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长平之战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长平之战 战国后期秦国大败赵国的著名战役。公元前262年,秦包围韩的上党,上党郡守冯亭把地献于赵,引起秦赵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战。赵派老将廉颇率军驻守,采取坚壁以待的方针,与秦军相持3年。公元前260年秦使用反间计,使赵改派“纸上谈兵”的赵括为将。赵括改守为攻,率兵出击。秦将白起在正面诈败后退,另外布置两支奇兵包抄赵军后路。赵军被围达46日,最后赵括被射死,40万赵军降秦后被坑杀。此后,赵国实力大减。 长平之战 【说明】 《通鉴》 卷五记载了长平之战。 秦赵长平之战发生于战国后期。 秦自商鞅变法之后,因奖励耕战,日益强盛起来,不断蚕食四邻,扩张势力范围,南占巴、蜀,东至“三河”,到战国后期,秦已是战国“七雄” 中的最强者,频繁 地吞食东方诸侯国的土地,矛头直接指向赵国。 赵自武灵王“胡服骑射”,建立骑兵之后,向西北发展,破林胡和楼烦,又吞并中山国,逐渐壮大势力,足以与秦国抗衡。赵将赵奢曾于阏与之战 (周赧王四十五年,前270) 打败了来犯的秦军。 秦昭王自罢免魏冉而以范雎为相(周赧王四十九年,前266)之后,采用范雎“远交近攻”的战略,首先向韩发动进攻,数年之内攻下韩的少曲、高平、南阳、野王等地,将韩国截为两段,切断了韩都郑与上党郡之间的联系。上党位于太行山西侧,韩、赵、魏于此交界,是秦军东进的战略要地。秦军既已切断了上党郡与韩都郑的联系,自然首先是想吞食上党郡。在此危急的情势下,韩桓惠王遣使入秦,献上党郡于秦以求和; 而上党郡守冯亭企图诱引秦军矛头由韩而指向赵, 则将上党郡献给赵国。赵国内部对于韩来献上党郡一事有不同意见,赵豹反对受地,说受地担风险,而平原君赵胜主张受地,说受地得大利。赵王采纳了平原君的意见,接受了上党郡。秦对赵极为不满,于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初,命王龁率军径取上党,击败兵力薄弱的上党地区的赵军,迫使赵军退守长平。 廉颇奉赵王之命率军来到长平,与秦军数战不利,乃依据有利的地形,筑垒固守,使秦军无法进取。这时赵王不听卿之谏,派郑朱赴秦议和。秦利用这一机会,宜传秦与赵已经和解,以防各国联军援助赵国,使赵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秦国范雎又采取离间手段,派人到邯郸散布流言,说秦军所怕的不是廉颇,而是赵括。赵王本来以为廉颇坚守不攻是胆怯的表现,又听了这种宣传,对廉颇更是不满,乃以赵括代替廉颇为将。 赵括是个年轻浮躁而无实战经验的人。他于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七月来到长平,更换部队将领,改变军制,弄得众心涣散。又改变原先的防御部署,准备进攻。此时,秦增加了长平方面的兵力,以武安石白起为上将军。八月,当赵括急于出击之时,白起针对赵括轻躁的特点,采取了后退诱敌,然后包围歼击的作战方针,先是正面部队佯败,诱赵军来到秦垒时才坚决反击,预先派遣的两翼奇兵插到赵出击部队的后面,占其营垒,断其归路;预先派遣的一支五千骑兵进至赵军营垒,分切赵军为二;又有轻兵不断出击。赵军失利,进退两难,等待救援。此时来给长平的秦军增兵,秦军占领了长平东、北面的高地,断绝赵的援军与粮运。九月,赵括因赵军断粮已十六日,互相杀食,组织突围又不成功,乃亲率精锐部队突围,结果被秦军射死。赵军乃向秦军投降。白起怕赵降卒反复,坑杀其四十万人。长平之战,赵军先后死亡四十五万人,从此一蹶不振;秦军大胜,为秦尔后的统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秦军胜利的原因是,有雄厚的国力支持战争,“远交近攻”的战略非常成功,运用离间敌方的策略、采用包围歼灭敌军的战法也得心应手。赵军失败的原因是,赵国不搞合纵抗秦; 错误地否定了廉颇坚壁疲秦的正确方针,而轻率地同优势的秦军过早决战;听信流言蜚语, 免了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将廉颇, 代之以只知空谈兵法的赵括。 