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闲居初夏午睡起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闲居初夏午睡起

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诗篇名。七绝。杨万里作。见《诚斋集》卷三。共二首,第一首更为著名。高宗绍兴间任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丞时作。诗云:“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前二句以梅子酸、芭蕉绿形象坐实题目中“初夏”字样,并顺势交代诗人居处环境。“软”、“分”二字传神。后二句化用白居易诗:“谁能更学儿童戏,寻逐春风捉柳花。”(《前日别柳枝绝句梦得继和又复戏答》)回应“闲居”“午睡起”题面,表明百无聊赖之际,忽被儿童扑捉柳花的有趣情景所吸引,无聊心绪也为之一扫。作者曾说,此诗功夫“只在一‘捉”字上”(周密《浩然斋雅谈》)。诗的笔触生动流转,艺术再现平凡生活。写梅子重在味,写芭蕉重在色,写柳花重在态,正如《江西诗社宗派图》作者吕本中所说的“活法”,杨万里自己也说:“学诗须透脱,信手自孤高。”(《和李天麟二首》)清李慈铭虽贬杨诗为“粗梗油滑,满纸村气”,也不得不承认此诗“清隽”,“不出江湖侧调,然已脍炙人口”(《越缦堂读书记》下册)。王端履则指摘此诗云:“‘梅子留酸’、‘芭蕉分绿’已是初夏风景,安得复有柳花可捉乎?”(《重论文斋笔录》卷九)可备一说。

☚ 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闲居初夏午睡起

 梅子留酸软齿牙,〔2〕芭蕉分绿与窗纱。〔3〕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4〕
 
 〔1〕这首绝句作于孝宗乾道二年,作者丁父忧在家乡守制服丧,闲散无聊。本题原为二首,选第一首。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江西省县治)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历任太常丞、广东提点刑狱、尚书左司郎中兼太子侍读、秘书监,进宝谟阁学士。诗为南宋四大家之一,其作品语言通俗,风格浏亮、清新,活泼自然,被称“诚斋体”。
 〔2〕留酸:指食后口腔仍留酸味。梅子初夏刚熟,味特酸。软齿牙:即俗语“倒牙”。
 〔3〕“芭蕉”句:绿芭蕉与绿窗纱互相掩映,“分”字形容芭蕉叶迎风婆娑摆舞投影窗纱。
 〔4〕“闲看”句:化用白居易《前日别柳枝绝句梦得继和又复戏答》:“谁能更学儿童戏,寻逐东风捉柳花。”柳花,柳絮。
 
 小诗描写初夏中午庭院幽雅静谧的景色,闲适懒散生活中瞬间活泼泼的感触和一股清新天真的兴味,反映了他那种闲散、恹恹无聊的生活中未泯的童心。语言平易自然,但经过精心炼字,如“留”、“分”、“闲看”诸字,表述确切而有情趣。作者提倡作诗要用“活法”,其主要之点就是在繁纷的景象中把握住事物的神髓。陈衍《石遗室诗话》说:诚斋诗“大抵浅意深一层说,直意曲一层说,正意反一层、侧一层说。”从这首绝句和《初入淮河》,都可见“诚斋体”诗法。

历代诗词精品之《闲居初夏午睡起》鉴赏 - 可可诗词网

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夏日午觉醒后,不免仍存睡意,没有心思干事,而诗人当时丁忧家居,处于闲适的生活中,“日长睡起无情思”便是实感。然而此诗的好处却在从无情思中翻出许多情思,而又不动声色。善于捕捉琐细的题材和描写细腻的生活感受,原是杨万里的特长啊。
 诗人在午睡前可能饮过酒,并食梅解酲,故一觉醒后,齿间尚有余酸。这种感觉本难名状,大致上下牙接触有不适感,不能咀嚼硬物,俗语谓之“倒牙”,而一个“软”字,恰好写出了这种感觉。这是醒后的第一感觉——味的感觉。古人窗纱多用绿色,日子久后便会褪色,而盛夏芭蕉浓绿充盈,掩映窗外,就使得窗纱变深,似乎是芭蕉分给它一些绿色。这是醒后另一感觉——属于视觉。两句中“留”“分”二字,赋客观以主动,很有情趣。以下就垫了“日长睡起无情思”一句,绝句作法以第三句为转关,第四句则是结穴所在——“闲看儿童捉柳花”。户外儿戏当然是诚斋看到的眼前事,而在造语上,则本白居易“谁能更逐儿童戏,闲看儿童捉柳花”。但白诗表达的是一种清醒的遗憾,此诗易“谁能”为“闲看”,在无法参与之外,别有歆羡之意在,诗人至少在感情上参与儿戏,并得到重返天真的乐趣。
 人生旅途中,成人者的最大遗憾,莫过于丧失了早年的那份童心、童真与童趣。不少诗人画家,只能通过笔来追摩重温那已逝的清景,近人如知堂《儿童杂事诗》、子恺漫画,皆有妙谛。中国古代诗人兴趣在此的并不多,著名的如左思《娇女诗》、杜甫《北征》片断、李商隐《骄儿诗》等,代不数人,人不数作。而诚斋绝句中却有不少儿童题材的传神之作,如此诗,究其创作动机或并不起于午睡后的烦闷,而起于后来见到儿戏时瞬间的精神交通,儿童的天真无闷与成人生活中的虚假无聊,适成鲜明对照,诗人由此得到一种感召和精神上的复归。据说张浚读此诗,赞道:“廷秀胸襟透脱矣!”当是就这种自我超越而言的。

