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中丘陵沟壑区旱作农业技术
1955~1956年,甘肃省农业试验总场和甘谷、定西农业试验站分别对会宁、定西、靖远、通渭、陇西等县进行了抗旱耕作栽培技术调查研究,肯定了抗旱轮作方式,提出了抗旱栽培的关键是抓苗和保苗两个环节。1964~1966年,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在榆中县三角城公社和会宁县鸡儿咀大队开展了以“样板田”为中心的综合丰产栽培试验研究; 1974~1982年、1976~1977年,该院分别在定西县大坪大队、通渭县店子大队开展了综合科学技术试验示范和“大寨田”,其中大坪大队1977年梯田马铃薯,采用深耕施肥、小薯整薯播种、合理密植、选用良种等栽培技术,使亩产达到1 800公斤。1982年,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在定西县团结乡建立固定的试验基地, 对该区旱作农业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其中: 1983~1985年, 与西北农学院协作承担了农牧渔业部下达的 “西北黄土高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研究”和甘肃省“两西”建设指挥部下达的“定西县唐家堡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期间对唐家堡河小流域96平方公里内的土地土壤、水资源与水土流失、农业气候、种植业、林业、牧业、病虫害、果菜、农村能源、农经及综合等11个方面进行了认真考察, 写出了专题及综合考察报告,并开展了部分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工作;1986~1990年,该院主持承担了国家“七五”《黄土高原综合治理》项目的“定西黄土丘陵沟壑区高效农业生态区建设研究”专题。按照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力的要求开展工作, 主攻土地产出低和水土流失重两大难点,使高泉试验区治理面积达74.23% ,减沙率达54.0%,林草覆盖率达40.67%。专题研究成果获1992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黄土高原综合治理》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本专题在其15个研究专题中排名第四; 1991~1995年,该院主持承担国家“八五”攻关项目“定西丘陵沟壑区高效农业生态区建设与发展研究”专题,到1994年试验区人均粮食4年平均达到454.4公斤, 人均基本农田3.3亩, 治理度达到87.4%, 林草覆盖率45.09%,平均侵蚀模数减到628.11吨/平方公里·年, 人均纯收入834.48元;1993年开始,该院以定西县的团结乡和镇原县的上肖乡为中心, 开展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援助的 “中国西北旱作地区持续农业体系的研究、示范与推广”项目的实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