《通鉴》写长平之战,无论是写决战的大场面,还是写将领的细节,都绘声绘色,生动传神。其写赵奢、赵括父子俩不同的为将之道,至今犹可引为鉴戒。 (周赧王五十三年)① 武安君伐韩,②拔野王。③上党路绝,④上党守冯亭与其民谋曰:⑤“郑道巳绝,⑥秦兵日进,韩不能应,⑦不如以上党归赵。赵受我,⑧秦必攻之; 赵被秦兵,必亲韩; 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矣。”⑨乃遣使者告于赵曰“韩不能守上党,入之秦,其吏民皆安于赵,⑩不乐为秦。有城市邑十七,(11)愿再拜献之大王!”赵王以告平阳君豹,(12)对曰:(18)“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人乐吾德,何谓无故?”对曰:“秦蚕食韩地,中绝,不令相通,固自以为坐而受上党也。(14)韩氏所以不入于秦者,欲嫁其祸于赵也。秦服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弱小,弱小固能得之于强大乎! 岂得谓之非无故哉?不如勿受。”王以告平原君,(15)平原君请受之。王乃使平原君往受地,以万户都二封其太守为华阳君,(16)以千户都三封其县令为侯,(17)吏民皆益爵三级。冯亭垂涕不见使者,曰:“吾不忍卖主地而食之也!” ①周王五十三年,公元前262年。②武安君: 即白起 (?——前257),战国时秦国名将。因功封武安君。统领秦军攻赵,取得长平之战大胜。后被逼自杀。③拔:攻取。野王:韩国之域,在今河南沁阳。④上党:郡名,在今太行山以西一带。路绝:言韩通向上党的道路已被隔绝。⑤上党守:上党郡守。⑥郑已绝:言去郑之路已绝。自上党至郑(韩国都),当由野王渡河;今秦已拔野王,故言郑道已绝。⑦应:救应。⑧受我:言接受我之上党郡。⑨当:抵挡。 ⑩于:有些《通鉴》版本作“为”。当时上党尚未入赵,用“为”较宜。(11)城市邑:言邑之有城市者,指大邑。(12)豹:赵豹,赵国的贵族。(13)对:答。(14)这几句是说,秦蚕食韩地,使上党与新郑间隔绝而不能相通,本来是想稳取上党的。(15)平原君:即赵胜,赵国贵族。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16)万户都三:三个万户都(邑)。“太守”之“太”,衍字,当时郡长官只称守,汉景帝时始称太守。(17)千户都三:三个千户都(邑)。 (五十五年)① 秦左庶长王龁攻上党,②拔之。上党民走赵。赵廉颇军于长平③,以按据上党民。④王龁因伐赵。赵军数战不胜,亡一裨将、四尉,赵王与楼昌、虞卿谋,楼昌请发重使为媾。⑤虞卿曰:“今制媾者在秦;⑥秦必欲破王之军矣,虽往请媾,秦将不听。不如发使以重宝附楚、魏,楚、魏受之,则秦疑天下之合从,媾乃可成也。”王不听,使郑朱媾于秦,秦受之。王谓虞卿曰:“秦内郑朱矣。”⑦对曰:“王必不得媾而军破矣。何则?⑧天下之贺战胜者皆在秦矣。夫郑朱,贵人也,秦王、应侯必显重之以示天下。⑨天下见王之媾于秦,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矣。”既而秦果显郑朱而不与赵媾。⑩ ①五十五年: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②龁:音核(he)。③廉颇: 战国时赵名将。曾因功封信平君。长平: 地名,在今山西高平西北。④按据:安置和依据。⑤重使: 身份高的使者。媾 (gou购): 讲和。⑥制媾者在秦: 意思是说秦掌握讲和的主动权。⑦内:同“纳”,指接待。⑧何则:为什么(这么说)呢? ⑨应侯: 即范雎,一作范睢、范且。战国时期魏国人。入秦,向秦昭王献加强中央集权、远交近攻等计策,为秦相,封于应,号应侯。⑩既而:不久。 秦数败赵兵,廉颇坚壁不出。①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②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③曰:“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之子赵括为将耳! ④廉颇易与,⑤且降矣!”