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陇头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陇头水

 

[宋]陆游


 陇头十月天雨霜,壮士夜挽绿沉枪。卧闻陇水思故乡,三更起坐泪数行。我语战士勉自强:“男儿堕地志四方,裹尸马革因其常,岂若妇女不下堂?” “生逢和亲最可伤,岁辇金絮输胡羌。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

 《陇头水》,为古乐府《横吹曲辞》之一,原来多写游子飘泊在外的痛苦心情。陆游这首《陇头水》是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冬,在山阴时作。全诗共十二句,采用对话的形式,每四句构成诗歌感情发展的一个阶梯,逐层深入地抒发诗人报国无门的怨愤。
 前四句,先从诗人对战士的误解写起,为诗歌的感情发展反衬一笔。诗歌以“陇头”句开篇,点明了地点、时间和气候。 “陇头”,在今甘肃省境内,为古代中国的西北边陲前线要塞。这里地高天寒,环境恶劣,每年十月就降落严霜。第二句,即写在这样严寒的气候中,边防战士深夜不眠,手握用精钢制造的“绿沉枪”,严阵以待,他们是为了建功立业吗?从“绿沉枪”中已经暗示出来,杜甫《重过何氏五首》说: “雨抛金锁甲,苔卧绿沉枪”。宋·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卷十八解释说: “枪甲皆器之犀利者,不以功名为务,故雨抛苔卧也。”原来这些戍边战也有老杜之牢骚。紧接“卧闻陇水思故乡,三更起坐泪数行”。致使引起诗人的误解,以为战士们真的厌战思乡了。
 中间四句,顺承前四句,写诗人由误解而对战士的劝勉,他开导战士们说,男子大丈夫生下来就应该有四方之志,像东汉马援说的“男儿要当死于边野, 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后汉书·马援传》)马援这番豪言壮语,引起了后世爱国志士们的共鸣,他们往往援引入诗, 自励励人,令人奋发,催人自强。
 最后四句,写战士的回答。他们说,生下来虽有四方之志,但是,生不逢时,偏偏遇上了南宋王朝的“和亲”政策,岁岁用车装载大量的金银布帛送到“胡羌”那里,此景此情,岂不令人悲伤。然而,更悲伤的还是“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在我国古代传说中,太白星是主上公大将军之象。南宋王朝的上公大将们已经隐身匿迹了,剩下我们这些“夜挽绿沉枪”的战士,想为国捐躯,也没有杀敌报国的战场。因此,只有“卧闻陇水思故乡,三更起坐泪数行”了。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陆游这首《陇头水》采用了欲扬先抑的误会反衬法,跌宕有致地描绘出戍边战士的高大形象,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愤懑情怀,痛斥了南宋王朝屈辱投降卖国求荣的可耻行径。

《陇头水》作者、赏析、鉴赏和解读 - 汉魏六朝诗歌 - 可可诗词网

《陇头水》

陇头水

从军戍陇头,陇水带沙流。

时观胡骑饮,常为汉国羞。

衅妻成两剑,杀子祀双钩。

顿取楼兰颈,就解郅支裘。

勿令如李广,功多遂不酬。

在汉乐府中,有一种常用于军中,以鼓、角等乐器伴奏的歌曲,即《横吹曲》。这些歌曲多昂扬悲壮之声,内容也多是反映边塞生活、悲离之情等等。《陇头水》即《横吹曲》之一。陇头,亦称陇山、陇坻,在今甘肃天水至陕西陇县一带,为陕甘要隘,从汉至魏晋南北朝,这里一直是抵御外敌侵略的军事要地。这首《陇头水》的作者刘孝威,是南朝梁诗人,著名诗人刘孝绰的六弟。至于作为南梁诗人的刘孝威是否确曾有过“从军戍陇头”的经历,今已无从查考。因此,对此诗我们可以理解为,诗人是在通过塑造一位戍边军人的形象,抒发一种悲壮昂扬的豪放之气和壮烈之情。

该诗前四句先是点题,继写戍边所见。 “从军戍陇头”,说明了诗中主人公来陇上的原因:这位主人公是为戍边而随军来到这西北边陲的,他既不是往来丝绸之路,为利奔波的商人,也不是歆羡大漠风情,前去访古探胜的游客,而是一位堂堂正正的军人。陇水冲挟着泥沙滚滚流去,时而可以看到隔岸胡兵毫无顾忌地牵着战马在河边饮水, 面对这种挑衅,他禁不住要为大汉帝国时时受到外敌威胁而感到羞愧。可以想见,这位主人公作为一位军人,深知自己所肩负的责任是多么的重大。

