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自治县名。在辽宁省西北部。战国属东胡地,燕长城横贯境内。秦属辽西郡,秦二世时为匈奴所据。汉为乌桓地,后为东部鲜卑领有。隋南部为燕郡,北部归契丹辖之。金为懿州地。元属懿州路,其南境隶广宁路。明属营州左屯卫境,后裁撤,并入广宁卫。明末为土默特左翼旗游牧地。清初属塔子沟厅的东境。乾隆三十九年(1774) 析塔子沟厅东境置三座塔厅,隶朝阳府。此后,这里曾为蒙古游牧地。光绪二十七年(1901)放垦。光绪二十九年(1903)置县,治鄂尔吐板。宣统三年(1911)移县治水泉儿(今阜新镇)。民国初划属热河省热河道。1929年直隶热河省。1934年改属锦州省。1940年析置阜新市。1958年建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为辽宁省所辖。境内低山丘陵广布,地势较高。西北为努鲁尔虎山余脉,东南为医巫闾山支脉。东北、西南为绕阳河、柳河、细河谷地。以农业为主,农作物主要有高粱、谷子、玉米、大豆、棉花等。是为国家东北细毛羊育种基地。另有黄牛、奶牛、鹿、生猪等畜产。新义、大郑铁路穿通县境。古迹有懿州古城址、成州古城址和辽代古塔、元代古碑以及清代佛寺、八大王庙等。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县级民族自治地方。1958年4月7日成立。位于辽宁省西北部,阜新市郊。县人民政府驻阜新镇。面积6246平方公里。人口713800人。主要有蒙古、满、回、朝鲜、汉等民族。骆驼山、医巫闾山绵延境内,并有西河自北向南穿境而过。畜牧业发达。经济以农业为主,产小麦、稻、高粱、玉米、谷子、大豆、棉花、向日葵等。矿产有煤、铁、金、萤石等。新义、大郑两条铁路通过境内。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迅速。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1958年4月7日建立。在辽宁省西北部,阜新市郊。自治县人民政府驻阜新镇。唐属营州及契丹族地,辽属懿、成二州,金元属懿州,清属内蒙古卓索图盟土默特左翼旗,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置阜新县。居民除蒙古族外,有汉、满、回、朝鲜等族。经济以农业为主,产稻、小麦、高粱、玉米、谷子、大豆、棉花、花生、向日葵等。畜牧业较发达。矿产有煤、铁、金、锌、铜、铝等。解放后,工业、农牧业生产及文教卫生事业均迅速发展。新义、郑大两铁路经过境内。古迹有辽懿州故城遗址。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位于辽宁省西北部。1948年3月解放,1958年4月7日成立自治县。自治县人民政府驻阜新镇。辖21个镇、15个乡、17个农牧渔场。总面积为6273km2。居民有蒙古、汉、回、朝鲜等民族。总人口73.03万(2000),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5.50万,占总人口的21.22%。农产品主要有水稻、小麦、高粱、玉米、花生、棉花、谷子、大豆等10多种。矿产主要有煤、铁、金、铜、铝、锌等10余种。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10.0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370元;工农业总产值36.59亿元,人均工农业总产值5010元;粮食总产量202285t,人均粮食产量277kg,农民人均纯收入1084元;地方财政收入5594万元。公路通车里程1296km。有各级各类学校575所,在校生103420人,其中少数民族学校125所,在校少数民族学生12257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