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陆九渊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陆九渊1139—1193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子静,号存斋,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曾结茅讲学于象山(在今江西贵溪县西南),学者称象山先生。乾道八年(1172年)进士。官至奉议郎知荆门军。其学受程颢影响较大,与兄九韶、九龄并称“三陆子之学”。淳熙二年(1175年)吕祖谦约他和陆九龄(复斋)会朱熹于信州鹅湖寺。论辩之中,显露出朱学和陆学的分歧。他提出“心即理”说,断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之中”,心是唯一的实在,“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并认为“心”和“理”是永久不变的,因此一切封建的道德教条都是人心所固有,也是永久不变的。为学以“发明本心”为主。认为只要悟得本心,不必多读书,“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他的学说后由王阳明继承发展,形成陆王学派,与程朱学派同为理学两大派别。著作经后人编为《象山先生全集》。 陆九渊(1139—1193)宋金溪(今属江西)人,祖籍吴县(今江苏苏州)。字子静。陆九龄弟。乾道八年(1172年)进士。淳熙元年(1174 年)授靖安县主簿。二年与朱熹约会鹅湖,论辨所学多不合,朱以陆学为太简,陆以朱学为支离,而能互敬为人及学养。改崇安主簿。八年为南康知府朱熹聘至白鹿洞讲席,讲君子喻义利章,切中学者隐微深痼之病。九年任国子正,十年除敕定所删定官。愤靖康之耻,因轮对陈论恢复大略。十三年除将作监丞,改主管台州崇道观。于贵溪象山聚徒讲学,学者称为象山先生。绍熙元年(1190 年)起知荆门军,修城筑垒,倡廉肃贪,政行令修,民俗为变,丞相周必大称其政为躬行之效。卒于任,谥文安。明嘉靖时从祀孔子庙。治学秉“六经注我、我注六经”之旨,创新理学思想体系,誉为大儒。门人以袁燮、杨简、沈焕、舒璘最知名。著有《象山先生全集》等。 陆九渊 心学创始人。字子静,因曾在江西贵溪县西南的象山居住讲学,故自号象山居士,世称象山先生。陆九渊生于南宋抚州金溪 (今江西临川县) 的一个平民家庭,从其高祖到父亲,都没有人做官,以开药店为生。陆九渊生当宋金南北对峙时代,少年时就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当他听长辈说起“靖康之事” (徽、钦二宗被金人俘获),便立志习武,以图报国。不过,陆九渊并非将才,他的天分在哲学思辨方面。据其弟子杨简写的《象山先生行状》记载,陆九渊在三、四岁时,就曾经向父亲提出 “天地何所穷际”这样的问题,父亲答不上来,他竟 “深思至忘寝食”。八岁的时候,他听见有人朗诵程颐的语录,心里就觉得不了然: “程颐说的话怎么和孔、孟说的话不大相同?”一个八岁的孩子居然具有这等领悟力,不免流于传奇,但陆九渊的早慧,由此可见。三十三岁,陆九渊参加科举考试,获得进士资格,从此步入仕途,做过地方官和京官,但级别都不高。他坚持儒家 “民为邦本” 的政治主张,而且见诸行动,按照中国传统的标准,算得上一个好官。就在三十岁前后,陆九渊已经开始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并在家乡开门办学。当时,程朱理学虽然也是在野的学派,但却已经风行天下,被许多人视为时髦。简单地说,程朱主张 “即物穷理”,即通过格物获得知识,通过读书明白事理,然后才能成为圣贤。陆九渊却认为,程朱多读书的主张是做学问,不是做圣贤,依旧没有逃出汉唐注疏之学的窠臼。因此,他就竭力提倡“自明本心”的 “内圣” 功夫,人的这个 “本心”就是 “圣人之心”,是人的善根。他说: “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 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 南海、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 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 东西南北 (空间)、古往今来 (时间) 就是古人所谓“宇宙”,宇宙之内,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心只是一个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载,下而千百载复有一圣贤,其心亦只如此。”