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骈文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骈文 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骈偶文。与散文相对而言。因全篇多由双句即俪句、偶句组成,故名。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唐宋。讲究对仗、用典,音韵铿锵。是介于散文和韵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 告身 连珠 ☛ 骈文 名称起于清朝时。 骈文本重表情。曾国藩《湖南文徵·序》:“自东汉至隋,文人秀士,大抵义不孤行,辞多俪语。既议大政,考大礼,亦每缀以排比之句,间以婀娜之声。历当代而不改。虽韩李锐志复古,而不能革举世骈体之风。此皆习于情韵者类也。”(情,用比喻等表达;韵,重声调。) 宋,欧、曾、王、苏等继承韩。义理文在宋大为发达,曾巩这样说。宋以后,义理之文成为定局。 至清中叶,发生了骈、散之争,人以为要重新估定二者之价值。 散文末流八股化,只重表情,不重义理。因此有人对散文价值怀疑起来。 曾国藩只是作说明,而不是为哪一方面辩护。 与曾同时,有攻击骈文为俳优者。梅曾亮(曾之后辈)《复陈伯游书》:“骈体之文,如俳优登场,非丝竹金鼓佐之,则手足无措。其周旋揖让,非无可观。然以之酬接,则非人情也。”梅是古文家,而早年喜作骈文。清中叶以后,国力渐衰,生活不如以前优裕。这与文体之变不无关系。所谓俳优登场,就是说这种文字不实际。他又在《管异之文集书后》(管异之,名同)说,自己年轻时为骈文,管反对他,说人面可表哀乐,作骈文就如以玉为面具,把面掩闭起来。玉固然漂亮,但不能表情。梅当时反驳,说庾子山《哀江南赋》、徐陵《招杨遵彦书》表情痛快真切。管说,这两篇文章中因意思有限,故骈文仍可表现。但如孟、荀、史迁之意,则骈文不能表达。这是说骈文不如古文,不能应用得那么范围广大。 桐城派虽重情感,但较骈文来得自然。 骈文离不了典故,就是得以替代方法来说,不能直说,所谓“借古申今”。清晚叶闽人梁章钜《退庵论文》:“翁方纲云:凡作传志,不宜用四六骈体。盖叙一事而必借古事以述之,何如直叙其事之为明白乎?”骈文用典,要叫人得到典故所代表之感情。骈文虽有说明性质,但着重于表情。 梅曾亮亦重表现事实(时为艰难时世,要正视事实)。用骈文则不能表细微之情感,也就不能明白表现事实。关于骈文不能明白表现事实这一缺点,就在六朝也有人看到。这是骈文的基本缺点。 表情叙事骈文不行,而说理又有限。 韩柳及宋古文家亦作骈文,不过宋之骈文已散文化。 自唐以来,国家正式文件都用骈文。原因何在?宋祁《宋景文笔记》说:“文有属对平仄用事者,供公家一时宣读施行,以便快。”骈文因读起来堂皇,可表尊严,故流行。这,对平民来说,亦对。今之告示,仍有四字或六字一句,押韵的。这因有音乐性,易于上口,易于记忆,故用之。对士大夫与平民都有以上关系。 清中叶、末叶之间,有人以为骈文是正宗。古文家梅曾亮懂骈文,而桐城支派之阳湖派,如张惠言、恽敬等,骈文、学问根底都深。他们学桐城派作散文,表示骈文家改作散文。 但是,清之阮元(仪征人)倡《文选》。他居高官时社会情形也较好,因江都人曾宪重《文选》,他受了启示。他觉古文太空虚,不根据学问,范围太狭,而且那时古文只言情。古文言情就不如骈文有情韵了。他当时在广东有许多学生,共同研究这个问题。他使儿子阮福作《文笔对》,证明古文只是笔,非文;又指导学生作《文笔考》。自己也与人书信往还,讨论此问题。他以为散文不能称古文,因为不是文。他讨论这个问题的主要文章是《文言说》。《易传·文言》解释乾坤二卦,相传是孔子作的,阮亦信之。