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皮格马利翁效应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亦称“罗森塔尔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殷切期望能收到戏剧性效果的现象。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的一位善于雕刻的国王,由于他把全部热情与期望都倾注在自己雕塑的少女塑像上,后来竟使塑像变成真人而与他结为伴侣。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对小学1—6年级学生进行“预测未来发展”测验,而后随机在各班抽取20%的学生作为实验组,并有意告诉每个班的老师:这些学生是未来的花朵,有很大的学习潜力。8个月后,再对全体学生进行一次同样的测验,结果发现实验组的学生比控制组的学生有很大的进步。研究者认为,教师受到实验者的暗示,不仅对这些学生抱有期望,而且通过态度、表情、体贴与行动方式将期待传递给他们,使学生受到鼓舞,从而更加信赖教师,并给教师以积极的反馈。这种反馈又激起教师更大的教育热情,而把感情和期望移情到学生身上。大量研究表明,教师是根据学生的性别、身体特征、社会经济地位、兄弟姐妹情况等各种信息形成对某个学生的期望的,期望形成后又通过各种方式如分组、强化、提问等影响被期望的学生,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期望,最后又表现在学生的行动中,学生的行为表现又进一步影响教师的期望。 ☚ 掌握学习 习得性失助 ☛ 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pigemaliweng xiaoying心理学家在教育领域中发现的一种预言自我实现现象,由一希腊神话而得名。相传,在塞浦路斯有一位国王叫皮格马利翁,他善于雕塑,他在雕刻了一位美丽的少女之后爱上了这座雕像,渴望她获得生命,成为自己的情侣。他真挚的爱感动了爱神阿芙罗狄特。爱神使雕像少女真的获得了生命。皮格马利翁的期望变成了现实。 ☚ 印象管理 责任扩散 ☛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表现为教师心里对学生所暗含的期望,会影响教育的效果。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D.Rosenthal)在一项心理实验的过程中发现的。 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osenthal,R.和雅各布森(Jacobson)在其著作《教室中的皮格马利翁》(1968)中描述了这一现象。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善雕刻。他对自己的一座少女雕像产生爱慕之情,他的热望果然使雕像活了起来。罗森塔尔在智力测验中发现,教师抱有期待的学生,比之教师不抱期待的学生,在智力、品格等方面的发展都要高得多。这一现象在他们的实验中得到验证。在智力测验后,他们告诉教师,某几个儿童很有发展前途。尽管这些学生都是随机抽取的,但8个月后的测试表明,他们获得了明显的发展。罗森塔尔认为这一结果是从教师的期待中产生的。由于教师对这些学生有较好的印象,就可能在教学工作中给予良好的刺激和更多的指导。同时学生也会从这种期待中获得进取的要求,产生对教师的信赖,从而产生这种效应。这种心理现象在小学一、二年级学生中比较明显,对教师工作有重要意义。 ☚ 学科结构 开放大学 ☛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指教师对学生的行为或学习成绩良好期望,会使学生产生顺应这一期望的变化。亦称预期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一词本是英国剧作家G.B.肖伯纳所写的剧名之一,故事源于古希腊神话。皮格马利翁是古代塞浦路斯的一位善于牙雕的国王,由于他把全部热情与期望倾注在自己雕刻的美丽的少女身上,后来竟使塑像活了起来。美国心理学家R.罗森塔尔与小学校长雅克布森于1968年在课堂环境下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对小学1~6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名为预测未来发展的智力测验,而后随机在各班抽取20%的学生,告诉老师说这些学生是未来的花朵,有很大的学习潜力。8个月后,再对全体学生进行与上次相同的测验。发现这些被称为未来花朵的学生成绩有明显提高。研究者认为,教师受到实验者的暗示,不仅对这些学生抱有期望,而且通过态度、表情和行为将期望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受到鼓舞,增加自信,最终将教师的期望化为现实。 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又叫“罗森塔尔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教师如果根据对某一学生的了解而形成一定的期望,就会使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发生符合这一期望的变化。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Rosenthal,R.和Jacobson,L.)开始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实验研究,于1968年发表了研究成果《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一书。他们在奥克学校(Oak School)所做的一个实验中,先对小学1~6年级的学生进行一次名为“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实为智力测验。然后,在这些班级中随机抽取约20%的学生,并让教师认识到“这些儿童的能力今后会得到发展的”,使教师产生对这一发展可能性的期望。8个月后又进行了第二次智力测验。结果发现,被期望的学生,特别是一、二年级被期望的学生, 比其他学生在智商上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一倾向,在智商为中等的学生身上表现得较为显著。而且,从教师所做的行为和性格的鉴定中可知,被期望的学生表现出更有适应能力、更有魅力、求知欲更强、智力更活跃等倾向。这一结果表明,教师的期望会传递给被期望的学生并产生鼓励效应,使其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变化。罗森塔尔把这一现象称做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Pygmalion)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主人公的名字,相传他是塞浦路斯国王,善雕刻。他对自己用象牙雕刻的少女像产生了爱恋之情, 由于他的热诚期望,竟使少女雕像变成了真人。自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的《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发表以后,在心理学界和教育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研究热潮,展开了评价和争论。有的人无条件地接受罗森塔尔等人的研究结果;有的人虽然并不否认这一结果,但在效应的普遍性与强度上则持有异议;有的人则由于一系列重复研究的失败而抱有怀疑的态度。 ☚ 配置性评定 频因律 ☛ 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亦称“罗森塔尔效应”、“教师期望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在学生的学习成绩等方面产生预期效果的现象。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1933— )与雅各布森(Lenore Jacobson)在《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中提出。他们进行了一项实验,先在一个学校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智力测验,然后向教师提供一部分学生名单,声称这些学生有很高的天赋。其实,这些学生是随机抽取出来的。在学年末的测试中,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比其他学生进步明显。研究者认为,这就是由于教师期望的影响。由于教师认为这些学生是天才,寄予他们更大的期望,在上课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们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而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学习时加倍努力,取得了好成绩。这种现象说明教师的期待不同,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方法不同,学生受到的影响也不同。因此效应与希腊神话中皮格马利翁的故事相似,故名。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对他人的预定看法,常常会有意无意地形成对他人的影响,这种影响使他人在态度和行为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故亦称“人际期待效应”。 ☚ 旁观者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 ☛ 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亦称“罗森塔尔效应”。一种期望效应。1968年由美国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 1933— )等在《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一书中提出。认为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在学生的学习成绩等方面产生效应。如教师寄予很大期望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后测试,他的学习成绩比其他学生有明显提高。因此效应与希腊神话中皮格马利翁的故事相似,故名。 ☚ 课堂心理环境 罗森塔尔效应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