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属、省属部分研究机构
冶金工业部马鞍山矿山研究院 冶金工业部直属的冶金矿山综合性科研机构,建于1963年,位于马鞍山市湖北路。现有职工1000余人,其中科技人员700多人,高中级职称数占60%以上。现任院长为夏绍柱。该院是冶金部领导的黑色金属矿山信息网网长单位,矿山技术政策的主要咨询机构,是国务院批准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研究院设有露天采矿、地下采矿选矿、辅助原料、选矿药剂、理化分析、矿物工艺、采矿设备、矿山系统工程、岩土工程、劳动安全保护和信息等研究室。为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走科、工、贸一体化道路,该院还建有环境保护研究所、选矿设备研究所、边坡研究所、以及四方岩土工程承包总公司、自动化系统工程技术开发公司等近20多个经济实体,面向社会,开展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工作和工程承包。冶金部铁精矿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安徽省黄金饰品测试中心和安徽省尾矿坝监察站均设在马鞍山矿山研究院。该院拥有齐全而先进的研究手段,建有多种类型的试验厂与实验室,拥有试验仪器、设备3600多台(套)。马鞍山矿山研究院先后完成了数百项国家下达的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企业委托的工程任务。国内鞍钢、包钢、武钢、宝钢、首钢、攀钢等各大钢铁公司所属矿山和锰矿、莹石矿、菱美矿、金矿和兰晶矿都利用了马鞍山矿山研究院的科研成果。1992年马鞍山矿山研究院共取得科研成果40多项,达到国际和国家先进水平的成果有16项,获得国家、部、省级科技进步奖有1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部、省级一、二等奖5项,科研成果转化率达76%。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88篇,科学著作2部计110万字,专利授权3项。
机电部合肥通用机械研究所 该所1956年8月在北京创建,1969年10月搬迁到合肥市蜀山。全所现有职工945人,其中各类工程技术人员643人(高级工程师120人、工程师241人)。现任所长为王昌庆。全所设4个分所和15个研究室,共24个专业。主要从事石油化工设备与通用机械产品的开发和成套技术的研究工作。经国家技术监督局和机电部验收批准,设有2个国家级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和7个部级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经中国船检局和商检局批准,该所为船用机械(压缩机、制冷空调设备、风机、泵、阀、分离机、压力容器)检测站和制冷空调设备、压缩机商检试验室。该所拥有仪器、设备主要有:数字扭力仪、电子扫描显微镜、万能结构试验机600吨、动静态材料试验机1251、恒应变应力腐蚀试验机、高频疲劳试验机100吨、超声波探伤仪nst—38、动平衡机PSG1000kg、声级计、声发射测试系统、碳硫红外测定仪、应变测量系统以及各种先进的测试装置。该所近年来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543项,其中各类科技研究成果814项,标准化成果729项。获省部级二等以上科技进步奖44项,申请专利8项。在各类杂志发表论文674篇,其中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6篇,并编写泵、压缩机、制冷空调、阀门技术、机械密封、压力容器等方面的专业书籍数十部。该所现已办人造金钢石厂、甲铵泵缸体加工厂、机械密封件厂、阀片厂、电控板厂、填料密封件厂等。自1985年开始推广科研成果,经济效益已由当年的400多万增加到1992的2000万元。该所是全国压力容器、压缩机、制冷空调、分离机械、往复泵、阀门、包装机械、机械密封、非金属材料密封等专业的技术归口单位和技术情报中心,每年召开各种学术交流会、行业情报网会、标准宣贯会及学会、协会30多次。该所还是国际压力容器学会理事单位和中日流体机械学会中方秘书长单位;并于1990年,恢复了与俄罗斯化工机械研究院的联系,双方进行了技术考察和技术交流。作为中国压力容器学会和中国流体机械学会及中国钢结构管道协会的挂靠单位,该所还主编《压力容器》和《流体机械》杂志,并参与编辑食品与包装、制冷与空调技术、分离技术、水射流技术等行业刊物。
电子工业部第38研究所 建于1965年,位于合肥市淠河路。为部属一类研究所。现有职工1800多人,其中科技人员975人,占职工总数的54%。科技人员中的75%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高级工程师150名、工程师310名、初级职称500多名。现任所长为孙龙祥。该所主要从事国土防空情报雷达、空中交通管制系统、天气雷达、电子系统工程、通讯工程及设备、金融电子、保安电子、医疗电子、卫星电视接收系统、游艇雷达、特种元件、高能物理试验装配套设备等以及它们的基础技术研究。全所设有系统总体、电子工程、天线馈线系统、发射系统、接收系统、自动控制系统、计算机及其应用、结构设计、加工工艺等12个研究部和机械加工、综合加工、电镀喷塑等3个加工部。全所有测试仪器仪表1234台(套)、加工设备255台,主要是覆盖多个频段的电子测试仪表、机械和电子元件加工设备、例行试验设备以及小型计算机、工作站等。品种比较齐全,可以保证本所研究工作和对外协作的需要。
建所以来,全所共取得近800项科技成果,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0多项,不少产品和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或者处于国际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近三年,每年发表在国家级和国外学术刊物或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的学术论文在30篇以上。该所是以开发研制新产品为主要任务的科研单位,并对研制设计定型的产品进行小批量生产。现共有20多个品种的整机型号产品,130多项预研课题任务,其中国家控制的课题15项。全所有3个工厂、2个中外合资企业,年产值近9000万元,利税约1000万元,每年有逾千万美元的出口合同。