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蔺相如曰:⑥“王以名使括,⑦若胶柱鼓瑟耳。⑧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⑨王不听。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⑩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巳; 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曰:“何以?”(11)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 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 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12)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13)吾巳决矣!”母因曰:“即如有不称,妾请无随坐!”(14)赵王许之。 ①坚壁: 固守营垒而不出兵应战。 ②数(shuo)让:屡次备。③反间:指离间对方,使其发生内讧。④马服君:赵将赵,赵国贵族。长平之战前已死。 ⑤易与:容易对付, 含有藐视的意思。 ⑥相如: 战国时赵国大臣。 因完璧归赵等功任为上卿。与名将廉颇是知交。⑦以名使括: 以名而不以实使用赵括。⑧胶柱鼓瑟:柱是瑟上调弦的短木,把柱粘住奏瑟,音调就不能再变换。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⑨合变: 随机应变的意思。⑩兵,死地:言用兵是艰难复杂之事。(11)何以:因为什么呢? (12)异心: 言不是同一思想,指不同的思想和作风。(13)置之: 言废置此事,止勿言。(14)古时败军之将,罪及其家族,故括母有此请求。 秦王闻括巳为赵将,乃阴使武安君为上将军而王龁为裨将,①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军,悉更约束,②易置军吏,③出兵击秦师。武安君佯败而走,④张二奇兵以劫之。⑤赵括乘胜追造秦壁,⑥壁坚拒不得入; 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武安君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⑦遮绝赵救兵及粮食。⑧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 王弗许。⑨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⑩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 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救赵之务,宜若奉瓮沃焦釜然。(11)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义救亡国,威却强秦。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齐王弗听。九月,赵军食绝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急来攻〔秦〕垒,(12)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赵括自出锐卒搏战,秦人射杀之。赵师大败,卒四十万人皆降。武安君曰:“秦巳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复,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13)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①上将军: 主帅。