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采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采绿 采绿《诗经·小雅》篇名。《毛诗序》云:“《采绿》,刺怨旷也。幽王之时多怨旷者也。”三家《诗》义未闻。朱熹认为“此诗怨旷者所自作,非人刺之,亦可怨旷者有所刺于上也”(《诗序辨说》)。较《毛诗》更切合诗旨。全诗四章,每章四句。前二章从丈夫“去后着想,极写幽怨神理,刻画情思入微”(陈子展《诗经直解》)。后二章“从归后想象,极写倡随之乐,愈见别离之苦。示欲无往而不与之俱,意中事,诗中景也”(同上)。此诗风格与《国风》中《殷其靁》、《伯兮》略同,纯为《风》体,故后人或称其为“西周民风”(龚撜《诗本谊》)。 ☚ 都人士 黍苗 ☛ 采绿终朝采兰,不盈一襜。五日为期,六日不詹。 之子于狩, 言其弓。 之子于钓, 言纶其绳。 其钓维何, 维鲂及鲶。 维鲂及, 薄言观者。 郑樵称大小雅诗为“朝廷之音”,其实未必尽然; 《采绿》四章,就是一首以赋的形式唱出的乡风小曲。它落笔自然,语言朴实,生动地描述了一位劳动妇女盼望丈夫归来的纯真感情。《采绿》一诗,虽辑于《小雅》,但从内容、结构、风格和语言来看,它更具有《风》的特色。 整整一个早上,她都在采摘野菜,可却未能摘满一捧。“终朝采绿,不盈一匊”,首章这开头八个字,乍看似在写事,但仔细品味,把她思念丈夫的复杂心情全融汇到里面去了。朱熹《诗集传》评曰:“妇人思其君子,而言终朝采绿而不盈一掬者,思念之深,不专于事也。”这里,作者并没有从正面去写她是如何思念,如何担心,如何盼望,而是通过写出她采集野菜的时间(“终朝”) 和数量(“不盈一襜”) 的矛盾,形象地揭示了她心神不宁的内心活动,我们仿佛看到,她一会儿采撷,一会儿发楞,手在摘菜,心却早已飘然远去了。大约是什么动静打断了她绵长的思绪,她又回到现实之中,想到,丈夫就要回来,我的发髻还是这样凌乱,这怎么行呢?! “薄言归沐”,还是赶紧回家梳洗一番吧!“予发曲局,薄言归沐”一句,不仅表达了她“为悦已者容”的一往情深,也从侧面烘托出了当他离家远去后她懒于梳妆的孤寂心情。 首章四句,笔浓墨重,字字含情,但却没有交待女主人公为什么“终朝采绿,不盈一匊”,又为什么“予发曲局”急于“归沐”。这个小小的伏笔,直到第二章才始作交待:“五日为期,六日不詹。”原来,丈夫说好五天回来,现如今屈指六天,还不见踪影。别期渐长,离情日重,而且在这悠悠思情里,还增添了几缕淡淡的哀愁。诗到此处,主人公蓬头散髻的外形和思、忧、盼、怨纷呈交织的内在感情,一起跃然纸上,给人以强烈感染和充分的暇想余地。 《采绿》后两章,是前两章写实的进一步深化和延伸。这时,诗歌所表达的内容,已不再局限于她的思夫之情,而是把她望眼欲穿的期待,化入到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之中。她完全沉浸在团圆后的幸福生活里,他们一起起居,一起劳动,形影相随,永不分离。他要是去狩猎,她就为他备好弓箭; 他要是去钓鱼,她就为他理顺丝线。他钓上欢蹦乱跳的鳊鱼和鲢鱼,她就左看右看看不够,越看越高兴。丈夫还没有踏归家门,她已经为他们向往的生活构织了一幅希望的画图。 《采绿》通篇饱含深情,却没有一句卿卿我我之词。她对他的缠绵情意,都是通过对劳动的描写抒发出来的。她,勤于采集劳作; 他,精于狩猎垂钓,她思念他,这思念融于采绿的劳动中; 她所追求的夫唱妇随的生活, 也紧紧与“弓”、“纶绳”联系在一起。 