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杂色曲霉素对食品污染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杂色曲霉素对食品污染 杂色曲霉素对食品污染1954年Hatsuda等首先从杂色曲霉的培养物中分离出杂色曲霉素,1962年Bullock等提出了杂色曲霉素的分子结构式。1970年Purchase和Van der Watt研究了杂色曲霉素对动物的毒性与致癌性,并认为其是一种致肝癌的物质。在天然物中污染杂色曲霉素仅有几例报告。在实验条件下,其产毒菌株产杂色曲霉素量高于黄曲霉产黄曲霉毒素的100倍。 杂色曲霉素 毒性:杂色曲霉素与黄曲霉毒素的化学结构近似。分别是二呋喃和杂氧蒽酮与二呋喃和杂氧萘邻酮的稠合化合物。杂色曲霉素的毒性与致癌性如下: ❶急性毒性:大鼠经口的LD50为120~166mg/kg,经腹腔注射为60~65mg/kg。猴腹腔注射为32mg/kg,小鼠抗力较大,LD50大于800mg/kg。急性中毒时,病变为肝与肾的坏死。 ❷亚慢性及慢性毒性:用每kg含100mg杂色曲霉素的饲料给大鼠自由进食,14~20d后,肝脏有点状和灶性坏死。12周后,肝细胞再生灶增大,肉眼可见再生结节,从开始给毒到40周后开始发生肝肿瘤。翠猴(venvet monkey)试验20mg/kg隔日口服一次,4~6个月后,出现慢性肝炎,如继续给毒,即发展为慢性进行性肝炎;12个月后,全肝可见大的再生结节,直径大至8mm,其中肝细胞大小不一,核呈多形,胞浆浅染,嗜碱性。尚可见脂肪变性,给毒24个月后,在大结节内肝瘤开始形成。 ❸致癌性: 每日以0.15~2.25mg/kg剂量杂色曲霉素喂大鼠,42周后有39/50的动物发生肝细胞型肝癌。 检验方法与污染调查: 国内报道杂色曲霉素的双向薄层色谱法,灵敏度为5~25μg/kg。曾用此法测定广西肝癌高发区粮食样品213份,其中杂色曲霉素检出率为0.9%。15份玉米及4份花生米样品黄曲霉毒素B1含量为100μg/kg以上时,均未检出杂色曲霉素。另外报道个别霉变的大米样品中检出有杂色曲霉素。 ☚ 黄曲霉毒素对食品污染 赭曲霉毒素对食品污染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