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与 (一)〈助词〉用在句末,可表示不同的语气。 1.表示疑问语气,同“欤”,可译为“吗”。 ❶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不辱使命》——现在我用比安陵大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地盘,可安陵君却违背我的意思,是看不起我吗? ❷ 曰:“可得闻与?”《庄暴见孟子》——齐宣王问:“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❸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牵牛的人回答说:“既然这样,那么就要废掉用血涂钟的仪式吗?” 2.表示揣测的语气,可译为“吧”等。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我们的大王大概没有病吧,否则怎么能击鼓奏乐呢? (二)〈介词〉用在句中,介绍出动作、行为涉及的人或事,可译为“同”、“跟”等。“与”作介词时,宾语常常省略,译时根据上下文语意补出。 ❶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假如能够用东吴的军队同北方士兵对抗,不如早一点同曹操断绝关系。 ❷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说:“邹国跟楚国仗,那么大王您认为谁能获胜呢?” ❸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刘邦在霸上驻军,还没能够跟项羽见面。 (三)〈连词〉用在句中,被连接的两者既无主次,又可前后更换时(不能前后更换者,“与”为介词),可译为“和”等。 ❶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芙蕖》——至于那适合人吃的部分,就是莲子和藕……。 ❷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六国论》——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但他们各国的势力都比秦国弱。 ❸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屈原列传》——上官大夫和屈原官阶相同,为了争得楚王的宠爱,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 (四)〈惯用格式〉“与”和“其”、“使”、“皆”连用,构成“与其”、“与使”、“与皆”惯用格式。 “与其”和“孰若”,“与使”和“无宁”上下呼应,作选择连词,可译为“与其……哪(不)如……”;“与皆”用在句中,作副词,表示范围,可译为“一同”。 ❶ 与其坐而侍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与其坐著等死,哪如奋起而拯救我村。 ❷ 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与妻书》——我曾经对你说:“与其”让我先死,不如你死在我前头。” ❸ 号令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陈涉世家》——陈胜下令把主管教化的乡官和地方上有声望的人都召来,一同商议大事。 〔附〕“与”作动词时,可译为“交给”、“结交”、“送给”、“赞成”、“给”等。 ❶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 《乐羊子妻》——乐羊子曾经走路时拾到别人丢失的一块金,回到家里把它交给了妻子。 ❷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齐王没有贿赂秦国,终究还是继五国之后而灭亡,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它结交秦国却不帮助五国呀! ❸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鱼我所欲也》——吆喝著把东西送给他,过路的人宁肯饿著也不会接受。 ❹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长叹了一声说:“我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❺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给你三枝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遗愿。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