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诗篇名。七律。杜甫作。见《杜诗详注》卷一一。作于广德元年(763)春。前一年十一月,在唐军进攻下,安史叛军将领田承嗣、李怀仙等纷纷投降,同年正月,史思明之子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黄河以南今河南洛阳一带)、河北(黄河以北今河北一带)相继收复,至此延续近八年的安史之乱宣告基本结束。其时杜甫流寓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县),闻此消息后欣喜若狂,便写下这首热情洋溢的名篇:“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前四句写喜悦心情,后四句言还乡打算,通篇以一“喜”字相贯串,流露出诗人喜怒哀乐之情都以国事为转移的可贵精神。此诗气势流畅,音节响亮,风格爽健明快,虽为格律严谨的律诗,却又带有古诗韵味,在杜诗中别具一格。明人王嗣奭评曰:“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杜诗详注》卷一一引)清人邵长蘅云:“一片真气流行,此为神来之作。”(《杜诗镜铨》卷九引)浦起龙亦云:“八句诗,其疾如飞。题事只一句,馀俱写情。”“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卷四) ☚ 戏为六绝句 旅夜书怀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释】 1.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正月,史思明之子史朝义兵败自杀,其部下率军降唐。延续七年零三个月的安史之乱,至此基本结束。时杜甫流落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县)。河南河北:今洛阳一带及河北北部。 2.剑外:剑门以南,此代指蜀地。蓟(音ji)北:古蓟州州治在今北京东北。蓟北是泛指唐时幽州、蓟州一带地方,即今河北省北部,当时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3.“却看”二句:却看:回头看。漫卷:胡乱地收卷。欲:像要。 4.“白日”二句:纵酒:开怀畅饮。青春:指春天。作伴:与家人为伴。 5.“即从”两句:预拟还乡的路线,上句出蜀入楚,由西向东;下句由楚向洛,自南而北。巴峡,疑指长江上游四川巴县(今重庆市郊)至涪陵一带的山峡。巫峡,在今四川巫山县东,为三峡中最长者,故此处概指三峡(包括瞿塘、西陵二峡)。便下:就下,再下。末句下原注:“余田园在东京。”东京即洛阳。 【译】 从剑外蜀地 忽然传来 收复蓟北叛军盘踞之地的消息, 刚一听到这喜讯, 泪水就打湿了 我的衣。 再看看妻子, 愁颜也早九重天去, 我顺手将诗书卷起, 欢喜得几乎狂迷。 面对着白日晴空, 我要纵酒高歌, 趁着明媚春日, 正好伴我归还乡里。 我那高飞的神魂呵, 已从巴峡穿过巫峡, 又从襄阳转向洛阳而去。 【评】 这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浦起龙语)。老杜平生诗作,强半说愁,而一旦说喜,自非同寻常。全诗只有一个“喜”字,却又使“喜”字溢于全篇,充满天地,全篇都有跳跃的节奏,真真是“老夫聊发少年狂”了,老诗人似乎是手舞足蹈了。你看那一个“忽传”,道出了那意外的喜讯,此为惊喜;初闻时却是“涕泪满衣裳”,喜之不知为真为假,只觉夜思昼念之事一旦成为现实,不痛哭则无以渲泄其情,此为悲喜;转瞬之间,悲哭化为狂笑,但诗人却转笔说“却看妻子愁何在”,以他人说自己,此为同喜;再转笔以“漫卷诗书”的动作写自己,此为狂喜。首四句,诗人从四个角度写惊喜、悲喜、同喜、狂喜,后四句,诗人之喜由外形转入内心,在浪漫的遐思世界里沉浸漫游。呵!我要乘着这晴空碧日纵酒高歌,我要在这明媚的春日里归乡,呵呵!叛军归降了,国家统一了,我也可以回乡了!我那归乡的船帆呀!她从巴峡飞驶,瞬间穿过巫峡,呀!我那飞翔的羽翼呀!飞过了襄阳直下洛阳。 诗人忽悲忽喜,以悲衬喜,喜上说喜,反衬正衬,横说竖说,如哭如歌,以哭衬歌,歌则狂舞,舞则狂想,想则万里,真“第一首快诗”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题解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①。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②。