裨将: 副将。②悉更约束: 全部改变了原来的部署。③易置军吏:调换了原来的军官。④佯:诈。⑤此言秦分两路奇兵包抄赵军。劫: 势胁。⑥造: 诣,到。⑦如: 往。河内: 地名,河水之北,今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⑧遮绝:遮断其路。⑨有的 《通鉴》 版本 “王” 字前有“齐”字。 ⑩扞(han)蔽:犹屏。 (11)奉漏瓮沃焦釜:言惟恐不及。奉:捧。沃: 浇。釜(fu): 炊器。(12)有的《通鉴》版本“垒”字前有“秦”字。(13)胡三省注曰:“四十余万人皆死,而独小者二百四十人得归赵,此非得脱也,自起之谲也。强者尽死,则小弱者得归者必言秦之兵威,所以破赵人之胆,将以乘胜取邯郸也;为应侯所沮,故白起之计不得行耳。”这个解释,言之有理。 五十六年① 十月,武安君分军为三:王龁攻赵武安、皮牢,②拔之。司马梗北定太原,③尽有上党地。韩、魏〔恐〕使苏代厚币说应侯曰:④“武安君即围邯郸乎?”曰:“然⑤。”苏代曰:“赵亡则秦王王矣;⑥武安君为三公,⑦君能为之下乎?虽欲无为天下,固不得巳矣。秦尝攻韩,围邢丘,⑧困上党,上党之民皆反为赵,天下不乐为秦民之日久矣。今亡赵,北地入燕,东地入齐,南地入韩、魏,则君之所得民无几何人矣。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应侯言于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割韩垣垣、赵六城以和,⑨正月,皆罢兵。武安君由是与应侯有隙。⑩ ①五十六年:周赧王五十六年(前257)。②武安:在今河北武安。皮牢,在今山西翼城东。 ③太原: 郡名, 在今山西太原地区。④有的《通鉴》版本“使” 字前有“恐”字。⑤然: 是的。⑥这是说秦 王称王于天 下。秦之称王是自王其国,今破赵国则将称王天下。 ⑦公:官名,先秦的三公有两说:一说是司马、司徒、司空; 一说是太师、太傅、太保。⑧邢丘: 在今河南温县东。⑨垣雍: 今河南原阳西。⑩以上是《通鉴》 写长平之战。 【译文】 (周赧王五十三年) 武安君进攻韩国,攻克野王。韩军通向上党的道路被切断,上党郡守冯亭和他的百姓谋画说:“通往都城新郑的道路已被切断,秦军日益进逼,韩军不能救应,不如把上党归附赵国。赵接受我上党郡,秦必定攻赵; 赵受到秦军的进攻,必定亲附于韩国; 韩、赵两国协同作战,就可以抵挡秦军了。”于是就派遣使节去通报赵国,说:“韩不能守住上党,上党将归附于秦,可是上党的官史和百姓都向往于赵,而不向往秦。有十七座大城,愿恭敬地送给大王!”赵王把这件事告诉了平阳君赵豹,赵豹回答说:“圣人把无缘由的利益当作最大的祸患。”赵王说:“人家倾慕我的德行,怎么叫无缘由呢?”回答说:“秦蚕食韩的领土,从中切断,不让新郑与上党互相救援,本来是想稳取上党的。韩国所以不归附于秦国的原因,是想要把祸患转移给赵国。秦国出力而赵国受益,虽然秦国强大却不能从弱小的赵国得到利益,那么弱小的赵国反倒能够从强大的秦国那里得到什么利益吗?怎能说不是无缘由呢?不如不接受上党。”赵王又把这件事告诉了平原君赵胜,平原君希望接受上党。赵王于是派遣平原君前往接受上党郡,用三个万户之邑作为封邑,封上党郡守为华阳君,用三个千户之邑作为封邑,封那里的县令为侯,官吏都进爵三级。冯亭落泪不见赵国使节,说:“我不忍心出卖国家的土地而食禄受封!” (五十五年) 秦左庶长王龁进攻上党,攻克。上党的百姓流亡到赵国。赵国廉颇驻军在长平,得以安顿并援助上党的百姓。王龁因此攻伐赵国。赵军多次迎战没有打胜,丧失一员副将、四员都尉。赵王与楼昌、虞卿谋画,楼昌希望派遣高级使节去和秦国媾和。 虞卿说:“现在掌握媾和主动权的是秦国;秦必定想要打败大王的军队,即使前往请求媾和,秦也不会答应。不如派遣使节带着贵重宝物去依附楚国、魏国,如果楚、魏接受了,那么秦就担心各国已经合纵,媾和才可能成功。”赵王没有采纳虞卿的意见,派遣郑朱去与秦国媾和,秦接待了郑朱。赵王对虞卿说:“秦接待郑朱了。”回答说:“大王必定不能达到媾和的目的,而军队必然被打败。为什么这样说呢?各国祝贺战胜的使节都在秦国。郑朱是赵国的重要人物,秦王、应侯必然公开地尊重他,以此做做样子给各国看。各国看到大王与秦媾和,必然不援救大王; 秦知道各国不救大王,那么媾和就不可能成功了。”