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鄂温克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鄂温克族Ewenkezu

中国56个民族之一。人口2.64万(1990)。主要聚居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莫力达瓦鄂温克族自治旗、额尔古纳左旗、鄂伦春族自治旗、阿荣旗、布特哈旗,部分散居在中国黑龙江省的讷河、甘南县等地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鄂温克族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北支,分海拉尔、陈巴尔虎、敖鲁古雅3种方言。鄂温克族无本民族文字。鄂温克族传统体育活动有鄂温克滑雪、鄂温克族赛马、狩猎、摔跤和套马等。
❶滑雪。滑雪板长约1.6米,宽约18厘米,前端呈弯状,翘度小而宽,中间略厚,置有绑脚皮带。鄂温克人在冬季狩猎时,一日可滑行80公里。每年2~3月间,举行滑雪比赛。
❷套马。套马者需具备强壮的体力、熟练的骑术和勇敢顽强的意志。鄂温克族长期的放牧生活使多数鄂温克族男子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套马本领。每年5月下旬,在鄂温克族的“来阔勒节”上,年轻人骑最好的马飞驰追套烈马。

鄂温克族èwēnkèzú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

鄂温克族èwēnkèzú

〈名〉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多分布在黑龙江。

鄂温克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1990年人口有26,315人。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的7个旗及黑龙江省讷诃县。鄂温克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无文字,牧民通用蒙古语言文字,农业区及靠山区人则使用汉语文字。信仰萨满教、嘈嘛教。鄂温克族是个向心力很强、热爱祖国的民族。17世纪中叶不为沙俄侵略者的威逼利诱,毅然迁移到嫩江、呼伦贝尔一带居住。“九·一八”事变以后,鄂温克人民和其他民族人民一起开展武装抗击日寇的斗争,积极支持东北抗日联军,为将日本侵略者彻底驱逐出中华大地作出了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8年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了鄂温克自治旗。鄂温克人居住的地区,有着广阔富饶的天然牧场,有生长着稀有树种植物、栖身着诸多珍贵动物的森林,及丰富的地下矿产资源,如煤、水晶、铁等。国家积极扶植鄂温克人民开发资源,发展经济、文化等事业。

鄂温克族

少数民族之一。亦作艾温克、埃文克。曾称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鄂温克”,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鄂温克自治旗、陈巴尔虎旗、布特哈旗、阿荣旗、额尔古纳左旗、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及黑龙江省讷河县等地。人口为19343人(1982)。操鄂温克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无文字,农区多兼用汉语文,牧区则兼用蒙古语文。其族源可追溯到隋唐时代的室韦诸部。明清之际,主要分为三大支: 一为居住在勒拿河支流威吕河和维提姆河的使鹿鄂温克人,史称“喀木尼堪”或“索伦别部”;一为活动于贝加尔湖以东赤塔河一带的使马鄂温克,史称“纳米雅儿”或“那妹他”;一为分布于石勒喀河至精奇里江一带的鄂温克人,史称 “索伦部”,是人数最多的一支,已形成较大的部落联盟。清初,各部先后归附清朝,后叛去,复被征服,清廷以其氏族为单位编成“佐”,首领授牛录章京。十七世纪中叶沙俄入侵,各部进行了顽强的反抗斗争,被迫南迁嫩江流域,成为“布特哈打牲部”之一。初分为5个 “阿巴” (即围猎场)。雍正九年(1731)将5个围场的鄂温克壮丁按住地规定旗色,编成八旗。后来八旗官兵先后分迁于爱珲、墨尔根、齐齐哈尔、呼伦贝尔,乃至伊犁、塔城、乌里雅苏台、科布多等地驻防。一直到解放前,其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有的从事畜牧业,有的从事农业,少数从事狩猎业。解放后,从事狩猎的鄂温克人也逐渐定居,并转向多种经营。建立了鄂温克自治旗,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鄂温克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主要聚居区是鄂温克族自治旗。多与蒙古、汉、达斡尔、鄂伦春等兄弟民族杂居。人口为266315人(1990年)。鄂温克亦作“艾温克”、“埃温克”,均系民族语音译,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其祖先原居贝加尔湖以东和黑龙江上游石勒喀河一带,与达斡尔、鄂伦春等族一同被称作“索伦部”或“喀穆尼堪”。后金兴起后,曾受其管辖。17世纪中叶因沙俄入侵,大部分陆续南迁大兴安岭的嫩江流域居住,此后有部分进入呼伦贝尔草原。居住分散,各地社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牧区早已进入封建社会,而额尔古讷左旗游猎区尚遗留有原始公社制残余。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无文字,农区多通用汉文,牧区多用蒙文。是我国唯一饲养驯鹿的民族。用桦树皮制作的日用器物,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敬老好客,热爱自然,旧时有熊崇拜。在抗击沙俄和日寇的革命斗争中表现英勇。