他说,从此看来,它之所以叫做“文言”,是因为里面用对偶,用韵(如“云从龙,风从虎”等)。古人多靠用口来说,故要话简单,音协和,用韵、用偶,使易记忆。孔子因为用韵、用偶,故称之为“文言”。孔子是正宗,他以用韵、用偶的为文,就是说骈文为正宗。他又于《文韵说》里说,《文心·用韵》篇把句中声调谐和者亦称“韵”,不但用脚韵。他说古文只是“笔”,或者是“言”,是“语”。《说文》:“言,直言。”“语,论难。”都是单行之语,只是六朝人所谓之“笔”。——但他说古人口头传说的也是“文”。不过,这种称“文”的口头语,也许是较特别的一种语言。 阮元一派影响虽有,但并不大,因那时是散文之时代。 骈文 文体名。骈文是魏晋以后才产生的一种新文体,至南北朝时达到极盛,被视为文章的正宗。骈文的特点是讲究对偶、声律、词藻、用典等,而且这些都有固定的格式,实际上是一种“格律文”。所谓 “骈”,原指两马并驾,骈文的句式特点是两两配对,即对偶或对仗,故称 “骈文”或 “骈俪文”。骈偶并非魏晋文人的发明,在先秦的文章中,就有许多两两相配的句子,汉代的贾谊、司马相如、司马迁、扬雄、班固、张衡、蔡邕等人的文章中,更是大量运用平行句法,但这主要是为了修辞的需要,而且不存在固定的格式,因此不能算作一种文体。魏晋以后,随着文学观念和审美观念的变化,人们开始从纯艺术的角度注意文章的形式和词藻的华美,于是将作为修辞手法的对偶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随着四声的发现,人们对文章语言的音韵之美也刻意追求起来。人们的种种尝试和追求,目的是创造一种赏心悦目、声情并茂的美文。这样,就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新文体,即对仗工稳、词藻华美、音韵铿锵、风格典雅的骈文。南北朝时代,可以说是骈文的天下,文人一提笔,就是“骈四俪六”。甚至连朋友之间平常的通信,也要写成文采斐然、音韵铿锵的美文,如梁朝陶宏景的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陈鳞竞跃……” 这种文风延续到初唐,王勃传世的名篇 《滕王阁序》 就是一篇骈文:“……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骆宾王代徐敬业写讨伐武则天的檄文,也是采用的骈文: “……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 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直到唐宋古文运动后,骈文的正统地位才逐渐被古文取代,但在某些领域中,骈文依旧独占鳌头,如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用的 “八股文” 就是标准的骈文。骈文对传统文人有莫大的魅力,因为其难度比散体文大得多,才华横溢的文人正好显示其高超的技巧。直到二十世纪上叶,一些新文学作家和留洋归来的学者还将骈文视为文章的一种基本功,甚至以擅长写骈文自夸于人。 骈文名称起于清朝时。 骈文本重表情。曾国藩《湖南文徵·序》:“自东汉至隋,文人秀士,大抵义不孤行,辞多俪语。既议大政,考大礼,亦每缀以排比之句,间以婀娜之声。历当代而不改。虽韩李锐志复古,而不能革举世骈体之风。此皆习于情韵者类也。”(情,用比喻等表达;韵,重声调。) 宋,欧、曾、王、苏等继承韩。义理文在宋大为发达,曾巩这样说。宋以后,义理之文成为定局。 至清中叶,发生了骈、散之争,人以为要重新估定二者之价值。 散文末流八股化,只重表情,不重义理。因此有人对散文价值怀疑起来。 曾国藩只是作说明,而不是为哪一方面辩护。 与曾同时,有攻击骈文为俳优者。梅曾亮(曾之后辈)《复陈伯游书》:“骈体之文,如俳优登场,非丝竹金鼓佐之,则手足无措。