这是劳动的幸福、 劳动的追求。全诗结尾“薄言观者”四字,画龙点睛,把主人公在获得劳动成果之后的惬意感、幸福感,高度概括地表现出来。这里,“薄言”是没有实义的语助词,它的使用,不仅增加了“观者”的情感效果,而且增加了诗句的音律和谐。 通观全诗,格调清新,语言朴素,极其生动地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劳动美和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美。无疑,比起那些“厌厌夜饮,不醉无归”的王公贵族来,他们的生活是清苦的,而且还有苦楚的别离。但是,他们的生活,他们对爱的追求和所追求的爱,却是坚实的。他们自有他们的幸福。《采绿》所抒发的情怀,正是在对劳动的赞美中得到了升华。 《采绿》不盈一匊。还是不满一双手。 予发曲局,我的头发卷曲, 薄言归沐。于是归去洗头。 终朝采蓝,整天采染青的蓼蓝, 不盈一襜①。还是不满一围襟。 五日为期,约期相会是五月之日, 六日不詹②。六月之日也不见来临。 之子于狩,这个人去打猎, 言其弓。 我就套好他的大弓。 之子于钓,这个人去把钓, 言纶之绳。我就结好他的丝绳。 其钓维何? 他钓的是什么? 维鲂及𫛎。 是鳊鱼和鲢鱼。 维鲂及𫛎, 是鳊鱼和鲢鱼, 薄言观者③! 于是去看多少如何! [注释] ①襜:亦作“衻(ran)”。《毛传》:“衣蔽前谓之襜。”《礼记·杂记·释文》引王肃:“襜,妇人蔽膝也。”陈子展谓即今俗称之围裙。②詹:瞻,看到。③观:《说文》:“观,谛视也。”段注:“《小雅·采绿·笺》曰:‘观,多也。’此引申之义,物多而后可观,故曰:‘观,多也。’” [赏析] 《采绿》也是《小雅·鱼藻之什》中一篇,居于《都人士》之后。这首诗,《诗序》云:“刺怨旷也。幽王之时多怨旷者也。”“怨旷”,谓“旷夫怨女”。对此,人们只应同情,不当兴刺,故朱熹作了一些补充解释,说是“非人刺之,亦非怨旷者有所刺于上”,而是“怨旷者所自作”。而且早在朱熹之前,孔颖达《疏》中也就明言:“此诗妇人之作。”后来,陈启源等又为《诗序》作了一些阐述和解说。陈子展先生综合诸说,指为“君子于役,过期不归,妇女怨思之作”,把诗的主题说明白了。 陈先生还指出:此诗“首、次二章,从去后着想,极写幽怨神理,刻画情思入微。三、四两章,从归后想象,极写倡随之乐,愈见别离之苦。示欲无往而不与俱,意中事,诗中景也”。对诗人的构思之巧,尽意之能,讲得极具体、极细致、极深刻,很有助于文艺鉴赏。本来,文艺赏鉴要在善于点破,无取于烦言,现在就此略加阐发,以便初学。 文以尽意为难,而诗之情思尤难刻画。欲刻画入微,使意无不尽,则必有所借助。借助什么呢?那就是通常讲的“赋、比、兴”三法,但自二郑(郑众、郑玄)以至朱熹,对三者所作解释,皆有所未尽,且皆各自孤立视之;“其实如庖中五味,烹饪得宜,欲举一味以名之,不可得也”(黄宗羲语),即总是综合运用的。而托事为赋,托物为比,托景为兴,亦从无“直陈”之笔,“直陈”则非文学了。陈先生拈出“诗中意,情中景”,可谓得其三昧。请细言之。 “终朝采绿,不盈一匊”,不特写其事,亦使人见其景,而情即见于景中但此与《卷耳》开头“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写法相同,尚非独造,然“予发曲局,薄言归沐”,一转却出人意料,较《卷耳》的“置彼周行”含义更深 一层。何以言之?“置彼周行”与“不盈顷筐”动作相承,用意相同;而此则由“采绿”而“归沐”,不仅写出声音,写出动态,更写出思绪中的波澜。