鄂温克族

自称“鄂温克”,亦作“艾温克”、“埃文克”,通古斯语音译, 意为“住在大森林中的人们”。史称“索伦”,“通古斯”、“雅库特”。1957年根据本族人民的意愿统一族称为“鄂温克”。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盟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布特哈旗、阿荣旗、鄂伦春自治旗和黑龙江讷河县。19,343人(1982年)。明末清初游猎于黑龙江中上游以北、贝加尔湖以东地区,时与达斡尔、鄂伦春等族同被称作“索伦部”,又称“喀木尼汉”,一作“喀木尼堪”、“喀穆尼坎”。十七世纪中叶因沙俄入侵, 大部陆续南迁大兴安岭嫩江各支流一带。清康熙(1662—1722)年间被编入八旗, 嗣后部分移驻呼伦贝尔草原。历史上曾与当地各族多次抗击沙俄入侵,保卫东北边疆。农牧区早已进入封建社会, 额尔古纳左旗游猎区尚遗留若干原始公社制残余。操鄂温克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无文字, 农区多兼用汉语文, 牧区多兼用蒙古语文。过去多信萨满教。解放前主要从事牧业和农业,少数从事狩猎业。牧区住蒙古包,猎区住*仙人柱。解放后从事游猎的鄂温克人从1954年起逐步定居,并转向多种经营。1958年建立鄂温克族自治旗。工农牧猎业生产以及交通、邮电、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迅速发展。

鄂温克族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自治旗和黑龙江省讷河市等2地。人口为30505人(2000),其中男14740人,女15765人。受教育程度:研究生27人,大学本科434人,大学专科1420人,中专1802人,高中3005人,初中10140人,小学9755人,扫盲班46人,未上过学1089人。分布的行业:农、林、牧、渔业730人,采掘业9人,制造业51人,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8人,建筑业14人,地质勘察业、水利管理业4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29人,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78人,金融、保险业17人,房地产业1人,社会服务业43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41人,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91人,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1人,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150人。从事的职业: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49人,专业技术人员160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111人,商业、服务业人员136人,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717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97人。鄂温克族有自己的语言,鄂温克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有3种方言,无本民族文字。鄂温克族,多数从事畜牧业,牧民无论男女,一般六七岁就开始帮助父母放牧。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现有1100多人,主要聚居在讷河市团结乡的鄂温克村和百露村,从事农牧业生产。
鄂温克族历史上被称为“索伦”,1957年统一民族名称为鄂温克。“鄂温克”是民族的自称,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 一是“住在山林中的人们”;二是“住在山下的人们。”这后一种解释,据说是相对“鄂伦春”的。过去鄂温克族与鄂伦春族同住黑龙江流域,17世纪中叶因沙俄入侵一同南迁后,鄂伦春人打猎,被称为山岭上的人们,鄂温克族从事农牧业,住在平原,因此被称为“山下的人们”。

☚ 鄂伦春族   达斡尔族 ☛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温克自治旗和周围几个旗、黑龙江省讷河县等地。使用鄂温克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有海拉尔、陈巴尔虎、敖鲁古雅3个方言。鄂温克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牧区通用蒙古文,农业区和靠山区通用汉文。过去,鄂温克族人多信仰萨满教,牧民同时信仰喇嘛教。
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历史上异地而居的鄂温克族人曾经分别被称为“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1957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民族名称为鄂温克。鄂温克族人的祖先原住在贝加尔湖以东和黑龙江上游的山林中,从事渔猎生产和饲养驯鹿。后来他们向东发展,现在鄂温克族人人口少但分布较广,多与蒙古族、达斡尔族、汉族、鄂伦春族等民族交错杂居于大兴安岭西侧缓坡和草原地区。成立前,居住在额尔古纳左旗的极少数鄂温克族人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父系家族公社阶段,生活在原始森林中,住在简陋的帐幕——撮罗子中,往往漂泊不定。因为他们饲养驯鹿,常被称为“使用驯鹿的鄂温克人”,过着共同狩猎、平均分配的原始社会生活。

