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都督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都督 都督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汉末始有此称。下文的“大都督”则为最高的军事统帅。 ☚ 鄱阳 铜雀 ☛ 都督 都督官名。〔1〕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东汉末始有此称。魏晋南北朝称都督中外诸军事或大都督者,即为全国最高军事统帅。西魏北周和隋炀帝时,在各军府中设大都督、帅都督、都督,位在骠骑将军、车骑将军之下。炀帝时变更军府官名,大都督为校尉,帅都督为旅帅,都督为队正,为府兵团队长官。〔2〕地方军政长官。魏晋以后,都督诸州军事往往兼任所驻在州刺史,总揽本民军民政。北周及隋改为总管。如隋文帝于并益荆扬四州置大总管,其余诸州置总管,并分上中下三等,遂成正式官名,至唐代又改总管,复都督之名。 ☚ 领军 使持节 ☛ 都督 都督官名。(1)宋代行政区划有大都督府和都督府,分别以大都督和都督为长官。一般以亲王担任,相当于府牧。不常置,缺则以知府事为长官。掌一区军民之政。(2)南宋以见任宰相充都督,其次有同都督,有都视军马,多以执政官充任,总掌诸路军马、督护诸将,实为军事长官,与北宋不同。 ☚ 刺史 长史 ☛ 都督官名。汉末三国时形成的军事职称。始称都督某州诸军事,并往往赐以旌节。逐渐成为地方军政长官,权限很大。北周和隋改都督为总管,重要地区设大总管府。唐初复改总管府为都督府,大总管府为大都督府。大都督府常以亲王遥领,而以长史代行其职。其余都督府分为上中下三等,各置都督一人,官品自从二品至从三品不等,后都督府多设于边境地区。唐代都督较南北朝权轻,虽名为使持节但不真正赐节。唐中期以后,逐渐为节度使所取代。 都督 都督武官名。魏文帝时始置,统辖诸州军事及刺史。魏、南北朝仿之,后周时都督之名变化,至唐又恢复,设都督府,都督之职分上、中、下三等,上都督由亲王任之(常为赠官)。边防重地之都督,则加节度使之名。唐中叶后都督消失,至元代又兴。明代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府(又改五军都督府),设左右都督分率全军卫所,秩正一品,以都督同知、都督佥事等佐之。例见第一百回。 ☚ 元帅 袭替祖职 ☛ 都督dūdū古代军事长官。 都督(一) 统领一方之地。《三国志·吴书·鲁肃传》:“后 (刘) 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 (二) 官名。魏文帝始置,大都督为最高军事统帅。晋南北朝沿之。唐代府兵制设都督府,但常为赠官。实际领兵为节度使。唐中叶废。元置大都督府,统领诸卫。明设王军都督府,分领全国卫所。参见《文献通考》五九《职官》、《续通志》》一三三《职官》、一三六《职官》。 都督dū dū〖名词〗 都督❶ 统领,总领。文天祥《〈指南录〉后序》:“~诸路军马。” 地方官 地方官镇守地方的官员:镇臣 ☚ 京官 诸侯 ☛ 统领 统领部(部率) 勒(率勒;亲~六军)统(统帅;统率;统纪;统御;统临;统摄;统带;统楫) 领(领挈;整领) 董(董齐;董督) 录总(总要;总率;总御;总驭;总领;总录;总护;总帅) 都 督摄(绾摄) 御(将御) 监(监御)收率 ☚ 率领 督率 ☛ 将官 将官将(将领;将校;武将;少~) ☚ 将士 各种将官 ☛ 都督dū dū总领,总辖。文天祥《〈指南录〉 后序》:“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诸路军马。” 都督 都督官名。汉代末始置。统兵元帅。《辞海》: “都督。官名。(1) 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汉末始有此称。魏、晋南北朝称都督中外诸军事或大都督者,即为全国最高军事统帅。西魏、北周和隋文帝时,在各军府中设大都督、帅都督、都督,位在骠骑将军、车骑将军下。炀帝时变更军府官名,都督仅相当于队正。南宋时亦偶用都督、同都督、督视各路兵马等,为执政官出任临时统帅之称。