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阴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阴阳 阴阳这里指相宅、选日、星卜、占候等。以此为职业的人称为“阴阳人”。 ☚ 坟庵 风水 ☛ 阴阳 阴阳音韵学名词。阴调与阳调的合称。阴调是阴平、阴上、阴去、阴入,阳调亦然。古代四声因受声母清浊不同的影响,后来分成阴阳两类。清声母的字为阴调,浊声母的字为阳调。在戏曲韵书中,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将平声分为阴阳;明范善溱《中州全韵》始分阴去、阳去,后人又分阴上、阳上,且于入声之作平、上、去者,均以阴阳分之。制谱、唱曲须就其字面四声阴阳而定,大抵阴声宜先高后低,阳声宜先低后高,惟揭调处南北有别。四声之中,读时以上声为最高,唱时以上声为最低,阴上尤宜遏抑,唱时又须向上一挑;去声之阴声宜斟酌,要上不类阳上,下不类阳去,方为得当。至若平、入二声,最易辨析,入声宜断,平声宜和。所难者上、去二声,上声之阳类乎去声,而去声之阴类乎上声。元卓从之《中原音韵类编》,每韵有阴有阳,又有阴、阳通用之三类韵,则更难分辨。故填词者必须辨别四声阴阳,使所作曲词便于歌唱。 ☚ 平仄 清浊 ☛ 阴阳 关于宇宙对立统一及思维法则的哲学范畴。阴阳是古人对宇宙万物两种相反相成的性质的一种抽象,一般认为,这一观念最早产生于对天象的观察,都与日照有关,向日为阳,背日为阴。推而广之,凡宇宙间两两对立的事物及其性质,如天地、高下、大小、长短、刚柔、雄雌等等,都可归结为阴阳这两大对立统一的范畴。但据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研究,这种二元对立的观念是初民特有的思维逻辑。初民在观察宇宙并形成概念时,总是两两对应的,如有“生” 就有 “熟”,有 “大” 就有“小”,有“美” 就有 “丑”,有“雄” 就有 “雌”,有 “君” 就有“臣” 等。推而广之,人类对宇宙万物性质的概括,在最初并不是多元的,而是二元的。中国先哲便拈出 “阴阳” 二字,来表示万物两两对应、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即老子所谓 “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传》所谓 “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部 《易经》,就是讲“阴阳” 变化的数理和哲理。其基本思路是,阴阳交感而生宇宙万物,宇宙万物是阴阳的对立统一。这种思路便形成了中国古人的思维定式,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甚至医学上对疾病的认识,无一不与 “阴阳” 挂钩。当西方的辩证思维引进中国后,中国人惊喜地发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传统的 “阴阳” 哲学原来与辩证法所讲的对立统一法则不谋而合。于是,现代学者讨论学术或社会问题,一如古人言必分阴阳一样,事事都喜欢搞个二分法,如哲学上的唯物论与唯心论,文学上的现实主义与形式主义,道德上的保守与开放,政治上的革命与反动等,似乎宇宙万物或社会现象总是这样成双成对地出现,甚至断言“非此即彼”,将丰富多彩的宇宙人生和多元的文化现象纳入一种非常简单的模式。事实上,中国人的线性思维就是这样形成的。尽管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法则经常是符合常识的,但却是一种非常初级的思维法则,正如一加一等于二一样,在常识范围内肯定是正确的,但放在系统论中,就不一定了。 阴阳 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 《国语·周语上》 【评】此论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早以阴阳学说解释自然变化,并据以判断社会动乱的言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四十二章 【评】“万物负阴而抱阳”,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观点,由阴阳二气的交通和合而化生万物。 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为之纪而莫见其形。消息满虚,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日有所为而莫见其功。 《庄子·田子方》 今计物之数,不止於万,而期曰“万物”者,以数之多者号而读之也。是故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 阴阳相照相盖相治,四时相代相生相杀,欲恶去就於是桥起,雌雄片合於是庸有。 《庄子·则阳》 木与木相摩则然(燃),金与火相守则流;阴阳错行,则天地大絯,於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火,乃焚大槐。 《庄子·外物》 盖师是而无非,师治而无乱乎?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者也。是犹师天而无地,师阴而无阳,其不可行明矣。 