机械电子工业部第8研究所 机电部从事光纤光缆传输技术的专业化研究所。1970年在甘肃徽县成立,1980年3月搬迁至淮南市陈家岗。该所成立后,由于体制调整,其隶属关系及名称多次变动。筹建时,属国防科委第14研究院领导,名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1408研究所,代号兰字833部队。1975年6月第14研究院与第四机械工业部合并,该所更名为第四机械工业部第8研究所,属电子工业部原器件工业管理局领导。1987年电子部与机械委合并,该所属机电部领导,更名为机械电子工业部第8研究所。现任所长为刘永刚。现有职工559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53人,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5人、中级职称的91人、初级职称的150人。下设5个研究室和1个试制工厂,即光纤室、光缆室、传感应用室、仪表室、情报室和光纤光缆工艺设备厂,拥有固定资产2000万元,仪器设备697台。
该所是我国最早从事光纤光缆传输技术研究、推广应用的单位。1977年,该所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光纤拉丝机和光缆成缆机,并分获电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一等奖。1985年,该所研制成功光纤传感温度仪和光纤液体浓度传感器,其中光纤传感温度仪被列为国家级新产品,光纤液体浓度传感器获电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自建所以来,该所共完成科研试制项目458项,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获得专利3项。在完成的科研试制项目中,上级下达的科研试制项目235项,横向开发项目224项,获部、省三等奖以上奖励的有35项。该所研制生产的各种光缆已形成系列化、产业化,其中陆上架空光缆、海底光缆、气密光缆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该所在国内第一次研制成功的24芯单元组合光缆,成功地用于天安门监视工程,该工程被评为国家“七五”光纤通信试点示范工程。该所还首次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条32公里无中继海底光缆,并与1990年11月正式投入使用,被国家评为“八五”光通信试点示范工程。自1982年以来,该所先后承担光纤通信技术180项。到1992年底,累计向国内外厂家提供光缆15000公里。
中国兵器工业第214研究所 从事兵器专用集成电路研究和生产的专业研究所。创建于1979年,位于蚌埠市财院路。所区占地面积14.3公顷(214亩),科研生产用房2.3万平方米,其中3千平方米的净化房中,百级房间20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8700万元。该所现有职工520人。在315名科技人员中,有研究员7名、高级工程师(含副研究员)73名、工程师150名。现任所长为罗德安。该所主要研究领域是:以CMOS工艺为主体的MOS电路集成技术,厚膜混合电路集成技术,双极电路集成技术,光电器件,微型计算机应用技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和制版技术。主要产品领域是:与军用装备配套的特殊、高可靠性、高强度专用集成电路,通讯、汽车、电机保护、心电图机、机床控制、数显量具等专用集成电路;空调、彩电、照相机、电风扇、袖珍收音机等家电专用集成电路,用于工业过程控制的微机系统。
该所主要仪器、设备有:可用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的全套CAD系统,包括APPLICON、CALMA、SUN工作站、主机为MICROVAX—Ⅱ的设计验证系统DRACULA等4套CAD系统和CADENCE、GDS—Ⅱ 、VALID3种主要软件;配备有GCA3600、3696的全套掩膜版制造系统,以离子注入机、投影光刻机、磁控溅射为代表的3微米CMOS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线;有调阻精度为千分之一、可进行功能微调的激光微调系统,双极集成电路研制线,HP公司的ATE及AT—100集成电路自动测试系统。
该所创建10多年来,在以高抗干扰、高抗冲击等高可靠性专用集成电路为代表的投资类产品和汽车专用集成电路为代表的消费类产品方面取得了几十项成果。其中数显量具专用大规模集成电路达到国际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照相机专用集成电路为国内首先推出,已形成了内测光、外测光、电子快门、程序快门等4个系列近20个品种;汽车专用集成电路已形成转向器、转速表、里程表、电压调正、液位指示、点火器等专用的系列化产品。建所以来,共获得国家三级以上,省、部二级以上科研成果10多项,在多种学术会议和刊物上发表论文几十篇。
电子工业部第41研究所 1982年搬迁到安徽省蚌埠市,属一类研究所。现有职工737人,其中科技人员360人,具有高级职称40人、中级职称152人、初级职称135人。现任所长为吴申贤。所内设有6个研究室、2个车间,主要研究专业方向为微波毫米波、光电、通信、数据域(含高档数字存储示波器)和元器件参数等多门类电子测量仪器的研究、开发和生产。经国家批准授权,该所为“国防光电子计量一级站”,“国家电子测量仪器质检中心”,“国家进出口电子仪器商品检验实验室”和“计量器具新产品国家定型鉴定技术机构”,并承担了相应的任务。