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③。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④。 注释 ①剑外:指剑阁以南,即蜀地。蓟北:令河北省北部地区,即叛军根据地范阳一带。 ②却看:回头看。漫卷:随意收拾。 ③白日:一作“白首”,与下旬“青春”意复,故不取。放歌:放声高唱。纵酒:开怀畅饮。青春:明媚的春天。 ④巴峡:在今重庆市东南嘉陵江,俗称“小三峡”。巫峡:在今四川巫山县东。襄阳:今湖北襄樊市。杜甫先祖为襄阳人,故特意提及。向洛阳:作者自注云:“余有田园在东京。”杜甫一直把洛阳当作故乡。 赏读 首句写狂喜之故,以下各句写狂喜情态。“剑外”乃作者飘泊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老巢。作者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渴望还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战乱未平。如今于“剑外”瓢泊之地“忽传收蓟北”,怎能不惊喜欲狂!“初闻”紧承“忽传”,“涕泪满衣裳”生动地表现了“初闻”捷报时悲喜交集的复杂情感。自安禄山于蓟北发动叛乱,攻陷潼关,作者即流离转徙,至今已有八年。回想八年来的重重苦难,怎能不悲!如今“忽传”战乱平息,连安史老巢都已收复,安得不喜!悲喜交集,激情喷涌,不禁涕泪纵横。第二联落脚于“喜欲狂”。“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带有因果关系的两个连续性动作。回头看妻子,妻子平日的满面愁云已不知飘向何处,这更助长了自己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写作,胡乱地卷起诗书,与家人共享胜利的欢乐。三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首”之年,难得“放歌”,更不宜“纵酒”。如今诗人既“放歌”,又“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与上句的“漫卷诗书”,把“狂”态写得如在目前。以下三句,则畅写“狂”想。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作伴”,正好“还乡”。诗人身在梓州,心已回到故乡。尾联包括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上下对偶(句对句),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一气贯注,又是活泼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越。值得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舟行如梭,故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故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故用“向”。 此诗与李白《早发白帝城》同写舟行迅速,都能给人以轻快喜悦的艺术享受,其不同处在于李诗写实而加以夸张,杜诗则是写想象的飞越,与前者异曲同工。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评注》中引王嗣奭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①,初闻涕泪满衣裳②。却看妻子愁何在③,漫卷诗书喜欲狂④。白日放歌须纵酒⑤,青春作伴好还乡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⑦。 【解题】 此诗作于广德元年(763)春。时杜甫在梓州(今四川三台),闻叛军最后一个首领史朝义(史思明之子)自缢,其部将李怀仙斩其首来献,河南、河北各地全部收复,于是,延续了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于平定,杜甫欣喜欲狂,写下这“生平第一首快诗”(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三)。官军:指唐朝军队。河南河北:唐代河南道、河北道,指今河南、山东、河北省一带。