元代的大都督府大都督则专领钦察亲军。(2) 地方军政长官。魏晋以后,都督诸州军事往兼任所驻之州刺史,总揽本区军民政令。至北周及隋,改为总管,遂成正式官名。唐代又恢复都督名称,于各州按等级分别置大、中、下都督府,各设都督。惟中期以后,以节度使、观察使为地方最高长官,都督遂名存实亡。(3) 明代置五军都督府,为最高军政机关。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五府各有左右都督及都督同知、都督佥事。原为统辖京卫及外卫兵而设,后各卫仅存空名,都督遂成虚衔。清初犹沿袭,后废。” ☚ 都尉 都护 ☛ 都督 都督Dudu我国封建时代的官名。魏晋时大都督是全国最高军事统帅。唐代都督是地方军政官职。明朝置五军都督府为最高军事机关。清初废。辛亥革命时各省曾设都督, 是省的最高军政官职。 ☚ 草地 鸬鹚 ☛ 都督官名。1.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始置于魏文帝时,掌诸州军事兼任刺史。魏晋南北朝称大都督或都督中外诸军事,亦为最高军事统帅。南宋偶以都督、同都督督帅诸路兵马,由执政官临时出任。元代大都督专领钦察亲军。2.地方军政长官。魏晋以后,都督诸州军事常兼州刺史,掌本区军政。唐在各州大、中、下都督府各设都督,中期后名存实亡。3.西魏、北周及隋文帝时在府兵各军府中设大都督、帅都督、都督。4.明最高军事机关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各设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佥事。后成虚衔。5.辛亥革命时最高地方军事长官。 都督❶官名。汉末始置的军事长官。魏、晋、南北朝为全国最高军事统帅。南宋时为执政官临时出任统帅的称号。元代则专门统领钦察亲军。 都督❶统领、总领之意。古代将统领、总领军事、攻事等活动的武官称都督。 都督 都督回纥部落首领和军官的称号,鄂尔浑突厥文碑铭写tutuq或totoq,为汉语词汇“都督”的借词。所以汉文直译为原词的形式。 ☚ 梅录 都信 ☛ 都督dū dū唐初掌一州兵马等官吏。孔志约《新修本草序》:“乃绍太尉扬州都督监修国史上柱国赵国公臣无忌、太中大夫行尚奉御臣许孝崇等二十二人,与苏敬详譔。” 都督du ducommander-in-chief in ancient China 都督military governor of a province 都督dū dū官名。1、军事长官、领兵将帅。汉末三国初已有此称:"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见《三国志·吴书·鲁肃传》。魏、晋、南北朝有都督中外诸军事、大都督,为全国最高军事统帅。西魏、北周、隋文帝时,在各军府中设大都督、帅都督、都督,到隋炀帝时,都督的权势已很轻。南宋的都督、同都督等,多为执政官出任临时统帅之称。元朝大都督为正二品,"管领左右钦察两卫、龙翊侍卫、东路蒙古军元帅府、东路蒙古军万户府、哈刺鲁万户府"。明朝设五军都督府,每府设左右都督(正一品),分掌全国军事。清初沿用明制,后废。 2、地方军政长官。魏晋以后,都督诸州军事多兼任驻地州刺史,为该地区的军政长官。北周和隋改称总管,唐朝又称都督,根据州的等级设大、中、下都督府,各设都督,后以节度使、观察使为地方军政长官,都督便名存实亡。民国初,各省设都督,为一省军政长官。 3、警卫官,类似后世的卫队长。"宁先以银盌酌酒,自饮两盌,乃酌与其都督。都督伏......都督见宁色厉,即起拜持酒,通酌兵各一银盌。"见《三国志·吴书·甘宁传》。"张达、范强杀飞,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飞营都督表报先主,先主闻飞都督之有表也,曰:噫!飞死矣。"见《三国志·蜀书·张飞传》、参看《魏书·官氏志》、《宋书·百官上》、《旧唐书·职官三》、《元史·百官二·大都督府》、《明史·职官五·五军都督府》、《文献通考·职官十三·都督》、《续通志·职官四·大都督府》、《续通志·职官七·五军都督府》。 都督官名。❶为领兵将帅。东汉末袁绍置,各典一军。三国时常临时设置,以统一指挥某一军事行动。北魏、西魏时有大都督、左、右都督。 