“女为悦己者容”,而发以“绸直”为美(见《都人士》),其因“发曲”而“归沐”,盖由想象行人之将归。所谓“景中情”,这里特别明显,而且,这也伏下了三、四两章。按照常规,接下去即第二章,本当描写“归沐”,然而,诗人却写了“五日为期,六日不詹”。“五日”、“六日”,仿《郑笺》解为“五月之日”、“六月之日”,是可以相信的,盖与《七月》“一之日”、“二之日”例同。这就补足了“忧思”所由起,用以突出诗中之意,与《卷耳》“嗟我怀人”之点明主题,妙用相同。再接下三、四两章,“不点出归来字”(孙鑛说),而归来之意自见;不言归来相聚之情,只写归来游钓之景,而归来相聚之乐又自见于言外。赋、兴之合,情景交融,所谓“诗中意、景中情”,此处尤为明例。这里还要补充一说的,即“鲂”、“𫛎”皆鱼名,闻一多先生曾谓“《国风》中凡言鱼,皆两性间互称其对方之廋语”。《汝坟》的“鲂鱼頳尾”,《敝笱》的“其鱼鲂鳏”及《九罭》之“鳟鲂”,亦皆言“鲂”,与此皆可互证。直到近世,人们也还以“鱼水”喻夫妇,故四章特详于钓。这里又暗中用“比”。姚际恒谓“只承钓言,大有言不尽意之妙”,“妙”处即在于此。当然,“薄言观者”一句,传神情之妙,尤足深味。 龚橙谓此为《小雅》中“西周民风”之一。由上所说,益可相信。我曾想到:《诗经》之“风、雅、颂”是就其“用”而言之的,所谓“用之乡人”、“用之邦国”、用之朝廷、宗庙,皆就“用”言。而诗之来源,则虽《雅》、《颂》,亦有采用民间的,如此诗即是。以上是就作诗之意进行分析的。当然,研究《诗经》者在言此诗时,还当考虑其所以编入《鱼藻之什》之故。就编诗而言,此诗中之“行役”当与“都人士”之东迁有关,它次于《都人士》之后,盖非无故。 采绿终朝采绿, 不盈一匊。 予发曲局, 薄言归沐。 终朝采蓝, 不盈一襜。 五日为期, 六日不詹。 之子于狩, 言其弓。 之子于钓, 言纶之绳。 其钓维何? 维鲂及。 维鲂及, 薄言观者。(韩观作睹。) 整个早上都在采摘染绿的荩草,还是采不满一捧。我的头发已卷曲蓬乱了,还是赶快回去梳洗一下吧。 整个早上都在采摘染青的蓝草,还是采不满一围襟。原来说好是五天之内回家的,可如今已经六天了还不见人影。 我那人如果去打猎,我就为他套好弓箭。我那人如果去钓鱼,我就陪他整理好钓丝。 他钓的是什么?呀,既有鳊鱼又有鲢鱼。既有鳊鱼又有鲢鱼,看啊,我在他身边多开心。 全诗四章,每章四句。关于诗之主旨,《毛诗序》云: “《采绿》,刺怨旷也。幽王之时多怨旷者也。”郑《笺》阐析道:“怨旷者,君子行役过时之所由也。而刺之者,讥其不但忧思而已,欲从君子于外,非礼也。”所谓“怨旷”,简言之,即“旷夫怨女”也,丈夫旷日持久地为统治者服役,有家无回,而家中之妻自然要受相思煎熬而生怨恨之情。此种情况,理当同情,何“刺”之有?《毛诗序》能看到诗中“怨旷”之内容,这是对的,但概之以 “刺”,就不尽情理而大错特错了。朱熹《诗集传》认为是“妇人思其君子”之诗,庶合诗意。方玉润《诗经原始》所说较为清楚:“幽王之时,政烦赋重,征夫久劳于外,逾时不归,故其室思之如此。……虽无一语及王政,而王政之苦于民者自见诸言外,故曰刺。”高亨《诗经今注》之分析更为鞭辟入里,甚得要领。他说: “诗的主人是个妇人,写她殷切地怀念外出的丈夫,并设想在丈夫回来要打猎钓鱼时替他整理工具,陪他钓鱼,反映了她对丈夫真挚的爱。”玩索诗意,确是如此。 首二章写思妇盼夫,无意采摘“绿”、“蓝”之草。第一章开头二句,以赋法直陈思妇采绿情景: “终朝采绿,不盈一匊。”终朝:整个早晨,表明采摘时间之长。匊:古“掬”字。