锯大缸拉场戏。源于明传奇《钵中莲》,产生于海城秧歌会,流传于东北各地。早期作品,〔锯缸调〕一贯到底,这是辽南早期拉场戏的基本特征。原剧写妖狐炼缸害人,雷公将缸震裂,妖狐变作王大娘求巧匠补缸,观世音派土地神扮箍辘匠查访,将缸打碎,妖狐终被天兵捉获。拉场戏集中演补缸一折,少封建迷信色彩,多调情作爱情节,农家生活色彩很强。后世《锯大缸》则完全改为朴素健康的爱情戏,描写农家寡妇王大娘与走屯窜户的张箍辘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两个感情丰富、热爱生活、追求幸福婚姻的典型形象。情调轻松愉快,土色土香,深受群众喜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