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钱乙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钱乙

小儿科的先驱者——钱乙 叶义言 湖南日报1981年7月3日

钱乙

 北宋著名儿科医学家。字仲阳,郓州(今属山东东平)人。父颖善医,嗜酒喜游,游东海后失踪。母早亡,姑家吕氏业医,怜其孤,收为养子。从吕氏学医,始以《颅囟方》著名于山东,元丰(1078—1085)间,被任命为翰林医学、后升为太医丞。后以病去职,卒年八十二。各科皆通,尤长于儿科。许多方面都有创见,学术造诣精堪。如“变蒸论”列于卷首,有论无方,说明他未把变蒸看作病理变化,而视为正常生理发育过程。这种认识反映出他对小儿初生迄周岁发育情况观察的详细准确。因小儿不能口述病情,辨证较难,钱乙总结出“面上证”,“目内证”,对小儿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对后世儿科的理论和实践起着指导作用。宋史本传载有钱乙若干病案。钱乙博览医书熟识药性,精于《本草》,不守古法,处方、用药均有独到之处,被称为“亚圣”。其理论学说及经验医案由弟子阎孝忠收集整理于政和四年(1114)编成《小儿药证直诀》三卷。标志着儿科已自成体系。为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儿科学专著,被后人尊为“儿科之圣”。他的著作还有《伤寒指微》、《钱氏小儿方》等。

钱乙约1032~1113

北宋著名儿科学家。字仲阳。郓州 (今山东东平) 人。幼年是个孤儿,由姑母收养,成人后随姑父吕氏学医,由于刻苦钻研,重视临床实践,成为杰出的儿科医家。在山东一带颇享盛名。后于1078~1085年(元丰年间)先后治愈长公主及皇子病,授予翰林医学,并曾任太医丞。后因病辞退。钱氏专业儿科60年,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对一些常见小儿病如惊风、吐泻、咳嗽、天花、麻疹等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均有进一步的发展。又根据小儿病理特点,总结出以五脏为纲的儿科辨证方法,治疗上主张柔润的原则,强调补泻需同时进行。不拘泥于古人的经验,善于化裁古方和创制新方,如治痘疹初起的升麻葛根汤,治小儿心热的导赤散,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异功散,以及治肾阴不足的六味地黄丸等均有较好的疗效,为后世医家所推崇和应用。其理论、临床经验和医案,经阎孝忠加以整理,约于1114年 (政和四年)编成《小儿药证直诀》,对我国儿科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

钱乙(约1035~1117年)

北宋著名儿科学家。字仲阳。其先浙人。祖父时北迁,遂为东平郸州(今山东郸城县)人。约生于景祐二年(1035),卒于政和七年(1117),年82岁。父名颖,精于医术,然嗜酒喜游,乙三岁时竟浪游不返。母又早死,姑嫁吕姓,哀而收养之。长,教之学医,始以《颅囟方》著名。后至京师,因视长公主疾,授翰林学士。所著有《伤寒指要》及《小儿药证直诀》。前者佚传,故今只以小儿科著名于世。乙专业儿科四十年,临床经验极为丰富,曾任太医丞职,可见其当时医名之高。现存《小儿药证直诀》,是他的学生阎孝忠收集整理他的论述和经验而成,比较系统地作出了儿科辨证论治的范例。其次,在论五脏病变时,他特别强调五行生克的关系。这就是后世“培土生金抑木的所谓‘隔一疗法’的滥觞(起源)”。钱匕(bi) 量器,见《千金方》。用汉代五铢钱抄取药末,以不散落为度,叫一钱匕。一钱匕约相当于现在的2克略强。

钱乙

中医儿科学家。1035年生。山东省郓州东平人。专攻中医儿科40余年,积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后经其弟子阎孝忠于1119年把他的理论和经验整理成《小儿药证直诀》共3卷。卷上为脉证治法,卷中收载医案23例,卷下载诸方。该书系统地论述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颇有创见。1117年去世。

钱乙

039 钱乙1035—1117

宋代儿科学家。字仲阳,山东省郓州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自幼父母早逝,由姑母收养,后随姑父学医。博览医书,专业儿科40余年,积累丰富的临证经验,医技高超,名声大著。曾在京师治愈皇子疾病,荣升太医丞。辞职归乡后,仍行医治病,88岁卒。著有《伤寒指微论》、《婴孩论》,已佚失。其弟子阎孝忠将他的理论、经验、资料整理成《小儿药证直诀》,全书3卷,是我国早期内容完整的儿科学专著。钱氏认为小儿体质“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柔弱”“易寒易热”,科学地反映了小儿生理特点。治疗上主张偏重使用调养小儿脏腑和扶正药剂,反对滥用耗损小儿身体的药物。书中还论证了痘疹(天花)、水痘、麻疹等疹性儿科传染病的鉴别。钱氏创制了许多儿科新药,如白术散、六味地黄丸等,为后世医家所常用。后世称“钱乙幼科绝一代”。

