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的基本作用
针灸的基本作用,是指针灸等穴位刺激通过经络系统对全身发生的影响本质而言。古代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很多,但概括起来不外是调和阴阳、疏通经络和扶正祛邪。近代学者又基于大量实验资料进行了丰富的论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某些新的概念,但仍未能取得完全一致的看法。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阴阳是“万物之纲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一切生命活动也都离不开阴阳。阴阳的对立统一,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在正常情况下,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保持相对的平衡和稳定,身体也就健康,此即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如因七情、六淫、饮食、劳倦等导致阴阳偏盛偏衰,失去相对平衡和稳定,就会发生疾病,此即所谓“阴阳乖戾”,“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如果阴阳分离决裂,生命也就终结,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由于阴阳的相对平衡和稳定,是维持生命的根本,所以无论养生或医疗,都着眼于调节阴阳的平衡(简称“调和阴阳”); 针灸的基本作用也就在于此。《灵枢·根结》对此早有精辟的论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
调和阴阳,是针灸基本作用过程中的核心;其作用前提条件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早在《灵枢·九针十二原》里就提到:“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气血,营其逆顺出入之会。”《千金翼方》进而指出:“凡病皆由气血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开道之,灸以温暖之。”明代的《金针赋》更详细地阐述了这种理论见解,说:“病有三因,皆从气血。针分八法,不离阴阳。盖经络昼夜之循环,呼吸往来之不息,和则身体健康,否则疾病而生。譬天下、国家、地方、山海、田园、江河、溪谷,值岁时风雨均调,则水道疏利,民安物阜。其或一方一所,风雨不均,遭以旱潦,使水道涌竭不同,灾害遂至。 人之气血,受病三因,亦犹方所之于旱潦也。盖针砭所以通经脉,均气血,蠲邪扶正,故曰捷法最奇者哉。”
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的全过程,就是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盛衰消长的过程。“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只要机体有充分的抗病能力,致病因素就不能使机体发病。“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疾病之所以发生和发展,就是因为机体的抗病能力处于相对劣势,邪气乘虚而入。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表明,针灸具有明显的扶正祛邪作用。针灸之所以扶正祛邪: 其一是直接通过经络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其二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有利于正气发挥其固有作用;其三是通过调和阴阳,使机体处于最佳的身心功能状态,有利于调动所有的抗病手段和积极因素,一致对抗病邪。可见针灸作用表现在以上几个方面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彼此关联,密不可分的。
现代对针灸作用及其机理,做了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古今对针灸基本作用的认识是一致的。现代认为针灸的基本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调整作用,增强防御免疫能力的作用,促进组织修复的作用。调整作用占主导地位,其他两种作用也是以调整为基础。
调整作用 临床研究表明,针灸作为一种方法,能够治疗性质截然相反的两种不同疾病。这也是针灸和药物在作用上的根本区别点。如热秘和寒泄,一个属于热证,一个属于寒证,一个是肠腑蠕动迟缓,一个是肠腑蠕动加快。如用中药治疗,前者宜于清热攻下,后者则宜于温中散寒,用药大有区别。若误治投反了药剂,定会造成不良后果。然而施行针灸治疗,情况就完全不同,取的同是天枢和足三里穴,分别采用泻法和补法,或者只用平针法,最后均能获效。其它诸如各种虚证和实证,里证和表证,湿证和燥证,脏证和腑证,血证和气证,或嗜睡和不寐,身热和肢冷,疼痛和麻木,瘫痪和抽搐,癃闭和遗溺等等,也无一不是这种情况。总之,不论是阴虚还是阴盛,也不论是阳虚还是阳亢,使用针灸治疗,只要条件相宜,均有可能得到不同程度的适当调整。