《庄子·秋水》 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 《庄子·天道》 【评】庄周继承了伯阳父与老子的观点,以阴阳之气的相互作用既可化生万物,又可影响天地自然的变化。而阴阳之不可分离,静动同乎阴阳,亦为卓识。 《易》以道阴阳。 战国·庄周《庄子·天下》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一阴一阳之谓道。 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爻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周易·系辞上》 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周易·系辞下》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於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於阴阳而立卦,发挥於刚柔而生爻。……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画而成章。 《周易·说卦》 乾坤其易之緼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 《周易·系辞上》 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周易·系辞上》 【评】《周易》卦爻的基本构成是阴[——] 与阳[——],《周易》分析判别事物吉凶的基本理论也是阴与阳。阳阴消息之变,乃《易》之灵魂。 春秋冬夏,阴阳之推移也;时之短长,阴阳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阴阳之化也。然则,阴阳正矣。虽不正,有馀不可损,不足不可益也。 《管子·乘马》 是故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刑德者,四时之合也。刑德合於时,则生福;诡则生祸。…… 东方曰星,其时曰春,其气曰风,风生木与骨。……南方曰日,其时曰夏,其气曰阳,阳生火与气。……中央曰土,土德实辅四时入出,以风雨节土益力。……西方曰辰,其时曰秋,其气曰阴,阴生金与甲。……北方曰月,其时曰冬,其气曰寒,寒生水与血。…… 日掌阳,月掌阴,星掌和;阳为德,阴为刑,和为事。 《管子·四时篇》 故通乎阳气,所以事天也,经纬日月,用之於民。通乎阴气,所以事地也,经纬星历,以视其离。 《管子·五行篇》 【评】阴阳与“五行”“四时”“五方”等相结合,始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上形成为一大流派。影响至为深广。 驺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馀万言。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於无垠。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并世盛衰,因载其𥘌祥度制,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於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其术皆此类也。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评】驺衍是战国后期阴阳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以五行附会历史变动与王朝兴替,为“五德始终”之说,后衍成两汉谶纬。当其时有谓驺衍语“闳大不经”者。 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四时代兴,或暑或寒,或短或长,或柔或刚。万物所出,造於太一,化於阴阳。 《吕氏春秋·大乐》 夫礼,必本於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 《礼记·礼运》 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以阴阳为端,以四时为柄,以日星为纪,月以为量,鬼神以为徒,五行以为质。 《礼记·礼运》 【评】《吕览》号称“杂家”,《礼记》乃儒家经典;此足见秦汉间阴阳学说的广泛影响。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所谓阴者,真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於阳者知病处也;别於阴者知死生之期。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 【评】阴阳学说,是中国医学的基本理论,它既是判别病症的主要依据,也是其辨证论治主要方法,在中国医学史上有极其深远的影响,直至今日。 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九,与人而十者,天之数毕也;故数者至十而止。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地阴阳》 阴阳之气在上天,亦在人。在人者为好恶喜怒,在天者为暖清寒暑。