其周旋揖让,非无可观。然以之酬接,则非人情也。”梅是古文家,而早年喜作骈文。清中叶以后,国力渐衰,生活不如以前优裕。这与文体之变不无关系。所谓俳优登场,就是说这种文字不实际。他又在《管异之文集书后》(管异之,名同)说,自己年轻时为骈文,管反对他,说人面可表哀乐,作骈文就如以玉为面具,把面掩闭起来。玉固然漂亮,但不能表情。梅当时反驳,说庾子山《哀江南赋》、徐陵《招杨遵彦书》表情痛快真切。管说,这两篇文章中因意思有限,故骈文仍可表现。但如孟、荀、史迁之意,则骈文不能表达。这是说骈文不如古文,不能应用得那么范围广大。 桐城派虽重情感,但较骈文来得自然。 骈文离不了典故,就是得以替代方法来说,不能直说,所谓“借古申今”。清晚叶闽人梁章钜《退庵论文》:“翁方纲云:凡作传志,不宜用四六骈体。盖叙一事而必借古事以述之,何如直叙其事之为明白乎?”骈文用典,要叫人得到典故所代表之感情。骈文虽有说明性质,但着重于表情。 梅曾亮亦重表现事实(时为艰难时世,要正视事实)。用骈文则不能表细微之情感,也就不能明白表现事实。关于骈文不能明白表现事实这一缺点,就在六朝也有人看到。这是骈文的基本缺点。 表情叙事骈文不行,而说理又有限。 韩柳及宋古文家亦作骈文,不过宋之骈文已散文化。 自唐以来,国家正式文件都用骈文。原因何在?宋祁《宋景文笔记》说:“文有属对平仄用事者,供公家一时宣读施行,以便快。”骈文因读起来堂皇,可表尊严,故流行。这,对平民来说,亦对。今之告示,仍有四字或六字一句,押韵的。这因有音乐性,易于上口,易于记忆,故用之。对士大夫与平民都有以上关系。 清中叶、末叶之间,有人以为骈文是正宗。古文家梅曾亮懂骈文,而桐城支派之阳湖派,如张惠言、恽敬等,骈文、学问根底都深。他们学桐城派作散文,表示骈文家改作散文。 但是,清之阮元(仪征人)倡《文选》。他居高官时社会情形也较好,因江都人曾宪重《文选》,他受了启示。他觉古文太空虚,不根据学问,范围太狭,而且那时古文只言情。古文言情就不如骈文有情韵了。他当时在广东有许多学生,共同研究这个问题。他使儿子阮福作《文笔对》,证明古文只是笔,非文;又指导学生作《文笔考》。自己也与人书信往还,讨论此问题。他以为散文不能称古文,因为不是文。他讨论这个问题的主要文章是《文言说》。《易传·文言》解释乾坤二卦,相传是孔子作的,阮亦信之。他说,从此看来,它之所以叫做“文言”,是因为里面用对偶,用韵(如“云从龙,风从虎”等)。古人多靠用口来说,故要话简单,音协和,用韵、用偶,使易记忆。孔子因为用韵、用偶,故称之为“文言”。孔子是正宗,他以用韵、用偶的为文,就是说骈文为正宗。他又于《文韵说》里说,《文心·用韵》篇把句中声调谐和者亦称“韵”,不但用脚韵。他说古文只是“笔”,或者是“言”,是“语”。《说文》:“言,直言。”“语,论难。”都是单行之语,只是六朝人所谓之“笔”。——但他说古人口头传说的也是“文”。不过,这种称“文”的口头语,也许是较特别的一种语言。 阮元一派影响虽有,但并不大,因那时是散文之时代。 骈文 骈文文体名。又称骈体文、骈俪文。骈本指两马并驾,俪本指夫妇成双。骈俪二字,基本概括了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即讲究语言形式的平行对称。它形成于魏晋,兴盛于南北朝及初唐盛唐,余波流风,直至近代。典型的骈文一般多为通篇四、六句式,故骈文又称“四六文”。除对偶工整外,骈文还讲究声律和谐、藻饰华美、隶事用典等。由于倾斜于形式美的追求,骈文的思想内容一般比较贫乏,但擅长此体,又有一定生活基础的高明作手也创作出一部分文情并茂、华实相扶、表现力感染力颇强的精品佳制。 ☚ 说理赋 骈体 ☛ 骈文piánwén用骈体写的文章。 骈文 骈文句式讲究对偶,语言讲究平仄,词汇讲究用典,音律协调,辞藻华丽,多用四六字句的一种古代文体。与散文相对而言。又称“骈体文”。