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长亭怨慢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长亭怨慢 长亭怨慢又名《长亭怨》。创自姜夔,见《白石道人歌曲》。其序云:“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桓大司马云:‘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此语予深爱之。”词意与调名、小序相合。入中吕宫(夹钟宫)。《词律》卷一五、《词谱》卷二五皆以姜夔所作(渐吹尽、枝头香絮)为正体,双调,九十七字,上片九句六仄韵,下片九句五仄韵。首字多用去声,以便发调。《词谱》列别体三种,字数同,用韵及句法稍异。 ☚ 长相思慢 长寿仙促拍 ☛ 长亭怨慢渐吹尽、枝头香絮,是处人家,绿深门户。远浦萦回,暮帆零乱向何许。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 “第一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 ” 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 这首是惜别合肥情侣之作,大概作于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这年春天,作者曾到合肥,后东归忆别,写下此词。小序言先率意作词,然后协律作曲,可知是自度曲。再引庾信《枯树赋》,用桓温事,突出“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之意。合肥多柳,此处因柳而生情:昔年在汉水之南种下依依杨柳,如今在江畔潭边看到杨柳飘摇零落,同样为之凄怆。由树而及人,当年两下情笃正似树之初荣,现在人过中年,天各一方,而树的摇落之悲又岂非旧情难再之感? 这就不难理解,为何“此语予深爱之”了。 词一开头就点明了柳絮将被吹尽的暮春时分。继而再写地点:门户深隐在绿柳之中的人家。从《淡黄柳》词中小序所说合肥“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我们可推知这是写合肥。“远浦萦回,暮帆零乱向何许”两句写景:远处的流水盘绕而去,入暮时分,帆影纷乱,驶向何处呢? “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古时大路上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人们多于长亭折柳送别,因而长亭柳树确是“阅人多矣”。“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这是翻用庾信赋中之语:树若有情,目睹行人的伤离惜别,也应为之忧伤憔悴,不会如此青翠。上片就合肥杨柳写离别:远处所展现的“远浦萦回”,正是“江流曲似九回肠”之意,而“暮帆零乱向何许”,则令人起“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之想,二句已满孕别意。以下“长亭”已涉离别,折柳赠别更是古来皆然,“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更以离人口吻埋怨长亭杨柳,作别情侣之意更为显见。 过片作了时空的大转换,从伊人所在的合肥,骤入自己现时所在之地,并将思绪从往日惜别之时拉到今天。“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此时天色正晚,远望高城已不可见,只有乱山重叠,难以尽数,既然高城都不可见,更何况城中之人! 此处暗用唐人欧阳詹诗《赠太原妓》:“驱马渐觉远,回头长路尘。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 ”然后作者又回头忆别:“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第一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此处韦郎、玉环系用韦皋与玉箫事。据《云溪友议》载:韦皋游江夏时,与青衣侍女玉箫相识,两下有情,分别时,玉箫将玉指环赠送,二人相约在七年后再会。到八年后,韦皋尚未来,玉箫绝食而死。经过多年,韦皋又得一歌姬,容貌极似玉箫,中指间似有戴过玉环的隐印。