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樊川文集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樊川文集 樊川文集文章别集。唐杜牧作。牧晚年寓居长安近郊樊川别墅,故名。二十卷,附外集一卷,别集一卷,有《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刊本,经今人陈允吉整理,1978年9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清冯浩有《樊川诗集注》四卷,附《外集》、《别集》、《补遗》各一卷,注释较详尽,有清嘉庆六年裕德堂刻本,1962年9月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印行。 ☚ 丁卯集 李义山诗集 ☛ 樊川文集 樊川文集诗文别集。唐杜牧撰。牧临终前,“尽搜文章,阅千百纸,掷焚之,才属留者十二三”(裴延翰《樊川文集序》),幸其外甥裴延翰所贮藏的比焚馀者十多七八,厘为二十编,共存诗文四百五十篇,题曰《樊川文集》。此本一直流传存世,未曾散佚,所以《崇文总目》等公私书目皆录为二十卷。唯《郡斋读书志》与《直斋书录解题》在二十卷外又多不知名者所编《外集》一卷。北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杜陵田㮣于“棠郊魏处士野家得牧诗九首”,“汶上卢讷处又得五十篇,皆二集(指《樊川文集》及《外集》)所逸者”,又补《后池泛舟宴送王十秀才》,凡六十首,为《别集》。另据洪迈《万首唐人绝句序》及《后村诗话》,宋时另有金华刊的补遗集《续别集》,“十八九是许浑诗”(《后村诗话》),但此集今已不见。《樊川文集》收《外集》、《别集》最早之刊本为北宋本,而此本中土早已不存,明、清藏书家所见多为翻宋本或从宋刊摹写者,《四部丛刊》影印明世宗嘉靖(1522—1566)年间刻本为一全仿宋本(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又据以校点印行)。此本铁琴铜剑楼、丁丙善本书室皆有过。清德宗光绪九年(1883),杨守敬据日本枫山官库中藏宋本影印,使失传已久的宋刊又与国人见面。经历代学者考证,《外集》、《别集》都混入了他人的伪作。另有专刊诗的四卷本《樊川诗集》。清人冯集梧《樊川诗集注》为最为通行的旧注本,冯氏注仅注《樊川文集》之前四卷诗歌,《外集》、《别集》中诗概不出注,以为此皆樊川临终前欲弃焚者,非欲留者。冯氏所注,用力尤勤,历经十载,于名物典章、难词僻典以及诗人交游,多有疏解,极为详尽,但过于追求无一字无来历,不免流于繁琐。1962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缪钺整理的《樊川诗集注》,又从诗话、笔记中辑补成《樊川集遗收诗补录》以附,最为完备。 ☚ 周贺诗集 段成式诗 ☛ 樊川文集别集。二十卷。唐杜牧撰。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父杜佑是中唐名相、史学家。文宗大和二年(828)举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先后任黄州、池州、睦州、湖州刺史,后擢考功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杜牧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杜紫微”、“杜樊川”。 《樊川文集》辑编杜牧作品四百五十多篇,诗歌一百七十八首。杜牧在文学上的才华是多方面的,诗歌、散文、辞赋、政论都有成就。他有比较进步的文学见解,认为文章应“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答庄充书》),强调文以致用,语言形式为内容服务。他还说:“某苦心为诗,未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献诗启》) 杜牧的文学成就主要在诗歌方面,与晚唐杰出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古诗受杜甫影响,大多写政治社会题材,格调豪健跌宕,寓风骨于流利之中。