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
(一)〈副词〉 1.用在句中,作状语,表示揣测、估量的语气,可译为“或许”、“或者”等。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不如脱衣露背趴在刀斧上请罪,或许侥幸能获得赦免。 2.用在判断句中,作状语,起加强判断作用,可译为“就(是)”、“原本(是)”等。 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这就是在岳阳楼上所看到的雄伟景象啊! ❷ 其被轰击者,则断壁危楼。《观巴黎油画记》——那些被轰击的地方,原本是坍塌的墙壁,摇摇欲倒的高楼。 (二)〈连词〉用在连接前后两个句子时,可以表示多种关系。 1.顺承关系:即后面的意思和前面的意思是紧相承接,可译为“就”、“那么”、“才”等。 ❶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活板》——要印时,就把一个铁框放在铁板上面。 ❷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更换你的差使,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样呢? ❸ 惟极贫无依,则械系不稍宽。《狱中杂记》——只有那些极贫苦没有依靠的犯人,才戴上刑枷,一点也不宽容。 2.转折关系:即后半句的意思和前边的意思相反,可译为“却”、“可是”等。 ❶ 北虽貌敬,实则愤怒。《(指南录)后序》——元军虽然表面上尊敬我,其实却很愤怒。 ❷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殽之战》——等到阳处父追他们到黄河岸边,可是他们已经上船了。 3.假设关系:即用在句中表示一种可能,可译为“如果”等。 一亩之稼,则粪溉者先芽。《采草药》——同一亩地里的庄稼,如果用粪水浇灌就先发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