诗中描写初闻涕泪与破愁为喜,继而狂喜纵酒之情态,跃然纸上,逼真如画。全诗一气呵成,爽朗明快,一扫杜诗一贯的沉郁之气。王嗣奭云:“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仇兆鳌《杜诗详注》引)。 【注释】 ①剑外:剑南,剑门关(剑阁)以南,指蜀中。蓟(ji)北:今河北省北部地区,安史叛军的根据地。②此句意谓初闻此意外消息,因极度高兴激动而泪流满衣。③却看:还看,再看。愁何在:哪儿还有忧愁,愁已不知何处去。④漫卷诗书:随便地卷起书籍。⑤白日:明朗的阳光。放歌:放声歌唱。⑥青春:春天。作伴:指风和景明可助行色。⑦二句预想还乡路线:由水路出峡东下,再由襄阳回到洛阳。句末原注:“余有田园在东京。”东京即指洛阳。即:就。巴峡:四川东北部巴江诸峡。巫峡:在今四川巫山县东,三峡之一。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代宗广德元年(763)春作于梓州(今四川三台)。去年(宝应元年)四月太子李适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为副帅,统帅各节度使和回纥联军进讨史朝义,十月大捷,歼敌八万,叛将张忠志等献地归降,官军一气收复河南、河北十几个州;今年正月,史朝义自杀,叛将李怀仙等又献首请降,至此河南河北诸地尽行收复,延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平息。本篇即写诗人避地梓州、彷徨无依中,乍闻捷报狂喜不置,平素所想出川还乡之念、一发不可收拾的心情。 此诗乃一时兴会神到之作。读者可以连想一下二战结束时世人狂喜的心情,——当时的新闻图片反映,大街上人都激动得抱住身边的陌生人狂吻,即使是年轻姑娘也不以为忤。却说那一天,杜甫展卷读书之际,忽然有人奔走相告八年平叛战争结束的胜利消息。这是诗人盼望已久,而且坚信必将到来的喜讯,然而当它突然成为事实,诗人又激动得难以承受,神态失常,因喜心到极而呜呜地哭了起来,决不因自己的失态而感到难乎为情。——想必当时象杜甫这样闻讯流泪的人为数不少。 紧接着就写了“却(回头)看妻子”、“漫卷诗书”两个潜意识的动作,来表现狂喜的心情。盖人在极度高兴时,都有一种希望与他人分享的愿望,回头看妻子(妻儿)的这个动作,就是潜意识的,极富意蕴。同时展开的书卷也就看不进去了,于是手忙脚乱地卷了起来,这个动作表明诗人在梓州呆不长了,立刻就会想到回乡。 三联即承“喜欲狂”写还乡的愿望。“白日”、“青春”即写季候,也暗示政上的冬去春来、雨过天青;杜甫本来就好酒工诗,在这大快人心的喜讯传来之时,他更不禁要昂首高歌、开怀痛饮、为之庆贺;成都草堂回不了,梓州乃暂居之地,而现在大乱已定,诗人不只是想回成都,而是想结束流寓异乡的生活,踏上回故乡洛阳之路;望着窗外明媚春光,想到一路上风和景明、可助行色,喜极之情,手舞足蹈之状跃然纸上。 进一步,诗人连路线图都想好,并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出川以水路方便,无非是从梓州沿涪江下渝州,沿长江出巴峡、巫峡,直到武昌,再溯汉水北上襄阳,然后改行陆路,最后回到洛阳(作者自注说“余田园在东京”)。萧涤非释:“即是即刻。峡险而狭,故曰穿。出峡水顺而易,故曰下。由襄阳往洛阳,又要换陆路,故曰向。”这是说用字的精练。所谓巴峡,指渝州以下从云安到夔州之川东峡江地带。此诗以想象还乡路线作结,而且自然形成当句对(他例如“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戒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同时又是流水对,自然工整,妙手偶得,唐诗结句很少有能与其媲美的。 前人谓杜诗强半言愁(黄生),本篇一句叙事,余俱写情,句句有喜悦意,一气流注,其疾如飞,浦起龙甚至认为是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象这样情调欢快,热情奔放之作,在李白一定是施之于歌行,而杜甫却用了七律。作为律诗,讲究工整最为重要,而工整的讲究,又不免以丧失自然流畅为代价。杜甫的高明处,就在于他能调合这一矛盾:他不堆砌排比词藻,而注意从活的语言中发掘天然对偶的因素,在安放对仗时注意到语气的疏落,和保持流动的风致,如本篇中的“青春”对“白日”,“放歌”“纵酒”对“作伴”“还乡”,以及末联的地名当句对,都是信手拈来自成对偶,甚至还对得很工,其它诗例如“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戒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等。