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银元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银元 俗称“洋钱”、“大洋”、“洋银”、“花边钱”等。近代中国流通的大型银币。明朝末期外国银元开始流入中国。鸦片战争前后,台湾、浙江等地曾仿制银元,但未经清廷允准,不得使用。1887年(光绪十三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奏准在广东设银元局。次年购置外洋机器,试铸银元。1889年流通于市场,是为中国正式铸造新式银元之开端。银元正面镌“光绪元宝”满汉文字,币背有蟠龙纹,俗称“龙洋”。后各省纷起仿制。1910年(宣统二年)颁布《币制则例》,规定每枚重七钱二分的银元为本位币,含纯银九成。次年5月开始铸造。不久爆发辛亥革命,未能发行。1912年民国曾开铸孙中山半身侧面像的开国纪念币。1914年北洋政府开铸有袁世凯头像的新银币。1933年国民党政府实行废两改元,开铸有帆船图案的“船洋”。1935年改革币制,停止使用银元。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通货恶性膨胀,银元又出现于市场。建国后由中国人民银行按比价收兑,禁止流通。 银元yín yuán银圆。1900年沈翊清《东游日记》:“内阁印刷局……专造国家定制各式银元并电信、邮政等票,亦外揽各银行、公司商业票、证券。” 银元【同义】总目录 花边大洋白洋银元洋钱洋钿硬洋 银元 银元yinyuan俗称“洋钱”、“花边钱”、“大洋”。大型银币的通称。15世纪末开始铸于欧洲。16世纪时,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大量铸造,明万历年间(1573—1620)开始流入中国。清道光年间(1821—1850)台湾曾仿制银元,称为“银饼”。1888至1889年广东开铸“龙洋”,各省纷纷仿造。1910年颁布《币制则例》,规定银元为本位币,每枚重7钱2分,含纯银9成,合6钱4分8厘。后因辛亥革命发生,未正式发行。以后开铸的有:1912年的孙中山半身侧面像的开国纪念币,1914年的袁世凯头像银元,1933年的帆船图案的“船洋”。1935年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政策,禁止银元流通。解放以后,银元由中国人民银行按一定比价收兑,不准在市场流通。 ☚ 四大家族 金圆券 ☛ 银元俗称“洋钱”、“洋钿”、“花边钱”、“大洋”。大型银币的通称。15世纪末始铸于欧洲。16世纪时,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大量铸造。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流入中国。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台湾曾仿制银元,称为“银饼”。光绪十四、五年间(1888—1889年)广东开铸“龙洋”,各省纷纷仿造。宣统二年(1910年),颁布《币制则例》,规定银元为本位币,每枚重库平七钱二分,含纯银九成,合六钱四分八厘。翌年5月,开始铸造,因辛亥革命发生,未正式发行。民国元年(1912年)开铸孙中山半身侧面像的开国纪念币。1914年铸造袁世凯头像银元。1933年,国民党政府废两改元,颁布《银本位币铸造条例》,规定每枚银元总重26.6971克,含纯银23.493448克,并铸帆船图案的“船洋”。1935年,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政策,禁止银元流通。 银元Silver Dollar俗称“洋钱”、“大洋”、“洋银”、“花边钱”等。是近代中国流通的银币。明朝末期外国银元开始流入中国。鸦片战争前后,台湾、浙江等地曾仿制银元,但未经清廷允准,不得使用。1887年(光绪十三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奏准在广东设银元局。次年购置外洋机器,试铸银元。1889年流通于市场,为中国正式铸造新式银元之开端。当时的银元正面镌“光绪元宝”满汉文字,币背有蟠龙纹,俗称“龙洋”。之后各省纷纷仿制。1910年(宣统二年)颁布《币制则例》,规定每枚重七钱二分的银元为本位币,含纯银九成,次年5月开始铸造,但因不久爆发辛亥革命,未能发行。1912年民国开铸孙中山半身侧面像的开国纪念币。1914年北洋政府开铸有袁世凯头像的新银币。1933年国民党政府实行废两改元,开铸有帆船图案的“船洋”。1935年改革币制,停止使用银元。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通货恶性膨胀,银元又出现于市场。新中国成立后由中国人民银行按比价收兑,禁止银元流通。 银元银本位制铸币的主币通称,俗称洋钱、大洋。十五世纪末开铸于欧洲。十六世纪时,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属地墨西哥大量铸造,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仿行。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外国银元开始流入中国。鸦片战争后,外国洋行和银行在上海租界纷纷开设,银元流入增多,和中国使用的银两在市面上同时流通,成为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收购土产、剥削中国人民的手段之一。1888年(光绪十四年)广东银元局试铸库平七钱三分银币,这是中国最早的正式新银元,因为重量重于墨西哥鹰洋,根据劣币逐良币的规律,遂被鹰洋所驱逐。1890年改铸七钱二分银币。其后各省相继仿行,由于重量、成色、铸造形式不统一,未能通行全国。1910年清政府为改革币制,颁布“币制则例”,规定银元为本位币,每枚重七钱二分,含纯银九成,次年五月开始铸造。旋因辛亥革命爆发,未能正式发行。以后铸造的有: 1912年的孙中山半身侧面像的开国纪念币。1914年的袁世凯头象银元,虽通行全国,起过主币作用,但实际上银元和银两还是并用。