过了不久,秦果然公开地尊重郑朱而不与赵媾和。 秦多次击败赵军,廉颇坚守营垒不出兵应战。赵王因廉颇屡次失败而又胆怯不战,动怒了,接连斥责廉颇。应侯又派人携带千金到赵国施反间计,说:“秦所畏惧的,唯恐马服君之子赵括担任主帅罢了! 廉颇容易对付,他将要投降了!”赵王于是就用赵括代替廉颇为主帅。相如说:“大王根据名声使用赵括,这就如同把瑟的弦纽粘住而瑟一样。赵括仅仅能够诵读他父亲所撰的书及其所注的文,不懂得军事上的常规方法和变通方法。”赵王没有采纳蔺相如的意见。当初,赵括从少年时学习兵法,认为天下没有人能赶得上他;他曾经和他的父亲赵奢谈论军事,赵奢没能把他难倒,但也不称赞他好。赵括的母亲问不称赞的缘故,赵奢说:“用兵是以死奋战的事,而赵括却夸夸其谈。假如赵国不让赵括担任将领倒也罢了;如果一定任用他,毁灭赵军的必定是赵括。”当赵括将要出发时,他的母亲上书,说赵括不可任用。赵王问:“为什么不能任用?”回答:“当初我服侍他父亲时,恰值他的父亲担任将领,被他父亲亲自捧着饭具而侍奉吃饭的以十计算,被友好相待的以百计算,君王以及宗室所赏赐的东西全都拿出来分送给官兵; 接受任务的时候,就不考虑家里的事了。如今赵括一时担任了将领,面朝东坐着而见部下,军官没有一个敢抬起头看他一眼的; 君王所赏赐的金银布帛,拿回来藏在家中,而每天物色合适的田地房屋,可以买的就买下来。君王以为象他父亲,父子的思想境界不同,希望君王不要派遣他!”赵王说:“老太太不要再说这些了,我已决定下来了!”赵括的母亲就此说:“如果赵括不胜任,我请求不被牵连法办!”赵王答应了她的请求。 秦王听说赵括已担任赵军主帅, 就暗中派武安君白起为主帅,让王屹为副帅,在军队中下命令:“有敢泄露武安君出任主帅的就把他处死!”赵括到部队后,全部改变了原来的部署,调换了原来的军官,出兵进击秦军。武安君假装失败而退,分派两支出其不意的部队包抄赵军。赵括乘胜追到秦军的营垒,因营垒中的守军奋力抗拒而不能攻入,秦的两支包抄部队二万五千人切断了赵军的后路,又派五千骑兵截断赵军和其营垒间的道路。赵军被切成两部分,粮道断绝。武安君派出轻锐军进击赵军,赵军交战不利,因而筑起营垒奋力拒守,以等待救兵到来。秦王听到赵军粮道已被切断,亲自到河内征发十五岁以上的百姓全都开赴长平,遮断赵国的援军和粮食供应。齐国和楚国救援赵国。赵军缺乏食物,向齐国请求接济粮食,齐王没有答应。周子说:“赵对于齐、楚来说,是屏障,如同牙齿有嘴唇一样,嘴唇破损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 今天亡了赵国,明天祸患就波及齐、楚了。援助赵国这件事,应该象捧着漏瓮去浇已被烧焦了的锅一样 (唯恐来不及)。况且援救赵国是崇高的正义行动;击退秦军是显扬威名的美事;以正义援救亡国,以兵威击退强秦。不致力于这事而爱惜粮食,如果是为国家来考虑的话,那就错了!”齐王没有采纳周子的意见。九月,赵军粮食断绝了四十六天,士兵都暗地里相杀而吃。赵军困急而来攻打秦军营垒,打算分四队冲出,自一队至四队依次出动,到第五次再从一队开始,未能突破。赵括亲自率领精锐士卒拼命战斗,秦军把赵括射死。赵军被打得大败,士卒四十万人都投降了。武安君说:“秦已攻克上党,上党百姓不愿意降附于秦而归顺赵国。赵军反复无常,不全部杀掉他们,恐有后患。”于是怀着奸诈而把投降的士卒全都活埋致死,仅让其中年幼的二百四十人返回赵国,前后斩首的俘虏四十五万人;赵军异常震惊。 (五十六年)十月,武安君把军队分成三部分; 王龁进攻赵国武安、皮牢,攻克。司马梗在北面夺取太原,全部占领上党地区。韩、魏〔恐惧〕派遣苏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游说应侯范雎,说:“武安君即将包围邯郸吗?”应侯说:“是的。”苏代说:“赵亡之后,秦王就称王天下了;武安君位至三公,您能屈居于他的地位之下吗?即便想要不屈居于他的地位之下,也就无能为力了。秦曾攻韩,包围邢丘,困扼上党,上党的百姓都倒向赵国,天下的百姓不愿意被秦国统治已有很长的时间了。假如现在灭掉赵国,它北面的土地归并于燕,东面的土地归并于齐,南面的土地归并于韩、魏,那么您所得到的百姓就没有多少了。不如在秦军未攻破赵之前就分割其土地了事,不要让武安君建树功勋。”应侯跟秦王说:“秦军已经疲劳,请允许韩、赵割让土地而讲和,还可使士卒得到休息。”