此二句正是利用采绿时间之长与数量之少的极大反差,十分逼真、准确而传神般地写出了思妇如痴如醉的相思情态。这与《周南·卷耳》 中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和《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一样,其表现手法都是相通的。就在这位思妇似采非采、非采又采的情状中,蓦然间,她似乎又想到了丈夫也许今天就能回家。再一看,自己的头发却是如此的卷曲蓬乱 (“予发曲局”),如果让丈夫看见这模样,那该是多么不好意思啊。于是她就想到要赶快回家梳洗打扮一番 (“薄言归沐”);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来迎接丈夫的归来。这位思妇何以 “予发曲局”呢?一言以蔽之,思夫也。古语云:“女为悦己者容”。(《战国策·赵策一》引),女子都是喜欢为那些爱自己的男人打扮的。既然爱自己的人不在身边了,打扮得再漂亮又有何用?这种心态,在《卫风·伯兮》中的那位思妇身上表现得更为明白: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建安诗人徐干在《室思诗》中对那位思妇也有同样精彩的描写:“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无有穷已时。”这些都是写女子无意于打扮自己,从中体现出对丈夫的执著而强烈的爱。第二章写思妇在“终朝采蓝,不盈一襜”(“蓝”:草名,可以染青。“襜”: 衣前襟。) 的同时,又想到了原来丈夫说好了五天之内回家的,怎么今天已是第六天了还不见一丝人影儿呢?“五日为期,六日不詹”二句,正好交代了思妇“终朝采绿,不盈一匊”、“终朝采蓝,不盈一襜”的缘由。由此二句,我们仿佛听到了思妇嗔怪丈夫如期不归的窃窃私语,又仿佛看见思妇那屈指数日的焦灼神态,语朴情深,耐人寻味。 望眼欲穿,丈夫未回,但这位思妇仍然呆呆地望着,痴痴地想着,就这样望着、想着,时儿抬头望一阵,时儿低头想一阵,在望与想的频率交换中,她忽然想象出丈夫回来后两人欢愉的情景来。这就是三、四两章描写的内容。他的丈夫去打猎,她就为他装好弓箭; 去钓鱼,就为他理钓线;钓着了鱼,就一起快快乐乐地观赏。这是一幅多么令人神往的夫唱妇随的生活图景啊! 然而它毕竟是想象而已,是一个幻想的世界。诗人越是将这个幻想世界写得美不胜收,那么,思妇的现实世界也就愈是苦不堪言,所谓 “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是也。明代戴君恩曾评《卷耳》诗是“情中景,景中情,宛转关生,摹写曲至,故是古今闺思之祖” (《读风臆补》),以此论《采绿》之诗,不亦当乎? 此诗思想健康,感情真挚,重章复沓,虚实相生,语言自然,音韵和谐,具有《国风》民歌的本色,与《周南·卷耳》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采绿诗经·小雅