出入上下,左右前后,平行而不止,未尝有所稽留滞郁也。…… 天地之间有阴阳之气,常渐人者,若水常渐鱼也。所以异於水者,可见与不可见耳。其澹澹也,然则人之居天地之间,其犹鱼之离水,一也。其无间若气而淖於水。水之比於气也,若泥之比於水也。天地之间若虚而实,人常渐是澹澹之中。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如天之为》 阴阳,理人之法也。阴,刑气也;阳,德气也。阴始於秋,阳始於春;春之为言犹“偆偆”也,秋之为言犹“湫湫”也。“偆偆”者,喜乐之貌也;“湫湫”者,忧悲之状也。是故春喜、夏乐、秋忧、冬悲。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阳尊阴卑》 阳,天之德;阴,天之刑也。阳气暖而阴气寒,阳气予而阴气夺,阳气仁而阴气戾。阳气宽而阴气急,阳气爱而阴气恶,阳气生而阴气杀;是故阳常居实位而行於盛,阴常居空位而行於末。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通三》 天道大数,相反之物也不得俱出,阴阳是也。春出阳而入阴,秋出阴而入阳;夏右阳而左阴,冬右阴而左阳;阴出则阳入,阳出则阴入;阴右则阳左,阴左则阳右。是故春俱南秋俱北而不同道,夏交於前冬交於后而不同理。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 【评】董仲舒以“天人感应”之说著称于史,故其阴阳之说亦时时联系于自然与社会的各类现象。 阴阳家者流,盖出於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於禁忌,泥於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汉书·艺文志》 【评】此为班固对阴阳家的概括评价。 物之大者,无若天地,然而亦有所尽也。天之大,阴阳尽之矣。地之大,刚柔尽之矣。阴阳尽而四时成焉,刚柔尽而四维成焉。……动之始,则阳生焉,动之极,则阴生焉,一阴一阳交而天之用尽之矣。 宋·邵雍《皇极经世·观物内篇》 性非体不成,体非性不生。阳以阴为体,阴以阳为性。动者,性也;静者,体也。在天则阳动而阴静,在地则阳静而阴动。……阳不能独立,必得阴而后立,故阳以阴为基;阴不能自见,必待阳而后见,故阴以阳为倡。阳知其始而享其成,阴效其法而终其劳,阳能知而阴不能知,阳能见而阴不能见也。 宋·邵雍《皇极经世·观物外篇》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宋·周敦颐《太极图说》 【评】至宋儒,乃把阴阳五行说全然融合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中去了。 阴阳者,天之气也。刚柔缓速,人之气也。 宋·张载《张子语录》中 阴性凝聚,阳性发散;阴聚之,阳必散之,其势均散。……凡阴气凝聚,阳在内者不得出,则奋击而为雷霆;阳在外者不得入,则周旋不舍而为风。 宋·张载《正蒙·参两篇》 阳非孤阳,阴非寡阴,相函而成质,乃不失其和而久安。 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参两篇》 【评】张载而下,诸儒亦时有言阴阳者。唯与“五行”之结合,或被视为封建迷信之源。 阴阳 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之义配日月。 《周易·系辞上》 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周易·系辞下》 分阴分阳,迭用柔刚。 《周易·说卦》 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天秉阳,垂日星,地秉阴,窍于山川,播五行于四时,和而后月生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阙。 《礼记·礼运》 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是故大人举礼乐,则天地将为昭焉。天地訢合,阴阳相得,煦妪覆育万物,然后草木茂,区萌达,羽翼奋,角觡生,蛰虫昭苏,羽者妪伏,毛者孕鬻,胎生者不㱩,而卵生者不殈,则乐之道归焉耳。 《礼记·乐记》 是故男教不修,阳事不得,适见于天,日为之食;妇顺不修,阴事不得,适见于天,月为之食。是故日食则天子素服,而修六官之职,荡天下之阳事;月食则后素服,而修六宫之职,荡天下之阴事。故天子之与后,犹日之与月,阴之与阳,相须而后成者也。 《礼记·昏义》 【评】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古人认为阴阳的相互交替作用,是宇宙间的根本规律。 阴阳 阴阳yīnyáng━━ 指日月。唐·杜甫《阁夜》诗:“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另见45页“阴阳”条。 ☚ 阳曦 红轮 ☛ 阴阳 阴阳yīnyáng━━ 指天地。唐玄宗《春晚宴两相学士探得风字》诗:“阴阳调历象,礼乐报玄穹。”另见6页“阴阳”条。 ☚ 灵曜 青汉 ☛ 阴阳 阴阳也称阴阳生、阴阳人、阴阳官等。为旧时算命、占卜、择日等的术士。由先秦时阴阳家演变而来,后则多为一种行迷信的职业。清翟灏《通俗篇》:“按元设阴阳学,学中习业者,命、占卜及相宅墓、选日诸术,悉期精通。明以来学废,而阴阳生相依道家,名实甚不相称矣。”元明时盛行,《五代史平话·晋书》:“服药皆不见效,请得阴阳人房衍来占六壬课。”