表现在各个生理系统的实验指标方面,也几乎无一例外。如对消化系统,针刺足三里和中脘穴,既能使痉挛的胃腑蠕动减慢,也可使弛缓的胃腑蠕动加快;既能使分泌过多的胃液减少,也可使分泌不足的胃液增多。如对呼吸系统,针刺膈俞穴,既能使患侧受限的呼吸增强,也可使健侧代偿性太过的呼吸减弱,使两侧肺之呼吸运动得到调整。如对泌尿系统,采用相同穴位与相同手法进行针刺,既能使心性浮肿病人尿量增多,尿比重下降,也可使尿崩症患者尿量减少,尿比重上升;对紧张性膀胱,针刺能降低张力,而对松弛膀胱,针刺则升高张力。又如对循环系统,针刺内关穴,既能使心动过速的心率变慢,也可使心动过缓的心率加快; 既能使高血压病人的动脉压下降,也可使休克状态的动脉压上升。又如对血液系统,针刺对外周血液中白细胞数量的影响,主要取决于针前水平,原来偏高者针灸后减少,原来偏低者针灸后升高;针刺能使紫癜或脾性贫血病人的血小板增多,又可使切脾后过多的血小板减少; 用补法针刺能使血浆中柠檬酸含量上升,用泻法针刺则可使柠檬酸含量下降。又如对内分泌系统,针灸能使低血糖休克病人的血糖上升,又可使糖尿病人的高血糖下降;甲状腺机能亢进者,针灸后基础代谢受到抑制,而甲状腺机能减退者,针灸后基础代谢得到提高;针灸既能使缺乳产妇生乳激素分泌增加,也可使哺乳期妇女生乳激素分泌减少而收到敛乳效果。又如对神经系统,不论用运动从属时值作指标,还是用视时值作指标,也还是用条件反射作指标,均表明针灸能积极地调整神经中枢的兴奋和抑制两个基本过程,使之趋向正常化、平衡化;针灸对痛阈值的影响也是如此,并不是所有的人针灸后痛阈值都升高; 针灸对植物神经功能和神经介质的调整效应就更明显了。所有这些双向调整,都集中地反映了调整作用。针灸的调整作用,决定了针灸适应症的广泛性。
从分子生物学水平看,针灸调整作用同核酸代谢有关,尤其是同环核苷酸密切相关。如阳虚型动物的DNA和RNA的更新率下降,而针刺后皆有所恢复。在阳虚或阴虚病人来说,他们血浆中的cAMP和cGMP都有着明显的趋向性改变,针刺治疗以后伴随着临床症状的好转而逐渐趋向正常。核酸代谢的恢复,可使各种酶的活性以及全身代谢机能获得重新调整。
针灸的这种调整作用,构成针灸治病的生理学基础。它对于常态下处于平衡的机体生理活动影响不明显,只是当机体失去固有平衡,或表现为机能亢进,或表现为机能减退,或兴奋过程占优势,或抑制过程占优势时,才得以发挥。控制论认为,生命机体是多水平、多层次、多环节的高级自动控制系统。针灸通过对于各系统和各脏腑功能的多方面、多水平、多层次、多环节、多途径的调整性影响,对机体发挥整体性作用。针灸的调整作用,决定了它对机体的影响是非特异性的。这一点构成了针灸和各种特异治疗方法的根本差异。作为一个自动控制系统,这种调整作用是机体所固有的功能。针灸的作用,只是对这一固有功能的促进而已。这是一种生理范围的促进,因而是有限的。这一作用的影响性质,主要决定于机体当时的机能状态; 不同机能状态下的机体表现为不同的效应。在一般情况下,这种影响性质是属于良性的,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也正是治疗所需要的。
增强防御免疫能力的作用 大量的临床经验和实验资料证明,针灸能够治疗多种传染性疾病和炎症,是由于它具有增强机体防御免疫能力的作用。针灸的这种作用,主要有两条途径: 其一,是直接作用于机体的防御免疫系统,激发和增强综合的抗病能力;其二,是通过调整,使机体处于最佳的身心功能状态,有利于调动所有的抗病手段和积极因素。一般来说,针灸和某些药物不同,不直接作用于病原体。假如生命机体已不存在抗病潜力,针灸也就无能为力。
实验资料表明,针灸对机体特异性免疫功能或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均有促进作用,从而提高了机体的抗病能力,缓解病理反应,加速疾病全愈过程。表现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体及其效价升高,外周血中白细胞增多,吞噬能力增强;表现为延缓炎症的发生和发展,控制炎性病灶血管通透性过分升高,抑制白细胞向病灶过多的游出和浸润,改善局部微血管和淋巴循环,促进炎性渗出物吸收,控制病灶的坏死范围,有利于肉芽组织形成,加快愈合。针灸可降低机体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反应性,减少或延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从而起到预防疾病的效果。这也是针灸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一个方面表现。其中包括感染性疾病,也包括非感染性疾病和变态反应性疾病、心理性疾病。
促进组织修复的作用 针刺麻醉手术病人,其伤口愈合日期比药物麻醉提早;骨折病人施行针灸,可以加速骨痂形成。这些临床观察表明,针灸有促进受损伤的组织修复与再生的作用。实验研究也表明,针刺可使部分去神经的胫前肌功能恢复。电针治疗后肢实验性运动障碍的家兔,其磷酯磷和酸溶性磷减少,核酸磷增高,提示神经组织的恢复和再生。针刺局部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使组织胺、激肽、5羟色胺和前列腺素等的代谢发生变化;它们与cAMP、cGMP相互作用,进而引起全身性反应。临床实验证明,针灸可使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从异常向正常转化,使侧枝循环形成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