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竺可桢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竺可桢1890—1974

浙江上虞人
中共党员。气象、地理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华全国科技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主任,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著有《竺可桢文集》等。
字:藕舫
西名:Coching Chu

竺可桢1890—1974

科学家。浙江绍兴人。早年于唐山路矿学堂毕业后,留学美国,攻气象学,获博士学位。1918年回国后,从事教育和科学研究。从1936年起,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十三年。建国后,在科学研究上取得更重大的成就。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综合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1974年2月7日在北京病逝。他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高,曾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享有国际声誉。其科学论著甚多,主要有《远东台风的新分类》、《台风的源地与转向》、《东亚季风与中国雨量》、《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

竺可桢

竺可桢主任纪念专刊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
1979年印行
竺可桢
竺可桢传(上册)
白 夜 柏生同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9月版60页
浙江大学校史编辑室编印1982年版100
纪念科学家竺可桢论文集 科学普及出版社1982年7月版230页
自然交响曲的知音——竺可桢
竺可桢日记(上、下)
丹 子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3月版84页
人民出版社1984年1月版1372页
竺可桢逝世十周年纪念会论文报告集竺可杖逝世十周年
纪念会编写组
科学出版社1985年10月版279页
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同
志追悼会在京举行
 人民日报1974年2月14日,新华月报
1974年2期
科学工作者学习的榜样——纪念竺可桢同志中国科学院《竺可
桢文集》编辑小
光明日报1978年3月16日
登上气象科学高峰——记我国卓越的科学家竺
可桢
 人民日报1978年3月18日,新华月报
1978年3期
竺可桢与宁夏——记竺老二十年前在宁夏的一
次考察活动
汪一鸣宁夏日报1980年1月9日
竺可桢逝世前的科学记录
正气凛然的科学家——竺可桢
深切怀念我国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事业的奠基人
——竺可桢
竺可桢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叶永烈
周 臻
自然资源综合考察
委员会
杨士林
长江日报1980年2月24日
文汇报1984年2月7日
光明日报1984年2月7日,新华月报
1984年2期
文汇报1984年2月8日,中国教育报
1984年2月14日,新华月报1984年2
竺可桢对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事业的贡献 文汇报1984年2月8日
竺可桢在创建中国科学院工作中的卓越建树过兴先科学报1984年2月11日
中国近代地理学的莫基人——竺可桢同志 地理学报1978年33卷1期,新华月报
1979年1期
科学工作者的学习榜样——记我国卓越科学家
竺可桢同志的生平
施雅风地理知识1978年2期
我国地理学界的表率竺可桢同志
竺可桢(1890—1974)
黄秉维
关志昌
地理知识1978年2期
*传记文学1978年32卷6期,*民国人物
小传第3册第106页
水滴石穿——记我国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
水滴石穿——缅怀竺可桢
杰出的科学家竺可桢
科学家竺可桢及其科普创作
白 夜等
黄宗甄
胡焕庸
公 盾
青年一代1979年2辑
世界图书1980年5期
百科知识1980年11期
科学之春1981年2期,新华文摘1981年
7期
竺可桢日记中的小故事
立志报国——记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求学时代的
几件事
许国华
杨世铎
人物1981年5期
希望1981年5期
竺可桢
竺可桢在天亮前后
竺可桢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柏 生
正 棠
浙江大学高等教育
研究室
时代的报告1982年11期
人物1983年1期
高等教育研究1984年1期