接下来四句转为叙志抒怀。诗写置身边关的主人公面对隔岸敌兵,立刻想到了古代传说中的衅妻铸剑和杀子制钩的两个英雄故事。据《吴越春秋》所载:吴王阖闾令干将铸宝剑,三年未成。他妻子莫邪说:“神物之化,须人而成。”于是,夫妻两人就用自已的头发、指甲投入冶炼炉中,终于炼成干将、莫邪雄雌两支宝剑。《吴越春秋》又载:吴王阖闾下令,有能制出好钩者,赏以百金。有人杀了自己的两个儿子,用血涂钩,制成两把好钩。这种发指可断、儿血可流,不报国仇、不雪国耻誓不休的大无畏卫国精神,深深地感动和鼓舞着面对敌寇的戍边军人,誓为坚守边陲,巩固国防而效命,牺牲自己,在所不惜。

英勇的戍边军人,既立下誓言,就厉兵秣马,准备战斗,一定要驾长车,去平定威胁大汉帝国安全的西域叛乱,立刻割下楼兰王的首级,剥掉郅支王的貂裘,使祖国江山一统,万民安居乐业, 立功边陲。楼兰,是古代西域一国名。《汉书·傅介子传》记: “平乐监傅介子持节斩楼兰王”,诗人在这里以楼兰代指胡兵首领。郅支,是匈奴单于呼屠吾斯的名号,汉元帝建昭三年为汉将陈汤攻杀,诗人在这里亦用之代指胡兵首领。对这些一再犯我边疆,作恶多端的叛乱者,诗中主人公有不共戴天之恨,诗中用一个“顿取”、一个“就解”,准确形象地表达了他那复仇心切的衷情和誓夺全胜的信心。

诗的最后两句写到了汉代名将李广。李广是一位骁勇的战将,一生曾与匈奴作战大小70余次。他驰骋转战于祖国大西北, 历尽艰辛,屡建战功,然而由于最高统治者的不信任,最终却自刭而死。这位功绩赫赫的战将,壮志最终未得实现,这不能不说也是一个历史的悲剧。因此,诗人希望自己诗中的主人公不要象李广那样壮志未酬身先死,要争取看到最后的胜利。这既是热心的鼓励,也是深切的呼吁。如此结尾,不仅加重了全诗的悲壮气氛,而且给读者留下了深思回味的余地。

和大多数横吹曲作品一样,这首《陇头水》也是以悲壮见长的。诗中连用干将莫邪、杀子制钩、傅介子、陈汤、李广等故事,使这首小诗言简意赅,既具体形象,又含蓄深邃,悲壮气氛更加浓厚。这是小诗之所以富有催人愤发的艺术魅力的重要原因。


乐府诗《陇头水》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陇头水

 

