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皻鼻
鼻准与鼻翼甚至连及面颊等处潮红油润,皮肤增厚,粗糙不平,似有酒渣附着者,称为“酒皻鼻”,亦有称之“赤鼻”、“糟子鼻”等。本病多因饮酒不节,嗜食炙煿辛辣之品,肺脾积热,上熏面鼻,气血壅滞,留伏不散而致。或因血热遇寒,血瘀凝结,滞留不行,以致鼻赤如瘤。如《外科正宗·卷4》说:“皻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在《类证治裁·卷6》中提到“有鼻端红肿赤皰, 名酒皻鼻。 由饮酒不节、致风热上攻,血热不散。”
本病为一慢性疾病,病情变化缓慢,且缠绵难愈。初期见鼻尖皮肤潮红,或呈鲜红、暗红色斑点,表面油腻光亮,当饮酒或遇寒冷刺激后,鼻部变色更加显著,如《疡医大全·卷12》说:“得热愈红,得冷则凝而不行故紫黑。”继而局部红丝缠绕,或有粟米样丘疹、粉刺、间有脓疱,压之有白色乳状物排出。日久患处皮肤增厚,粗糙不平,如橘皮样,甚则如瘤状。本病一般无痛,或只有轻微痒痛。全身症状或见口渴、便结,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涩。治疗以清泄脾胃积热,活血化瘀为主。选用清胃汤合凉血四物汤加减运用。治疗中要注意大便通畅与否,若大便秘结者,可酌加火麻仁、郁李仁或大黄、芒硝等药。局部可用颠倒散或硫磺膏外敷,或用硫磺、轻粉、杏仁各等分,为细末,白蜜调涂患处。也有使用梅花针在局部打刺,以泄热行滞,疏通经脉。可隔天一次,针后再涂以上药物。此外,要注意调节饮食,忌饮酒及一切辛辣刺激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