杂剧《存孝打虎》一折:“梦见一轮红日在帐房里滚,又问阴阳人圆此梦。”书中武大郎死,“阴阳也来了半日”(第六回);李瓶儿死,西门庆使玳安: “快请阴阳徐先生来看时批书。”(第六十二回)出殡日“徐阴阳择定辰时起棺”,到坟上后并由他“率仵作依罗经吊向,巳时祭告后土方隅,后才下葬掩土”。(第六十五回) ☚ 拜忏 千秋幡 ☛ 阴阳以星相、占卜、相宅、相墓为业的人。俗语:“卖嘴的医生没好药,卖嘴的阴阳法不高。” 阴阳yin1yang2(名)阴阳生:既非老丧,而又没有儿子,不宜停柩太久,总在几个月内,随便找个~,看个日子,抬去埋了就是。(李选一113) 阴阳in55iaŋ21yin55yang21即阴阳生,旧时指以星相、占卜、相宅或相墓等为职业的人。宋陈元靓《事林广记》续集卷八《绮谈事语》: “阴阳,地仙。” 明叶盛 《水东日记》卷二: “盖如阴阳、医官之类,以其为本土人,且同流官署事,故名土官。” ![]() ![]() ![]() ![]() ![]() ![]() ![]() ![]() ![]() ![]() ![]() ![]() ![]() ![]() 阴阳太极拳理论术语。阴阳为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郝少如《武式太极拳》中,对太极拳的阴阳元素作了较详细的说明: “太极拳是以内形为阴,外形为阳; 精神为阴,气势为阳; 柔为阴,刚为阳; 静为阴,动为阳; 在上者为阳,在下者为阴; 在前者为阳,在后者为阴。对于左和右,以何处为阴,何处为阳,则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按照阴阳的原则而定。” 但总的特征是:“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 阴阳yīnyáng❶ 〈名〉我国古代哲学指宇宙间一切事物存在的两大对立面:如日月、天地、男女、夫妇等。 阴阳 阴阳古代阴阳观念源自《周易》。《周易·易传》的作者进一步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用阴阳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互相消长的物质势力。古代武术家借此描述人体运动时的形态及内部变化,把武术动作或者动作的局部归属阴、阳,以表明它们间的相互关系。例如,正面为阳, 背面为阴;手心向上为阳,手心向下为阴;伸出为阳,屈回为阴;实步为阳,虚步为阴;进步为阳,退步为阴;刚劲为阳,柔劲为阴等等。总之,以阳代表外表的、进取的、刚硬的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势法;以阴代表内里的、退守的、柔软的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势法。在武术运动中还强调阴阳对立而统一的辩证关系, 讲究“阳中有阴, 阴中有阳”。例如,练拳时,行拳要“动中求静”,定势要“静中求动”,劲力则要“刚柔相济”。 ☚ 太极 两仪 ☛ 阴阳yīn yáng❶生死。中国古代哲学中有阴阳二气之说。阴气主杀,阳气主生。《大司命》:“乘清气兮御阴阳。”王逸注:“阴主杀,阳主生。言司命常乘天清明之气,御持万民死生之命也。” 阴阳yīn yáng❶我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概念,用于说明自然界两种互相对立又互相消长的物质的关系: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数不同。(二二·506) 阴阳yīn yáng〖名词〗 阴阳❶ 古代哲学概念。《楚辞·九章·涉江》:“~易位,时不当兮。” 夫妻 夫妻夫妇 两口(两口子) 公婆 眷属(终成~) 眷姻 妻夫 瓜葛 室家 伴侣(终身~) 关睢 阴阳 双鸳 鸾皇 鸾俦 鸾凰 鸾凤(鸾凤俦;鸾凤友) 鸾交 鸳鸯(鸳鸯侣) 鸳侣 鸳俦 连枝树 鸳鸯配 莺俦燕侣 另见:情侣 情爱 结婚 婚姻 离散 ☚ 夫妻 配偶 ☛ 宇宙 宇宙宇(环宇;灵宇) 寰 太虚 大化大造 大块 大包 灵虚 紫宙 区宙 另见:星体 广阔 ☚ 空间 自然界 ☛ 阴间 阴间幽(幽界;幽冥;幽府;幽城;幽都;幽壤;幽间;幽国;幽司;幽玄;幽泉;幽阴;大幽;九幽) 冥(冥冥;冥间;冥府;冥土;冥国;冥司;冥界;冥阴;冥乡;冥道;冥中;冥莫;冥漠;冥寞;泉冥) 地府 地下 玄夜 玄宅 玄乡 蒿里 奄昏 下世 下界 黄泥 黄尘 黄台 黄壤 黄垆 溟漠 鬼域 鬼寰 鬼国 泉路 泉扃 泉世 泉途 泉乡 泉扉 泉曲 泉里 黄泉(黄泉之下;黄泉地下) 九泉(九泉之下) 重泉层泉 泉下 阴司 阴曹 阴城 阴府 阴世 阴冥 阴界 阴山 阴中 阴世间 九重泉 重泉之下九原之下 黄泉眩壤 另见:鬼 魂魄 坟墓 死人 ☚ 阴间、墓地 墓地 ☛ 精气 精气精(魂精) 灵(灵性;灵爽) ☚ 体力 健康 ☛ 春季 春季春(春天;春日;春时;春序;春节;春上;春月;春期;春朝;古~;烟~;莺~;九~;大~;回~;芳~) 柳 三阳 青阳 时阳 艳阳 阳季 阳律 青律 青韶 青岁 迟日 花时 芳辰 兰时 天端 发生(发生辰) 王位甲乙 积翠 桃李月 杏花天 艳阳年 艳阳节 另见:暖和 春光 春意 春景 ☚ 时节 夏季 ☛ 数字 数字数码 数目字 ☚ 数字 得数 ☛ 性交 性交交(交媾;交构;交姤;交通;交感;交精;交合;交会;交接) 房 媾(媾合) 人(人道;为人)遇(梦与神~) 构(构精) 做爱造爱 连床 床笫 枕席 接会 过水 邂逅 邂遘 行阴 行事 行云 阴阳 通体 欲事 另见:夫妻 情侣 性欲 欢爱 不正当的性行为 奸淫 荒淫 同居 ☚ 性交 交配 ☛ 寒气 寒气严气 寒阴 寒清 霜雰 霜芬 霜氛 凛气 杀气 雪冰 ☚ 水气 热气 ☛ 夏季 夏季夏(夏天;夏日;夏时;~序;夏月;夏令;夏节;夏景;~中;时~;九~;朱~;槐夏;长~;大~;阳~;纁~) 朱明 朱阳 朱律 朱火 热天 火天 炎天 炎节 炎月 槐序 火序 午季 暑天 暑月 长嬴 长赢 另见:热 炎热 ☚ 春季 秋季 ☛ 阴阳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含有朴素的辨证观点。