☚ 沈括   唐慎微 ☛
钱乙

钱乙约1032—1113

宋朝著名儿科学家。祖籍浙江省钱塘(今杭州),曾祖时北迁,在山东郓州 (今郓城)东平落户。字仲阳。父亲钱颖为针灸医生,在钱乙3岁时,东游海上未返。母亲早逝,由姑母抚养,并随姑父吕氏学医。钱乙精于医药,尤以擅治儿科疾病闻名于世。元丰(1078—1085)年间治愈宋神宗长公主之女儿病,被任命为翰林医官。其后又治愈皇子的瘈疭(俗称抽风) 病,升任太医丞。不久,因病辞职。宋哲宗(1086—1100) 时,又为朝廷医官,后因患周痹 (以肢体酸痛为主症),辞官回家乡养病。钱乙医术高超,求治者络绎不绝,他所治疗的临床医案非常多,在民间广为流传。他的临证医案,后经他的学生阎孝忠整理,成为《小儿药证直诀》3卷 (约1114),该书依据中医理论和对小儿生理特点的认识,提出了小儿体质具有“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的特点,在治疗上应以调养小儿脏腑和扶正为主,反对使用不适宜小儿身体的香燥药。钱乙的学术见解,对儿科学乃至整个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影响很大。他化裁和创制的许多新方,如六味地黄丸、升麻葛根汤、导赤散等,一直被后世医家所沿用,也是当今中医临床所常用的有效方。《四库全书提要》对此书评价很高,谓“小儿经方,千古罕见,自乙 (钱乙)始别为专门。而其书亦为幼科之鼻祖。后人得其绪论,往往有回生之功”。另著有《伤寒指微论》、《婴孩论》若干卷,均佚。

☚ 王冰   寇宗奭 ☛
钱乙

钱乙

北宋著名儿科学家。约生于宋天圣十年(1032),卒于政和三年 (1113)。字仲阳。祖籍浙江钱塘,后世定居郓州 (今山东东平县)。父嗜酒东游海上不返,三岁时母亡,姑母怜其孤苦,收养为子。稍长读书,从其姑丈吕氏学医。姑母临终,告以家世,钱乙悲痛万分,请求外出寻父,遂冒雨踏霜,乞食街头,积数年时间,来回五六次,终于迎父以归。是时钱乙已三十余岁,乡人无不为此赞叹,并赋诗咏颂。其事吕氏犹事其父,吕殁,无嗣,为之收葬行服,嫁其孤女,岁时祭享,皆与亲等钱乙认真钻研医学典籍,尤其喜好儿科专书 《颅囟经》,治疗儿科疾病,应手皆愈,成为当地名医。宋神宗元丰年间,钱乙在汴梁行医,逐渐誉满京城。一次长公主女儿患病,名乙诊视,投药得痊,奏授翰林医学。后皇子仪国公患抽风病,京中名医治皆不验,钱乙进 “黄土汤” 而愈。神宗皇帝召见褒谕,且问及黄土可以能愈疾之原因,钱乙对曰: “以土胜水,木得其平,则风自止。且诸医可治垂愈,小臣适逢之,惟陛下加察。” 天子悦其对,提升为太医丞,赐紫衣金鱼。自是之后,声名益著,皇戚贵胄及士庶之家,争相延诊,几无虚日,所愈疑难危症甚多,不久,因病免职。哲宗即位,复召之,宿值于禁中。久之,再以疾辞,遂不复起。钱乙本有羸疾,性好饮酒,每发病则自以意疗之。后发病甚重,自知此乃 “周痹”,入脏即死,遂自制药物,日夕饮用,使之移至四肢。不久,左手足忽拘挛不能动,喜曰: “可以。” 又命人采多年茯苓服之,虽偏废而气骨坚悍如无疾者。此后退居里舍,杜门读书,人或邀致,不肯往赴。病者日聚于门,乙一一授以药,皆致谢而去。晚年,挛痹之疾渐剧,而嗜酒如故,自知已不可为,乃与亲戚诀别,易衣待尽。享年八十二岁。其子早亡,有孙二人,均业医。钱乙著有 《伤寒论指微》 五卷、《婴孺论》 百篇、《小儿方》 八卷,均佚。钱乙之理论学说、临床经验及医案,经其门人阎季忠整理,辑成《小儿药证真诀》 (又名 《小儿药证直诀》) 八卷。此书为我国现存最早之儿科专著,对后世影响颇大,至今为医林所重。

