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青銅酒器。口從二五·六厘米,口横一五·六厘米,腹海邊長二六·三厘米,底每邊長一二·六厘米,勺長四十三·七厘米。1975年河南三門峽上村嶺五號戰國墓出土。汹,矮頸,廣肩,鼓腹,底微收,有蓋,其上四角作無花果葉狀。頸部有圓形鑲嵌物,已脱落。肩和腹部均以錯金幾何紋隔成方欄,方欄内施以微小的蟠螭紋。附勺,可挹酒。戰國時期青銅器紋飾日趨精細繁縟。此罍之方欄内的蟠螭紋,均由衆多圖案單位構成,其中飾有兩條交錯之蟠螭,且花紋有三個層次,每層均有細如毛髮但極清晰的綫條,鑄造工藝達到了異常精密的程度。此種範鑄之裝飾,本身已難於發展,故在戰國時代相應地出現了絢麗的金銀錯及其它玉石等鑲嵌技術。現藏河南省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