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绝句》 - 吴嘉纪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绝句》 - 吴嘉纪
吴嘉纪 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 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 吴嘉纪(1618—1648),字宾贤,号野人,泰州(今属江苏省)人。一生不仕,家境贫困,又生活在兵祸惨烈的年代,因而对底层人民的生活有所了解,不少诗歌率真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疾苦,抨击了清朝统治者,具有现实主义的特征。有《陋轩诗集》。 这首诗道出了灶户生活环境的艰辛,写得冷峻尖刻,笔端流露出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开头两句,描写了盐民的劳苦。从“白头灶户”上可知这个白发老人设灶煮盐的年月之久了。而“低草房”,则又说明了劳动条件的极差,从“六月煎盐”上可知,时值盛夏,天气酷热。而“烈火旁”,则又说明了热不可耐的程度。它如一幅直观显目的速写画,给人以具体的、形象的感受。 如果说上两句写足了“热”,那么下两句更是倍写其“热”,突出了盐民的酸辛。它运用的是反衬手法,机趣奇妙,别出心裁。 “走出门前炎日里”,这句诗是“六月煎盐烈火旁”意思的延伸。门内是烈火熊熊,而门外是炎日辣辣,同样都“热”得没法忍受。但是, 白发老人为什么还要“走出门前”呢? ——“偷闲一刻是乘凉”。这一结语发人深思,顿使全诗摇荡生姿,笔态飞舞,且滋味自溢!在太阳的暴晒下“偷闲”片刻,对于老盐民来说,竟算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乘凉”,由此可见其苦。而这“苦”是与“忙”及“热”联系在一起的,不就分外使人觉得“苦”得无以复加吗? 这首诗并未絮絮叨叨地叙述老盐民以煮盐为生的过程,亦未须眉毕现地刻画老盐民不堪劳苦酸辛的肖象,而是在诗的煞尾处这诗情的图象上,为读者提供思索的空白,留待读者于想象中去作人物心灵的透视。这样便使诗的脚步于短短四句之间跑出了很远的路程。正由于如此,全诗写得沁人肺腑,产生了常规例套的写法所不能产生的艺术感染力量。 《绝句》 - 吴嘉纪
吴嘉纪 白头灶户低草房, 六月煎盐烈火旁。 走出门前炎日里, 偷闲一刻是乘凉。 吴嘉纪(1618—1684),字宾贤,号野人,江苏泰州人。年青时,当过烧盐工人,对盐工之苦有切身体会。后来漫游各地,参加过抗清斗争,失败后回乡隐居。晚年贫病交加,穷饿而死。诗歌现实意义极强,朴素清新,危苦严冷,人们对其评价很高。 这是为盐工诉说怨苦之情的一首著名的七绝。首句平平而起,叙述头发斑白的盐工,住在低矮的草房里,可见他们已经艰辛地生活了几十年。次句顺承首句之意,叙述在赤日炎炎似火烧的盛暑酷夏,盐工们在烈火旁边煎盐,真是苦不堪言。第三句出人意外地急转,盐工们走到门外,竟然赤身露体站在赫赫炎日底下。究竟为什么有此反常之举呢?末句揭示谜底:原来盐工们平时已耐受过极度紧张沉重的工作和长期高温的煎熬,他们偶尔偷闲一刻,也无暇再去找荫凉的地方躲避,即使是在炎日底下站一会儿,便已算是乘凉了。 诗文创作中,通常使用的是以寒衬热、以短衬长之类的反衬手法。以热衬热、以长衬长的映衬手法则用得较少。殊不知在特定的情景中以同类事物相衬比以相反的事物相衬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赤身露体地站在炎日底下是一般人不能忍受的,何况是盛夏的炎日呢?而如今烧盐工人竟以此举为乘凉,由此可见他们长年累月地在烈火旁烧盐,其温度更高,其所受的炙烤之苦比盛夏的烈日还要厉害。夏天烈日的炙烤是一般人都经历过的,如此一映衬,人们便立即能够非常具体地感受到盐工之苦了。 由于诗人当过盐工,亲身体验过这种苦,所以这首诗写得特别真切感人。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