[明]高启


 人间何处无流水?偏到陇头愁入耳。夜杂羌歌明月中,秋惊汉梦空山里。陇坂崎岖九回折,声到随处长呜咽。欲照愁颜畏水浑,前人曾洗金创血。回头千里是长安,征人泪枯流不干。

 《陇头水》为乐府旧题,属《鼓角横吹曲》。这是一首反映征战生活的诗作。作品以“愁”字作骨,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即使置于盛唐名家作品中恐也毫不逊色。
 诗一开始就责问陇头“人间何处无流水?偏到陇头愁入耳。”人间什么地方都有流水!为什么你这陇头水却偏偏与众水不同?“陇头”即陇山,亦名陇坂,陇坻,陇首,在今陕西陇县西北。人间所有的水就没有象你陇头这个模样的,人们一到这里,你就把巨大的愁灌入人们的耳孔。一、二两句,起笔突兀,发人深思,颇有截断众流,先声夺人之妙。一位异常激动的诗人形象猛然跳出。这是为什么?作品将人们的心悬挂起来之后,欲擒故纵。欲抑先扬,未直接予以回答,而是换用工笔细细摹写边塞之景:“夜杂羌歌明月中,秋惊汉梦空山里。”这里诗人抓住“羌歌”、“明月”这些善于表达征人生活的景物,与“夜”、“秋”、“汉梦”、“空山”构成一幅边塞上特有的画面。写征人生活,文学史上篇什不计其数。盛唐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从军行》:“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而《关山月》又被作为咏伤别离的曲子专有名称,《陇头水》再集“明月”、“羌歌”于一诗。他们所写好似一轮明月,所歌所奏好似一只曲子,情调相同。明月皎皎,羌笛悠悠,歌声绵绵,令人凄寒,逗人思乡,惹人念情,更何况是在秋天夜间寂静的空山里,汉家的征战士卒怎能入睡?难怪北朝乐府民歌云:“朝发欣城,暮宿陇头。寒不能语。舌卷入喉”。诗人如此描写尚不尽意,继写:“陇坂崎岖九回折,声到随处长呜咽”两句。《三秦记》载:“其坂九回,上者七日乃越,上有清水四注下。所谓‘陇头水’也。”俗歌云: “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北朝乐府民歌其三云:“陇头流水,其声呜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诗人这里综其所咏,写陇头水弯弯曲曲,曲折环绕,流水所到之处,经常可听见象人哭泣一样的鸣声,如泣如诉,抽动着人们心底的愁绪。
 诗的最后四句从所见之景渐渐引出诗人、征人潜结的心绪,即由前面的写景转向了直接抒情。“欲照愁颜畏水浑,前军曾洗金创血。回头千里是长安,征人泪枯流不干。”这里,征战士卒在一片凄凉悲哀的气氛中带着满面愁情出场了。长期的征战,长期的思乡,摧毁了他们的容颜,增多和加深了他们额上的沟壑,乌发变白,面目憔悴,他们竟想不出自己是个什么模样,更没有镜子来照一照,只得让陇头水显示一下自己愁苦的样子,可是,近水又愁情倍增,更加害怕这浑浊的陇头水,它的浑浊,又并非是泥沙所致,而是由于前面的士卒曾经在这陇头水里洗刷过自己被兵器创伤的血染的身躯, 目不忍睹。士卒伤亡之惨重,征战时间之长久,征战生活之苦痛,诗人对征战士卒之心肠,可谓显露无遗,淋漓尽致。九、十两句写征战的人们回望长安,已是千里之远。这里的千里之远既写出了时间的遥远,又写出了空间的遥望,还有“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孤独。想着这一切,“泪飞顿作倾盆雨”,泪水和陇头水淌在一起,流向一处,无休无止,悠悠不尽。读到这里,为什么“偏到陇头愁入耳”不是不解已自白了吗?陇头水是征战士卒受尽一切折磨的见证人,它清楚地看到征战士卒青春容颜的消失和白发的增多。唐于濆《陇头吟》:“深疑呜咽声,中有征人泪。”岂止有泪!陇头水应是血和泪的汇聚,哪是血?哪是水?哪又是泪?谁人能够予以分清?诗题曰《陇头水》倒不如再加上“征人血”和“征人泪”的“副题”更为确切!
 咀嚼完全诗,我们仿佛看到陇头水和征人一块捧着愁脸,仿佛一直听到陇头水和士卒一块在哭,也仿佛听到诗人一直跟着陇头水和士卒一块在哭,又仿佛一直听到我们跟着诗人、陇头水和士卒一块在哭,真是一曲充满血泪的四重唱!文尽而意无穷,余音绕梁,如丝如缕,不绝于耳。这时,再来回味前面的写景,委实绝妙!王国维说过:“昔人说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意谓诗中之景为情而设,所谓的“偏到陇头愁入耳”和“声到随处长呜咽”只能是士卒们的一种特殊感受。到这里,我们可稍作歇息,不妨问一问陇头水,你难道真的是这个样子吗?恐怕回答是未必。如果是一群旅游观光者而不是征战的人们,那陇头水,潺潺流动,如鸣佩环;皎洁的月光,射进寂静的山林,鸟儿时鸣;洒在溪上,水光潋滟,沁人肺腑;羌歌声声悦耳,饶富诗意 岂不令人流连忘返,乐而忘忧!何愁之有呢?细细品味,诗中哪是写景?哪是写情,实在难以说清,景语皆为情语,情语皆为景语。情因景生,景因情现,情景有机地融化在一起,珠联璧合,此乃通常所谓的“情景交融”也。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不也就在于此吗?

乐府诗《陇头水》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陇头水

 