《采绿》选自《诗经·小雅》,是一首情歌,共四章。前两章写女主人公无心劳动,焦急地等待爱人归来。后两章写女主人公为爱人外出打猎钓鱼做准备工作,以及相随之乐。 “终朝采绿,不盈一匊。”“终朝”,古人一日两餐,从日出到吃饭的这段时间为“终朝”。“绿”是“菉”的假借字,即荩草,可做黄色染料。“盈”,满。“匊”,即掬,“一匊”即一捧。为什么整个早晨采集荩草,还不满一捧呢? 因为她思念爱人,所以无心劳动。“予发曲局,薄言归沐。”“薄言”,语首助词。这两句的意思是:我的头发卷曲蓬乱,为了迎接爱人归来,也无心采集荩草了,还是回去梳洗一下吧。第一章写女子盼夫归来,无心劳动;幽怨无主,如梦如痴。《诗经·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而《采绿》中的女子仍然是回家梳洗,等待丈夫,更显得心切。 “终朝采蓝,不盈一匊。”“蓝”,即蓝草,可做蓝色染料。“襜”,即围裙。这两句与第一章头两句意义大体相同。为什么整个早晨采集蓝草,还不满一围裙呢? 下两句就直接说出原因:“五日为期,六日不詹。”“詹”,就是“到”。相约五月之日作为回家的期限,现在到了六月之日还不到来。《郑笺》云:“五日六日者,五月之日,六月之日也。期至五月而归,今六月犹不至,是以忧思。”由此可见思念之深沉,情意之殷切。第二章不但写出盼夫归来之心切,而且流露出对丈夫愈期不至之怨怼。 第三章“之子于狩,言其弓。”“之子”,这个男子。 “于”,往。 “”,弓袋,用作动词,意思是“将弓装入弓袋。”这两句写丈夫回来后,要出去打猎,女子欢天喜地帮他把弓装进弓袋。 孙云:“亦竟不点出归来字,大抵此诗只是白说,更不直叙。”分析很有道理。“之子于钓,言纶之绳。”丈夫要出去钓鱼,我就帮他整理好丝线。第三章写女子欢天喜地,当好贤内助。另外,闻一多先生认为《诗经》中说鱼、钓鱼、捕鱼、吃鱼,多是男女之事的隐语。 第四章“其钓维何?维鲂及𫛎。”鲂即鳊鱼。“𫛎”,白鲢。这两句的意思是:钓的那是什么鱼?是鳊鱼和白鲢。“薄言观者”,“观”,通“贯”,引申为“众多”。《尔雅·释诂》:“观多也”。《毛诗传笺通释》:“‘薄言观者’,《笺》,观,多也。……又观音近灌,灌为聚木,亦多也。俗人少闻多义,故妄改为睹。抑或因《韩诗》观字作睹而误。”这一句的意思是:鳊鱼和白鲢钓得真多! 这首诗,第一章写思夫深切,无心劳动,回家梳洗,待夫归来。第二章仍写无心劳动,埋怨丈夫逾期未归。第三章虽然没有点明丈夫归来,但从女子帮助丈夫收拾弓箭,整理钓线,暗示丈夫回来后的喜悦心情。第四章写丈夫钓鱼之多,喜悦之情,不言自明;极写相随之乐,愈见别离之苦。这首诗虽然分为四章,但有内在的联系,仍然是完整的一首。 采绿
【注释】①绿:通“菉”。王刍,可制染料。②匊:同“掬”。一捧。③曲局:卷曲,蓬乱。④薄言:语助词。归沐:回去洗头。⑤蓝:染青草,可制染料。⑥襜(chān):围裙。⑦詹:至。⑧之子:指丈夫。狩:打猎。⑨韔(chāng):盛弓的袋子。这里用作动词。⑩纶:整理钓线。(11)鱮(xù):鲢鱼。(12)观:多。者:犹“哉”。 【鉴赏】这是妻子思念丈夫之诗。 全诗四章。前二章写妻子盼望丈夫早点归来。她整个早上采摘王刍,竟然装不满一捧;她整个早上采摘蓝草,竟然装不满一围裙。这是何故呢?原来她无心采摘,站在原野上眺望远方,企盼丈夫早点回来。她突然发现自己的头发卷曲蓬乱,于是便急忙回家去洗头梳理。她不知眺望了多少次,但总不见丈夫的归影。她终于忍不住了,便埋怨道:“本来约定五日回家,可是第六天还不回来。”她是多么焦急啊! 超过归期一天,便如此思念,足见双方情感深厚。后二章写妻子想象丈夫归后渔猎之乐。丈夫归来之后,如果他去打猎,我就替他装弓箭;如果他去钓鱼,我就替他理钓线。钓的鱼是什么?是鳊鱼和鲢鱼。所钓的鳊鱼和鲢鱼,是何等的多啊!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她是多么向往着与丈夫共同劳动、亲密共处的快乐生活。 《诗序》说是“刺怨旷”。所谓“怨旷”,是指男女阻隔,不得会合之意。幽王之时,征役频繁,家室分离、夫妻别居的现象大量出现,这无疑是该“刺”的。但从此诗中,却看不出有什么刺意。因此,只能说是一首夫妻离别相思的情诗,而不能说是一首刺诗。 采绿