名诗《闲居初夏午睡起》翻译|译文|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闲居初夏午睡起》

《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注释】 ①留酸: 酸味留在口中。②分绿: 将绿色分散给他物。

【赏析】 宋诗与唐诗相较,无论力度和气魄都小得多了。唐诗中那裘马轻狂的浩歌,多被庭院深深的咏叹所取代;那金戈铁马的豪迈场面,多为闲暇自适的生活描写所淹没。杨万里这首小诗也算是一个例子。

这首诗是宋孝宗乾道二年 (1166),杨万里在家闲居时所写。当时主战派领袖张浚被罢去相位,主和派占了上风。宋孝宗向金人赔款割地,与金主以叔侄相称。无数爱国志士无不为之扼腕。但在此诗中,诗人着力渲染的却是一种闲暇自适的气氛,如不仔细玩味,怕很难看出诗人一颗难以平静的诗心呢!

“梅子留酸软齿牙”,写诗人一觉醒来口中所感,梅子的酸味还留在牙齿间,甚至要使之变软了。“软”字用得好,似不经意,却点明了在睡前吃了许多梅子。不然的话,怎么会使牙齿变软呢?进而还可推测,他曾以酒浇愁,因为梅子是解酲之物。多吃梅子,必因饮酒过量。“芭蕉分绿与窗纱”,写眼中所见。窗纱本无颜色,在芭蕉的映衬下显得绿了,所以说“分绿”。杨炎正《诉衷情》词曾云:“露珠点点欲团霜,分冷与纱窗。”但“分冷” 只是直感,可感而不可见; 而 “分绿”则直接诉诸视觉,显得更加切实、形象,自然可感。一个“分” 字,似毫不费力,却极传神。

三、四句,直接推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前一句,点明春日漫漫,诗人睡起无情无绪。正因为无情无绪,所以更觉得“日长”。后一句描写了诗人的行动——看儿童捉柳花。这一行动,更将上句的“无情思”具体化了。正值壮年的诗人,酒足睡酣之后,不是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却闲来无事,站在那里观看儿童游戏。这是何等的百无聊赖啊!仅这一个场面,就将一个落寞诗人的形象镌刻在读者的记忆深处了。

然而我们不能把此诗纯然看作描写闲适之情的作品。因为杨万里是一个力主抗金的人,大敌当前,国运维艰,他不可能真正有心思去消磨时光。了解到这一点,我们就能从诗人的闲适无聊,看到更厚重的深一层的内涵。唐代诗人白居易诗云: “谁能更学孩童戏,寻逐春风捉柳花?”(《前日别柳枝绝句,梦得继和,又复戏答》)杨万里的诗句明显从此句点化而来。但其本意却仍是一样的:老来无用,反羡慕孩童顽健活泼、充满生命力。杨诗将“谁能”改为 “闲看”,显然是曲笔,将“浅意深一层说,直意曲一层说”(《石遗室诗话》)。闲来无聊,单单乐于观看捉柳之孩童,谁能说其中没有极度的艳羡呢?而透过对孩童的艳羡,不正流露出诗人救时济世、建功立业的极度渴望和热情么?

抓住活生生的生活场景,来表现自己的瞬间的 “兴会神到”; 以 “不费力”、不经意的语言出之,却又能传神达意。这是杨万里所刻意追求的“活法”。在此诗中我们可以体味得到。而诗中含蓄而不直露的表现方法亦合于“诚斋体”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宋诗从总体上也具有这种含而不露的“深”的倾向。如此说来,绝对地论说唐宋诗的优劣,就显得有欠妥当了。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1:2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