[南朝·梁]刘孝威


 从军戍陇头,陇头带沙流。时观胡骑饮,常为汉国羞。衅妻成两剑,杀子祀双钩。顿取楼兰颈,就解郅支裘。勿令如李广,功遂不封

 《陇头水》是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横吹曲一般是军乐,曲辞或悲凉或慷慨。刘孝威的这首《陇头水》抒发了以身许国、杀敌立功的壮志豪情。笔力刚劲挺拔,基调雄壮苍凉。
 战争、征戍题材是乐府诗的一个重要门类,汉乐府中就有《战城南》等有关战争的诗,建安之后,战争、征戍题材的乐府诗更多了。这类诗或以沉痛的调子表现出对战争的反对,或以凄苦的调子描写征人凄凉的边地生活和思乡念远之情,或以激昂的笔调抒写杀敌报国的壮志。刘孝威的这首诗属于后者,它和曹植的《白马篇》,鲍照的《代出自蓟北门行》等诗在内在精神上是十分相似的。
 一二两句,点出征戍之意。从军边地,天寒地远,极目苍茫,惟凄凉之陇水裹挟边地之黄沙湍急而下。陇头流水这一稳定的组合意象在中国诗歌中有其特殊的含义, 一是强调边远,二是强调别离,以《陇头水》为题的诗也往往着重写边地的凄苦生活,气氛悲凉。“陇水带沙流”一句,准确地写出了边塞平野茫茫,惟见黄沙的凄凉景象,语言简洁精炼。
 在征戍类题材的诗中,一般的写法是极力渲染边地的荒凉,描写征人艰苦的生活,抒发凄苦的思乡之情。此诗则一反故常,在以“陇水带沙流”一句对边地景物略加点染之后,转而直下,改写边疆战士对国事的关心 陇水之右,时见胡骑出没,饮马河边,其骄横猖狂、不可一世之情状可以想见虏骑的挑衅,激起了主人公强烈的英雄主义精神,“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他拔剑而起,挺身而出,要以身许国,挫敌气焰,长汉国威风。
 “衅妻”以下四句, 以劲健昂扬的笔调直抒胸臆。“衅妻”、“杀子”一联,虽失之粗豪,却正表现了与敌人不共戴天的英雄主义精神,这就是《诗经·无衣》中“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的境界。楼兰,汉代西域的一个城国:郅支,匈奴之一支,这里泛指侵扰边疆的外族敌人。“顿取”、“就解”则表现了对侵略者的蔑视。挟刻骨切齿之恨, 以长虹贯日之气,奋如雷霆,疾似闪电,一鼓而荡平狂虏,斩敌人于马上,解裘袍于虏身,豪矣!壮矣!
 最后两句,以强力勾转作结但愿不要象李广那样,功高天下而命途多舛,英雄一世而与功名无缘。以功业自期,仍是英雄壮怀。
 和同类题材的征戍诗相比,这首诗很有特点,它不以浓墨大笔铺写边塞荒凉景象和征夫思妇相念之苦,而是着重写杀敌报国的英雄怀抱,从第三句起,笔力振起,刚劲挺拔,以强盛之气一贯而下,读之真可以起痿兴痺,使人击壶而歌,奋然有报国之志。

山水名胜诗之《陇头水》全诗、题解、注释和作者 - 可可诗词网

陇头水

 

(南朝陈)顾野王


 陇坻望秦川①,迢递隔风烟②,
 萧条落野树, 幽咽响流泉③。
 瀚海波难息④,交河冰未坚⑤。
 宁知盍山水⑥,逐节赴危弦⑦。


 【题解】
 陇头水,古乐府古歌名,属横吹曲,又名《陇头》。陇头即陇山,亦名陇坂、陇坻、陇首,是六盘山南段的别称,在陕西陇县西北,南北走向,绵亘于陕西、甘肃边境。山势陡峭险峻,山路曲折难行。《大明一统志》言“其坂九回,欲上者七日乃至。俗传云:‘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三秦记》载:“上有清水四注下,所谓‘陇头水’也。”陇山是渭河平原与陇西高原的分界线,也是古代赴河、陇的必经之地。此诗据乐府曲调填词,表现北方边境之苍凉。
 【作者】
 顾野王(519-581),南朝梁陈之间学者。字希冯,吴郡吴(今江苏吴县)人。初仕梁,陈时官至光禄卿。著有训诂学著作《玉篇》。
 【注释】
 ①秦川:泛指今陕西、甘肃秦岭以北的平原地带,因春秋战国时属于秦国而得名。②迢递:遥远貌。③幽咽:形容微弱的流水声。④瀚海:汉魏六朝时指北方的海。汉武帝时霍去病击匈奴左地,出代郡2000余里,至瀚海而还,大约所遇或今呼伦湖与贝尔湖,或曰即今贝加尔湖。唐以后则以“瀚海”称北方的大沙漠。⑤交河:在新疆境内,其水源出天山,南流入经交河县。⑥盍:同“害”。⑦节:本指音乐的节拍,此指陇头流水的节奏。危弦:指越来越高的琴弦声调,此处形容陇头流水之声。

乐府诗《陇头水》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陇头水

 

[唐]王建


 陇水何年陇头别,不在山中亦呜咽。征人塞耳马不行,未到陇头闻水声。谓是西流入蒲海,还闻北去绕龙城。陇东陇西多屈曲,野麋饮水长簇簇。胡兵夜回水旁住,忆着来时磨剑处。向前无井复无泉,放马回看陇头树。

