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樊庆笙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樊庆笙樊庆笙 仇文干 中国现代农学家传第401页 樊庆笙(1911—1998)近现代常熟人。1933 年金陵大学农学院毕业。后留校教授植物学、植物分类学。1940年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生院攻读农业微生物学,获硕士、博士学位。1944 年携盘尼西林菌种归国,定中文名称为青霉素,在昆明进行生产、提取与临床试验,支持抗战前线,被誉为中国青霉素之父。1945 年执教于金陵大学,1950—1952 年任教务长。后任南京农学院教授兼副教务长、院长,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民盟江苏省委副主委。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兼农业微生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食用菌协会名誉会长、江苏省微生物学会理事长。为中国农业微生物学开创者之一,在共生固氮菌的生理生化研究,紫云英、花生、大豆根瘤菌应用研究和紫云英北移等方面亦有重要贡献。曾主编《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生物学卷》,著有《土壤微生物学》《微生物学进展》等。 樊庆笙1911~中国现代微生物学家,中国农业微生物学事业的倡导者。1911年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1933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留校担任植物学及植物分类学教学工作,1940年到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研究院攻读农业微生物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44年回国,任金陵大学农学院教授、植物病理系主任、金陵大学教务长。1952年金陵大学农学院与南京大学农学院合并建立南京农学院,任教授兼副教务长,1981~1984年任院长。现任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农业微生物研究室主任、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兼农业微生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微生物学会理事长、中国食用菌协会名誉会长。 樊庆笙先后在金陵大学农学院和南京农学院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50余年,在微生物学研究方面造诣颇深,尤多建树。他的研究工作以土壤微生物和生物固氮为重点,50年代即展开固氮微生物的形态、生理、生态和应用的研究,70年代在江苏省大力发展了大豆、花生、紫云英根瘤菌共生固氮的应用,从选育菌种到生产菌剂,制订配套的接菌技术和增产措施,使紫云英越过长江、淮河,北移成功,并沿陇海路西进关中,在渭河稻区引种了江南的优质绿肥。在江苏省推广花生、大豆优良根瘤菌种的接菌技术三年后遍及全省,成为一项重要的增产措施,他在开展土壤微生物生态和区系分析、土壤有机质分解、土壤固氮作用、土壤氮素物质转化以及菌根等方面的研究中,为中国土壤微生物学的奠基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樊庆笙先后发表过有关紫云英根瘤菌共生体系的生理生化研究、紫云英北移成功、大豆根瘤菌的遗传和育种、花生根瘤菌共生固氮研究等论文30余篇;专著《微生物学进展》;主编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微生物学》、教学参考书《土壤微生物学》,并编写有《微生物生理学》、《固氮微生物学》等多种教材。 樊庆笙1911~1998微生物学家。江苏常熟人。金陵大学农学院毕业,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农业微生物学博士。回国后历任金陵大学农学院教授、植物病理系主任、教务长,南京农学院教授、副教务长、院长、农业微生物研究室主任;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兼农业微生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微生物学会理事长、中国食用菌协会名誉会长。长期从事农业微生物学教学和研究工作。成功地进行了紫云英北移研究,使之跨淮河,进关中。推广花生、大豆优良根瘤菌种的接种技术。在土壤微生物和生物固氮研究中发表论文30余篇。主要著作有《微生物学进展》、《微生物学》、《土壤微生物学》,主编《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生物学》卷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