中医阴阳学说是这些思想与医学实践结合所形成的理论。主要内容: 阴阳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自然辨证观点。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它们互相对立又相互连系;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正是由于阴阳两方面的运动,才推动着事物的变化,促进着事物的发展。所以说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医学的指导思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它贯串于解剖、生理、病理、诊断防治等整个医学领域。 阴阳 208 阴阳中国哲学史中的一对范畴。其本义指日照的向背。《韩非子·说林上》:“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阴阳作为两种互相对立之气,是由西周末的伯阳甫,战国时被进一步用来称谓世界上两种最根本的矛盾势力或属性。《易传》对阴阳概念作了重要发挥,认为阴阳的交互作用是宇宙间的根本规律,并用来比喻社会现象。《易·坤》:“阴虽有美含义,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阳尊阴卑》强调:“恶之属尽为阴,善之属尽为阳。阳为德,阴为刑。”邵雍说:“动之始,则阳生焉;动之极,则阴生焉,一阴一阳交,而天之用尽之矣。”(《观物内篇》)张载认为: “阴阳者,天之气也”(《张子语录》中)。明清之际王夫之认为:“阴阳者气之二体。”(《张子正蒙注·太和篇》) ☚ 有无 两仪 ☛ 阴阳 阴阳我国古典哲理之一。是对自然界或社会中的事物或现象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的两类属性的概括。凡积极、主动、相对动态的为阳(热、兴奋、向上等),反之为阴。阴和阳是相对的,是以对方相比较,并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改变。同时,二者任何一方均可再分阴阳。阴阳之间的关系主要为: ☚ 气功 五行 ☛ 阴阳 阴阳古代哲学名词。其内容与中医结合后形成了中医阴阳学说。中医阴阳学说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来解释人体生命现象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并用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在中医最古老的医学理论著作 《黄帝内经·素问》 中,阴阳被作为天地万物变化生杀最根本的纲纪和规律。对于人体外部环境而言,天为阳,地为阴; 日为阳,月为阴;昼为阳,夜为阴;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在中医理论体系中,阴阳贯穿其方方面面: ☚ 基础理论 五行 ☛ 阴阳 阴阳中国哲学关于矛盾对立与和谐关系的一对范畴。原指日照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远古人挖洞穴、筑房屋、从事农业生产的经验,使他们总结出“相其阴阳”(《诗经·大雅·公刘》) 的道理。相传伏羲画的八卦,最基本的“—”与“--”,即远古人对男女生殖器图腾崇拜的产物,以后被引申为阳和阴的符号。《易经》曾被认为是论阴阳之书,其六十四卦,即是以“—”与“--”为基础的符号体系。《易经》书名曾被解释为“日月为易,象阴阳也”(《说文解字》引 《秘书》)。但阴阳二字不见于《易经》。阴阳后被用以指气的两种对应状态。西周末年伯阳甫解释地震发生原因乃是“天地之气” “失其序”、“过其序”,“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承”(《国语·周语上》),即天地阴阳之气的平衡遭到破坏。政治家们治理社会亦强调秩序的稳定和力量的协调,“论道经邦,燮理阴阳”( 《尚书·周书·周官》)。《老子·四十二章》: “万物负阴而抱阳。”肯定正反两种力量即为事物本身所固有。到战国时,阴阳概念则进一步上升为概括自然、社会、人生之三种基本矛盾势力或属性与关系的哲学范畴。凡肯定的、运动的、在上的、刚强健壮的为阳,凡否定的、静止的、在下的、柔媚虚弱的为阴。但阴阳二者不可分离,不能剖成两片。《易传·系辞上》: “一阴一阳之谓道”,认为阴阳的相互交替作用是宇宙“大化”“流行” 的过程和根本规律。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则“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 (《史记·孟荀列传》),流于神秘主义。