 乐府歌辞有《陇头流水》,属《梁鼓角横吹曲》,内容多写征人的哀怨。陇头,又叫陇山,陇坂,在今陕西陇县西北。《三秦记》载:“其坂九回,上者七日事越。上有清水四注下,所谓‘陇水’也”。
 王建这篇乐府诗,乍一看主题不太容易把握。全诗分三个部分组成。开篇四句写陇水呜咽,征人塞耳,幽怨不堪听,似乎继承了古乐府“征人怨”的传统题旨:“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接下四句写陇水的“屈曲”盘绕,横贯“陇东陇西”;最后四句却写了胡兵水旁住,放马陇头树。诗中征人远行与胡兵驻扎,这两个画面是并列的,胡、汉双方既没有直接冲突,诗人笔墨也没抑扬,感情倾向也没轩轾。那么,诗的主题何在?若可解若不可解,意有可猜若不可猜?!
 进一步思考,会发现此诗写的仅是“征人”与“胡兵”,完全排除了双方的将帅,再进一步体会,还会发现诗中哀怨之情披注于双方,既抒发了“征人”奔波之苦,也描写了“胡兵”被驱遣之劳。这一思想感情的超越,使诗篇也超越了一般“征人怨”的主旨,具备了更深的意蕴。怨苦背后,控诉的是双方统治者好大喜功,妄挑边衅,穷兵黩武的政策。胡酋侵扰,汉皇开边,互相掠夺,纷乱不息。不仅边疆人民生活不得安定,胡汉双方的士兵也有不堪被驱使之苦。诗篇命意之高,在唐代边塞诗中是不多见的。也许李颀《古从军行》可以与之媲美。在这篇传诵的杰作中,李颀双管齐下,不仅描写了汉兵“战骨埋荒外”的惨景,也写了“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真实地描绘了双方士兵怨恨战争的心情。这两篇诗可谓珠连璧合,相映生辉。以其沉痛的感情,警辟的思想,在边塞诗中独具卓绝的风姿。
 《唐才子传》称王建诗歌“格幽思远”。诗格高尚,思想深远,最终还是来自于现实生活,取决于诗人对边塞生活的深切体验。王建一生坎坷,“从军走马十三年”的奔波之苦,使他对社会现实的认识特具远见卓识,戎马倥偬的边塞生活,使他既体验了征人的辛酸,也看到了胡兵的痛苦,发而为诗,便能突破藩篱,道别人之不常道。王士祯称其诗:“元白张王皆古意,不肯辛苦学妃豨”。“妃豨”,以古乐府“妃乎豨”诗句代指古乐府诗篇。也就是说,王建的乐府诗虽说继承了古乐府的传统,然而不是刻板地仿袭古乐府的内容和形式。他能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写出“格幽思远”的新乐府诗。这首《陇头水》突破了一般“征人怨”的题旨,升华出更高远的情致,并在艺术上也有独到之处。
 本篇章法整饬,换韵促急,画面清晰,饱含情韵,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这里我着重谈一下诗篇的艺术结构。如前所述:汉兵的奔波之苦与胡兵的被驱遣之劳,这两个画面是平列的,双方并没有正面接触、冲突,大有“各走各的路”之势。那么,怎样把双方有机地组织在诗篇之内?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联系着前后两个不同的场景。明线即陇头流水,暗线即征人的哀怨,而“陇水呜咽”正是这明、暗两条线索的形象体现。呜咽的陇水,渊远流长,既贯“陇东陇西”,又“入蒲海”(新疆巴里坤湖)“绕龙城”。征人就像陇水盘绕一样无休止地转战这一流域,同样,“胡兵”也是日夜奔波在这一“野麋簇簇”的荒寒之地。他们白天放马陇头树,夜晚宿营水旁住。“向前无井复无泉”的荒凉,配以胡兵“回看”的怅惘之情,画面也饱蕴了呜咽之声。篇尾的画面意蕴与开篇的陇水呜咽,“征人塞耳马不行”遥相照应,于是,“章法一线乃为通”(《昭昧詹言》),呜咽的陇水,如红线贯珠,把前后两个画面,内在地,有机地组织在一起,“首尾圆合,条贯统序”(《文心雕龙·熔裁》),使它们共同体现诗的题旨,内容形式达到高度的统一。
陇头水

陇头水

南朝梁刘孝威的乐府诗: “从军戍陇头,陇水带沙流。时观胡骑饮,常为汉国羞。衅妻成两剑,杀子祀双钩。顿取楼兰颈,就解郅支裘。勿令如李广,功多遂不酬。”前四句说,到陇山一带戍边,不时见到胡人的骑兵到陇水饮马,故常为汉族王朝感到羞耻。“衅妻”句用典。《吴地记》载,干将铸剑,铁汁不下。其妻莫耶问有何办法,干将说要“以女人聘炉神”。“莫耶闻语,窜入炉中,铁汁出,遂成二剑,雄号干将,雌号莫耶”。“杀子”句亦用典。《列异传》载,干将、莫耶为楚王作剑成,雌剑献君,藏其雄者。君发现后杀干将。后其子赤鼻遇客,欲为之报仇,遂自刎,令献头于楚王。客终以雄剑杀楚王。*楼兰,西域国名。郅支(?—前36 ),匈奴单于。中间四句是说要用干将、莫耶那样的名剑去杀犯边之敌。末二句为汉将*李广屡建战功而终未封侯鸣不平,表现了作者封赏有功戍边将士的主张。