竺可桢与我国自然资源研究
竺可桢先生对气候变迁研究的贡献
纪念竺可桢教授对沙漠研究的贡献
竺可桢同志对我国热带和海南岛的科学研究
深切怀念竺可桢同志
竺可桢与地理事业
竺可桢——中国近代科学家和教育家的典范
竺可桢
竺可桢
竺可桢
沈长江
吕炯等
朱震达
黄秉维
卢嘉锡
李玉海
许良英
徐枫
佘章瑞
阎铁
地理研究1984年1期
地理研究1984年1期
地理研究1984年1期
地理研究1984年1、4期
中国科技史料1984年5卷2期
地理知识1984年4期
近代史研究1985年1期
中外科学家小传第132页
中国现代教育家传(湖南)第2卷第1页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人物传记第20辑第
119页
竺可桢(美)包华德主编
沈自敏译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译稿·民国名人传记
辞典第4分册第110页
把一切献给祖国——爱国科学家竺可桢
竺可桢(1890—1974)
竺可桢(1889—1974)
著名爱国科学家竺可桢
竺可桢与贵州
竺可桢传略
夏林根
庄葳等
刘昭民
朱顺佐
徐道恒
中国现代爱国者的故事第146页
古今中外三百人第329页
*环华百科全书第14册第192页
绍兴贤人志(一)第216页
贵阳文史资料选辑第11辑第179页
复旦大学志第1卷第473页
勤奋的一生——卓越的气象学家竺可桢
竺可桢
政务院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
杜生
魏桥等
稚明
笔墨春秋三十年第75页
浙江人物简志(下)第185页
*新中国人物志(下)第69页

竺可桢

竺可桢日记(1936—1974)(1—5)
竺可桢传
竺可桢
《竺可桢传》编辑组
人民出版社1984—1990年版
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369页
竺可桢诞辰百周年纪念文集浙江大学校友总会
等编
浙江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400页
竺可桢传谢世俊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605页
从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研究成果看——
竺可桢的治学方法
吴晓江解放日报1979年12月14日
竺可桢与文澜阁《四库全书》潘耀昆黑龙江日报1987年10月18日
竺可桢的求是精神——纪念竺可桢诞辰九十八
周年
沈文雄等科学报1988年3月18日
竺可桢先生二三事
怀念父亲
谈家桢
竺 安等
文汇报1990年3月1日
中国科学报1990年3月6日
一生求是,激励后人——沈文雄谈纪念著名科
学家教育家竺可桢
郑田芬科技日报1990年3月7日
怀念竺可桢先生苏步青解放日报1990年3月8日
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同志对我国气象科学的重
大贡献
 气象1978年8期
“五十年和五千年”——卓越科学家竺可桢的故
陈久德科学实验1979年7期
竺可桢日记初读
简论竺可桢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竺可桢的体育思想与实践
吕东明
万 斌
姚廷华
人物1980年1期
浙江学刊1983年1期
体育科学1990年1期
爱国主义思想与科学精神的培养是竺可桢教育
思想的核心
缪进鸿宁波大学学报1990年1期
楷模与风范——纪念竺可桢诞辰一百周年
记竺老二三事
地理学家为农业服务的再认识——纪念竺可桢
沈文雄
李玉海
张国友等
现代化1990年2期
地理知识1990年3期
地理知识1990年3期

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中国科学家的归宿
著名气象科学家、教育家竺可桢100周年诞辰
纪念人物:地理学家、气象学家竺可桢纪念馆在
浙江绍兴落成
路甬祥
李方诗等主编
中国人物年鉴社编
现代化1990年5期
中国人物年鉴(1991)第319页
中国人物年鉴(1999)第421页
20世纪中国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
竺可桢(1890—1974)
李维民主编中国人物年鉴(2000)第20页
竺可桢
竺可桢(1890—1974)
沈文雄
《中国科苑英华录》
编写组
巾国现代科学家传记(五)第346页
中国科苑英华录——新中国之部(下)第
367页
竺可桢
我国近代地理学开创者与气象学奠基者竺可桢
竺可桢(1890—1974)
竺可桢(1890—1974)
阎铁
刘敬坤
廖盖隆等主编
京声溪泉
民国人物传(七)第453页
民国著名人物传第4卷第580页
现代中国政界要人传略大全第604页
新中国名人录第508页

竺可桢1890~1974Zhu Kezhen

中国卓越的地理学家、气象学家、教育家, 中国农业气象事业的倡导者。浙江绍兴人。1918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和南开大学任教。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 1936年任浙江大学校长。是中国科学院第一任副院长之一, 并担任过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