秦王采纳了他的意见,割取韩垣雍、赵六城以和解,正月,各方都罢兵休战。武安君由此和应侯产生了矛盾。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战国后期,秦国在长平(今山西高平)打败赵国的空前惨烈的大战。公元前262年,秦将白起攻取韩的上党,上党郡守冯亭欲借赵军抗秦,私献上党给赵。次年,赵王派遣廉颇屯军于上党郡长平,秦派王龁率军攻长平。赵将廉颇鉴于秦军攻击力量很强,采取筑垒固守,坚守不战,以逸待劳的策略,消耗秦军的力量。两军相持3年,不分胜负。公元前260年,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改用赵奢的儿子赵括代替廉颇。秦国秘密以白起代王龁为主将。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不会领兵打仗,他一反廉颇的战略,下令大举进攻秦军。秦将白起利用赵括只善纸上谈兵而缺乏实战经验和骄傲轻敌的弱点,采取迂回战术,秦军正面仰装失败逃跑,把赵军引诱到秦军营垒附近。秦军以主力坚守,白起派一支2.5万人的步卒切断赵军后路,将赵军分割为二;又派5000骑兵插入赵军营垒之间防止赵军出援。赵括攻战不成,四面被围,又遭秦军袭击,便筑垒待援。秦昭王得悉秦军完成了对赵军的包围,亲赴前线,并征发河内15岁以上壮丁开到长平,用来堵截赵国援兵和接济的粮食。前来救援的齐、楚军见秦军势大,观望不前。赵向齐乞粮不得,赵军饥饿。9月,赵军被分割包围46天,粮道被切断。赵括分兵四队,轮番突围未成,便亲率一队精兵突围,结果被秦军射死,赵军大败。40万赵军投降秦军,全被坑杀。秦军也伤亡过半。赵军前后损失45万,赵国开始衰落。白起在决战中示弱诱敌,迂回包抄,围而不攻,待其困惫而歼之的作战思想,反映了战国时期野战指挥艺术的发展水平。 长平之战战国时秦攻赵的一次著名战役。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攻取韩地野王(今河南泌阳县),把韩上党郡与韩国本土隔开,韩恐惧,欲献上党与秦求和。上党郡守靳𪏘不愿降秦,韩桓惠王遂派冯亭接替靳𪏘。冯亭亦不原降秦,而把上党郡献给赵。赵派大将廉颇率大军驻守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防御秦军,秦也派大将白起、王龁进攻长平。战争初,因廉颇筑垒固守,秦、赵二军在长平相持三年,不分胜负。后赵孝成王中秦反间计,任命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为将。前260年7月,赵括一到前线就大举进攻。白起用迂回运动战术,诈败诱敌,抄其后路,大败赵军。赵括战死,白起将赵国降卒四十万全部坑杀,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长平之战战国时期周赧王五十四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公元前261~前260年)秦、赵两国间的一次著名战役。公元前260年,秦派白起、王龁攻长平。赵将廉颇坚守长平,持续3个月,秦一无所得。秦军施离间计使赵王撤换廉颇以赵括为将。秦出奇兵2.5万人从两翼断赵军后路,以5000名骑兵截断赵军营垒和赵军的联系,合围赵军。赵括被围46d后战死。白起将赵降卒40万人活活埋掉,仅释放了240名年幼者。赵经此一战,从此一蹶不振。 长平之战 008 长平之战战国后期秦对赵之大规模歼灭战。秦昭王四十五年 (前262),秦白起攻韩占野王 (今河南沁阳),完全切断上党(郡治壶关,今山西长治北)与韩的联系。上党郡守以郡归赵。同年,赵遣廉颇屯军上党郡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四十七年,秦派王翦攻上党,廉颇坚壁固守,待机破敌。秦施反间,赵王派赵括代廉颇,秦改派白起进攻长平。白起利用赵括缺乏实战经验,骄傲轻敌,采取佯败诱敌、两翼包抄、断赵后路、分割包围等战法,包围赵军达46日。赵括突围时被射死,赵军40万人被俘坑死。从此赵实力大伤,加速了秦统一六国的步伐。 ☚ 桂陵之战 巨鹿之战 ☛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Changping zhizhan战国时期秦赵两国在长平所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前262年,攻取韩的野王(今河南省沁阳县),把韩的上党郡和韩的本土完全隔绝。韩国惧怕强秦,欲献上党郡以向秦求和,但上党郡守不肯服从,韩桓惠王遂派冯亭去上党接任为新的郡守。然而,冯亭到任以后也不愿降秦,反而自作主张把韩的上党郡17县献给邻近的赵国。赵封冯亭为华阳君,并派廉颇率大军驻守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县西北)防备秦军。秦派白起、王龁率大军进攻长平。廉颇审时度势,采取了筑垒固守、以逸待劳的正确策略,不与秦军正面交战。秦赵两军在长平相持三年,不分胜负。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的反间之计,听信谗言而起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赵括是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虽然善言兵法,但却只能空谈阔论而无实际才能,所以蔺相如说赵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前260年7月,赵括至长平前线,一改廉颇的策略而大举出兵攻秦。秦将白起纵奇兵,佯作败状,但却断绝了赵军粮道,分割赵军为两部,将其围困40余日。秦昭王听到消息,亲赴河内,赐民爵一级,悉发15岁以上的壮丁至长平。赵军饥饿乏食,赵括亲自带兵搏战,被秦军射杀。赵军大败,40多万人被俘。白起释放240个年幼的赵军战俘,余者全被坑杀。这场战争,赵军前后死亡45万人之巨,秦军损失也很重。长平之战使赵国一蹶不振,其他诸国闻风丧胆,是秦统一六国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胜利。 ☚ 马陵之战 牛耕和铁农具 ☛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秦伐赵长平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60年。秦昭王用范睢为相后,采用其“远交近攻” 之计,先向秦的心腹之患韩国发动进攻。公元前265年,攻取韩的少曲 (今河南济源县东)、高平 (今河南孟县西北)。公元前263年,又占领韩的南阳 (今河南沁阳),把韩国拦腰斩为两截,使韩的上党郡(今山西长治一带) 与韩本土完全割离。韩桓惠王大为恐慌,派使臣入秦,愿献上党郡求和。但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转而投靠了赵国。赵孝成王派平原君赵胜去接收上党。上党是韩、赵、魏三国的交界地区,战略位置异常重要。秦昭王眼看将要到手的上党被赵国得到,便派大将王龁率军进袭上党,上党赵军退守长平 (今山西高平县西北)。赵孝成王闻讯,急派廉颇率大军驰援。由于秦强赵弱,赵军数战不利,廉颇改取守势,命主力在长平严守险阨,坚壁不出,以逸待劳,与秦军形成对峙之局。秦、赵两军在长平对峙了四个多月,秦军几次挑战,廉颇都固守营垒。赵王认为廉颇胆怯不敢出战,屡加责备。秦相范睢为促使赵王撤换廉颇,以达到速战目的,便派人携大量黄金到赵都邯郸进行离间活动,并散布流言说: “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 (赵奢) 之子赵括为将耳! 廉颇易与,且降矣!” ( 《资治通鉴》 卷五周赧王55年) 赵王中计,更对廉颇不满,便不顾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反对,派只知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为将。赵括一到长平便更换部队将领,改变军中制度,使军心涣散,斗志消沉。秦昭王闻知赵军易将,密令上将军白起驰赴长平,王龄为裨将,并令军中严守秘密,以麻痹赵括。白起针对赵括高傲轻敌的弱点,采取正面佯败、侧翼奇袭计谋,先打了几个败仗,不断后退。