☚ 咏长信宫中草   和婕妤怨 ☛

陇头水

陇头水

南朝陈徐陵的乐府诗。《陇头水》,属汉横吹曲,又称《陇头》。据《通典》和《三秦记》载,天水郡有陇山,上有清水四注而下,这就是陇头水。曲名本此。全诗是:“别涂耸千仞,离川悬百丈。攒荆夏不通,积雪冬难上。枝交陇底暗,石碍坡前响。回首咸阳中,唯言梦时往。” 前六句写陇山一带艰苦的地理环境。涂,同途。头两句形象地写出陇头山险水急,三四句写陇山道路艰难。最后两句写对咸阳的思念。

☚ 敦煌乐   关山月 ☛

陇头水

陇头水

南朝陈顾野王的乐府诗: “陇头望秦川,迢递隔风烟。萧条落野树,幽咽响流泉。瀚海波难息,交河冰未坚。宁知盖山水,逐节赴危弦。”陇,指陇地,今甘肃。秦川,指关中一带,这里暗指京城长安。头两句写出陇秦两地为烟尘所隔。中间四句写出边地的空旷荒凉景象。结句点明奔赴边关的勇气。

☚ 从军行   陇头水 ☛

陇头水

陇头水

南朝陈江总的乐府诗。共两首。第一首是: “陇头万里外,天崖四面绝。人将蓬共转,水与啼俱咽。惊湍自涌沸,古树多摧折。传闻博望侯,苦辛提汉节。”陇头在今甘肃天水一带。前二句写陇头万里外的险绝。中间四句写戍边之艰辛。后两句用典,借苏武在匈奴19年仍忠于汉的历史故事,表明虽然征战苦,征人仍然忠于国家。第二首是: “雾暗山中日,风惊陇上秋。徒伤幽咽响,不见东西流。无期从此别,更度几年幽。遥闻玉关道,望入杳悠悠。”玉关,指*玉门关。全诗写征人的辛苦和思乡之情。

☚ 陇头水   雨雪曲 ☛

陇头水

陇头水

唐杨师道的乐府诗: “陇头秋月明,陇水带关城。笳添离别曲,风送断肠声。映雪峰犹暗,乘冰马屡惊。雾中寒雁至,沙上转蓬轻。天山传羽檄,汉地急征兵。阵开都护道,剑聚伏波营。于兹觉无渡,方共濯胡缨。”羽檄,羽书,征调军队的文书,上插羽毛表示紧急。*都护,官名。伏波,汉将军名号。诗中写西北边塞的艰苦,但对戍边战争的胜利却满怀信心。

☚ 赋饮马长城窟   过汉故城 ☛

陇头水

陇头水

唐员半千的五言古诗: “路出金河道,山连玉塞门。旌旗云里度,杨柳曲中喧。喋血多壮胆,裹革无怯魂。严霜敛曙色,大明辞朝暾。尘销营卒垒,沙静都尉垣。雾卷白山出,风吹黄叶翻。将军献凯入,万里绝河源。”玉塞,指玉门关。杨柳,指曲名《折杨柳》。全诗抒写出戍边将士不畏气候恶劣英勇善战的情况。

☚ 出玉关   长安古意 ☛

陇头水

陇头水

唐卢照邻的乐府诗。《陇头水》,乐府旧题,多写征人之事。全诗是: “陇阪高无极,征人一望乡。关河别去水,沙塞断归肠。马系千年树,旌悬九月霜。从来共呜咽,皆是为勤王。”陇阪,即陇山,在今陕西陇县以西和甘肃陇东。全诗描写征战的艰难困苦和征人的思乡情绪,也反映出征人为王事尽力的思想。

☚ 至陈仓晓晴望京邑   紫骝马 ☛

陇头水

陇头水

唐沈佺期的五言律诗。《陇头水》,乐府旧题,多写征人之事。全诗是: “陇山飞落叶,陇雁度寒天。愁见三秋水,分为两地泉。西流入羌郡,东下向秦川。征客重回首,肝肠空自怜。”此诗写征客离家别亲的愁苦。一二句点明出征时间在秋末。三秋水分为两地泉,表示征客与家人天各一方: 征客向西去“羌郡”,即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家人返回“秦川”,即关中一带。题材虽不新鲜,比喻却很形象。

