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陆均松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陆均松pierre dacrydium

Dacrydium pier-rei,别名卧子松、山松。罗汉松科陆均松属常绿乔木。高达30m,胸径达1.5m,树干通直。大枝轮生,小枝下垂;叶二型,幼树、萌生枝或营养枝上的叶镰状针形,老树或果枝的叶较短,钻形或鳞形。雌雄异株,雄球花穗状;雌球花单生枝顶,无梗。花期3月,10~11月种子成熟时杯状假种皮红色或褐红色。产中国海南,越南、柬埔寨、泰国也有分布。大树喜光,幼树耐阴;适生于年均气温20℃以上,1月平均气温12℃、湿度大、年降水量2500mm、偏酸性的红黄壤地带。天然林生长慢,而人工林生长较快,具共生菌根。播种或扦插繁殖。陆均松树姿优美,干通直,叶色翠绿,为较理想的园林绿化树种。又为优良的荒山造林树种。

陆均松

陆均松又黎红松、山松和𣓶松,为罗汉松科常绿大乔木,干形圆满通直,高30—35米,胸径2—2.4米,外貌雄伟壮丽,苍劲挺拔,树皮黄褐色,大块薄片状剥落,大枝轮生,多分枝,小枝下垂,翠绿而鲜艳。叶二型:幼树及营养枝为披针叶,排列呈螺旋状; 大树及生殖枝为鳞形叶,为覆瓦状排列。雌雄异株,雄球花穗状,生枝顶,雌球花单生小枝顶端。种子小,卵形,熟时红褐色,无柄。
陆均松原产海南岛南部和中部丛山峻岭中,广布于黎族地区的白沙、乐东、保亭、东方、琼中、三亚和屯昌等市县海拔700米以上的山地上,多混生在热带山地常绿林中,林间与红椎、油丹、竹叶松、子京、鸡毛松等乔木相伴为邻,并常呈优势群落,有时成小块的树群分布。习见于五指山、雅加大岭、坝王岭、黎母山林区的中、上部山脊、山坡及山顶的植株,枝叶疏散,树冠广伞形,林内下木疏稀,天然林生长缓慢,人工林生长较快。
陆均松既有高大挺直、雄伟壮观的风姿,又有叶绿吐翠、花色绚丽的娇媚,随风摇曳,令人赏心悦目,可引种作为园林绿化树种。根系庞大、抗风力强,多生于山脊,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使之产地大雨不涝,无雨不旱,并能起净化空气和保护环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陆均松木材纹理通直,材质稍硬而重,结构细致而均匀,强度大,具韧性,耐磨力强,易于加工,不干裂,亦不曲翘,材色略鲜明美观,油漆性能良好,适于作桥梁、造船、车辆、枕木及建筑上等多方面的用材,也为上等家具、精美文具的用材。是海南岛十大名材之一,属国家二级保护珍稀植物,已载入 《红皮书》史册。

陆均松pierre dacrydium

Dacrydium pierrei Hickel,又称泪柏、泪松、卧子松。罗汉松科,陆均松属。常绿乔木,高达30 m,胸径2m。幼树皮灰白或淡褐色,老则灰褐至红褐色,浅裂。叶二型,老树及繁殖枝之叶锥形或鳞形,长3~5 mm,上弯,背有纵脊;幼树及营养枝之叶镰状针形,长15~20 mm。雌雄异株。种子当年成熟,坚果状,卵圆形,长4~5 mm、径约3 mm,先端钝,栗褐色,横生于红或褐红色杯状假种皮中,无梗。分布于海南省中部和南部海拔300~1700 m山地,组成针阔混交林或钝林;中南半岛也有分布。幼树耐阴,大树喜光,天然更新良好。木材结构细,坚重,干后不开裂、不变形、耐久用,供桥梁、船舰、车辆、建筑、细木工等用材。又供观赏。为海南高山中上部更新造林和水源涵养林的优良树种。

陆均松

陆均松

罗汉松科陆均松属常绿乔木。陆均松属约有20种,中国仅有陆均松1种。树高可达30 m,胸径2 m。叶2型,幼树及营养枝为针形叶长15~20 mm;大树及生殖枝为锥形或鳞形叶,长3~5 mm。种子长约4~5 mm、径约3 mm。陆均松分布于中国海南岛中部和南部,18°25′~19°15′N,海拔300~1700 m的山地,年降水量约2500 mm,年平均气温20℃以上。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0:2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