《黄帝内经》则以阴阳来区分人身五脏六腑,探索各种疾病的根源。古代数学、化学、天文、历法、乐律亦以阴阳关系为基本理论构架。宋明清诸哲学家发挥了阴阳互相涵摄、对立互补、统一整合的学说。这种整全的 “对待” (对立) 与 “流行” (过程) 整合的宇宙思考模型,为现代西方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所推崇。 ☚ 气 五行 ☛ 阴阳陰陽yīn yáng我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通贯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 阴阳 阴阳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阴、阳二字本指日照的向背,向者为阳,背者为阴;后与元气说结合,以混沌之气判为阴阳,遂为生化天地万物的要素。《周易》画卦即以阴〔--〕、阳〔—〕为基本符号,以阴爻、阳爻的不同组合与变化,来解释并预测事物的变化。西周伯阳父以阴阳解释三川地震:“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国语·周语上》)道家老庄亦讲阴阳,《管子》以阴阳与天地、四时联系在一起:“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四时》)“春秋冬夏,阴阳之推移也;时之长短,阴阳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阴阳之化也。”(《乘马》)《易传》以阴阳为万物的基本规律:“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上》)上下、君臣、夫妻等关系,均以阴阳说之。《黄帝内经》则以阴阳来辨证疾病:“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阴阳应象大论》)战国、秦汉之际的阴阳家们,则依阴阳之基本理论,“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然其拘泥于“小数”,故“舍人事而任鬼神”。(《汉书·艺文志》)阴阳之学说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具有极大的影响。 ☚ 尽心知性知天 阴阳书 ☛ 阴阳yīnyáng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含有朴素的辩证观点。毛主席说: “中国古人讲,‘一阴一阳之谓道’。不能只有阴没有阳, 或者只有阳没有阴。这是古代的两点论。形而上学是一点论。” 我国人民把这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与医药实践结合起来, 逐步发展成中医的阴阳学说。主要内容: 一方面, 阴阳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 万物的纲纪, 一切生物生长、发展、变化的根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另一方面, 阴阳是相对的, 是互根、互相消长和互相转化的。这一理论贯串于解剖、生理、病理、诊断、防治等整个医学领域中。首先, 阴阳是相对的, 又是互根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 阳之守也; 阳在外, 阴之使也。”“清阳出上窍, 浊阴出下窍;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 清阳实四肢, 浊阴归六腑。”“阳胜则热, 阴胜则寒。” 《素问·生气通天论》: “阳强不能密, 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阳离决, 精气乃绝。” 其次,阴阳互相消长和转化。《灵枢·论疾诊尺》:“四时之变, 寒暑之胜, 重阴必阳, 重阳必阴。故阴主寒, 阳主热; 故寒甚则热, 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 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 随着医药学的发展, 阴阳学说内容不断丰富。但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 这些辩证法的内涵仍然是朴素的。因此, 对于阴阳学说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作指导, 以现代科学为基础, 在实践过程中整理提高。 阴阳 阴阳阴阳穴为推拿特定穴位名称,有三个,一在额部,一在腕部,一在腹部。为便于区别,分别称之谓额阴阳、腕阴阳与腹阴阳,都是成对的穴位。 ☚ 八卦 六筋 ☛ 阴阳 阴阳阴阳是我国古代用以解释自然界一切事物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氏族社会时期的北方诸民族把上天看作获生的根源(阳),把世界看作上天的征兆(阴)。据蒙古古代史以及许多文学艺术作品中记载,古代蒙古人称苍穹为“父天”,称世界为 “母地”。这是在蒙古民族中形成阴阳概念的根源。