《感怀诗》、《郡斋独酌》等叙述了唐代自安史乱后,藩镇割据、战祸连年、民穷国困的情况,抒发了安邦靖国、造福人民的政治抱负。反映出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此外,《杜秋娘诗》、《张好好诗》同情封建社会妇女的不幸遭遇;《李甘诗》赞扬朋友的刚直气节,情事委曲尽致,亦称名篇。杜牧的今体诗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七律《早雁》运用比兴手法,把北方边地人民比作惊弓的哀鸿,对他们在异族侵略下颠沛流离的生活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哀婉而有余味。《洛阳长句》以豪放的气调抒发自己旷达的胸怀,同时也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忧伤心态。杜牧的一些写景小诗,如《泊秦淮》、《山行》、《江南春》绝句,大多托景见情,以质朴的语言、简洁的白描,传达出悠远不尽的诗情画意。而像《赤壁》、《乌江亭》、《题商山四皓庙》、《过华清宫绝句》之类咏史绝句,则笔法含蓄,讽刺深刻。“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都是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独创的议论,叙议结合,警拔精悍。杜牧也写过一些放浪、颓唐的诗作,如《遣怀》、《赠别》、《叹花》等,无疑是他诗中的糟粕。 杜牧的文章在晚唐也自成一家。“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四库全书总目》),以政论著称。他的《燕将录》、《罪言》、《原十六卫》、《战论》、《守论》、《上李太尉论北边事启》、《送薛处士序》、《阿房宫赋》等篇,都有感于时政而发,表达了他论政、用兵、固边、削藩各方面的政治主张,是他散文中的重要作品。尤其是《罪言》纵论天下大势,主张削平藩镇,加强统一。文章议论犀利,见解深刻,在当时很有影响,为宋祁的《新唐书·杜牧传》全部收录,得到欧阳修的赞许,认为笔力不可及(费衮《梁溪漫志》)。在晚唐四六骈文通行的情况下,杜牧写文章坚持使用散体,笔锋犀利,精炼晓畅,继承了中唐古文运动的传统。著名的《阿房宫赋》则骈散兼用,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创“散赋”新体,突破了唐初以来赋体日益骈偶化、声律化的趋势,对后来的赋体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杜牧的创作,以其俊爽豪健、清新自然的艺术风格受到后世的好评,在唐代独树一帜。清代洪亮吉说他“文不同韩、柳,诗不同元、白,复能于四家外诗文皆别成一家”(《北江诗话》),全祖望甚至称誉他为“唐长庆以后第一人”(《杜牧之论》)。 有明刊仿宋本,明吴峙刊本(有文无诗)。今有影印明翻宋本。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刊本为底本,参校各本,校点出版,并附校刊记,未加注释。清代冯集梧有《樊川诗集注》四卷,附《外集》、《别集》、《补遗》各一卷,注释较详,有《四部备要》本、乾隆四十五年刻本,1962年中华书局据此重印,增附录、评述汇编等。今人镠选注的《杜牧诗选》择取精当,注释详备,是杜牧诗较好的选本。 《樊川文集》《樊川文集》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西安)人,晚唐著名诗人。他“刚直有奇节”(《新唐书》本传),不肯趋炎附势,官小位卑,不受重用,一生郁郁,壮志不伸。杜牧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杜甫。他的诗,雄姿英发,疏朗俊爽,风流华美,明丽隽永,意境深远,在唐代诗人中独树一帜,继中唐韩柳元白之后卓然一家。杜牧存诗200余首,许多诗反映了社会重大问题,具有较强烈的现实意义。他的五古和七律多有佳制,而其成就最高的则是七绝。他能利用仅28字的短小篇幅,以极精炼的语言,勾勒出一幅鲜明的画面,并且在委婉含蓄之中,流露出无限的感慨,咏史、感怀、写景、抒情,无所不工,特别受人喜爱。如《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除诗外,杜牧的文、赋亦足称大家。