☚ 达斡尔族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069 鄂温克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26315人(1990年),多数聚居于内蒙古鄂温克族自治旗,其余分布于内蒙古和黑龙江省其他旗县。使用鄂温克语,有海拉尔、陈巴尔虎、敖鲁古雅三种方言,无本族文字,牧区通用蒙古语文,农业区通用汉语文。历史上因住地不同,被称为“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1957年统一民族名称为鄂温克族。“鄂温克”意为“山林中人”。其先人原住于贝加尔湖以东和黑龙江上游石勒喀河一带山林中从事渔猎生产和饲养驯鹿。隋唐时的室韦与其有渊源关系,明代的“北山野人”是鄂温克与鄂伦春人的直接祖先。历史上曾抗击过沙俄、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1958年成立了鄂温克自治旗,还建立了一些民族乡。鄂温克族行一夫一妻制,行族外婚,保存姑舅表婚特点,也与蒙古、达斡尔、鄂伦春等族通婚。死者行天葬(即风葬),近年亦多改土葬。民间多信萨满教或喇嘛教,也有信东正教的。

☚ 俄罗斯族   德昂族 ☛

鄂温克族

中国少数民族。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和黑龙江省讷河县。人口19343人(1982年)。鄂温克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无文字。主要从事农牧业。信奉萨满教。好客尚礼,婚姻为族外婚,一夫一妻制。曾流行天葬。在人民政府帮助下,恢复发展生产,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较快,现有1个自治旗,1个民族区和5个民族乡。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和黑龙江省讷河县等地。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无文字。牧区兼用蒙语文,农区兼用汉语文和达斡尔语。多信萨满教。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少数从事狩猎。解放前,已进入封建社会,在大兴安岭北部游猎区的还保留着某些原始公社制残余。解放后从事游猎的鄂温克人从1954年起逐步定居,并转向多种经营。1958年建立鄂温克族自治旗。工农牧猎业生产以及交通、邮电、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迅速发展。行一夫一妻制,尚保有氏族外婚及姑舅表婚的特点。节日主要有祭敖包、阴历年和“米阔勒”节等。

☚ 鄂伦春族   盖尔人 ☛

鄂温克族e wen ke zu

Ewenki nationality

鄂温克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一作艾温克、埃文克。通古斯语音译,意为“住在山南麓的人”或“住在大山森林中的人们。”来源于肃慎,是元代“林木中百姓”、明“野人女真”、清“索伦部”的一支;但看法不一,或说与唐及其以前的鞠部落、北室韦和钵室韦有密切关系;一说应是以肃慎后裔靺鞨族为基础,吸收了北室韦和鞠部落成分。清文献记为索伦或索伦部。内有索伦、通古斯、雅库特之分,1957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统一用其作为民族名称。清初居于精奇里江(前苏联结雅河)、牛满江(前苏联布列亚河)地区,专以狩猎为业。一说此为其主要部分居地,尚有另二支,一为使鹿的,即“喀木尼堪”,分布在贝加尔湖西北的勒拿河一带;一为使马的,散居在黑龙江上游石勒喀河地区。至迟在崇德六年(1641),索伦部已全部归清。从顺治年间(1644—1661)起,因沙俄入侵,进行英勇反抗后,大部分被迫陆续迁到黑龙江南、额尔古纳河东至嫩江两岸,与先后迁来的达斡尔、鄂伦春族等交错杂居。同被分编佐领,入旗籍,受布特哈总管衙门管理。由于居住地区不同,有的改事牧业或农业,现经营牧业者,主要居内蒙古鄂温克族自治旗和陈巴尔虎旗;从事农业者,主要在阿荣旗、布特哈旗和黑龙江省讷河县等地;少数尚以狩猎为生者,在内蒙古额尔古纳左旗境内。康熙三十年(1691),清政府令其“披甲驻防”,自此平时从事生产,“军兴皆听调拨”。其民以“骁勇闻天下”。在历代剥削阶级的利用和压榨下,清末已“积贫成弱,实有不能整饬之势”,到1945年解放前,人民生活极度贫困,人口急剧下降。农牧业区早已进入封建制社会,少数从事狩猎的,解放时还保留许多原始公社制残余。无文字,有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牧区使用蒙语文,农区使用汉语文兼达斡尔语。原信萨满教,现无神论思想有较广泛传播。在党和政府帮助下,游牧和游猎的鄂温克人从1954年起,逐步实现了定居,并转向多种经营。在进行民主改革的基础上,1958年建立鄂温克族自治旗。生产迅速发展,生活不断提高,使人口迅速增加,据1990年统计,人口已由1957年的7200人增至26315人。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4:2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