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禁金代有关铜的禁令。以战争频仍,财政紧张,铜钱短缺。铜是铸钱的原料,为确保铸钱用铜,制定许多铜禁。正隆二年(1157)冬十月,初禁铜越外界,悬罪赏格。大定八年(1168),重申禁止销钱作铜令。大定十一年二月,禁私铸铜镜,旧有铜器悉送官,给其值之半。二十六年(1186)以民间尚有私造腰带及铜镜,伪托旧物,公然出售,遂再申铜禁,凡家有铜镜者,即使旧物也要一律送官府检验签刻方为合法。故在金境传世的历代铜镜,多被刻上金代的地名和官名。学界不察,把刻有金代官名或地名者均作金镜。其中实不乏汉镜、唐镜及宋镜。 铜禁承置祭祀、宴享礼器的案形器。史载禁为承尊器,形状或无足似舆,或有足似方案,说法各异。目前传世和考古发掘的很少。楚地仅见于河南淅川下寺楚墓、湖北随州曾侯乙墓(连禁大壶)等墓葬中。主要形制为长方形,似方案,禁面平,有的表面有凸凹处以承卣、尊等器之圈足,侧面多下附兽足,四壁装饰蟠螭纹等多层透雕蟠龙纹。其铸造精良,装饰华美,器形端庄,威严凝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