其《阿房宫赋》深切时弊,形式上采用融叙事、议论、抒情为一炉的新体“散赋”,对后世赋体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杜牧的个别诗篇格调不高,表现了封建士大夫情趣。 杜牧的集子由其甥裴延翰编次,共20卷,收诗、文450篇,因杜牧有别墅在樊川,故命名为《樊川文集》。诗注本以清人冯集梧的《樊川诗集注》为好,197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原中华上编版新版,1982年再版,《樊川文集》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诗选本有缪铖的《杜牧诗选》。《全唐诗》存诗8卷。 樊川文集 樊川文集别集名。唐代杜牧作。牧因有别墅在樊川,故名集为《樊川文集》。此集系外甥裴延翰所编次,辑有杜诗450首,20卷,分赋诗1卷,律诗3卷,记传杂文2卷,其余各卷为碑、铭、序、书等杂著。北宋神宗熙宁年间,有人把唐时所传杜牧集未收之诗编为《外集》1卷,杜陵人田㮣又搜集《外集》未收之诗,编为《樊川别集》,从而形成流传至今的《樊川文集》20卷、《外集》1卷、《别集》1卷的本子。全集收赋3篇,即《阿房宫赋》、《晚晴赋》、《望故园赋》,虽数量不多,但篇篇有名。尤以《阿房宫赋》为著。杜氏之赋骈散兼用,文词华丽,想象丰富,突破六朝、唐初以来赋作骈偶化,声律化趋势,对宋以后赋体的新发展有重要作用。有明刊仿宋本。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四部丛刊》影印宋刊本为底本,整理出版有《樊川文集》。 ☚ 震泽集 樊榭山房文集 ☛ 樊川文集 樊川文集20卷,《外集》1卷,《别集》1卷,唐杜牧撰。牧临终自为墓志,将平生所作诗文尽皆焚毁。其甥裴廷翰辑其稿,汇编成册。《新唐书·艺文志》作20卷。晁氏《读书志》又载《外集》1卷。王士祯《居易录》谓旧藏杜集止20卷,后见宋版本,雕刻甚精,而多数卷。该集收赋3篇:《阿房宫赋》、《望故园赋》、《晚晴赋》。以《阿房宫赋》最著名。 ☚ 文薮 罗昭谏集 ☛ 樊川文集诗文集。唐杜牧(803—852)撰。二十卷,外集一卷,别集一卷。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太和进士。曾在江西、宣歙等地节度使幕中任幕僚,后又任黄州、池州、睦州、湖州刺史,官至中书舍人。后人称“小杜”。有经邦济世抱负与忧国忧民情怀,其古诗多反映这类内容。在七言绝句创作上有独特成就,其七绝或咏史,或抒情,或写景,无不俊逸脱俗,爽朗清新。《过华清宫三绝句》讽刺唐玄宗荒淫误国,出语警拔,寓托尤深。《赤壁》、《乌江亭》、《泊秦淮》等咏史七绝,多以古喻今,兴亡之感,哀世之情历历可见。《秋夕》、《山行》、《江南春》等七绝,风流俊赏,耐人寻味,于晚唐诗坛独树一帜。又擅长赋作,《阿房宫赋》借写秦始皇穷奢极欲,讽刺唐敬宗李湛大兴土木,营建宫室,为中国赋史名篇。此编因杜牧别墅在樊川而得名。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含赋诗一卷,律诗三卷,论传杂文二卷,碑铭三卷,序一卷,书三卷,祭文行状一卷,表状一卷,启一卷,制四卷。所收杜牧作品并不完备。至熙宁六年,杜陵人田㮣在魏野、卢讷处搜集得五十九首不见于正集、外集的杜牧逸诗,编为《樊川别集》,形成今本。正集二十卷较为可靠,而外集、别集中虽尽量收入杜牧逸诗,却误存他人之作,需辨其真伪。有北宋刻本,今存日本。光绪九年(1883)杨守敬由日本将此本影摹携回,光绪二十三年由成都杨寿昌景苏园影印问世。此外,明嘉靖间有仿宋刻本, 《四部丛刊》即用此本影印。今本存诗二百五十八首,赋三篇,碑铭表状书制等各类文一百九十七篇。 《樊川文集》唐杜牧(今陕西长安人)撰。20卷。此集为杜牧外甥裴延翰所编次,收录作品450多篇。作者是晚唐著名诗人,其诗尤过于文。诗的风格俊爽,精练含蓄,七言绝句中更有不少佳作,为后人所传诵。此集是研究晚唐政治史和文学史重要资料。有明刊本,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本,流传较广。 樊川文集 樊川文集别集。二十卷。唐杜牧撰。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父杜佑是中唐名相、史学家。