竺可桢毕生倡导气象学为农业服务。早在1921年即倡议增设气象台, 阐述合理利用中国丰富气候资源和克服不利气象条件的必要性。1922年专文论述气象与农业的关系, 说明气象条件对农业的影响, 提出在中国的气候条件下, 农业应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指出根据气象条件预报作物产量的重要意义。他对农业气象灾害的论著颇多, 50年代曾提醒人们, 破坏自然会带来无穷祸害。而开发自然、改造自然, 就必须了解自然。他针对中国历史上旱涝灾害严重的情况提出:“旱潦灾荒, 须备患于未形,”植森林, 兴水利, 广设气象台。黄土高原区要使农业增产, 必须重视水土保持。必须根据不同的自然特点, 有重点地分别采取农、林、牧、水的综合治理措施, 进行全面规划。
物候学研究是竺可桢的卓越贡献之一。他几十年如一日, 观察物候的变化, 对北京物候观测达33年,倡导组织物候观测网, 拟定物候观测方法, 指导编印《中国动植物物候观测年报》。发表的物候学论文很多,并于1962年与宛敏渭合著有《物候学》。在物候学研究中, 指出霍布金斯定律的局限性, 中国须有各地多年物候资料方能定出适用于本国的物候规律; 并且指出山地递温层的出现与定律有矛盾, 这对山区气候资源的利用有重要的意义。他很重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用物候预报农时的方法, 认为比以季节定农时更为合理。在1964年发表的《论我国气候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一文, 阐述了中国丰富的气候资源和开发利用的途径。这篇论文对于科学研究密切联系生产实际, 推动全国地理学界和气象学界进一步为农业生产服务起了示范作用。对中国气候变迁问题的研究也是他的重要贡献。自1925年起发表论文多篇,1972年发表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是他几十年研究工作的结晶。这篇论文根据大量考古、物候、冰川、水文、气象资料和古代文献, 探讨了中国历史上温度变迁的规律, 得到国内外气象学家的高度评价。竺可桢对中国自然资源综合考察, 海洋学、冰川学以及沙漠研究均热心推动, 还写有大量科学普及文章。
在竺可桢等气象工作者的倡议下, 1953年成立了中国最早的农业气象研究机构——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农业气象研究组。1956年北京农业大学采纳竺可桢,涂长望的建议创办农业气象专业。他为建立中国的农业气象、科研、教育体系作出了积极贡献。

竺可桢1890—1974

我国现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字藕舫,浙江绍兴人。1909年毕业于唐山路矿学堂(后为唐山铁道学院)土木工程系。1910年赴美留学,获博士学位。1918年回国,曾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汉大学前身)等校教授、浙江大学校长。解放后,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协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发表科学论文数百篇。其科技伦理思想主要表现在:(一)科学为农工大众服务。他认为,旧中国科学技术落后,是由于反动社会制度和本位主义、为科学而科学的错误见解所造成的。新中国发展科学技术要走为农工大众服务的道路。“我们必得使理论与实际配合,使科学真能为农工大众服务”;“必须群策群力,用集体力量来解决眼前最迫切而最重大的问题”;“大量培植科学人才以预备建设新中国。”(《竺可桢文集》第255页,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二)科学家要只求真理,不计利害。认为发展科学需要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就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这就是说,只求真理,不管个人的利害,有了这种科学的精神,然后才能够有科学的存在。”(《竺可桢科普创作选集》第84页,科学普及出版社1981年版)他经常进行野外考察,71岁时登上4000米的阿坝高原,76岁时还考察河西走廊,82岁时在健康不佳情况下写成《中国近五下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著名论文。(三)治学严谨,一丝不苟。认为“科学家的态度,应该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丝毫不能苟且。”(同上书,第232页)他长期坚持每天观测气象,逝世的前一天,还口述当天广播的气象报告,让人记在日记本上。他担任浙江大学校长时,制订的校训是“求是”二字。