☚ 咸阳览古   塞上 ☛

陇头水

陇头水

唐于濆的乐府诗(《全唐诗》又作李咸用诗,题作《陇头行》)。陇头水,汉横吹曲名,《三秦记》载: “陇坻,其阪九回,上者七日乃越,上有清水四下注,所渭陇头水也。”原诗是: “行人何彷徨,陇头水呜咽。寒沙战鬼愁,白骨风霜切。薄日朦胧秋,怨气阴云结。杀成边将名,名著生灵灭。”诗中描绘了边塞战场的凄凉景象,对受战争之害的百姓深表同情。末二句与唐诗人曹松《己亥岁二首》中说的“一将功成万骨枯”同义。

☚ 马嵬驿   长城 ☛

陇头水

陇头水

唐罗隐的乐府诗。《陇头水》,汉乐府横吹曲名。《三秦记》: “陇坻,其阪九回,上者七日乃越,上有清水四注下,所谓陇头水也。”陇坻,即陇山,在今陕西陇县西。原诗是: “借问陇头水,年年恨何事。全疑呜咽声,中有征人泪。自古无长策,况我非深智。何计谢潺湲,一宵空不寐。”诗中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现了诗人对战争不能平息的忧虑。

☚ 帝幸蜀   黄河 ☛

陇头水

陇头水

宋陆游的乐府诗。古乐府横吹曲有《陇头流水歌》,这首诗也是借乐府古题咏边塞见闻。全诗12句分三个部分,前4句写一个前方战士思念故乡: “陇头十月天雨霜,壮士夜挽绿沉枪。卧闻陇水思故乡,三更起坐泪数行。”陇头即陇首山,在今陕西陇县西北,这里泛指西北部边疆。中间4句是诗人勉励战士为国立功: “男儿堕地志四方,裹尸马革固其常。”后4句为战士的回答:“生逢和亲最可伤,岁辇金絮输胡羌。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古人认为太白金星是“上公大将军之象”,太白光芒收敛,象征朝廷无意北伐,对敌一味妥协投降,岁输金帛,战士们连舍身报国的机会都没有。

☚ 怀昔   秋怀十首(其十) ☛
陇头水

陇头水

南朝梁刘孝威的乐府诗: “从军戍陇头,陇水带沙流。时观胡骑饮,常为汉国羞。衅妻成两剑,杀子祀双钩。顿取楼兰颈,就解郅支裘。勿令如李广,功多遂不酬。”前四句说,到陇山一带戍边,不时见到胡人的骑兵到陇水饮马,故常为汉族王朝感到羞耻。“衅妻”句用典。《吴地记》载,干将铸剑,铁汁不下。其妻莫耶问有何办法,干将说要“以女人聘炉神”。“莫耶闻语,窜入炉中,铁汁出,遂成二剑,雄号干将,雌号莫耶”。“杀子”句亦用典。《列异传》载,干将、莫耶为楚王作剑成,雌剑献君,藏其雄者。君发现后杀干将。后其子赤鼻遇客,欲为之报仇,遂自刎,令献头于楚王。客终以雄剑杀楚王。*楼兰,西域国名。郅支(?—前36 ),匈奴单于。中间四句是说要用干将、莫耶那样的名剑去杀犯边之敌。末二句为汉将*李广屡建战功而终未封侯鸣不平,表现了作者封赏有功戍边将士的主张。

☚ 咏长信宫中草   和婕妤怨 ☛

陇头水

陇头水

南朝陈徐陵的乐府诗。《陇头水》,属汉横吹曲,又称《陇头》。据《通典》和《三秦记》载,天水郡有陇山,上有清水四注而下,这就是陇头水。曲名本此。全诗是:“别涂耸千仞,离川悬百丈。攒荆夏不通,积雪冬难上。枝交陇底暗,石碍坡前响。回首咸阳中,唯言梦时往。” 前六句写陇山一带艰苦的地理环境。涂,同途。头两句形象地写出陇头山险水急,三四句写陇山道路艰难。最后两句写对咸阳的思念。

☚ 敦煌乐   关山月 ☛

陇头水

陇头水

南朝陈顾野王的乐府诗: “陇头望秦川,迢递隔风烟。萧条落野树,幽咽响流泉。瀚海波难息,交河冰未坚。宁知盖山水,逐节赴危弦。”陇,指陇地,今甘肃。秦川,指关中一带,这里暗指京城长安。头两句写出陇秦两地为烟尘所隔。中间四句写出边地的空旷荒凉景象。结句点明奔赴边关的勇气。

☚ 从军行   陇头水 ☛

陇头水

陇头水

南朝陈江总的乐府诗。共两首。第一首是: “陇头万里外,天崖四面绝。人将蓬共转,水与啼俱咽。惊湍自涌沸,古树多摧折。传闻博望侯,苦辛提汉节。”陇头在今甘肃天水一带。前二句写陇头万里外的险绝。中间四句写戍边之艰辛。后两句用典,借苏武在匈奴19年仍忠于汉的历史故事,表明虽然征战苦,征人仍然忠于国家。第二首是: “雾暗山中日,风惊陇上秋。徒伤幽咽响,不见东西流。无期从此别,更度几年幽。遥闻玉关道,望入杳悠悠。”玉关,指*玉门关。全诗写征人的辛苦和思乡之情。