“早早归来”之嘱,“红萼无主”之语,正是女子在情深中有色衰爱弛之虑。“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想到这些,即使有锋利的并州(今山西太原)剪刀,也剪不断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恨啊! 宋人为词,常入使事用典之途,南宋词颇善于此,辛弃疾更是其中代表。姜夔的长调,也常染此风。此词上片贯以桓温“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二语的精神,并翻用庾信《枯树赋》语意,在写别离之中处处涉及柳树,而柳树又是合肥所有,因此将历史与现实作了圆满的结合。至若桓温北伐时,因柳已十围而引起时光易失的政治悲慨,以及庾信的摇落之悲,在此词之中又被表现为爱情的转义,出之自然,举重若轻,足见作者的创造功力。在紧扣柳树以抒别情之时,又能推人及物,使树带上人的心理,无情之物遂成有情,读来更觉缠绵。如果说词的上片用典能出新意,那么下片使事亦非袭旧,且情韵兼胜之效。韦皋与玉箫的故事在诗词中常用,但姜夔用在这里并不浮泛,而是极为贴切。因为韦皋识玉箫发生在江夏(今武昌),姜夔久居汉阳,常过江游武昌,因此合肥情事借武昌故事,自是拈来有理。作者用韦皋、玉箫事,并拟作嘱咐之词,写得一气贯注,可见感情很深。想及别时之语,更觉相见可贵,思念难遏,宛转缠绵。非仅如此,前面的“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暗用了欧阳詹的诗句,山隔人远,更感情思悠悠,韵味深长。最后的并刀难剪离愁,实是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词句的翻新,感叹之中,给人留下了体味的余地。 这首词在结构和语言上也很有特色。佛家有“扫处即生”之说,此词亦有此特点。开头如“渐吹尽、枝头香絮”,似是柳已无可再写,过片的“日暮,望高城不见”,似亦再难以纵笔为之,但作者能另出别意,生发新句,曲折顿宕,引人入胜。至若“谁得似、长亭树”三句,更被词论家推崇,如孙麟趾《词径》就评其为“路已尽而复开出之,谓之转”。全篇颇多曲折,却又流转自如。姜夔词本以语言琢炼著称,而这首词的一些句子却被评为“不雅”、“率”(见先著《词洁》),这正可以看出作者有意使用朴素自然的语言,“玉环”的“分付”若换作典雅语,能收到语愈浅易而情愈深切的效果吗? 长亭怨慢结多少悲秋俦侣,特地年年,北风吹度。紫塞门孤,金河月冷,恨谁诉? 回汀枉渚,也只恋江南住。随意落平沙,巧排作参差筝柱。 别浦,惯惊移莫定,应怯败荷疏雨。一绳云杪,看字字悬针垂露。渐欹斜、无力低飘,正目送碧罗 天暮。写不了相思,又蘸凉波飞去。 词之咏雁,历来颇多名篇。有咏孤雁的,如张炎的《解连环·孤雁》;有咏双雁的,如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 而咏群雁的要算这阕了。这些都是属咏物词。雁作为候鸟的艺术形象,进入汉民族审美领域,有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心理积淀。但大都不出于闺妇怀人,游子思乡。而这词的咏雁在传统的审美基础上,却有创新。这主要体现在群雁形象的思想内容和时代特征上。全词上下两片。上片写群雁南飞,幽恨谁诉?下片写群雁江南飘泊,惊移无寄。起韵写北雁同是悲秋,相结成群,既点明时令,又交代南飞的原因。“结”字具多少“潜气内转”之力。群雁特地于深秋冒着北风吹度雁门、金河而南翔。所言“特地”者,因“恨谁诉”,因“门孤”、“月冷”。张继《冯翊西楼诗》(一作郎土元诗):“北风吹雁声最苦。”前人多咏之,气氛悲凉。“紫塞”,鲍照《芜城赋》:“北走紫塞、雁门”为二塞名。而《金缕曲·忆静怜》“塞土胭脂紫”,紫塞即雁门 (据《古今注》: 秦筑长城,土色紫,汉塞亦然”。)“金河”即今大黑河,至内蒙古东南托克托市流入黄河,古属云中郡。诗词多咏之,骆宾王《秋雁》诗:“阵去金河冷,书归玉塞寒。”起四句写群雁南飞,情景寂寞凄凉。“回汀”四句写群雁深秋江南流离飘荡。萦回的沙汀,枉曲的洲渚本是群雁江南寄命之所,故云“也只恋”。“随意”两句宕开,既写烟水微茫,清秋万顷的江南景色,也写群雁飞落平沙得意之状,补写出“恋”字,与“恨谁诉”对应。塞北幽恨而江南堪恋。言“随意” ,言“巧排作”都是堪恋意态。自来写筝柱以雁行为喻。李商隐《昨日 》诗十三筝柱雁行斜。”作者却以筝柱喻“雁行,参差即雁行斜,语甚新颖。上片用转折之笔,作对比描写。下片却写群雁惊移无寄的流离飘荡情状,怯怯可怜。