竺可桢

中国气象学家。1890年3月7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市,1974年2月7日卒于北京市。1909年考入唐山路矿学堂,学习土木工程。1910年考取赴美留学资格,到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学习农业,1913年毕业获农学士学位。1915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1918年获博士学位。在哈佛大学学习期间,发表“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等多篇论文。1917年被接纳为美国地理学会会员,并获埃默森奖。1918年回国,先后在武汉大学、中央大学任教,1927年在南京筹建气象研究所并任所长。1936年4月任浙江大学校长直至1949年。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创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副院长,生物学地学部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等。20世纪20年代创建气象研究所、开创气象教育、筹划气象观测网,30年代以来研究气流运行、季风与中国雨量关系、农业气象,研究5000年气候变迁、气候与农业以及物候等。共发表论文270余篇。他向地理学及有关学科倡议开展中国自然区划的研究,并亲自担任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委员会主任。后又倡议编纂《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地图集》和编写《中国自然地理》丛书。1979年出版的《竺可桢文集》,是从他的300多篇著述中选出的79篇代表作。

竺可桢

104 竺可桢1890—1974

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字藕舫。浙江上虞人。1909年毕业于唐山路矿学堂土木工程系。1910年留美,在伊利诺大学学农,后入哈佛大学学习气象学,获博士学位。1918年回国后历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地理系主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是中国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奠基人。在中国区域气候、农业气候、物候学、气候变迁、自然区划、自然科学史等方面均有精深研究,发表论文数百篇。1980年出版有《竺可桢文集》行世。

☚ 李四光   黄国璋 ☛
竺可桢

竺可桢1890—1974ZhuKezhen

我国卓越的科学家、地理学家、气象气候学家、教育家。字藕舫,浙江绍兴人。1928年起任前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1936~1949年任浙江大学校长。建国以后,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等职。他是我国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奠基人。自20年代开始,他即从事近代地理学的教学工作,并率先对台风、季风、气候区划、农业气候、物候、气候变迁等进行研究,其中有一些成果为我国天气预报提供了理论根据,有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对我国早期气象事业的组织和人才培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建国后,他除了参与领导中国科学院,推动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外,还积极领导并亲自参加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综合考察,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基础资料和开发方案。此外,他对自然科学史研究的倡导不遗余力,他本人的造诣也很深。在他任浙大校长期间,因逢抗日战争,历尽艰辛,四易校址,依靠和团结全校广大师生员工,坚持不懈地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他支持民主运动,保护革命师生;作风民主,平易近人,毕生以实事求是精神为待人接物的准则,只问是非,不计个人利害,在国内外学术界深孚众望。他晚年有学术影响的著作有《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和《物候学》等。

☚ 李四光   裴文中 ☛
竺可桢

竺可桢1890—1974Zhu kezhen

字藕舫,浙江绍兴市人。我国科学家和教育家,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奠基人。他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先后在上海和唐山读中小学,成绩突出,五次考试都名列全班第一名。1910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学农业,后又转入哈佛大学地理系专攻气象。1918年他以台风研究的优秀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时年28岁。回国后,先后执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0年被聘为南京高师地学教授,次年学校改称东南大学,在竺可桢主持下建立了地学系,并任系主任。1927年学校改名中央大学,他一直任系主任,并教授地学通论、气象学、气候学等课程。1927年他担任中国气象学会副会长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他克服困难领导了中国气象台站的建设工作。1934年他发起成立中国地理学会。1936年4月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同时兼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主任、综合考察委员会主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等。还被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竺可桢不仅创建了我国最早的地理系,培养了一大批地理科学专门人才,而且在许多地理学重大问题和重要领域上,提出了创造性的意见。他认为地理学是研究现代地面环境的科学。因而应着重研究现代地球表面的岩石圈、水圈、气圈与人类的相互作用。在地理学研究方法上,他十分重视地域分异规律的研究,早在1929年他就发表了《中国气候区域论》,1958年他发表了《中国亚热带》一文,对中国亚热带的界限以及亚热带气候的标志等进行了科学的论述。1961年他撰写了《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论述了第四纪和历史时期世界气候波动的过程,发现17世纪后半期长江下游的寒冷期与西欧的“小冰期”一致。指出: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可能是引起气候波动的一个重要原因。1972年他又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的重要论文。他利用我国古代典籍方志的记载,以及考古成果、物候观测及仪器记录资料,经过深入研究,得出科学结论。他指出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的二千年间,黄河流域的年平均温大致比现在高2℃,一月温度约高3—5 ℃;此后的一系列冷暖变动,幅度大致在1—2℃,波动周期为400—800年;历史上的几次低温期出现于公元前1000年、公元400年、1200年和1700年。他认为气候的历史波动是世界性的。他的这项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很大震动,受到高度赞扬。竺可桢十分重视气象气候与生产的关系,1962年他发表过《气象学与农业之关系》的论文,1964年他又发表了《中国气候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的论文,分析了我国气候特点,气候与农作物生产的关系,论述了我国粮食作物在各地区发展的潜力及限度,为改革栽培制度提供了方向性意见,受到学术界高度重视,还为此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竺可桢又是我国物候学研究的创始者,他从1921年起就观察记录物候,1963年出版了专著《物候学》,推动了我国物候学的发展。