说来说去,都围绕着一个“心” 字,故后代将陆氏之学称为“心学”。他所谓 “心”,实际上就是说的 “共同人性”。只要能 “发明本心”,即使不识一个字,未读圣贤书,也可以 “堂堂地做个人”。有弟子问他为什么不著书,他回答说: “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又说: “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陆九渊强调的是 “做个人”,而不是读书做学问,如果本心不明,知识越多越糟糕。他打比方说: “田地不净洁,亦读书不得,若读书,则是假寇兵,资盗粮。”他强调人的自尊自强: “收拾精神,自作主宰。万物皆备于我,有何欠阙? 当恻隐时,自然恻隐; 当羞恶时,自然羞恶; 当宽裕温柔时,自然宽裕温柔; 当发强刚毅时,自然发强刚毅。”这些都是与程朱的主张相反对的。宋孝宗淳熙元年 (1174),由著名学者吕祖谦牵线搭桥,三十五岁的陆九渊和比他年长九岁的朱熹在信州鹅湖寺 (在今江西铅山县境内) 见面,就双方的异同展开自由讨论,其中心论题是 “为学之方”。朱熹以 “道问学” 为主,“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陆九渊则以 “尊德性” 为宗,“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双方各执己见,往复辩难,都不能折服对方。陆九渊年轻气盛,自称是 “易简工夫”,讥笑朱熹为“支离事业”。有趣的是,双方都指责对方是禅学。尽管如此,并没有影响朱、陆之间的私交,朱熹后来主持庐山白鹿洞书院时,曾经邀请陆九渊前来发表学术演说,成为流传后世的佳话。 陆九渊1139—1193南宋思想家,心学创始人。字子静,号存斋。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因曾居贵溪象山讲学,人称象山先生。出身地方豪族地主家庭,其兄九韶、九龄均为有名的儒学大师。据载,他自幼喜欢哲学思考,4岁时就提出“天地何所穷际”的问题。乾道八年(1172)中进士,曾任靖安、崇安等县主簿,官至奉议郎知荆门军。学术上,远宗孟轲,近学程颢,还吸收张载以及佛教禅宗的一些思想,创立了可与朱熹为代表的“理学”相抗衡的“心学”。讲学授徒,听者众多,影响很大。死后,其论学书札、讲学语录和诗文由子陆持之编为《象山先生全集》。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有《陆九渊集》。陆九渊的心学伦理思想以其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为理论基础。他从“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陆九渊集·杂说》)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心”既是宇宙本体,也是道德实体。他说:“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与李宰》),主张“心”、“理”同一。认为“仁义者,人之本心也”(《与赵监》),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和个体的道德观念、意识都来自于人的本心,因而“心”既是思维的器官,也是道德的根源。“心”还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苟此心之存,则此理自明,当恻隐处自恻隐,当羞恶,当辞逊,是非在前,自能辨之”(《语录》上)。还认为人心是普遍具有的,也是永恒不变的,即使千百年前或千百年后,都是一样的。既然是人同此心,那就必定是心同此理。因此,道德原则和规范也是永恒的、不变的,人们都不能摆脱其约束。他对封建道德合理性的这种论证意在维护封建的道德关系,巩固封建的社会秩序。尽管把“心”说得神秘无比,但在进一步论及道德产生的终极原因时,还是求助于更为神秘的“天”:“义理之在人心,实天之所与,而不可泯灭焉者也”(《思则得之》)。这就从主观唯心论滑到了神秘主义的命定论。在义利关系上,否定道德对于社会经济状况和物质利益的依赖关系,崇道义,贬功利,认为人类发展的历史充满着道义与功利的对立和斗争。“上古道纯德备”,故“功利之说不兴”(《与涂任伯》),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愈重功利便愈轻道义,“周道之衰,民尚机巧,溺意功利,失其本心”(《与杨守》)。