蒙医学理论就是在对自然界有了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内经》、《四部医典》、《饮膳正要》等书中,有古代蒙古人善于用热性疗法治疗寒症的记载,如“蒙古灸”;用寒性疗法治疗热症,如“冷敷”和“酸马奶疗法”等。从元代蒙古人开始能够应用阴阳概念来解释医学的某些内容,到16世纪末,阴阳学说成为蒙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所以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阴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白昼和黑夜,晴天与阴天,热与冷、动与静等。一般地说,凡是活动的、上升的、明显的、进行的、无形的、轻清的、功能亢进的或属于功能方面的都属于阳;而凡是静止的、下降的、隐晦的、退行性的、有形的、重浊的、功能衰退的或属于物质方面的都属于阴。例如,天和地,则天为阳,地为阴。因为天在上故属阳,地在下,故属阴。火与水,则火为阳,水为阴。因为火性热而上炎故属阳,水性寒而下走故属阴。从事物的运动变化来看,当事物处于沉静状态时便属阴,处于躁动状态时便属阳。由此可见阴阳即可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但是,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必须根据一定的条件来决定。如以人体的胸部为例,胸部的阴阳属性要依与其相对部位的情况而定。如果以胸和腹而言,则胸在上属阳,腹在下属阴。另外,事物的阴阳属性还具有无穷的可分性,即阴阳之中还可以再分阴阳。昼与夜,昼为阳,夜为阴。但白昼之中又可以有上午与下午之分,则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夜又有前半夜和后半夜之分,则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再以蒙医理论三根、七素为例,三根为阳,七素为阴。由此可见,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概括为阴和阳两类,任何一种事物的内部又可分为阴阳两个方面。而每一事物中的阴或阳的任何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以至无穷。 ☚ 基础理论 五元 ☛ 阴阳yin yangYin and Yang,two opposing principles in nature,the former feminine and negative,the latter masculine and positive 阴阳yin yangyin and yang,two opposing principles in nature,the former feminine and negative,the latter masculine and positive 阴阳male and female (/light and shade)principle 阴阳Yin and Yang—opposite principles or forces existing in natural and human affairs; the functioning of celestial bodies,such as the sun and the moon 阴阳yīn yángyin and yang; yinyang 阴阳概括事物相对、相反、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等属性的古代哲学范畴。阴之本义指水之南,山之北;阳之本义指水之北,山之南。引申则阴为暗,阳为明。举凡自然界日与月、白天与黑夜、天与地、寒与暑、水与火、雄与雌;人类社会男与女、夫与妇、君与臣等,古人皆可概括为阴阳。其涵义往往指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周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庄子·田子方》:“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战国之时,根据历象日月星辰以推测吉凶祸福发展为一数术流派,称为阴阳家。《史记·太史公自序》载司马谈《六家要指》:“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古籍中所用“阴阳”,其涵义往往各有所指。例如: (1)阴阳结合,化生万物。《天问》:“阴阳三合,何本何化?”朱熹集注:“天地之化,阴阳而已。”(2)寒暑。《九辩》:“四时递来而卒岁兮,阴阳不可与俪偕。”王逸注:“寒往暑来,难追逐也。”(3)君臣。《九章·涉江》:“阴阳易位,时不当兮。”王逸注:“阴,臣也;阳,君也。”(4)晦明。《九歌·大司命》:“壹阴兮壹阳,众莫知兮余所为。”王逸注:“阴,晦也;阳,明也。”(5)阴阳二气,属古“六气”的范畴,据说能决定人之生死。《九歌·大司命》:“乘清气兮御阴阳。”王逸注:“阴主杀,阳主生。言司命常乘天清明之气,御持万民生死之命也。”《左传》昭公元年:“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 阴阳〈名〉专门看风水、择日子、卜葬的人。州、县专设此职,官位低下。也称阴阳生、阴阳官。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