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陆游《示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陆游《示儿》陆游《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①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② 【注释】 ①元知:原知。九州同:指祖国统一。古代中国分为九州。②乃翁:你们的父亲,指自己。 【译文】 我明明知道,死去了,万事皆空,唯一的悲哀,是不见九州一统。当大宋的军队收复中原的日子,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你老父的亡灵! 【集评】 明·胡应麟:“忠愤之气,落落二十八字间。林景熙收宋二帝遗骨,树以冬青,为诗记之,复有歌题放翁卷后云:‘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每读此,未尝不为滴泪也。”(《诗薮》杂编卷五) 明·徐伯龄:“矍铄哉此老!可谓没齿不忘朝廷者矣,较之宗泽三跃渡河之心,何以异哉!”(《蝉精隽》) 清·贺贻孙:“忠孝之诗,不必问工拙也。二诗(按:指《示儿》诗与林景熙《题放翁卷后》)率意直书,悲壮沉痛,孤忠至性,可泣鬼神,何得以宋元减价耶?”(《诗筏》) 今·钱钟书:“参看《剑南诗稿》卷九《感兴》第一首‘常恐先狗马,不及清中原’;卷三十七《太息》:‘砥柱河流仙掌日,死前恨不见中原’;卷三十六《北望》:‘宁知墓木拱,不见塞尘清’;卷三十八《夜闻落叶》:‘死至人所同,此理待何评?但有一可恨,不见复两京。’这首悲壮的绝句最后一次把将断的气息又来说未完的心事和无穷的希望。”(《宋诗选注》第215页) 【总案】 这是陆游的绝笔诗,作于宋宁宗嘉定二年(1209)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临终前。 陆游一生作诗近万首,呼吁抗战收复中原者极多,而此诗独感人至深,揣其原因,约有二端。其一,因为这是他的绝笔诗。人之将死,其言也哀;绝笔之作,往往格外引人注目。此诗的意思,陆游集中曾反复道及,钱钟书先生已拈出多篇可证,但都不如这一首脍炙人口深入人心,就是这个原因。其二,此诗题为《示儿》,也仿佛对后代读者含有一种期待。设想陆游身后,南宋收复中原,九州一统,放翁的子孙固可告慰乃祖的在天之灵,而读者也会觉得诗人生前的憾事死后已得到弥补;憾事既了,诗的艺术感染力也将被冲淡了许多。而事实是南宋不仅未能收复中原,最终连半壁河山也保不住,这又是诗人所始料不及的。不但放翁的子孙,一般读者也觉得有负诗人的期待。这使得诗人生前的遗憾,更加倍地压在读者的心头,从而构成巨大的情感冲击力。 陆游《示儿》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绝命文学”该是一种最难创作的文学。一个人在生命垂危之际,有多少心声要倾吐,有多少感慨要抒发,有多少遗嘱要吩咐!可是陆游在临终前只用二十八个字就写出了这首千古传诵的绝笔。 关于这首绝笔诗的基本内容,朱自清曾作过具体解说:“《示儿》诗是临终之作,不说到别的,只说‘北定中原’,正是他的专一处。这种诗只是对儿子说话,不是什么遗疏遗表,用不着装腔作势。他尽可以说些别的体己的话;可是他只说这个,他正以为这是最体己的话。诗里说:‘元知万事空’,万事都搁得下;‘但悲不见九州同’,只有这一个搁不下。他虽说‘死去’,虽然‘“不见”九州同’,可是相信‘王师’终有‘北定中原日’,所以叮嘱他的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教儿子‘无忘’,正见自己的念念不‘忘’。这是他爱国热诚的理想化。”(《爱国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确实平近自然,质朴无华,率意直书,流畅如话。但包蕴宏丰,感情深挚,“孤忠至性,可泣鬼神”(吴大受《诗筏》),极其深刻而又真切地表现了一位伟大爱国者的赤子心和生死观。诗中把个人的生死存亡与国家的安危兴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把生前的逆境与死后的喜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把未竟的至愿与对后代的激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全诗具有极强的概括性,高度的自信心,巨大的感召力。 我国古代有不少人少年壮志凌云,中年叱咤风云,一到晚年,却往往看破红尘,消极遁世。而陆游一生爱国,矢志不渝,无论在朝为官,还是致仕在野,无论时局有利,还是形势险恶,他从不计较个人的升沉利害,也不介意所受的排挤打击。“位卑未敢忘忧国”(《病起书怀》)。为了统一祖国,他始终斗志昂扬,直道而行。不因年高而改变初衷,不因贫病而忘怀素志,烈士暮年,斗志弥坚。尽管“衰发如蓬面枯瘦”(《六十吟》),但“犹怀万里玉关情”(《书叹》),“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感事六言》)。这首《示儿》诗,正是陆游爱国一生的形象概括。 陆游的爱国忧民思想,洋溢着生气勃勃的积极进取精神。他始终以战斗的姿态在逆境中抗争,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朴素的唯物观点看待事物。他深信:“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金错刀行》)他深信敌必败,我必胜:“群阴伏,太阳升,胡无人,宋中兴!”(《胡无人》)“四海一家天历数”(《感愤》)。他预示胜利,但不轻信胜利;他坚信胜利会到来,但又意识到胜利的道路很曲折。因此,他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信念至死不变,死而不巳:“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书愤》)他更把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年轻人身上,把后来人看作是统一事业的继承者和完成者:“吾侪虽益老,忠义传子孙。征辽诏倘下,从我属橐鞬。”(《村饮示邻曲》)这首《示儿》诗,也正是陆游对祖国前途乐观自信的生动写照。 陆游《示儿》诗久传不衰,还因为它具有巨大的感召力量。在宋代,每当政治形势发生重大变化,都会有人自然地联想到它。如陆游死后二十四年,南宋和蒙古合兵灭金,刘克庄便在《端嘉杂诗》中写道:“不及生前见虏亡,放翁易篑愤堂堂;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陆游死后六十六年,宋被元灭,“林景熙收宋二帝遗骨,树以冬青,为诗纪之;复有歌题放翁卷后云:‘青山一发愁濛濛,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每读此,未尝不为滴泪也。”(胡应麟《诗薮》)这种感召力量,可能还有异代相通的绵延性和穿透力。比如关向应在病中还读陆游诗,“他说陆放翁是一个豪迈的爱国诗人,他再三赞叹而且神往地背诵着陆放翁的《示儿》诗”(黄既《关向应同志在病中》)。即使在今天,赏读《示儿》诗仍感撼人心旌,启人心智,发人深省,催人奋起。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