由此得出结论,“私意与公理、利欲与道义,其势不两立”(《与包敏道》)。不事功利,道德反而高尚,“其工益劳”,道德反而低下。在道德修养问题上,认为虽然“此心本灵,此理本明”,人心已皆备诸德,但是,人心也会受到“气禀所蒙”、“习尚所梏”和“俗论邪说所蔽”(《与刘志甫》),因而需要加以“剖剥磨切”,以恢复本然之“灵”、“明”。他反对朱熹等人的烦琐修养方法,主张道德修养就是对本心的直觉,提倡易知易从的“简易工夫”。认为道德修养首先要做到孟子所说的“先立乎其大者”,即树立起对封建道德的信念。在途径上不是向外追求,而是向内用力。通过“切己自反”发明本心以求“存心”、“养心”、“求放心”,甚至还主张“正坐拱手”、“常闭目”的顿悟论。他认为,本心与私欲的多寡成反比,“人心有病,须是剥落。剥落得一番,即一番清明”(《语录》下)。把道德修养视为习善去恶、改过迁善的过程,重视通过生活日用来“践履”道德,养成道德习惯。他还特别强调“自作主宰”,“堂堂地做个人”,要做大人,“不为小儿态”。认为人应该有独立的人格,“宇宙之间,如此广阔,吾身立于其中,须大做一个人。”他独树一帜,离经叛道,喊出了“激励奋迅,冲破罗网”(《语录》下)的口号。陆九渊的心学伦理思想是自成体系,独具个性的,对于打破当时理学的禁锢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经后学发挥,至明王守仁形成著名的陆王学派,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陆九渊 070 陆九渊1139—1193南宋哲学家。字子静,号存斋。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因曾在江西贵溪象山讲学,学者称象山先生。34岁中进士。官至奉议郎知荆门军。曾就为学方法及“无极”、“太极”等问题与朱熹进行长期争论。其学重易简,很少著述。他主张“心即理”,反对理学的形上、形下、天理、人欲之分,认为心与理完全同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万物森然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而已”。人心是一个道义全具、完满自足的全体。因而,为学不必外求,只须反躬内省,“先立其大”、“存心”、“养心”“求放心”。只要悟得本心,不必多读书,“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他的学说为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所发挥,形成与程朱理学相对立的陆王心学。著作经后人编为《象山先生全集》。 ☚ 朱熹 陈亮 ☛ 陆九渊 084 陆九渊提出 “理”是宇宙的根本,“心即理”的伦理观点,把“心”看成是一切的“主宰”,“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认为“心”与“性”是等同的,都是善的,反对人的内心有“天理”与“人欲”的对立,承认善恶是对立的,并把恶说成是对“本然”之心的违反,产生“恶”的外在原因是由于“物”和“习”以及由这种“习”长期沿袭而形成的“势”,产生“恶”的内在原因一是资禀即气质,二是“心之邪”即“私意”和“利欲”。在道德修养上,认为其关键在于要在自己心中牢固地树立仁义道德原则和封建道德观念,做到“外物不能移,邪说不能惑”。主张“不必他求,在乎自立”,强调“切己自反,改过迁善”,通过 “存心”、“去欲” 以及 “格物致知”、“慎思明辩”等途径遏恶扬善,要求人决“不可自暴、自弃、自屈”,反对盲从和迷信,坚持“道器一体”,“理在事中”。在义利问题上,强调“私意与公理,利欲与道义,其势不可两立”,把义利完全对立起来。其伦理思想由王守仁继承并发展。 ☚ 郑玄 诸葛亮 ☛ 陆九渊 059 陆九渊南宋哲学家。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从“心即理”的思想出发,主张“万物皆备于我”,提出反省内求的“简易”、“直捷”的认识方法。“安生暝目,用力操存,应以继日……勿觉此心已复澄莹中立”,就可获得关于宇宙的真知。这种 “直觉”、“顿悟”自然用不着任何逻辑方法。这是一种反逻辑的观点。 ☚ 朱熹 陈亮 ☛ 陆九渊 055 陆九渊南宋教育家。自幼遇事物必致问。及长,对仕途冷淡。34岁试南宫中选,远迩闻风而至,求亲炙问道者益盛。遂辟家居东偏房槐堂为讲学之所,“一时名流踵门问道者常不下百千辈”。著名弟子杨简、袁燮、舒璘、沈焕被后世称为“甬上四先生”或“四明四先生”。中年游学四方。