赵括不察虚实,出兵追击。白起派两支精兵抄袭赵军后路,分赵军为二。又派5000骑兵直捣赵军营垒,切断出击赵军与营垒的联系。赵军被迫就地构筑营垒,转为防御,援军和粮运又被秦军阻断,饥饿的士兵相互杀食。赵括组织四支突围部队轮番突围,都未奏效,只得率全军强行突围,结果被秦军射死。赵军失去主将,全部投降。白起为防止已降赵军寻机反叛,便坑杀40多万赵军降卒,仅留240个年幼的人放回赵国。长平之战,秦军大胜,为日后完成统一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 火牛阵 伊阙会战 ☛ 长平之战战国后期秦国大败赵国的战役。秦昭王四十五年(前262年),秦军围困韩上党郡,郡守冯亭因不愿降秦,故以地献于赵,引起秦赵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战。赵将廉颇坚守长平,与秦军相持达3年之久。秦昭王四十七年(前260年),赵孝成王中秦反间计,改用空谈兵法的赵括代替廉颇,括盲目出击,秦将白起诈败后退,另以两支军队奇袭切断赵军后路,困赵军46日。后突围中赵括被射死,赵军40多万人被俘坑杀。至此赵国力衰微。 长平之战战国时期秦、赵两国间的一次著名战役。周赧王四十九年(公元前266年)秦昭王采纳范睢提出的“远交近攻”之策,连续发兵伐韩。五十二年攻占野王(今河南沁阳),切断韩本土与上党郡之联系。韩桓惠王献上党求和,郡守冯亭不肯降秦,率上党17县降赵。五十五年,秦派兵一部攻韩缑氏(今河南偃师东南),以威慑韩;派王龁率军攻上党。赵孝成王以廉颇为将率兵进驻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救援上党。在秦强赵弱、数战不利的情况下,廉颇遂坚壁固守,待机破敌。秦军屡攻不克,施离间计使赵王撤换廉颇以赵括为将。秦王得知后,遂以白起为将攻打长平。赵括上任后,调换将领,一改坚壁固守作战方针,率军盲目出击。白起采取诱敌入伏、分割包围方针,诈败退却,诱赵兵追击,当赵军追至秦军营垒时,秦出骑兵2.5万人从两翼断赵军后路,以5000名骑兵截断赵垒和赵军的联系,合围赵军。赵括被围46天,粮尽援绝,将赵军编为4队,轮番冲击,仍未突出重围。赵括战死,赵军40万人降秦,被白起坑杀。是战国时期规模空前的一次歼灭战。 长平之战战国后期秦国大败赵国的一次大战役。秦昭王四十五年(前262年),秦攻占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切断上党(今山西长治北)与韩的联系,上党降赵。秦昭王四十七年(前260年),秦昭王派王龁率军攻上党,赵孝成王派廉颇率大军进驻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救援上党。从四月到七月赵军连战不利,廉颇采取坚壁固守待机破敌策略。赵王中秦反间计,撤换廉颇,让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秦遂以白起为将,进攻长平。赵括到长平后,改变坚壁固守下令主动出击。白起采取诱敌深入,包围歼灭的方针,佯败诱敌。赵括追到秦军营垒时,遭到坚强阻击。秦军出骑兵从两翼进攻,断绝赵军归路,另以骑兵5000插到赵军和它的营垒之间,合围赵军,迫使赵军就地筑垒坚守待援。秦国征集15岁以上壮丁全部派往长平以阻绝赵军的援兵和粮道。赵括被围46天,粮尽援绝,被迫亲自率军突围。赵军轮番冲击,仍不能突出重围。赵括率军突围时中箭而死,士卒大乱。秦军乘胜猛攻,迫使赵军投降。秦将白起坑杀降秦者40余万,只遗其老弱者240人归赵。这一战役赵军先后死亡45万人,秦军也死伤过半,为战国时期空前惨烈的歼灭战。 长平之战战国后期秦国大败赵国的战役。秦昭王四十五年(前262),秦包围韩的上党,上党郡守不愿降秦,献地与赵,引起秦、赵在长平(山西高平西北)的大战。赵将廉颇,坚守长平达三年之久。秦昭王三十七年,赵孝成王中秦反间计,改用只会空谈兵法的赵括代替廉颇。赵括盲目驱兵出击。秦将白起运用迂回战术,正面佯败,出奇兵两支包抄赵军。断其后路。赵军被围困四十六日,粮尽援绝。赵括中箭身亡,赵军四十万人被俘坑杀。从此赵国一蹶不振。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