脱胎于汉赋,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隋唐以后,渐趋衰落。清·刘师培《论文杂记》认为西汉时“邹 (阳) 枚 (乘) 扬(雄) 马 (司马相如) 之流,咸工作赋,沉思翰藻,不歌而诵。”“若贾生作论(《过秦论》),史迁报书( 《报任少卿书》),大抵皆单行之语,不杂骈丽之词。”“东京以降,论辩诸作,往往以单行之语运排偶之辞,而奇偶相生,致文体迥殊于西汉。建安之世,七子继兴,偶有撰著,悉以排偶易单行。”程杲《识孙梅四六丛话》:“四六盛于六朝,庾 (信) 徐 (陵) 推为首出,其时法律尚疏,精华特浑。”“唐兴以来,体备法严,然格亦未免稍降矣。”“宋自庐陵 (欧阳修)、眉山(苏轼) 以散行之气,运对偶之文,在骈体文中另出机杼。” ☚ 科学报告文学 骈体文 ☛ 骈文、韵文;散文○骈文pián wén(名)用骈体写的文章:幼习~|热衷于写~。 ○韵文yùn wén(名)用有节奏韵律的文学体裁写的文学作品:诗、词、歌、赋都属于~|他对~发生了兴趣。 ●散文sǎn wén(名)不讲究韵律的文章:~作家|~诗|“八大家”指唐宋八个~名家。 散文←→韵文 骈文sàn wén ← → yùn wén pián wén散文:没有押韵的文章。 骈文 骈文文体名。中国特有的一种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它是从古代对偶排比的修辞手法逐渐发展形成的。汉末魏晋盛极一时,几乎占有了一切文字领域。骈文作为一种文体是在唐代提出来的,韩柳古文运动把讲求骈偶的文章称为骈文。 ☚ 文赋 四六 ☛ 文体 文体体类 制裁 另见:题材 写作 文章 ☚ 文体 各种文体 ☛ 骈文 256 骈文魏晋以来产生的一种与散文相对的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文的全盛时期。它是从中国古代文章中的对偶这种修辞手法演变而来的。主要特点是语句为骈偶和“四六”,语音平仄相对,尤多用典和讲求藻饰。唐宋以后,古文复起,但骈文直至清末,仍在流行。 ☚ 古文 笔记小说 ☛ 骈文 骈文pianwen文体名,又称骈俪文。与散文相对而言。脱胎于汉赋,形成于魏晋,到南北朝为全盛时期。隋唐以后渐趋衰落,但直至清末,仍有流行。主要特点是要求通篇文章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语对偶。又多用四六句,故有“骈四俪六”之称。在语音上讲究运用平仄,音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总体而言骈文多注重形式技巧的美。“骈文”或“骈俪文”的名称出现较晚。清代李兆洛《骈体文钞序》说:“自秦迄隋,其体递变,而文无异名;自唐以来,始有‘古文’之目,而目六朝之文为‘骈俪’,而为其学者,亦自以为与古文殊路。” ☚ 连珠 俳赋 ☛ 骈文 骈文一种特有的文体。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并广泛流行,它代替了先秦两汉的散文,而成为文学的正宗。但作为一种新兴的文体,在当时对它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固定的称呼。“骈文”、“骈俪文”的名称出现较晚,清李兆洛《骈体文钞序》中说:“自唐以来,始有 ‘古文’ 之目,而目六朝之文为 ‘骈俪’,而为其学者,亦自以为与古文殊路。”认为“骈文”的名称是唐代以后才有的。骈文的特点有四:第一,文章主要由骈俪句组成。两匹马成并驾谓之 “骈”,夫妻成双叫作“俪”,“骈俪”,即对仗。上、下联之间的字数、语句结构和词性都是互相对称、互相配对的,不用或很少用散句。第二,骈俪句用四字句和六字句组成。