1933年国民党政府实行废两改元,银元才正式成为本位币。1935年国民党政府改革币制,发行法币,禁止使用银元。抗战胜利后,因国民党统治区通货恶性膨胀,银元又在市场上出现。解放后,由中国人民银行按一定比价收兑,禁止流通。 银元 银元亦称“洋银”、“洋钿”。中国近代的主要银币。旧时流通的大型银质铸币的通称,是银本位制下铸币的主体。明神宗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1620年),外国银元流入,如双柱洋、鹰洋,一度成为中国流通领域的主要货币。中国手工自铸银元始于清高宗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在西藏宝藏局铸“西藏薄片”。道光年间,漳州和台湾曾铸“漳州军饷”和“寿星银饼”。1890年,张之洞在广东铸“光绪元宝”成功,这是中国正式用机器大批铸造银币的开端。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4月颁布《币制则例》,正式采用银本位,规定以“元”为单位,定银元为国币,重量为库平7钱2分,成色900‰,名为“大清银币”。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曾铸袁世凯银元。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胜利,国民政府改铸有孙中山头像的开国纪念币。1933年国民政府实行废两改元,制定《银本位币铸造条例》,规定当年新铸“船洋”重26.6971克,含纯银23.493448克,可以自由铸造。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银元停止流通。 ☚ 中国近代银铸币 洋银 ☛ 银元 银元俗称 “花边” 、“洋钱”、“大洋”。明代以后流通的大型银币。明朝中期以后, 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 西方的银元开始流入国内。由于银元质量、形式划一, 使用方便, 遂得以广泛流通, 致以银元套购白银, 白银大量外流。于是, 朝野佥谋自铸银元, 用以抵制。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 ) 曾有铸造。道光(1821—1850)年间各地自行仿铸, 无官铸私铸之分。由于仿铸地区不同,所铸银元名称各异, 一时出现有“广板”、“福板”、“杭板” 、“苏板”、“锡板”等名目。这类银元掺杂铜铅, 成色不如外国银元, 民间拒绝使用, 因此流通不广。光绪十三年(1887),清政府在广东设立银元局, 仿照鹰洋重量、成色和形式, 铸造“光绪元宝”。这是中国正式自铸银元之始。嗣后各省相继仿制。宣统二年(1910)颁布《币制则例》, 规定银元为本位货币, 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宣统三年五月, 开铸 “大清银币”。辛亥革命后, 民国政府于1912年开铸孙中山半身像银元。1914年铸袁世凯头像银元。1933年国民党政府废两改元, 颁 《 银本位币铸造条例》, 规定每枚银元总重26.6971克, 含纯银23.493448克, 并铸帆船图案的“船洋”。1935年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政策, 禁止银元流通。后由于恶性通货膨胀, 银元又在市场出现。 ☚ 银两 洋钱 ☛ 银元 银元明代中叶以后至1935年与银两并行流通的银币,俗称为“大洋”、“洋钿”、“洋钱”、“花边钱”等。中国最早的银元是明朝万历 (1573—1620) 年间开始流入中国的西班牙银元。入清以后,随着外贸的发展,流入中国的外国银元增多,主要的种类有双柱钱、杜卡通、埃居、塔勒、马钱、花边钱、大髻、小髻、蓬头、蝙蝠、本洋、鹰洋、站人洋、日本龙洋、英国贸易银元、美国贸易银元,其中以“鹰洋”流通最为广泛,居于主要地位。1910年时在中国流通的外国银元在15种以上,数额约11亿元。中国正式自铸银元始于光绪十四年 (1888年),广东省设银元局,仿鹰洋的重量、成色和形式用机器大量铸造。银元正面镌有“光绪元宝”4字,背面为蟠龙图案,故又称“龙洋”。之后,各省纷纷仿铸,其重量、成色、形式各异。宣统二年 (1910年) 颁布“币制则例”,正式规定以圆为单位,一圆银元重七钱二分,成色900‰,名为“大清银币”。1914年北京民国政府开铸新银元,俗称“袁头”。每枚重七钱二分,成色890‰。1933年废两改元以后,南京国民政府公布《银本位币铸造条例》,并铸造发行“船洋” (该银币正面为孙中山头像,反面铸有帆船图案),每枚船洋重量为26.6971克,含纯银23.493448克。1935年国民政府颁行法币政策后,禁止银元流通。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区内银元又一度出现于市场。解放后,由中国人民银行按一定比价收兑,不再流通。(参见“洋钱”) ☚ 纹银 银两 ☛ 银元silver dollar 银元俗称“洋钱”、“洋钿”、“花边钱”、 “大洋”,大型银币的通称。最初为外来货币。十五世纪开铸于欧洲,十六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大量制造。明万历年间开始流入中国。清道光年间(1821—1850)台湾曾仿制,称“银饼”。光绪十四、五年间(1888、1889)广东开铸“龙洋”,是中国自铸银元的正式开端。此后,各省纷纷仿造,其重量、成色、形状都有参差。宣统二年(1910)颁布《币制则例》,规定银元为本位币,每枚重库平七钱二分,含纯银九成,即合纯银六钱四分八厘。次年四月开始铸造,不久辛亥革命爆发,未能正式发行。1912年开铸孙中山半身侧面像的开国纪念币。1914年铸造有袁世凯像的袁大头。1933年铸造有帆船图案的船洋。1935年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改革,禁止银元流通。抗日战争后,国民党统治区银元又在市场上出现。解放后,中国人民银行按一定比价收兑,不准流通。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