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昂惕夫悖论Leontief Paradox又称为“里昂惕夫之谜”。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V.Leontief) 对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理论进行统计验证后提出。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状况不同,形成各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优势不同。为了获得国际贸易利益,各国必然会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较密集地使用其相对丰裕生产要素的商品,进口那些需要较密集地使用其相对稀缺生产要素的商品。许多经济学家都试图在经验统计上对上述理论进行验证。里昂惕夫考察了美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方面的经验数据后,得出了与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理论完全相反的结论。故称为里昂惕夫悖论。里昂惕夫根据美国1947年和1951年200个产业部门的出口产品与进口替代产品的统计资料编制了美国投入-产出表,用以比较美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中出口商 的资本-劳动比率与进口替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率,里昂惕夫得出如下结果: 1947年,美国每出口100万美元的商品,需要资本约255万美元,劳动为181人/年,从而资本/劳动比率为14015,而美国每生产100万美元的进口替代品,需要资本约309万美元,劳动为170人/年,从而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劳动比率为18 184,美国在1947年出口品的资本-劳动比率低于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劳动比率。1951年的计算结果也与其一致。这表明,美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在50年代,出口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商品,而进口品主要是资本密集型商品。美国是一个资本丰裕而劳动力缺乏的国家,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美国的外贸商品结构应当是: 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而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而里昂惕夫的研究结果与此完全相反。理论的结论与经验统计的结果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其他经济学家又采用里昂惕夫的方法对世界上其他国家进行验证也发现里昂惕夫之谜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许多经济学家试图解释这一悖论,提出的论点有: (1) 里昂惕夫本人认为,由于美国工人的受教育水平、技术水平都高于其他国家,美国工人的劳动效率也高于其他国家,可以认为是其他国家水平的3倍,真正的美国劳动力数量就应当是实际工人人数乘以3,而美国实际上是一个劳动力较为丰富、资本较为稀缺的国家,因此美国的贸易格局,并没有违背赫-俄原理。其他经济学家根据这个思路进一步提出,劳动应分为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资本应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美国的出口商品表面上资本密集度较低,而实际上由于包含了大量凝结有人力资本的熟练劳动,其资本密集度是较高的,进口商品则相反。这种将生产要素进一步细分的方法是与赫-俄原理中劳动同一性的假定相矛盾的。(2) 认为不同的国家,同一种商品是可以以不同的要素密集度来生产的,由于劳动要素在美国价格较高,在技术允许的条件下,美国企业家愿意以资本要素代替劳动要素,从而在别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而在美国则为资本密集型产品,形成了要素密集度逆转现象。里昂惕夫正是采用进口替代品资料进行验证的,而不是进口品资料。由于要素密集度逆转现象在现实中并不普遍,这一论点不能完全解释里昂惕夫悖论。(3) 认为商品生产要素除资本和劳动外,还包括自然资源。美国需要出口丰裕的自然资源,进口稀缺的自然资源产品,其中出口的自然资源产品通常也是劳动密集度较高的产品,而进口的自然资源产品则相反,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自然资源的论点解开了美国与加拿大等国贸易结构中的里昂惕夫之谜。贸易壁垒的存在,也是产生里昂惕夫之谜的重要原因。40年代末50年代初,美国的关税体制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保护水平就很高,阻碍了美国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提高了进口品的资本-劳动比率,产生了里昂惕夫之谜。如果实行自由贸易,美国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会有所提高。 里昂惕夫悖论Leontief Paradox见“里昂惕夫之谜”。 里昂惕夫悖论见“里昂惕夫之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