淳熙十四年(1187)登贵溪应天山,就废寺故址筑精舍,创象山书院。1191年,奉旨知荆门军,仍重视教化,修郡县学校。1193年1月18日卒。他一生躬身教育,认为教育的目的在“明理、立心、做人”,这也是其“心学”教育理论的基石。他强调反省内求,“道不外索”,应求理于吾心,提倡独立思考,致疑切思,不盲从迷信,注重躬诸实践,学以致用。 ☚ 程颐 王守仁 ☛ 陆九渊1139—1193中国南宋教育家。曾在贵溪龙虎山建茅舍,聚徒讲学,自号象山翁。认为学习的目的乃在于“穷理”、“明本心”。修养功夫在于求诸内、存心养心,不必多读书,“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参见“哲学”中的“陆九渊”。 陆九渊1139—1193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子静,自号存斋。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曾结庐讲学于象山(今江西贵溪县),学者称象山先生。官至奉议郎知荆门军。其学与兄九韶、九龄并称“三陆子之学”。提出“心即理”,断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开创心学学派。认为道德之心人皆固有,不可更变,万物均包罗于人心之中。强调一切知识和真理都存在于我心中,只要切己自反,便可明心、得理。主张存心去欲,发明本心,反对实践见闻和固守书本。政治上肯定变法改革,主张轻租减税,发展生产。其学说为王守仁继承发展,世称“陆王学派”。著作为后人编为《象山先生全集》。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陆九渊集》。参见“教育”中的“陆九渊”。 象山先生全集/陆象山先生全集/陆九渊集 ☚ 朱子文集 象山先生全集 ☛ 陆九渊 陆九渊1139——1192字子静,自号存斋,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曾结茅讲学于象山,学者称象山先生。乾道八年(1172)进士,官至奉议郎知荆门军。为理学中主观唯心主义学派“心学”的创始人,其学与兄九韶、九龄并称“三陆子之学”。在“太极”、“无极”问题和治学方法上,和朱熹进行长期的辩论。其学说后由明代王守仁继承发展,成为陆王学派。工散文,其文文理清晰,笔法严谨流畅,《送宜黄何尉序》一篇较有名。著有《象山先生全集》。 ☚ 吕祖谦 辛弃疾 ☛ 顿悟宇宙之道/我注六经/讲学白鹿洞 ☚ 敬祀诸葛亮 顿悟宇宙之道 ☛ 陆九渊 陆九渊1139—1193南宋哲学家。字子静,自号存斋。抚州金溪(乡属江西) 人。因曾在江西贵溪象山聚徒讲学,故世称象山先生。乾道进士,历任靖安、崇安县主簿、国子正、知荆门军等职。其学与其兄陆九韶、陆九龄倾向相同,人称“三陆”,但以陆九渊影响为最大,为“心学”创始人。在哲学上,以“心”为宇宙的本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提出“心即理”的命题,强调“心”与“理”完全合一,“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就人而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永恒不变,“千万世之交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东南西北海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此心此理,万世一揆也。”在“心”“物”关系上,认为宇宙万物之理莫不备于吾之心中,也莫不备于千百世上下人之心中。与此相应,世界一切知识和真理莫不备于吾心之中,因此,为学之道要“先立乎其大”,必先“知本”。立大、知本就是要知心即理,发明本心,“切己自反”,悟得本心,即可“心明”“知理”,用不着通过实践活动去获取知识,甚至连读书也是多余的。他反对朱熹那种穷理致知的治学方法,认为那样太烦琐,陷于支离,不如他这种反省内求的方法简易而真捷。在道德修养方面,提出要保存吾心“固有良知”,必须“存心去欲”。修养的方法是在自己内心剥落物欲,改过迁善。他的学说为明代王守仁继承和发展,世称“陆王心学”。著作经后人编为《象山先生全集》。 ☚ 张仲景 陆王心学 ☛ 陆九渊 陆九渊陆九渊(1139—1192),中国南宋思想家、教育家,字子静,自号存斋,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江西抚州金绶县人。出生于封建官门世家。34岁中进士,36岁被派任靖安县主簿,后又授建宁府崇安县主簿,又赴国子学讲 《春秋》,又主持台州崇道观,49岁回临州,在象山讲学,51岁授知荆门军,54岁死于任上。 ☚ 朱熹 王守仁 ☛ 陆九渊 陆九渊陆九渊 (1139—1193),字子静,学者称为象山先生。江西抚州金溪 (今江西临川) 人。先祖在五代末年为躲避战乱而迁居金溪,成为当地较为显赫的大户。到其父陆贺时,陆家已开始衰败,陆九渊称自己 “家素贫,无田业,自先世为药肆以养生”。到陆九渊之兄陆九韶治理这个家庭时又有较大起色。 ☚ 朱熹 陈亮 ☛ 陆九渊 陆九渊1139—1193南宋哲学家。“心学”创始人。字子静,自号存斋。曾结茅讲学于象山(在今江西贵溪),学者称象山先生。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与兄九韶,九龄并称“三陆”。断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象山先生全集·杂说》) 以“心”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本源,强调 “心”与“理”合一,强调一切知识和真理都在吾“心” 中。“吾之本心” 的认识的源泉。“发明本心”为认识的目的。反省内求,“切己自反” 为认识的方法。并认为 “心”和“理”是永久不变的,是惟一的实在。在“太极”、“无极” 问题和治学方法上与朱熹进行了长期辩论,政治上肯定王安石变法。其学说由明王守仁继承发展,成为陆王学派。著作有后人整理的《象山先生全集》,现有中华书局版《陆九渊集》。 ☚ 朱熹 王守仁 ☛ 陆九渊 陆九渊陆九渊 (1139—1193),中国南宋思想家、教育家,字子静,自号存斋,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江西抚州金溪县人。出生于封建官门世家。34岁中进士,36岁被派任靖安县主簿,后又授建宁府崇安县主簿,又赴国子学讲 《春秋》,又主持台州崇道观,49岁回临州,在象山讲学,51岁授知荆门军,54岁死于任上。 ☚ 朱熹 王守仁 ☛ 陆九渊1139~1193Lu Jiuyuanphilosopher,educationist and proser of the Song Dynasty,also called Old Man Xiangshan by himself. Works:A Collection of Xiangshan,etc. 陆九渊1139—1192南宋哲学家。字子静,号象山。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乾道进士。任敕令所删定官。因论政事,为给事中王信所驳,被逐还乡,居贵溪之象山,学者辐凑,自号象山翁,学者称象山先生。尝与朱熹讲学鹅湖,论辩多有不合,朱熹主道同学,他主尊德性,故理学遂有朱陆两派。与兄九韶、九龄并称“三陆子之学”。光宗即位,官至奉议郎,知荆门军,有政绩。他的学说后由明代王阳明所发展,成为陆王学派。有《象山集》二十八卷。 陆九渊1139—1193宋理学家。字子静,号象山,抚州金溪(江西金溪)人。三岁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 自深思,忘寝食。乾道八年(1172)进士,少时闻靖康之耻,慨然有复仇之志。因事还乡,学者辐凑。每开讲席,户外屦满,耆老扶杖观听。学者称象山先生。光宗即位,差知荆门军,政行令修,民俗为之一变。尝与朱熹会鹅湖,论辩所学多不合。朱熹知南康军,九渊访之,同讲学于白鹿洞。他讲“君子小人喻义利”一章,听者至有泣下者。朱熹认为他切中了学者“隐微深痼之病”。尝言: “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学苟知道,六经皆我注脚”。其学为明代王守仁继承发扬,成为“陆王学派”。著有《象山先生全集》,今有《陆九渊集》行世。(参考图427) 陆九渊 陆九渊1139—1193南宋思想家、心理学家。字子静,号存斋。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乾道进士。任靖安县、崇安县主簿,国子正,官至奉议郎知荆门军。因结庐讲学于江西贵溪象山,学者称象山先生。心理学思想主要有: (1) 在形神观方面主张“心官”是思维活动的物质实体。(2) 在心物观方面,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强调心与理的完全统一。(3) 在性习心理思想方面,主张性即是心,“在天者为性,在人者为心”。(4) 在志气心理方面,重视志的作用,认为“无志则不能学”。主要著作有《象山先生全集》,今本《陆九渊集》(1980年)。 ☚ 朱熹 陈亮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