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钵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钵头 钵头唐代歌舞戏。又作“拨头”。杜佑《通典》称传自西域,可能是译音。唐段安节《乐府杂录》:“《钵头》,昔有人,父为虎所伤,遂上山寻其父尸。山有八折,故曲八叠。戏者被发,素衣,面作啼,盖遭丧之状也。”《旧唐书·音乐志》所载故事与《乐府杂录》同,但其子寻父尸后,还有“求兽杀之”的情节。这一节目表演人虎相斗, 和《东海黄公》以角抵敷衍故事是同一路子,但配有歌舞,在向戏曲艺术发展的道路上又进了一步。 ☚ 梨园弟子 拨头 ☛ 钵头 钵头亦作“拨头”。唐代歌舞戏剧目。唐段安节《乐府杂录·鼓架部》:“钵头——昔有人父为虎所伤,遂上山寻其父尸,山有八折,故曲八叠。戏者被发、丧衣,面作啼,盖遭丧之状也。”杜佑《通典》卷一四六、《旧唐书·音乐志二》所记大体相同,唯作“拨头”,且云源出西域,为虎所伤者系“胡人”;并有“其子求兽杀之”的情节。王国维以为“钵头”当为外国语之译音,“且于国名、地名、人名三者中,必居其一焉”。故疑“钵头”为《北史·西域传》所载“拔豆国”之同音异译(《宋元戏曲考· 上古至五代之戏剧》)。唐代张祜有《容儿钵头》诗:“争走金车叱鞅牛,笑声唯是说千秋。西边角子羊门里,犹学容儿弄钵头。”或以为“张诗所指为盛唐宫中所演之钵头,于一片欢笑声中,庆贺‘千秋盛节’”。当非《旧唐书》等所记民间演出之遭丧啼泣,招魂哀挽内容,“朝野所演之钵头戏,绝非一戏;所谓钵头之范围内,绝不限于遭丧报仇之一种剧情而已。‘钵头’当与大面同:为类名,非剧名也”(任半塘《唐戏弄·辨体》)。 ☚ 爨弄 拨头 ☛ 钵头张祜有《容儿钵头》诗,云:“争走金车叱鞅牛,笑声唯是说千秋,两边角子羊门里,犹学容儿弄钵头。”诗中说的“容儿”,指盛唐宫廷中的一个女艺人;诗中说的“千秋”,指当时根据唐玄宗生日而立的千秋节;诗中说的“钵头”,则指一种戏剧形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盛器 盛器盛(执~) 钵 缿 另见:装 食物 食具 盛食具 饮具 ☚ 盛器 古代盛器 ☛ 钵头 钵头又称拨头,唐代歌舞戏。自西域传入中原。据《通典》、《乐府杂录》、《旧唐书·音乐志》载,某胡人被虎咬死,其子找到老虎,杀了它,此舞就是表演这个故事的。饰子者身着素服丧衣,披头散发,痛哭流涕地上山寻找父亲的尸体,山有八道湾,每过一道湾唱一段曲,最后经过搏斗,杀虎复仇。唐元和时,张祜有《容儿钵头》一诗,“争走金车叱鞅牛,笑声唯是说千秋。两边角子羊门里,犹学容儿弄钵头。”从诗中看,钵头在当时已有广泛影响。玄宗诞日,献寿节目中亦有钵头。由此可证钵头在艺术上较《东海黄公》等类似的节目,已有长足的进步。 ☚ 兰陵王入阵曲 踏摇娘 ☛ 钵头 钵头又称拨头,唐代歌舞戏。自西域传入中原。据《通典》、《乐府杂录》、《旧唐书·音乐志》载,某胡人被虎咬死,其子找到老虎,杀了它,此舞就是表演这个故事的。饰子者身着素服丧衣,披头散发,痛哭流涕地上山寻找父亲的尸体,山有八道湾,每过一道湾唱一段曲,最后经过搏斗,杀虎复仇。唐元和时,张祜有《容儿钵头》一诗,“争走金车叱鞅牛,笑声唯是说千秋。两边角子羊门里,犹学容儿弄钵头。”从诗中看,钵头在当时已有广泛影响。玄宗诞日,献寿节目中亦有钵头。由此可证钵头在艺术上较《东海黄公》等类似的节目,已有长足的进步。 ☚ 兰陵王入阵曲 踏摇娘 ☛ 钵头 钵头也称“拨头”。是唐代的乐舞节目。由西域传入。唐时段安节所著的《乐府杂录》中记载说: “《钵头》,昔有人父为虎所伤,遂上山寻其父尸。山有八折,故曲八叠。戏者披发,素衣,面作啼,盖遭丧之状也。” ☚ 安代舞 转踏 ☛ 钵头 钵头唐代宫廷 “百戏”之一种,亦称 “拨头”,传自西域。其内容为 “昔有人父,为虎所伤,遂上山寻其父尸”。“胡人为猛兽所噬,其子求兽杀之,为此舞之象也”。这是一个替父报仇的故事。舞者“披发、素衣、掩面作啼、盖作遭丧之状”。因 “山有八折,故曲八叠”。表演时,舞者以角抵动作,表演人和兽、兽和兽之间的搏斗形状。 ☚ 打球 踏谣娘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