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学研究钱币的形制、制作、文字、币材质地等特点及与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发展的一般关系和运动规律的科学。过去因主要研究上自先秦下至清末的各种古币,亦称古钱学(古泉学)。 我国的钱币,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形成中华民族独具一格的货币文化。各类古代铸币,或多或少反映出当时的货币政策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钱币本身的币材、铸文及美化造型,是当时的冶炼技术、工艺水平、文字、书体以及历史年号的见证物,具有历史、科研、艺术和经济价值,历来受货币学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古物收藏家所重视。 钱币学以古代钱币实物为研究对象。因古代钱币文化遗产异常丰厚而有宽广的研究领域,包括历代各种币材的铸币;历代古钞及其钞本拓本;机制金银币;机制铜元;机制纸币;革命根据地的货币; 已退出流通领域的现代货币等。 钱币学有广义的钱币学与狭义的钱币学之分。广义的钱币学包括钱币学和货币史两个部分。不仅研究钱币本身,而且还研究我国历代币制的产生、发展、消亡与转化以及钱币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内在联系。狭义的钱币学只研究钱币本身,即钱币的形制、大小、轻重、色泽、成分、文字、图案、铸造年代、制作技术等。 作为一门学科,钱币学主要研究内容有:中国钱币的风格、类别及在世界货币发展史上的地位; 历代各种货币产生、发展、消失或转化的社会经济条件; 钱币的技术鉴定与识别的客观依据及技术手段; 古代货币的标准化及发展阶段等。 研究钱币学需要考古学、古文字学、历史学、货币史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钱币学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中国专门研究历史货币的著作,早在南朝萧梁时代 (公元503~557年) 就有顾烜的《钱谱》出现。以后历代都有专门的著作,由唐朝到清代的所谓泉志、钱录之类的钱币学著作多达百种以上。较有影响的著述有: 成书于南宋高宗绍兴19年(1149年),洪遵(1120~1174年)撰写的《泉志》,它被视为早期钱币学的经典佳作; 清代倪模的《古今钱略》32卷,首1卷、末1卷和李佐贤(竹朋)的《古泉汇》64卷以及李佐贤与鲍康合编《续泉汇》14卷,补遗2卷,此三书著录丰富,向称钱币学善本巨制。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前期,中国钱币学的研究有进一步的发展。出书多、影响大的首推丁福保。他从1934~1940年,先后影印和编纂出版14种谱录,其中以《古钱大辞典》(1938年)和《历代古钱图说》最为著称。四十年代上海成立了 “泉币学社”组织。五十年代以来,随着新中国考古事业的突飞猛进,历代钱币大量出土;钱币学与古文字学、历史地理学以及其他学科的紧密结合,报刊发表了不少有价值的论文。彭信威的《中国货币史》,千家驹、郭彦岗合著的《中国货币发展简史和表解》的出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钱币学的研究。1982年6月26日,中国钱币学会成立。1983年3月《中国钱币》正式出版发行。 国外钱币学(Numismatics)的研究亦有相当基础。奥地利学者埃克尔(Joseph H. Eckhel,1737~1798年)将钱币按地区、年代和类型分类,成为后来分类系统的典范和标准。他的《古钱知识》(《Knowledge of An-cient Coins》),1792~1798)共有8卷,奠定了西方钱币学的科学基础。到了本世纪中叶,国外钱币学的研究有了进一步发展,先后成立了“国际古钱币学委员会 (International Numis-matic Commission,1950年9月)、国际古钱货币学专家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ro-fessional Numismatists,1951年)等研究机构,欧美各国不仅著述多,且研究力量雄厚。美国钱币协会有会员3万之众。弗里德堡(R.Friedberg)著的《世界金币大全》 (《Gold Coinsof the World》)自1958年首版,至1980年增订5次,被认为是有影响的钱币学专著。 阅读书目: 《中国钱币论文集》中国钱币学会编,中国金融出版社1985年版。 钱币学 钱币学亦称“古钱学”。以已经退出流通的货币实物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形制、版别、轻重、大小、铸材、质地、文字等特点以及鉴别其真伪的学科。约产生于南朝梁时。现存最早的钱币学著作是南宋洪遵《泉志》。第一部官修的《钱录》成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近人丁福保编纂的《古钱大辞典》, 搜集资料较为详备。旧钱币学多以赏玩为目的。建国以后的钱币学, 要求用马克思主义的货币理论为指导, 通过对货币实物的研究, 阐述历代货币的特点和发展的规律, 进而探求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 恶钱 七、度量衡 ☛ 000013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