文宗大和二年(828)举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先后任黄州、池州、睦州、湖州刺史,后擢考功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杜牧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杜紫微”、“杜樊川”。 ☚ 白氏长庆集 李义山诗集 ☛ 樊川文集 《樊川文集》唐代诗文别集名。杜牧撰。因杜牧晚年居住在长安附近樊川别墅而得名。他的诗文由唐人裴延翰编成,20卷,后人又增补外集1卷,别集1卷。现存的通行刊本有明代嘉靖时的刻本,《四部丛刊》就根据它而影印出版,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陈允吉的点校本。主要注释本有清代冯集梧的 《樊川诗集注》,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38年出版新校点本。选集有今人缪钺的《杜牧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 ☚ 河东先生集 李义山诗集 ☛ 樊川文集别集。唐杜牧作。因其别墅在樊川,故名。二十卷,《外集》一卷,《别集》一卷。其甥裴延翰编。有影印明翻宋本。清冯集梧有《樊川诗集注》四卷,附《外集》、《别集》、《补遗》各一卷,注释较详。有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重印本。 樊川文集 《樊川文集》20卷,外集1卷,别集1卷。收诗歌、散文和辞赋等。其文文势飞扬恣肆,语言铿锵优美。有《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本。 ☚ 杜牧 樊川文集 ☛ 樊川文集 《樊川文集》陈允吉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 樊川文集 杜牧诗文选注 ☛ 樊川文集二十卷。《外集》一卷。《别集》一卷。唐杜牧(803—852)撰。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系唐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杜佑之孙。牧大和二年举进士、登贤良方正。先后出任校书郎、江西观察史、监察御史、刺史、司勋员外郎、史部员外郎,至中书舍人。牧自幼博览经史,好习兵书。著述宏富。其代表诗作有《杜秋娘诗》、《张好好诗》、《河湟》、《早雁》、《九日齐山登高》、《过华清宫绝句》、《赤壁》、《乌江亭》、《泊秦淮》、《江南春》、《山行》、《清明》、《秋夕》、《寄扬州韩绰判官》等。牧亦系散文学家。其主张“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所作以政论及人物传记见长。其书法、绘画亦颇有造诣。牧又美姿容,好歌舞。牧殁,裴延翰编次成《樊川文集》。延翰在序中写道:“牧少得恙,尽搜文章阅千百纸,掷焚之。才属留有十二三”。而延翰又据己收杜牧文稿,“比较焚外,十多七八。得诗、赋、传、录、论、辩、碑、志、序、记、书、启、表、制,厘为二十编,合四百五十首。至宋,又编次出《外集》、《别集》。是书内容,卷首有裴延翰序文。卷一为赋三首、诗二十八首,卷二为律诗六十七首,卷三为律诗八十八首,卷四为长韵四首、律诗七十一首,卷五为《罪言》等文五篇,卷六为《燕将录》等文七篇,卷七至卷九为碑志、墓志铭,卷十为序、记及《自撰墓志铭》,卷十一至卷十三为书,卷十四为文,卷十五为表、状,卷十六为状、启,卷十七至卷二十为制。《外集》一卷为诗近一百三十首,《别集》一卷为诗五十九首。然晚出之外集、别集鉴别不精,其中他人诗作杂入其间。此书传世者主要版本有明嘉靖刻本、《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本、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成都景苏园杨寿昌据宋本影印本。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陈允吉点校本。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