《文心雕龙·章句篇》中说: “笔句无常,而字有条数,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或变之以三、五,盖应变之权节也。”就是说,骈文一般以四字、六字句为主体,间或也用三字句或五字句,但那只是为调和一下音节偶然插用罢了。因此,齐梁以后又称骈文为 “四六文”。第三,讲究平仄和用韵。凡用骈文写的赋、箴、铭、赞、须、诔等,一般都是用韵的,其他体裁一般不用韵,其平仄要求同“律诗”中格律大致相同,即要求一句之中平仄交替。上下联中平仄相反。第四,注重辞藻和用典。骈文有其弊病,就是作者多拘泥形式,一味追求文辞华美,而忽略思想内容的表达。但它可以节省文字,使语言简洁精炼,具有音节美和对称美。所以,其优秀之作,如李密的《陈情表》、沈约的《谢灵运传论》、庾信的《哀江南赋序》、吴昀的《与顾章书》、刘勰的《文心雕龙》、陆机的 《文赋》 等,都广为后人传诵。 ☚ 汉赋 汉乐府民歌 ☛ 骈文文体。又称“骈俪文”。起源于汉魏,至南北朝全盛而为正宗。全篇句式两两相对,讲究对仗和声律。 骈文 骈文又称“骈体文”、“骈骊文”、“骈偶文”。和散文相对,要求词句整齐对偶,重视声韵和谐和词藻华丽的一种文体。萌生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六朝。全篇以双句(即骊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其中以四字、六字句一体尤为突出,又称“骈四骊六”。初期骈文,不讲平仄,对仗也不求工整,还常在骈偶中杂入一些散句。齐梁以后,随着声律说的兴起,与诗赋律化潮流相影响,逐渐走向形式主义,妨害思想内容的表达,成为文章的桎梏。因为骈文的表达方式多用对偶、平仄、典故、藻饰,故文章的文句对称整齐、节奏和谐、易引发联想、色彩感较强,对唐宋以后的文学语言,特别是律诗、律赋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代表作家有徐陵、庾信。中唐“古文运动”以后,稍告衰落。唐李商隐有《四六甲乙集》。清末王闿运是骈文的最后一个作家。 ☚ 古文 方言 ☛ 骈文 骈文文体名。许慎《说文解字》:“骈,驾二马也。”骈文以俪句、偶句为主,两两相对,注重声调和谐,要求平仄相对。刘勰《文心雕龙·章句》:“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或变之以三五,盖应机之权节也。”其源头始于汉魏,及至南北朝,流于卑靡。韩柳首倡古文运动,意在打破骈文独占文坛之局面。后人遂以骈文之名与散文对举。 ☚ 古文 四六文 ☛ 骈文 骈文又称骈俪文。一种特别注重形式美的文体名。起源于汉魏,盛行于南北朝。本文是对偶文,从古代文章中的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演变而来。全篇以双句 (又称俪句、偶句) 为主,讲究对仗和句子字数的渐趋骈四俪六,声律上要求平仄配合,并重视词藻的华丽。因重在形式技巧,虽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性,但往往束缚内容。骈文中有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的一体,称为骈四俪六,又称 “四六文”。 ☚ 联句 古文 ☛ 骈文pian wenparallel prose 骈文pian wenparallel prose 骈文rhythmical prose style 骈文文体名。始于汉魏之间,盛于南朝。追求词藻绮丽,对仗工整,音节铿锵,但内容大都空虚贫乏。其中以四字六字相间为句者,称四六文。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