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锦机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锦机引文章,天下之难事。其法度杂见于百家之书,学者不遍考之, 则无以知古人之渊源。予初学属文②,敏之兄为予言如此。兴定丁丑闲居汜南,始集前人议论为一编,以便观览。盖就李嗣荣卫昌叔家前有书而录之,故未备也。山谷③与王直方书云: “欲作楚辞,须熟读楚辞,观古人用意曲折处,然后下笔。喻如世之巧女,文绣妙一世,设欲织锦,必得锦机, 乃能成锦。”因以“锦机”名之。十一月日河东元某自题。 (“四部丛刊”影明弘治本《遗山先生文集》) 注释 ①锦机:锦,用彩色经纬线织出各种图案花纹的丝织品。锦为美物,因常以喻鲜艳华美。机,织机。②属文:属,连缀。写文章。③山谷:宋代诗人黄庭坚,号山谷道人、涪翁。 赏析 “文章,天下之难事。”其难处无非有二、第一是生活积累和思想修养,第二是艺术规律的把握。到哪里去寻找艺术规律?自然是艺术本身。要掌握诗文的创作规律,就必须到前人的诗文创作和诗文理论中去寻找他们为诗为文的“法度”。元好问在兴定丁丑闲居汜南时,依据叔辈李嗣荣家藏的“百家之书”, “集前人议论为一编”,作为诗文创作的重要参考,可以说是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历代的诗文家都十分重视向古人学习,遍览群书,提高艺术修养。杜甫自言“读书破万卷”,韩愈“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黄庭坚则更重视形式技巧,强调多读书,遵循古人绳墨,讲究“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元好问同样认识到了“熟读”古人经典作品、“观古人用意曲折处”的重要性,所以他引用黄庭坚给王直方的信,将好的诗文喻作“锦”,将古人为诗为文的法度喻作“锦机”,意思是要写出锦绣诗文,就必须深刻地把握艺术规律, 以机织锦, 以法度为诗文。 但是,元好问并不是一个亦步亦趋地摹拟古人的诗人。相反,在他的许多诗文著述中一再表明,要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创新,反对脱离生活而在艺术形式上下功夫的“暗中摸索”、“俯仰随人”。元好问曾这样评论杜甫的诗: “谓杜诗无一字无来处,亦可也;谓不从古人中来,亦可也。”因为“子美之妙,释氏所谓学至于无学者耳”(《杜诗学引》)。杜甫是其前代写实主义诗歌优秀传统的集大成者,他“转益多师”,广泛学习和思考并力出新意,才终成“下笔如有神”的一代宗师。推其根源,就是“由心而诚, 由诚而言, 由言而诗”。所以,元好问强调真诚,反对伪饰,反对对形式技巧的片面重视。他虽然崇敬黄庭坚,但对江西诗派以“夺胎换骨”为能事的形式主义十分不满,曾鲜明地表示“论诗宁下涪翁拜,未做江西社里人”(《论诗三十首》)。 这篇《锦机引》肯定文章有规律可寻,又主张写作要先从钻研前人作品入手,掌握方法。这些见解无疑都是正确的。但我们更应看到,学习古人不是为了摹拟古人,而是通过观“古人用意曲折处”,心领神会,掌握机杼。这个“锦机”不是一架“万能机器”,而应是“天机”,是在长期的学习和艺术实践中才能真正悟出的“道”。做到了这一点,写诗作文才能像九方皋相马一样,略去“物色牝牡,人所共知者”,“得天机于灭没存亡之间”(《杜诗学引》)。 元好问现存的诗文大都是关心国运民生、深刻反映现实之作, 内涵深厚,风格刚劲豪迈,既继承了建安、唐宋以来的优秀诗文传统,又洗去了宋代西昆、江西诗派在内容、形式上的诸多弊病。这是元好问的诗文理论在艺术实践上正确运用的结果。《锦机引》清楚地表明了作者诗文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今天的文艺创作实践也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锦机引(《遗山先生文集》) 兴定丁丑年(1217),即作者进士及第 (1221) 前四年,作者闲居汜水之南,曾依据叔辈李嗣荣家藏的“百家之书”,撷取“前人议论”的精萃,集成一编,以便初学者“观览”。这篇小品就是他为所编选集撰写的“引” (即“序”,或称“赠序”,宋代苏洵因避其父苏序讳而改称,后世多沿用) 。文中涉及写作的规律和学习方法,记录了作者初学写作时的心得和体会。 作者肯定文章有规律可循。这种规律,表现为“法度”和“渊源”。他援引兄辈敏之语,认为文章是“天下之难事”。其难在于文章的法度蕴藏在内部,需要在“遍考”“百家之书”的过程中才能发掘和掌握,而在此基础上,才能发现和了解“古人之渊源”。 作者又肯定写作要从钻研前人作品入手,掌握方法。他引用宋代文学家黄庭坚给王直方的信,认为写作前一要“熟读”古人经典作品,二要“观古人用意曲折处”,运以精思,然后才能下笔。熟读,才能得古人作品的神韵、气概;精思,才能知古人作品的构思、立意。作者《与张仲杰郎中论文》诗曾说: “文章出苦心。”其勤苦如此。“锦机”之譬,黄庭坚后来又在《与秦少章书》中重提,可见是他颇觉自得的妙喻。学一种文体,就要揣摩其典范性作品,掌握其法度,即使是妙绝一世的作手,当他改操别种文体时,也要有所借鉴,有所学习,掌握其特点和规律。这就叫“工欲善其事,必欲先利其器”。明乎此,也就明瞭作者“集前人议论为一编”的用意,在于为作文者提供一种“观览”的典范。 这篇小品以引证他人意见为主,却又宣泄了作者本人的意向和观点。文中反映他“初学属文”时的用功和努力,对于全面了解金代文坛这位文承韩、欧余绪,诗学老杜,词步东坡的卓然大家,是一种有用的资料;而对于有志学习写作者,又是一种有益的启迪。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