都督官名。❶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东汉光武帝权置督军御史, 事毕罢。东汉末始为正式称号。魏晋南北朝时,称都督中外诸军事或大都督者,为全国最高军事统帅。南宋时执政官临时出任将帅,偶尔亦用都督、视督,同都督各路兵马的称号。元代大都督府大都督则专领铁察亲军。 都督(1)指魏晋南北朝的持节都督,是地方高级军政长官。持节都督本是中央派往地方领兵的将领,其制起源于汉顺帝末以冯琨持节督扬州诸郡军事。曹操为汉丞相时有督军,督十军、二十军者始称都督。魏文帝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始置都督诸州军事。自魏至晋初,多数都督都专管军事而不兼领刺史。都督加节,称为持节都督,其统军有都督、监、督三级,其加节亦有使持节、持节、假节三级。《宋书·百官志上》说:“晋世,都督诸军为上,监诸军次之,督诸军为下;使持节为上,持节次之,假节为下。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持节杀无官位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同; 假节, 唯军事得杀犯军令者。”所以持节都督可以有九种不同的称号,一般以“使持节、都督某某诸军事”和“持节、都督某某诸军事”的称号为最常见。都督本为统兵而设,在魏晋军事扰攘时期,都督因统军而威权日隆,至晋惠帝末年以后,大多数都督均兼领治所之州刺史,所督之州为其属州。都督对属州有指挥督察之权,可向属州征集兵员与军械,调用财物,且可板授郡太守,上书黜陟刺史。於是持节都督由中央派出的领兵将领逐渐演变成为地方最高的军政长官,其辖区成为当时事实上的大行政区。自东晋至南朝宋齐梁陈,其制均同。北魏北齐亦有持节都督之制,与南朝略同。至北周改称为“总管”,参见该条。(2)北周始行府兵制时,在大都督、帅都督之下有都督,秩七命,掌领兵。北周除作为领兵的都督之外,另有不统兵的作为勋官名号的都督,品秩与领兵者同(七命)。隋初定其秩为七品, 炀帝时改称队正。(3)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改总管为都督,大、中、下都督府各置都督一人,其秩分别为从二品、正三品与从三品,掌督诸州城隍、兵马、甲仗、食粮、镇戍等事,其僚属略如京府之制。唐肃宗以后,大都督例由亲王遥领,而由长史代行主持都督府的政务。北宋沿唐制以都督府为行政区,置都督或大都督,以亲王充任,不常置,缺则以知府事为长官,掌同牧尹。(4)南宋以都督军马为统兵之官, 掌总督诸路军马,由宰相充任,低一级的有同都督军马及督视军马,大多以执政充任。都督军马的官署称都督府,出外督师,有时设都督行府,其行移文字,依三省体制。(5)元亦置大都督府,秩正二品,管领左右钦察两卫、龙翊侍卫、东路蒙古军元帅府、东路蒙古军万户府、哈刺鲁万户府,设大都督三人,正二品;同知二人,正三品;副都督三人,从三品,佥都督事二人,正四品。(6)明代置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五都督府,每府设左右都督各一人,秩正一品;都督同知、都督佥事各二人,秩均从一品。掌军旅之事,各领其都司卫所,以达于兵部。(7)北洋政府设置,为各省军政长官。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六月改称将军。参见“省都督”。 都督军职差遣名。魏晋间始置,如都督诸州军事、都督中外诸军事等(《晋书·职官志》)。统兵之都督,唐至北宋不置。南宋用兵或以宰相兼统前线军事,即临时授以“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都督川陕荆襄诸军事”、“都督诸路军马”、“都督江淮东西、建康、镇江府、江阴军、池州屯驻军马”等官衔,专主用兵。省称“都督”。《朝野杂记》甲集卷10《都督军马 同都督》:“非宰相而为都督,自存中始”。《宋会要·职官》39之20:“诏同都督江淮东西路军马杨存中可特授都督江淮东西路军马。”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