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县
长汀,又名汀州,地处福建省西部,东面是厦漳泉地区,西临江西省,南接广东省,北靠三明市。长汀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客家首府、著名的八闽汀州故地和福建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
长汀城位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处山谷陡绝的盆地中,四周沃野平畴,城内卧龙山一峰突起,不与群峰相连。而依山沿河修筑的古城墙,把半个卧龙山圈进城内,构成了挂壁城池,形成城内有山、山中有城的独特格局。汀江穿城而过。
长汀是唐宋古城。763年(唐开元二十四年),长汀建置汀州。唐大历四年,汀州迁至今址,并开始筑城,长汀成了唐代以来州、郡、路、府的所在地。经过历代的不断扩修,长汀的古城墙从卧龙山顶金沙寺两侧沿山脊逶迤而下环抱全城,形成全国罕见的“观音挂殊”的独特山城观景。
长汀城区沿街装置的100多个有关汀州名胜古迹的诗词灯箱与众多名胜古迹交相辉映,营造出历史名城的文化氛围。长汀历代处于州、郡、路、府的所在,经过1000多年的营建,长汀出现了大片阔大堂皇、结构合理、冬暖夏凉的府第式建筑。长汀保存的宋明时期的客家民居,继承了中原的府第式建筑风格,沿中轴线两边展开,层层递进,前后左右对称,布局严谨。这类客家民居建筑,以长汀围屋最为典型,它和客家土楼一样,是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家族城寨”。青砖黑瓦风火墙的客家传统民居和骑楼式的沿街商业建筑是长汀建筑文化的重要特色。古城墙和古城门成为长汀县城的一大特色。如今,长汀仍保存了三座古城楼、五座古城门和1500多米长的古城墙。
长汀为丘陵地形,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18.5℃左右,年平均降雨量1731.9毫米。
南大街街区可追溯至宋代,大规模的街市多形成于明清年间。街道狭窄,路面多用石板砌成。路边的房子以木质和土质结构为多,基本上是前店后宅。这条街上还有多间木雕工艺品店。
云骧阁是典型的南方古代楼阁建筑,它建于唐大历年间,集奇山、碧水、古木、桥梁、楼阁于一体,充分体现了当时汀州先民的智慧和高超的建筑艺术。
汀州古井“双阴塔”是唐代古井“八卦龙泉”和宋代“府学阴塔”的合称。
卧龙山位于长汀城北, 自宋以来即为汀州名胜,曾被称为汀州八景之首。山顶有金沙寺,建于宋代,今存北极楼为清康熙年间所建,楼内尚存《重建北极楼碑记》及“雄镇闽西”匾额。
客家母亲园位于长汀与金沙河交汇处,形状如一艘正在航行的木船。船中央的青石雕像为客家母亲像,她手执船桨,身背幼儿,一只手将摘下的野花递给孩子,面容慈爱,身材健美,是年轻的客家劳动妇女的化身。这里每年均举办公祭活动,吸引大批海内外客家人前来寻根念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