☚ 张衡   李四光 ☛

竺可桢

竺可桢1890—1974Zhukezhen

字藕舫。杰出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科学教育家。浙江上虞县人。1909年毕业于唐山路矿学堂(后为唐山铁道学院)土木工程系。1910年赴美留学,先在伊利诺斯大学学农,后入哈佛大学学习气象学。1918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汉大学前身)地理学和气象学教授。1920年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地理系主任。1925年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1927年筹建南京气象研究所。1936年后任浙江大学校长。建国后, 历任第一届至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华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主任、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德友好协会会长等职。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严于治学,兢兢业业,为中国的气象事业奋斗几十年。在台风、季风、中国区域气候、农业气候、气候变迁、自然区划等研究和自然资源综合考察方面都做出重大贡献。尤其在研究物候学和自然科学史方面卓有建树、多有著述。是中国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奠基人。著有《中国气象概论》、《物候学》、《竺可桢文集》等。

☚ 李四光   侯德榜 ☛

竺可桢

中国现代地理学创始人、地理学家、中国农业地理研究的倡导者。毕生从事地理学和气候学的研究和教育工作,培养了中国新一代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在研究中国气候的特点、形成、区划和变迁,以及物质学和自然科学史方面,写有《中国气流之运行》、《东南季风与中国气候概论》、《五千年中国气候变迁》等论著。一贯认为地理学应当研究地球表面包括岩石圈、水圈、气圈、生物圈和人类的现代地理环境及其内在联系,注意人地关系。重视科普和资源综合考察工作,对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参见“气象学”中的“竺可桢”。


竺可桢1890—1974

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中国现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字藕舫,浙江绍兴人。早年赴美国学习,研究地理学、气象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历任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生物学地学学部主任,兼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等职。晚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对中国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在研究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变迁以及物候学和自然科学史方面著有论文多篇。重视人材的培养和科学普及工作,在研究中注意结合生产实际,为农业服务。著有《竺可桢文集》等。

