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擊樂器。鼓之一種。框、面皆以銅鑄成,鼓腔中空無底,兩側有耳環,框、面皆有紋飾。其形大小不等,大者面徑可達一米半多,小者不足半米。擊奏時有置地與懸空兩種方式。春秋初期已有,盛行於漢代,今主要流行於廣西、廣東、雲南、貴州、四川、湖南等省的少數民族地區。用於祭祀、宴享、傳信及伴奏樂舞,並被視爲重器。《後漢書·馬援傳》:“援好騎,善别名馬。於交阯得駱越銅鼓,乃鑄爲馬式,還上之。”晉·裴淵《廣州記》:“俚僚鑄銅爲鼓,鼓唯高大爲貴。面闊丈餘,方以爲奇……有是鼓者,極爲豪强。”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器》:“銅鼓,其制如坐墩而空其下。滿鼓皆细花紋,極工緻。四角有小蟾蜍,兩人舁行,以手拊之,聲全似鞞鼓。”清·屈大均《廣東新語》卷十六:“南海廟有二銅鼓,大小各一……蓋千年物也……歲二月十三,祝融生日,粤人擊之以樂神,其聲鏜𩍈鏗鍧,若行雷隱隱,聞於扶胥江岸二十餘里。”清·張維屏《東風第一枝·木棉》詞:“一聲銅鼓催開,千樹珊瑚齊列。”

銅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