【注释】 ①终朝:毛传:“自旦及食时为终朝。”即整个早晨。绿:借为“菉”,草名,用以染黄。匊,即古“掬”字,两手合捧为掬。②曲局:卷曲。此处意为蓬乱松散。薄:匆迫,急忙。言:读如“焉”,语气词。沐:洗头。③蓝:草名,也称作靛草,用以染青。襜(chan 搀):《毛传》:“衣蔽前谓之襜。”晋·郭璞云:“今之蔽膝。”即系在衣服前面的围裙。④五日:《毛传》:“五月之日。”六日:《毛传》:“六月之日。”又释云:“期至五月而归,今六月犹不至,是以忧思。”按,这两句的用法,与前《豳风·七月》“一之日”“二之日”例同。詹:至,归回。⑤之子:那个人。此处指女子的丈夫。于:往,去。狩:打猎。言:乃,就。韔(chang唱):把弓装入弓袋。⑥纶:纠结。纶之绳,意为系缠好那根钓鱼绳。⑦鲂、鱮(xu 序):皆为鱼名。按,闻一多《诗经与校笺》曾云“《国风》中凡言鱼,皆两性间互称其对方之廋语”,以《周南·汝坟》之“鲂鱼尾”、《齐风·敝笱》之“其鱼鲂鳏”、《豳风·九罭》之“九罭之鱼,鳟鲂”等句皆言“鲂”,即可与此处互为印证;而直到现在,世人仍以“鱼水之欢”来拟喻夫妇,亦可供参照。⑧者:通“诸”,即之。 【译文】 整个清晨都在采摘染黄的菉草,可还是不够一捧。我的鬓发已是散乱蓬松,赶快回去理整。整天都在采摘染青的蓼蓝,可还是未满这浅浅的一围裙。五月里的归期原先你已经说准,而到了六月间仍不见来临。那人如果去打猎,我便预先给他套好大弓。那人若是去钓鱼,我就准备给他系好丝绳。啊,他都钓了些什么?是鲂鱼和鱼。是鲂鱼和𫛎鱼呀,去看看究竟钓上几许! 【集评】 《毛诗序》:“《采绿》,刺怨旷也。幽王之时多怨旷者也。”(《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十五) 宋·朱熹:“赋也。”(《诗集传》卷十五) 今·陈子展:“君子于役,过期不归,妇女怨思之作。”又,“首、次二章,从去后着想,极写幽怨神理,刻画情思入微,三、四两章,从归后想象,极写倡随之乐,愈见别离之苦。示欲无往而不与俱,意中事,诗中景也。”(《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总案】 本篇在艺术表现方法上颇有新意。“君子于役,过期不归”,原是《诗》三百中的常见题材,《国风》里更不乏佳作。但这里并不明言妇人的怨思之苦、情意之深,而是在前两章里运用客观的写实手法,言其采绿采蓝、还家沐发梳理的日常琐事,仅就“五日为期,六日不詹”二句点出事由,绝无正面表述感情心绪的话头。后两章则采取幻想式的写实手法,言其整理器具,以供丈夫狩猎捕鱼之用,这个生活细节动作自然是真实的,但服役的丈夫并未归来,一切皆出自她的想象啊!这样,前后二部分以眼前实有之事和未来悬想之事互为比照,见出妇人对夫妻正常生产劳动生活的向往渴念,那么,现在的孤独寂寞、怨思怅惘就也不言自喻了。这种不犯正题,从对面写起,更进一层的表现手法,在后来的诗词中经常见到,推本溯源,使人不能不赞叹本篇作者的高明了。 采绿 采绿〔原文〕 ☚ 都人士 黍苗 ☛ 采绿借指思夫。宋史达祖《万年欢·春思》词: “燕子春愁未醒,误几处,芳音辽绝。烟溪上,采绿人归,定应愁沁花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