竺可桢

竺可桢

竺可桢 (1890—1974),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字藕舫,浙江省上虞县人。1909年毕业于唐山路矿学堂 (后为唐山铁道学院) 土木工程系。1910年赴美留学,先在伊利诺大学学农,后入哈佛大学学习气象学,获博士学位。1918年回国,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 (武汉大学前身) 地理学和气象学教授。1920年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后为东南大学) 地理系主任。1925年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1927年筹建南京气象研究所。1936年后任浙江大学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协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
竺可桢是中国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奠基人。在台风、季风、中国区域气候、农业气候、物候学、气候变迁、自然区划等研究和自然资源综合考察方面都作出重要贡献。竺可桢曾发表几百篇科学论文。1980年科学出版社出版 《竺可桢文集》选编79篇有代表性的论文,如 《远东台风的新分类》 和 《台风的源地和转向》,提出新的台风分类法,并概括各类台风的活动特点; 《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论证了季风成因,分析夏季季风活动与中国降雨的关系,为中国季风气候研究及长期天气预报提供重要基础; 《中国气候区域论》,依据气候与农业关系,提出适用于中国的分区标准; 《记中国气候的若干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论述光能在作物产量形成中的作用,分析温度和降雨对粮食作物的影响,指出发挥中国农业生产潜力的途径; 《一年内生物物候推移的原动力》,探讨物候的内因和外因,从生理学、遗传学等方面探索物候奥秘;《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系统论述中国5000年的温度变化,说明研究气候变迁的途径,深受国内外学术界推崇。竺可桢还发表许多自然科学史文章,涉及天文学史,地理学史、气象学史等方面。

☚ 李四光   熊庆来 ☛
竺可桢

竺可桢

竺可桢 (1890—1974),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字藕舫,浙江省上虞县人。1909年毕业于唐山路矿学堂 (后为唐山铁道学院)土木工程系。1910年赴美留学,先在伊利诺大学学农,后入哈佛大学学习气象学,获博士学位。1918年回国,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 (武汉大学前身)地理学和气象学教授。1920年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后为东南大学)地理系主任。1925年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1927年筹建南京气象研究所。1936年后任浙江大学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协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
竺可桢是中国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奠基人。在台风、季风、中国区域气候、农业气候、物候学、气候变迁、自然区划等研究和自然资源综合考察方面都作出重要贡献。竺可桢曾发表几百篇科学论文。1980年科学出版社出版 《竺可桢文集》选编79篇有代表性的论文,如 《远东台风的新分类》和 《台风的源地和转向》,提出新的台风分类法,并概括各类台风的活动特点;《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论证了季风成因,分析夏季季风活动与中国降雨的关系,为中国季风气候研究及长期天气预报提供重要基础; 《中国气候区域论》,依据气候与农业关系,提出适用于中国的分区标准;《记中国气候的若干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论述光能在作物产量形成中的作用,分析温度和降雨对粮食作物的影响,指出发挥中国农业生产潜力的途径;《一年内生物物候推移的原动力》,探讨物候的内因和外因,从生理学、遗传学等方面探索物候奥秘;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系统论述中国5000年的温度变化,说明研究气候变迁的途径,深受国内外学术界推崇。竺可桢还发表许多自然科学史文章,涉及天文学史、地理学史、气象学史等方面。

☚ 李四光   熊庆来 ☛

竺可桢1890—1974

浙江绍兴人。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学会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综合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终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和教育工作,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别是《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的科学论著,深受国内外学术界的推崇。

竺可桢

竺可桢

字藕舫,浙江上虞人,1890年生。河北唐山路矿学校毕业,留学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16年加入中国科学社,任 《科学月刊》编辑。1918年任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20年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地理系主任。1925年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1926年到天津南开大学任教。1927年任南京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1932年2月任天文名词编译委员会委员。1933年4月任中国出席第五届太平洋科学会议代表。1936年4月任浙江大学校长。1939年9月任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监察会监察。1943年2月任三青团第一届中央监察会监察;4月派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训练团教育委员会委员。1946年9月当选为三青团第二届中央干事会干事。1947年2月任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会第三届委员; 7月当选为党团合并后的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1948年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49年7月赴北京参加全国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会; 9月出席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10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50年8月任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全国委员。1951年4月任中国气象学会会长。1953年1月任中国地理学会会长。1954年4月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主任; 5月任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常务理事;9月任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1955年5月任中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常务委员会委员。1956年3月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 5月任国际地球物理年国家委员会主席。1959年4月任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2月7日在北京逝世。著有《台风中心的若干新事实》《气候与人生及其他生物的关系》《论我国气候的若干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物候学》《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国的亚热带》《东亚天气类型的初步研究》等。

☚ 金德洋   竺鸣涛 ☛
0000460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3:4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