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阴平道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阴平道古道路名,古代沟通陇、蜀的主要道路,也是当时由四川盆地北出唯一与秦岭无关的道路。自今甘肃阴平 (今文县) 穿越岷山山脉,经由平武、江油等地,绕出剑阁之西,直向成都。虽多艰险,却属捷径。三国魏景元四年 (263年) 邓艾伐蜀、明洪武四年 (1371年)傅友德灭夏 (明玉珍政权) 均经由此道。 阴平道 阴平道古代自秦陇入蜀道路。自阴平县(今甘肃文县)穿越岷山,经平武等地而达成都。三国时魏将邓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 ( 《三国志·邓艾传》 )足见此道之险阻。明洪武四年(1371)傅友德平明玉珍,自陈仓(今陕西宝鸡东)、阶州(今甘肃武都)等地入成都,亦由此道。 ☚ 傥骆道 左担道 ☛ 阴平道 阴平道亦称“沓中阴平道”。中国古代著名的道路。因大部分路段在阴平郡境内,故名。起自沓中 (今临潭),沿羌氏道至甘肃阴平 (今文县),穿越岷山山脉,经由四川平武、江油等县,绕出剑阁以西,可直趋成都市。自甘肃阴平东南,至今四川平武县一段,又称 “左担道”,山势崎险,有称“阴平栈道”者。《文县志》: “南邻摩天岭,西接柴门关,北有临江关 (在今文县与武都交接处) 以达武都,东有玉垒关以接蜀汉。江边栈道,皆断崖绝壁,扦木凿山,设有不虞,第绝其栈道,势不能腾空而下,盖有四塞之因焉。” 即说明阴平至平武之间地理位置之重要,又说明道路之险恶。阴平道开通于三国魏景元四年 (263),魏将邓艾取道于此避开剑阁道,进兵灭蜀。《三国志》卷28《邓艾传》:“冬十月,艾自阴平道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桥阁,即后人所说的栈道。 ☚ 连云栈 沓中阴平道 ☛ 阴平道 阴平道西汉置,属益州刺史部之广汉郡。《汉书·地理志》云:“阴平道,北部都尉治。莽曰摧虏。”东汉因之。其辖境即今甘肃省武都地区的文县,治所在今文县城西北白水江的北岸。 ☚ 新兴县 武威郡 ☛ 阴平道 阴平道又称沓中阴平道。起自沓中(今临潭),沿羌氐道,经阴平(今文县)到四川。阴平栈道是沓中阴平道上的一段,在文县境内的白龙江沿岸。《太平寰宇记》载:“阴平郡为秦蜀出入之处,凿山开往,攀木缘崖,诸葛亮以为全蜀之防”。《文县志》记述了阴平的关防形式和阴平栈道的概况: “南接摩天岭(青圹岭),西接柴门关,北有临江关(今文县与武都交界处)以达武都,东有玉垒关以接蜀汉。江边栈道皆断崖绝壁,扦木凿山,设有不虞,第绝其栈道,势不能腾空而下,盖有四塞之固焉”。阴平栈道不仅是陇南山区而且是甘肃最长的栈道。 ☚ 羌氐道 临津关道 ☛ 阴平道古政区名,相当于县。西汉在氐族聚居区置,属广汉郡(治今四川金堂县东)。为※十三氐道之一。东汉属广汉属国。治所在今甘肃文县西白龙江北岸。三国、晋改称阴平县(一说东汉改称)。南北朝时,清水氐杨氏曾以此为政治中心,建立阴平国。 阴平道❶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甘肃文县西北。东汉改为阴平县。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