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可以从阴阳的对立斗争,阴阳的依存互根,阴阳的消长转化和阴阳的相对平衡等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阴阳的对立斗争 自然界中许多事物都包含有阴和阳两个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方面。阴阳的相互对立指的是阴阳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斗争的作用。这里所说的对立和斗争并非专指某一种特定的矛盾冲突的形式,而是具有极其广泛意义的概念。它们可以是激烈的外部冲突的形式,也可以是和缓的内部调节的形式,举凡一切阴阳矛盾双方相互克制、相互排除的趋向,都属于阴阳对立和斗争。例如一年四季的交替,就是炎热的阳气和寒冷的阴气相互斗争的结果。当阳热之气胜过阴寒之气,季候即由冬转春,由春入夏;相反,当阴寒之气胜过阳热之气,季候就又由夏向秋冬过渡。寒暑的更迭,明显地显示出阴阳二气之间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作用。再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疟论》说:“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意思是在人体内也存在着阴阳两种因素的对立和斗争。阳亢则阴虚,阴盛则阳虚。一方面的太过必然引起另一方面的不及;一方面的不及,又会导致另一方面的太过。阳胜过阴时,人体发热;阴胜过阳时,人体又会发冷。只有阴阳之间的斗争处于相对平衡时,人体才呈现出健康状态。《类经附翼·医易义》提出:“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正是要利用阴阳动静之间的相互斗争来治疗疾病。当人体内阴过盛时,就用阳性药物来抵制过盛之阴;当阳过盛时,又用阴性药物来压抑过盛之阳。阴阳矛盾是广泛存在的。而凡是有阴阳矛盾的地方,都存在着阴阳双方的对立和斗争。
阴阳的依存互根 阴和阳两个方面,既有着相互对立和斗争的关系,又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没有阴,就没有阳;没有阳,也没有阴。阴阳所代表的一切性质和状态,如寒与热,虚与实,动与静等等,每一方都必以相对一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阴阳之每一方假如没有和它对立的另一方,它自己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所以古人说,“孤阳不生,独阴不长”,表明每一方都不能脱离开对方而孤立存在。
阴和阳之间不仅相互依存,而且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互资生。例如就一昼夜的变化来说,鸡鸣至平旦虽然属阴,但阳的成分在阴的内部已逐渐发展;日中至黄昏,虽然属阳,但阴的成分在阳的内部已逐渐增长。又如人体的物质基础与生命机能的关系,物质为阴,机能为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居于体内,所以说“阴在内”,生命的活动机能表现于体外,所以说“阳在外”。在外的阳是机体物质的功能表现,所以说阳为“阴之使”;在内的阴是产生机能的物质基础,所以说阴为“阳之守”。可见在人体的物质基础内就潜藏着转化为生命机能的契机。同时,也只有在生命机能的发挥过程中,通过新陈代谢,人的物质机体才得以维持和生存。因此古人说,“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无阴则阳无由生,无阳则阴无由长”。阴和阳虽然相互排斥,然而它们又相反相成,形成一个互根的整体。
阴阳的消长转化 阴阳的矛盾关系不是静止不动的,阴阳双方在相互渗透,相互斗争中不断地变化着,发展着。这一变化发展的过程,表现为阳长阴消或阴长阳消的两种不同情况。例如关于春夏秋冬四时的递变,《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冬至四十五日(立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立秋)阴气微上,阳气微下。”从冬至到立春,阴气逐渐减弱,阳气逐渐增强。从夏至到立秋,阳气逐渐减弱,阴气逐渐增强。前者呈现阳长阴消,后者呈现阳消阴长,由此产生了寒暑的变换。又如,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各器官的功能的发挥(阳)要消耗一定的营养物质(阴),而营养物质(阴)在不断得到补充和增长时,又必定消耗一定的能量(阳),这是机体内的阳消阴长和阳长阴消的一种表现形式,亦是运动过程。
在这一运动过程中,如果阴阳的消长保持在一定的阈限之内,即事物处在量变阶段,因而呈现出相对稳定的状态。如果超过一定的阈限,就会出现阴阳一方偏盛或偏衰,事物整体就会出现异常,以致发生转化,引起质变。《灵枢·论疾诊尺》说:“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就是阴阳所代表的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向相反的方面转化。阴转化为阳,阳转化为阴四季更换是如此,疾病也是如此。如寒证未能得到及时治疗,发展到危重阶段,可能转化为热证;反过来危重的热证也可能转化为寒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又说:“动复则静,阳极反阴。”表明阴阳的转化,不是随时随地都能发生的。动只有反复进行之后才能转化为静,阳只有达到自己的顶点而不能再往前进的时候,才能转化为阴。事物没有发展到成熟的程度,阴阳是不会发生转化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运动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前进过程,整个物质世界包含着无限多的质和量。古代阴阳学说由于历史的局限,对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以及物质世界运动发展的无限丰富内容尚缺乏足够的了解,错误地认为“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灵枢·营气》)把周期性的循环当作世界变化的普遍规律,认为宇宙的全部变化可以归结为气和形的往复,而气候的变迁,四季的更迭,人体经络气血的循环等等,一切事物永远是“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这种观点,应当予以纠正。
阴阳的相对平衡
由阴阳所概括的一切事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都以阴阳矛盾的整体平衡为基本前提。所谓阴阳矛盾的相对平衡,是指阴和阳两个方面在斗争中处在大体均势的状态,阴阳双方虽然不断地相互排斥着,相互作用着,不断地发生着此消彼长,此进彼退的情形,但是它们仍然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结构关系。《素问·六微旨大论》说:“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意思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合乎规律的阴阳结构关系只有处在相对稳定状态,事物的生化盛衰才会正常进行。如果阴阳某一方偏亢而超过一定限度,致使阴阳之间的相互约制失去效力,阴阳相对均衡的结构遭到破坏,那么事物本来的生化过程就会受到损害。
就人体而言,机体内部的以及机体与周围环境的阴阳平衡,标志着人体的健康生存,平衡的破坏则意味着生病。在一定的阈限内,人体阴阳之间能够通过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达到相互调节,以抵御病邪的侵扰,保持二者的相对平衡。疾病是机体阴阳不协调的表现,而一切摄生和治疗方法,都不外是为了恢复和维持机体的阴阳平衡。所以《素问·调经论》说: “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阴阳乖戾,疾病乃起。”“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这里所说的“以平为期”不是绝对的静止,而是一种动态的均势。事实上每一个健康的人体,在正常的生命过程中,气血循环,物质代谢时刻也不能停顿,而且正是在这种阴阳消长的运动之中,机体的整体平衡才能维持。人体如此,一切事物的阴阳平衡无不如此,所以《六微旨大论》说:“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认为这种升降出入的运动,既是事物维持动态平衡,得以存在的条件,同时在一定条件下又将最终打破整体平衡,破坏事物原来固有的阴阳结构关系,使事物发生转化。所谓“动而不已,则变作矣”就是这个意思。
关于阴阳相对平衡的理论,是合乎科学的,是符合辩证法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体相对静止的可能性,暂时的平衡状态的可能性,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因而也是生命的根本条件,如果物质内部的矛盾永远没有暂时的均势、相持、僵局.平衡存在,矛盾总是处于不停顿的相互转化之中,那么物质世界就将瞬息万变,不可能分化出各种不同的相对稳定的物质形态,生命现象当然也就不可能存在。因此医学的任务从根本上说是设法维持人体的整体平衡,以使人体能够正常的生存、成长和延长寿命。

☚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0000943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3: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