☚ 许希   郭天信 ☛

钱乙约1032-1113qián yǐ

《本草纲目》土部第7卷黄土(36)。人名。北宋著名儿科医学家,字仲阳,郓州(今山东东平县)人。于医书无所不谈,尤遂于《本草》诸书,以颅囟方著名,擢太医丞。著有《伤寒论指微》5卷、《婴孺论》100篇、《小儿方》8卷,均佚。所传《小儿药证直诀》为其学生阎季忠收集整理钱氏医学论述而成。

钱乙约1032~1113

宋代医学家。字仲阳,山东郓州(今山东东平)人。钱乙是中国第一位声誉卓著的儿科专家,后世有 “钱乙幼科冠绝一代” 之称。他潜心于儿科60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小儿疾病的诊断及治疗都有发展,并在小儿生理病理方面多有创见,对儿科学有很大的贡献。钱氏的学术成就实际已超出儿科范围,对内科学、方剂学也有较大的影响。他所创制的方剂,如六味地黄丸、导赤散等,为后世各科推崇,至今仍在临床上发挥作用。钱乙曾著《婴孺论》 ,已佚,传世的有其同代人阎忠孝整理的 《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保存了他的医疗经验和学术见解。

钱乙

钱乙1032—1113

北宋医学家。字仲阳。郓州(今东平)人,祖居浙江钱塘。一生从医,精医理、善儿科,为我国中医儿科奠基人之一。神宗时授翰林医学,擢太医丞。常为公卿宗戚看病,名振中原。著《婴孺论》等,皆佚。现存《小儿药证直诀》。

☚ 原发于颅底脑膜瘤累及咽侧壁与颈部切除术   氨硫脲 ☛

钱乙(约1032—1113)qiányǐ

北宋著名儿科学家。字仲阳。郓州( 今山东郓城县)人。专业儿科40 年, 临证经验丰富, 曾任太医丞等职。治病不拘于古法, 善于化裁古方和自制新方是他的临证特点之一。对儿科学的发展有较大影响。现存《小儿药证直诀》,是他的学生阎季忠收集整理他的论述和经验而成, 其中提出儿科的五脏辨证法, 并对不少儿科疾患有独到的论述。

钱乙

钱乙

钱乙(约1032~1113年),宋代儿科学家。字仲阳,祖籍浙江钱塘,其曾祖北上在山东郓州(今郓城)东平落户。父亲钱颖为针灸医生,于钱乙三岁时,嗜酒未归; 母亲早逝,由姑母抚养,并随姑父学医,后以善用《颅囟方》,闻名于山东。元丰年间(1078~1085年),钱乙因治愈宋神宗长公主女儿病,被任命为翰林医官。其后,又因治愈皇子的“瘈疭”病,升为太医丞。不久,因病请辞。宋哲宗(1086~1100年)时,又被朝廷征用,后因患“周痹”,归乡养病,兼行医治病,求治者甚众,名噪一时。
徐春甫的《古今医统》记钱乙著有《伤寒指微论》、《婴孩论》若干卷,惜已佚。现存著述为《小儿药证直诀》,为其学生阎季忠根据所搜集的钱乙著述、医案等资料,整理而成。钱乙在儿科理论上的特点和建树,在于继承发扬了中国古代关于人的体质的理论和小儿生理特点的认识,强调临证注意小儿体质具有“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等特点。钱乙还继承和发扬了古代医籍(《内经》、《难经》等书) 中所论述的脏腑辨证理论,在儿科临证上,综合归纳了五脏对病变所反应出的主要证候,以五行生克理论,把五脏当为各有特点又互相影响的整体,并注意四时季节变化对内脏的影响。在对于小儿疾病的治疗上,注意针对小儿生理病理上的特征,强调不任意使用耗损小儿身体的药物,并重视小儿脾胃和肾的辨证治疗,主张侧重使用调养小儿脏腑和扶正的药剂,体现了中国古代中医在理、法、方、药上全面结合的辨证施治思想,一反当时某些医生一味盲目使用对小儿身体不适宜的香燥药物的风气。钱乙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化裁和创制了许多新方(参见“《小儿药证直诀》”条)。钱乙的论述不仅为中国古代儿科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专科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而且对后世儿科学的进展具有较大影响。因而受到其后许多名医,如薛铠、薛己、万密斋、王肯堂等人的推崇。钱乙的补阴思想,对后世的养阴派有很大启发,不少至今沿用的方剂,如“杞菊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左归饮”、“都气丸”等,均以钱乙的“六味地黄丸”的方意化裁而成,可见钱乙的影响,早已超出儿科范围。

☚ 庞安时   唐慎微 ☛

钱乙约1023—1104

北宋著名医学家。字仲阳。郓州 (今山东东平) 人。任太医丞。专业儿科四十余年。现存《小儿药证直诀》是他的学生阎孝忠收集整理他的论述和经验而成,对一些儿科疾患有独到见解。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6:2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