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加里宁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加里宁Kalinin都城名。 在今苏联欧洲部分中部,伏尔加河上游。公元1134~1135年在特维察河口附近设置居民点,取名于河名,后改为特维尔。曾为特维尔公国都城。14~15世纪是著名的手工业、商业和造船业中心。1931年为纪念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加里宁改今名。今为加里宁州首府。市内存有18世纪古迹。 加里宁1875—1946Mikhail Ivanovich Kalinin加里宁 苏联共产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之一。生于俄国特维尔省(今加里宁州)的贫苦农民家庭。十八岁起开始在彼得堡的兵工厂里当学徒和金属镟工。1896年参加列宁创立的“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1898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曾先后十四次被捕和流放。参加了1905—1907年的俄国革命以及十月革命。十月革命胜利后,当选为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1919—1922)、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1922—1938)、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1938—1946)。自1926年起一直是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曾就共产主义教育、社会主义道德等问题写过许多文章,著有《论共产主义教育》等书。 加里宁1875—1946Kаццнцн МцхаццЦвановцц前苏联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政治活动家、新闻工作者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理论家。他的主要伦理学著作有:《论共产主义教育》(论文集,1950年中文版、1979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再版)。加里宁于1875年出生于俄罗斯农民家庭。在彼得堡兵工厂当过旋工。1896年参加列宁创立的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1898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多次被逮捕和流放。曾参加1905—1907年的俄国革命和1917年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1917年起任全俄中央执委会主席、1922年起任苏联中央执委会主席,1938年起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加里宁长期担任苏联党和国家的领导职务,又是著名的新闻学者和演说家。1941—1946年卫国战争期间,为《真理报》写了大量稿件,共发表100多篇演说、谈话和文章,出版了30本文集。其中《论共产主义教育》收编了他有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文章和演说。《在欢迎荣获勋章的乡村学校教师晚会上的讲话》 (1939年7月8日)、《论共产主义教育》(1940年10月2日在莫斯科市党的积极分子会议上的报告)和《论我国人民的道德面貌》(1945年1月)等演说和论文中,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阐述了道德的起源和本质,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阶级实质和基本原则等伦理学问题。加里宁指出,道德或伦理也像权利、宗教等类意识形态方面的上层建筑一样,是由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决定的。在人类社会初期,道德从生活条件中成长起来,在实践上逐渐构成人们行为的准则,变成公认的心理规范和社会公德。自从人类社会划分为阶级以及出现国家以后,道德自然也随之成为阶级的道德,变成统治阶级奴役被统治群众的强有力的工具。他还论述了沙俄统治阶级的道德,反抗沙俄统治的农民起义军领导人和革命民主主义者的道德,以及无产阶级的道德。他说无产阶级的道德,就是在工人日常生活中,即在工厂和作坊中形成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不过是扩大了了解无产阶级伦理的范围而已。加里宁对道德的起源、本质和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阐述,对前苏联伦理学发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加里宁所说的共产主义教育,其主要内容是道德教育,因为他说教育概念的内容包括培养一定的世界观、道德和人类公共生活规范,造就一定的性格和意志,习惯和兴趣,发展一定体质等等。而共产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第一是要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斗争;第二是保护和巩固公有财产;第三是爱护社会主义的祖国;第四是培养集体精神。此外,他还提出用真正的人道主义来培植青年。这些基本原则,到五、六十年代发展成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 加里宁 加里宁1875—1946Jialining前苏联共产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之一,著名的教育理论家。生于特维尔州 (今加里宁州) 的农民家庭。1893年到彼得堡工厂做工。1898年参加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17年二月革命时是彼得堡工人和士兵战斗起义领导人之一。1919年当选为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1922年任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1926年当选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38年至1946年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曾发表过许多演说和论文,后汇编为《论共产主义教育》。加里宁重视对青少年一代进行共产主义教育, 对无产阶级道德和共产主义教育的一系列问题作了深刻的论述。他认为,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产生的,是一种上层建筑。“道德和伦理,从人类社会开始形成的那天起, 就已存在, 并且是由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决定的。当然,它不是机械地适应于经济发展,而是比经济发展要迟缓些”。他论证了道德的历史发展过程。认为人类早年的道德, 是以公认的心理规范和社会道德形式成长于生活条件之中;进入阶级社会后,道德演变为阶级道德; 无产阶级的道德是在工人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这种道德在工人未觉醒的时候带有无组织的性质,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无产阶级的逐渐觉醒,形成为忠于本阶级、遵守纪律、互相援助、舍身奋斗和组织性强等道德品质,这些特征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础。加里宁系统地阐述了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内容。他说:“共产主义原则,简言之,就是具有高度学识的,诚挚的和先进的人们的原则,就是爱戴社会主义祖国、友爱、同志情谊、人道主义、正直、热爱社会主义劳动及其他每个人都了解的高尚品质。”他强调道德教育中的灌输性原则,改变环境是改变人的道德观念的先决条件,共产主义教育的任务是要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斗争和培养人们的集体精神。他号召青年做一个共产主义者。在他看来,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应当高瞻远瞩,善于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组织,个人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应当处处都从公共集体观念出发,把集体事业看得高于一切。加里宁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论,对社会主义国家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 居里夫人 爱因斯坦 ☛ 加里宁1875—1946苏联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之一。曾广泛论述社会主义教育各方面问题。强调教育的党性原则,认为“教育应当服从于党和苏维埃国家面临的各种任务”。著有《论共产主义教育》等。参见“历史”中的“加里宁”。 加里宁1875—1946Михаил Иванович Калинин苏联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之一。1896年加入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1898年参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05年革命时为彼得堡普梯洛夫工厂工人罢工领导者之一。1917年参加领导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1919年当选为党中央委员和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1922年任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1938年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直到逝世。著有《论共产主义教育》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