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周) 堵塞人民的流言,较堵塞奔流的河川还要难。约束人民言论自由,虽然能够使人民暂时保持缄默,但是一旦不满的情绪爆发,其所带来的灾害,远较河川崩流更严重千百倍。 这是周厉王时,人们劝谏废除箝口政策时所说的话。 ☚ 耀德不观兵。 久受尊名不祥。 ☛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名句】防①民之口,甚于防川②。 【注释】①防:阻碍,堵塞。②川:江河。 【释义】堵塞民众之口,比堵截河流还要危险。 【点评】不让百姓说话提意见是非常危险的。 参考文献 《国语·周语上》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释义】 古代格言。意思是: 阻止人民提出合理化建议或进行批评,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指不让人民说话,必有大害。 出处: 《国语·周语上》: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评析】 民之 “口”能说出国家政事的成败好坏,推行人民认可的政策,防范人民反对的事,使人民丰衣足食,才是使国家强大的关键。这也是国家生死存亡、治乱兴衰的大事,可见民之 “口” 的重要。这样的比喻形象明了,其含义又很深刻。 【原著简介】 《国语》是关于西周 (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春秋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时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人物、事迹、言论的国别史杂记,也叫 《春秋外传》。原来传说是春秋末期鲁人左丘明所作,与 《左传》并列为解说 《春秋》的著作。近代学者研究证实,春秋时有盲史官,专门记诵、讲述古今历史。左丘明就是稍早于孔子的著名盲史官,他讲的历史得到过孔子的赞赏。盲史官讲述的史事被后人集录成书,叫做 《语》,再按照国别区分,就是 《周语》 《鲁语》等,总称 《国语》。西晋时曾在魏襄王墓中发现了大量写在竹简上的古书,其中就有 《国语》三篇,谈到了楚和晋的历史,这说明战国时此书就开始流传了。现在版本的 《国语》大概是这些残存记录的总汇。因为是口耳相传的零星记录,内容主要是口语,国别和年代的区分、排列没有严格标准。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名言: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注释: 防: 堵住, 堵塞。川: 河流。 句意: 堵住老百姓的嘴, 不让他们说话而造成的危害, 比堵塞河流而造成的水灾还要严重。 《国语·周语上》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周) 堵塞人民的流言,较堵塞奔流的河川还要难。约束人民言论自由,虽然能够使人民暂时保持缄默,但是一旦不满的情绪爆发,其所带来的灾害,远较河川崩流更严重千百倍。 这是周厉王时,人们劝谏废除箝口政策时所说的话。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名言: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注释: 防川: 防止河水汜滥。 句意: 防止老百姓口中的怨言, 要象防止河水泛滥一样。(意思是老百姓的情绪如不及时疏导, 积聚着暴发出来, 就会同河水泛滥一样不可收拾了。) 《国语·周语上》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上》一个国家思想舆论的自由程度,往往显示出它的进步水平。郑产能不毁乡校,观风俗而知得失。百姓即使言论有所不对,也应加以疏导。而如厉公之流,妄想依靠专制暴政,扼制人们的思想,堵住他们的嘴巴,实际上,真比堵住河流还要危险。 ☚ 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