“别浦”句又以转折为换头。刘熙载云:“一转一深,一深一妙。此骚人三昧。” (《艺概·词概》所以意境深远。“别浦”二句,意谓较之塞北,江南虽说堪恋,然而江南深秋萧条冷落又使群雁别浦惊移,难以栖止。惊移而著“惯”字,加强了意象。“败荷疏雨”是重笔,以明惊移的原因。四字从视觉和听觉等方面来写深秋的萧条凄清。视觉所见,败荷疏雨已是难堪;疏雨滴败荷,“雨声滴碎荷声”,听觉所闻,秋声零乱,最为撩人。故云“应怯”。怯就是害怕这种凄凉之景,只好又惊飞了。所以“一绳”两句推开,群雁飞翔,其状似绳,远悬天际,“云杪”指其高出云端,群雁飞时成人字,故云“字字悬针垂露”。王愔《文字志》有悬针书,垂露篆,为古文字的二体。或云古字体有如悬针者,有如露珠之垂者,前者取其笔力遒劲之美,后者取其婀娜柔媚之姿。言“一绳”言“悬针垂露”,都状群雁飞翔的体态,优美劲健的形象却含惊怯流离之情。“渐欹斜”句又推开,群雁飞翔既久,体力渐竭,从高空低飘了。“正目送”句还是写群雁的流离飘荡,与前句同为一意,而写法则不同,前句就群雁写,此句就观者写。言作者观雁飞翔,正在碧罗暮天。它们或在斜阳之外,或在晚烟之际,飘荡无所止息。景象极为凄黯。“目送”用嵇康“目送归鸿”句意(《赠兄秀才入军》诗)但去其超逸。“碧罗天”似碧色罗绮的天空。苏轼《哨遍》:“初雨过,洗出碧罗天。”作者常用以造寥廓无际的意象,如“雨过碧罗天净”。(《霜天晓角》)“迢迢明月碧罗天”(《鹊桥仙·赠伎张伴月》)。歇拍又以推开一层作结。“写不了相思”,李富孙注引张炎《水龙吟》寄袁竹初“雁书不尽相思字”以明来历。“了”亦“尽”意。但从意境的建构说,还是从张炎《解连环·孤雁》“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化出,相思难尽,凄恨何如! 回应前片“恨谁诉”。“又蘸凉波飞去”,以景结情,而景外流离飘荡之意无穷无尽。杜甫所谓“篇终接混茫”见于此境。 “词的咏物在于似与非似,不粘不脱之间,要在得其神似。此词是比较充分体现这一原则的。对群雁南翔和江南水乡活动写得生动逼真,又得其神似,把握到秋雁的特性而又深于寄兴。有如史邦卿《双双燕·咏燕》那样刻画入妙。作者颇受史邦卿的影响。在这基础上又体现了: 一,“境生象外、意在言表”(《王鹤尹诗序》);二,“身世之感,别有凄然言外者。(《乐府补题跋》),所以寄概遥深。写群雁南飞,江南流离飘荡。在群雁的直接形象之外,使读者通过想像和联想生发出一种意境,仿佛作者在表现流民从西北流浪到江南的悲惨生活,同时又寄托了作者对流民深刻的民同情。写群雁而寄寓主观情志如此。刘勰所谓“触兴致情”。(《文心雕龙·比兴》)自然有无限的哀感见于言外。读者又可根据由群雁的直接形象所生发的象外意境,结合当时的历史实际和作者个人遭遇,再深化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还可以艺术地把握意境的更深层次。如将李自成起兵,清人入关前后流民南迁,以及南迁后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流落云中的凄凉身世等等一并考察,不难体会出词中无限自伤和伤民的深层意绪。如结拍“又蘸凉波飞去”一语,群雁的流离飘荡,流民的流浪迁徙及作者个人的落魄飘零,无终无止,在不同意境层次中浑然可感! 综观全词,写群雁固然自然微妙,得其神似,情志的寄托也很深远。这是作者对当时的社会离乱和自己的凄苦生活深刻感验,长期郁积之后,一旦见群雁南翔所触发的情兴。既忠厚又沉郁,成为咏物词的杰作。陈廷焯曰:“竹垞《长亭怨慢》咏雁,‘结多少悲秋俦侣’云云,感慨身世,以凄切之情,发哀婉之调,既悲凉又忠厚。”他把此词与王土祯《秋柳》诗: “相逢南雁多愁侣,好语西鸟莫夜飞”联系起来,认为纯是“沧桑之感”。(《白雨斋词话》卷三)点出了主题的重大历史意义。但他只看到作者感慨身世,没有看到太息流民,有自伤而无伤民之意。这是片面的。我们看作者的其他词作,伤民的情意何其深挚。如《百字令》度居庸关:“十二陵园(合后崇祯帝思陵为十三陵)风雨暗,响遍哀鸿离兽。”《琵琶仙·桑乾河上见白燕》:“问何事沙际飘零,惹西去潘郎鬓都变”,可证。 长亭怨慢侭消尽,涉江情绪。风露年年。国西门路。绀海凉云, 昨宵飞浣石亭暑。 乱蝉高柳, 凄咽断、 洲谱。莫唱惜红衣,算一例、飘零如雨。 迟暮,隔微波不恨,恨别旧家鸥侣。青墩梦断,枉赢得、去留无据,试巡遍往日阑干,总无着、鸳鸯眠处。剩翠盖亭亭,消受斜阳如许。 苇湾是当时京师观荷胜地,夏天荷花盛开,红情绿意,足资幽赏。王鹏运、况周颐、朱祖谋集中都有苇湾观荷之作,如王的《高阳台》,况的《莺啼序》长调。朱祖谋此词感旧伤今,语丽情浓,似较诸家为胜。 “侭消尽,涉江情绪。风露年年,国西门路”。据词,苇湾在国西门外。涉江,恐用《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句意。此诗大意是采芙蓉赠远,与此词稍有关连。词意说,往日苇湾观荷,兴致勃勃,今则天时人事,意兴顿消。但这和天时人事的变化有关,也就让它去?(玩 “莫唱”二字即含此意)“绀海凉云,昨宵飞浣石亭署。” “绀海”,犹云碧海、兰天。昨夜天上的凉云飞来浣洗了石亭的暑气,觉得天气已经转凉了。 “乱蝉高柳, 凄咽断、 洲谱。 ”南宋词人周密, 其词集名《洲渔笛谱》。“高柳乱蝉,说西风消息”,是姜夔《惜红花》中的句子。因该词下片也咏荷花,故把现成句拈来用之。此词下片还有“虹梁水陌,鱼浪吹香,红衣半狼藉。维舟四望,故国州天北”的句子。 “洲谱”并非专指周密词集,此处泛指一般词集或词作。因题曰:“红香顿稀”,可见那时荷花已经不多。李璟词:“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曰“凄咽”,是听了声声蝉唱,已合凄清意味。所以前结曰: “莫唱《惜红衣》,算一例、飘零如雨。”此结紧承“凄咽断,洲谱”,而又拓开一层,妙处就在“一例”二字。不但荷花香稀叶萎,即世上其他美好的事物,也不是说“世间好物不坚牢,碧云易散琉璃脆”吗? (元人杂剧中常用的套语) 下片,从荷花生发,层层展开,使意蕴更加深广。“迟暮,隔微波不恨,恨别旧家鸥侣。” “不恨……,恨……”不是“不恨”前者,而只“恨”后者,应理解为不止是恨“隔微波”,而是更恨和“旧家鸥侣” 分别。苏轼《水龙吟·咏杨花》下片换头: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吴文英《高阳台》: “南楼不恨吹横笛,恨晓风千里关山。”都可以作如是解。现在我们就姜词与《洛神赋》而理解之。“隔微波”见《洛神赋》: “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因荷生水中故云云,是说荷花凋零已不能再供清赏,但此恨尚浅; 而更可悲者,过去作伴的旧家鸥侣也已不见,故国渺然如天之远,这是最可悲痛的啊! “青墩梦断,枉赢得、去留无据”。《南史·周文育传》: 徐嗣徽引齐人渡江据芜湖,诏征文育还都。嗣徽等乃列舰于青墩,至于七矶,以断文育归路。及夕,文育鼓噪而发,嗣徽等不能制。这两句联系上三句来看《离骚》: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迟暮”一是春事,一是芳情,芳讯已误,坠欢难拾,去不能交接,留不能自遣,故曰: “去留无据。” “试巡遍往日阑干,总无着鸳鸯眠处。” 荷叶茂盛时,成双作对的鸳鸯可以稳睡在荷叶底下;如今巡遍旧日阑干,已找不到可以供鸳鸯掩蔽、睡觉的地方了。“其文约,其旨微,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司马迁《屈原列传》)这里已把词意更推进一层,已不再局限于荷花,而扩大到鸳鸯(隐喻在朝的贤人君子)了。但这并不是生硬地作联想,贴上政治标签,而是在塑造整个审美形象时自然的结合起来的,即把物与人融合为一。这种艺术手段我国古时叫做比兴,是很高明的。“剩翠盖亭亭,消受斜阳如许。”歇拍致绝望之情。我巡遍阑干,旧家鸥侣也不见了,鸳鸯也不见了,只是含情脉脉的斜晖,还映照在虽尚亭亭玉立着然而即将枯黄凋落的荷叶上面,这是够它(指荷叶)忍受的了。 长亭怨慢 长亭怨慢姜夔 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桓大司马云:“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此语予深爱之。 渐吹尽、枝头香絮,是处人家,绿深门户。远浦萦回,暮帆零乱向何许?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 日幕,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第一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 此词为惜别言情之作。上片咏柳,用笔不即不离,以柳贯穿全章。下片写离情,连用数典,凄怆缠绵,情笃辞哀。词人摒除秾丽,着笔淡雅,以硬笔写柔情,生新峭折。借柳寄兴,有回环宕折之妙。全词言辞深挚,意境苍凉。 ☚ 扬州慢 暗香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