给驰驱。五五自成行,长安多博徒。酒家有妖女,娇好凤凰雏。捧觞为客寿,冉冉筵前趋。百万为君尽,一时良所无。今日乐相乐,明年西击胡。”陇坂,*陇山。大妇,正妻。命妇,有封号的妇女。材官,勇武之卒。期门,出入护卫之官。博徒,赌徒。此诗写长安少年结交欢娱的情景。今日纵情欢乐,因明年要西去击胡,生死难卜。这里反映了他们的心态。

☚ 当欲游南山行   土不同 ☛

陇西行

汉乐府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载入《相和歌辞》,属于瑟调曲。《陇西行》始见于《汉书·艺文志》。《艺文志》有《燕代讴、雁门云中陇西歌诗》九篇之目,此篇题为《陇西行》。陇西,秦置陇西郡,以居陇坻之西为名,有今甘肃东南部之地。那里近戎狄羌胡,民俗尚武,修习备战,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歌谣慷慨,至今风流犹存。男既如此,女犹同焉。此篇即咏健妇持门户胜一丈夫。“天上何所有?历历种白榆”。至“顾视世间人,为乐甚独殊!”八句言健妇倚门幻想天上物物成双,凤鸾和鸣,有将雏之乐,反衬世间好妇无夫无子,不得已出门待客。次写好妇待客有礼,善主食馈。古代妇女足不出户,面不露帘,更不用说把酒待客了。此妇无夫无子,不得不待客。待客这么周到,又这么有礼有序,故妇人不必不如男。再写对此妇的赞美:“取妇得如此,齐姜亦不如。健妇持门户,亦胜一丈夫。”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1:2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