☚ 陇头水   雨雪曲 ☛

陇头水

陇头水

唐杨师道的乐府诗: “陇头秋月明,陇水带关城。笳添离别曲,风送断肠声。映雪峰犹暗,乘冰马屡惊。雾中寒雁至,沙上转蓬轻。天山传羽檄,汉地急征兵。阵开都护道,剑聚伏波营。于兹觉无渡,方共濯胡缨。”羽檄,羽书,征调军队的文书,上插羽毛表示紧急。*都护,官名。伏波,汉将军名号。诗中写西北边塞的艰苦,但对戍边战争的胜利却满怀信心。

☚ 赋饮马长城窟   过汉故城 ☛

陇头水

陇头水

唐员半千的五言古诗: “路出金河道,山连玉塞门。旌旗云里度,杨柳曲中喧。喋血多壮胆,裹革无怯魂。严霜敛曙色,大明辞朝暾。尘销营卒垒,沙静都尉垣。雾卷白山出,风吹黄叶翻。将军献凯入,万里绝河源。”玉塞,指玉门关。杨柳,指曲名《折杨柳》。全诗抒写出戍边将士不畏气候恶劣英勇善战的情况。

☚ 出玉关   长安古意 ☛

陇头水

陇头水

唐卢照邻的乐府诗。《陇头水》,乐府旧题,多写征人之事。全诗是: “陇阪高无极,征人一望乡。关河别去水,沙塞断归肠。马系千年树,旌悬九月霜。从来共呜咽,皆是为勤王。”陇阪,即陇山,在今陕西陇县以西和甘肃陇东。全诗描写征战的艰难困苦和征人的思乡情绪,也反映出征人为王事尽力的思想。

☚ 至陈仓晓晴望京邑   紫骝马 ☛

陇头水

陇头水

唐沈佺期的五言律诗。《陇头水》,乐府旧题,多写征人之事。全诗是: “陇山飞落叶,陇雁度寒天。愁见三秋水,分为两地泉。西流入羌郡,东下向秦川。征客重回首,肝肠空自怜。”此诗写征客离家别亲的愁苦。一二句点明出征时间在秋末。三秋水分为两地泉,表示征客与家人天各一方: 征客向西去“羌郡”,即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家人返回“秦川”,即关中一带。题材虽不新鲜,比喻却很形象。

☚ 咸阳览古   塞上 ☛

陇头水

陇头水

唐于濆的乐府诗(《全唐诗》又作李咸用诗,题作《陇头行》)。陇头水,汉横吹曲名,《三秦记》载: “陇坻,其阪九回,上者七日乃越,上有清水四下注,所渭陇头水也。”原诗是: “行人何彷徨,陇头水呜咽。寒沙战鬼愁,白骨风霜切。薄日朦胧秋,怨气阴云结。杀成边将名,名著生灵灭。”诗中描绘了边塞战场的凄凉景象,对受战争之害的百姓深表同情。末二句与唐诗人曹松《己亥岁二首》中说的“一将功成万骨枯”同义。

☚ 马嵬驿   长城 ☛

陇头水

陇头水

唐罗隐的乐府诗。《陇头水》,汉乐府横吹曲名。《三秦记》: “陇坻,其阪九回,上者七日乃越,上有清水四注下,所谓陇头水也。”陇坻,即陇山,在今陕西陇县西。原诗是: “借问陇头水,年年恨何事。全疑呜咽声,中有征人泪。自古无长策,况我非深智。何计谢潺湲,一宵空不寐。”诗中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现了诗人对战争不能平息的忧虑。

☚ 帝幸蜀   黄河 ☛

陇头水

陇头水

宋陆游的乐府诗。古乐府横吹曲有《陇头流水歌》,这首诗也是借乐府古题咏边塞见闻。全诗12句分三个部分,前4句写一个前方战士思念故乡: “陇头十月天雨霜,壮士夜挽绿沉枪。卧闻陇水思故乡,三更起坐泪数行。”陇头即陇首山,在今陕西陇县西北,这里泛指西北部边疆。中间4句是诗人勉励战士为国立功: “男儿堕地志四方,裹尸马革固其常。”后4句为战士的回答:“生逢和亲最可伤,岁辇金絮输胡羌。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古人认为太白金星是“上公大将军之象”,太白光芒收敛,象征朝廷无意北伐,对敌一味妥协投降,岁输金帛,战士们连舍身报国的机会都没有。

☚ 怀昔   秋怀十首(其十) ☛

《陇头水》long tou shui

Water of Longtou→鲍溶 (Bao Rong)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5:0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