申涵光曰“读杜诸律,可悟不整为整之妙。”这“不整为整”四字,便是杜律在七律艺术上的创造,为七律创作提供了有益借鉴。本篇读起来只感到挥洒自如、一片神行,即是放歌,初未觉有律的存在,这正表现了诗人对律诗的掌握,已超越必然而进入自由王国。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杜甫 ←上一篇:春望 下一篇:古柏行 → 诗词简介: 此诗作于广德元年(763)春。时杜甫在梓州(今四川三台),闻叛军最后一个首领史朝义(史思明之子)自缢,其部将李怀仙斩其首来献,河南、河北各地全部收复,于是,延续了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于平定,杜甫欣喜欲狂,写下这“生平第一首快诗”(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三)。官军:指唐朝军队。河南河北:唐代河南道、河北道,指今河南、山东、河北省一带。诗中描写初闻涕泪与破愁为喜,继而狂喜纵酒之情态,跃然纸上,逼真如画。全诗一气呵成,爽朗明快,一扫杜诗一贯的沉郁之气。王嗣奭云:“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仇兆鳌《杜诗详注》引)。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河南河北:指今河南洛阳一带及河北北部。剑外:剑南,剑门关南面。 这里借指蜀地。蓟(jì)北:今河北北部,是当时安史叛军的根据地。涕 (tì)泪:眼泪。却看:再看。妻子:妻子和儿女。漫卷:随便卷起。青春: 指春天。巴峡:这里当指长江三峡之一的西陵峡。 【大意】一个特大的喜讯突然传到了剑外:官军已经收复叛军老巢蓟北! 一 听到这个消息,激动的泪水就浸湿了我的衣裳。再看妻子和儿女,他们 脸上的忧愁早已烟消云散了。我胡乱收拾起书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在这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我忍不住要纵情高歌,开怀痛饮。啊,趁着这鸟 语花香的宜人时节,伴着一路明媚的春光,我们正好可以返回故乡。最 便捷的路线是乘船取道巴峡,穿过巫峡,再转陆路到襄阳,然后就可以直 奔老家洛阳了。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1〕唐代宗宝应二年,唐王朝部队先后收复黄河以南和黄河以北地区,叛军首领史思明子史怀义兵败自缢,余部投降,延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平定。杜甫是逃难入川的,这时旅居梓州(今四川三台),闻讯狂喜,写下这首诗。河南,主要指黄河南面的洛阳、汴州(今开封)。河北,指黄河北面的孟州(今河南孟县)、相州(今河南安阳)、卫州(今河南汲县),北延至蓟州(今天津蓟县)等今河北北部一带地区。杜甫家乡巩县,在洛阳附近,这时也已经收复,长期流浪的诗人积极作回乡的准备。 [2]剑外:剑门关以南,诗人指自己所在的四川梓州。古时以中原地区为中心,从中原来看,四川中部地区在剑门关之外。蓟北,泛指今河北省北部地区。当时的蓟州是安史叛军的老巢。 [3]白日:明亮的阳光。青春:指春天。还乡:指还东都洛阳,杜甫自注:“余有田园在东京(洛阳)。” [4]“即从”二句:巴峡,指今重庆以东二十里的一段长江险峻水路。即巴郡三峡(明月峡、铜罗峡、石洞峡),古代巴郡郡治即在今重庆市。巫峡,在今四川巫山县东,是现在的长江三峡之一;长江三峡中也有巴峡,与诗中所指的巴峡同名而非一地。二句是诗人设想的还乡路线。 官军收复失地,战争结束,在外乡漂泊的流亡者可以还乡了。诗人初闻喜讯,“涕泪满裳”,悲喜交集;“却看妻子愁何在”,写出全家的欢乐;“漫卷诗书”,“纵酒”、“放歌”,写出欣喜若狂;阳光明媚、春暖花开,眼前一切都变了样,准备结伴还乡。末二句更是思绪如飞,归心似箭。这首诗的成功之处,是描绘了经过战乱的流亡者忽闻故乡光复消息的惊喜欲狂的神态和还乡之心切,曾引起普遍的共鸣。《杜诗详注》说:“此诗之‘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即从’、‘便下’,于仓卒间写出欲歌欲哭之状,使人千载如见。”杜甫一生很少情调欢快的诗,此诗句句有喜悦意,以轻快的心情,唱出欢欣的调子,自然流畅,一气呵成。历代评家皆以本诗为千古绝唱。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