1985—1992年,该所共取得科研成果60项,获奖成果28项。其中:AV3611型自动标量网络分析仪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AV3608型光时域反射计、AV3317型光纤熔接机等4项获机电部电子科技进步一等奖;9J系列孵化机、出雏机1项获安徽省星火一等奖;AV3613X自动射频分析系统,AV1361微波扫频信号源主机及AV1361Y1型毫米波扫源插件等6项获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获专利权3项。1989年至1991年,该所共有6个产品被列为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并于1992年9月一次性通过国家火炬计划项目验收。该所充分利用技术优势大力开发民用产品,是国内生产量最大的孵化机开发、生产单位,还开发了卷烟及滤嘴生产设备、自动洗车台、镀膜玻璃生产设备、纺织电子等多种电子应用产品。
全所现有固定资产3000万元,科研、生产主要仪器设备有:HP8702B光波元件分析仪、HPB8510C矢量网络分析仪、MS9001B1光谱分析仪、HPAPDLL0900/720CAD工作站、XK8140数控铣床、DK7720数控线切割机床。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成立于1960年10月,直属省政府领导。其前身是50年代初建立的皖北区农事试验总场。1950年10月易名为皖北农业试验场,场址在蚌埠市胜利路。1953年迁至合肥,扩建成安徽省农业试验场。1955年改建为安徽省农业试验总站。1958年底改建为安徽省农业科学研究所。
现全院人员总数978人,其中科研人员510人;在科研人员中,高级职称122人、中级职称276人、初级职称112人,全院享受政府津贴16人。现任院长为李成荃。全院共设13个研究所和1个实验技术服务中心,其中作物、水稻、棉花、茶叶、豆类、园艺研究所主要从事各种作物及果蔬的新品种选育与栽培技术研究;水产、畜牧研究所主要从事动物新品种选育及饲养管理技术的研究;植物保护研究所主要研究农作物的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综合防治技术和新农药的试验示范及推广;土壤肥料研究所主要从事淮北砂礓黑土、皖南红黄壤等中低产土壤综合治理研究和肥料配方、作物营养调节剂及施肥技术的研究;蚕桑研究所主要从事家蚕与桑树新品种的选育、桑树的种植技术和家蚕的饲养管理技术研究;情报研究所和实验技术服务中心运用情报资料和先进的实验设施与测试手段为全省的农业科研和生产服务。
1978—1992年,全院共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包括协作)324项,可获新增纯效益125.38亿元。其中,全国科学大会奖4项,获国家三等奖或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的共26项。1983—1992年全院在国家级和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论文306篇,其中1991—199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Agris文献数据库收录47篇。该院还编辑出版《安徽农业科学》季刊、《农林科学实验》月刊和《农业科技快报》内部刊物。
近年来,该院主要配置的进口仪器有:紫外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气象色谱仪、氨基酸分析仪、超速离心机、多用途分光光度计、低温冰箱、定氮系统、计算机和离分辨率显微镜等。
改革开放以来,该院与国际间学术交流不断扩大,仅1986年—1992年,出国访问、合作研究等,就有35人次。
安徽省化工研究院 隶属安徽省石油化工厅,位于合肥市北郊阜阳北路,始建于1962年12月。原名安徽省化工研究所,由原中国科学院安徽分院化学所和安徽省化工设计研究院合并组建,1991年12月经主管部门批准更为现名。现有职工500人,科研人员325人,其中高级职称50人、中级职称107人、初级职称150人;国家级中青年科技专家1人,省级中青年专家1人,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任院长为黄龙峰。该院下设研究室10个、试验工厂、机修车间、科技咨询开发公司和实业公司各1个。“安徽省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安徽省化工技术情报中心站”和“安徽省石化环保监测站”均附设在院内。该院主要从事化工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即化学农药及其中间体合成、农药剂型、农药残留测定、精细化工、新型阻燃材料、合成香料、高分子材料合成及加工与应用、化工产品分析及质量检验、石化项目环境评价和环保监测、无机化工、化工设计和可行性研究、化工技术调研、资料查阅和专利代理。该院在努力完成国家和地方下达的项目同时,积极面向经济建设,为社会提供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利用该院的技术、人才和设备优势进行化工新产品的开发和试验生产,参加和组建中外合资企业和本行业的企业集团。现主要拥有GC—9A气相色谱仪、CS—930双波长薄层扫描仪、PE—703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3B液相色谱仪、TA—Ⅱ型库尔特计数器等精密分析测试仪器、0202C6P气流粉碎机、NR喷雾干燥器、电磁纵向搅拌高压釜、沸腾干燥床等化工设备。近年来在农药剂型、异三聚氰酸系列产品、氯化高聚物、合成香料和增香剂、有机阻燃剂等方面形成了优势和特色,享有较高的声誉。
该院已有50多项科研项目获国家和部、省级科技进步和科研成果奖。“胺—氨法(水洗工艺)合成磷酸三甲酯”、“1.5%甲基对硫磷—3.0%敌百虫混合粉剂”和“乙基麦芽酚合成工艺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50t/a敌虫菊酯中间试验和300t/a基础设计”、“千吨级氯化聚乙烯工业试验”获化工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乙基麦芽酚中试合成工艺”和“200t/aFH65装饰性环氧粉末涂料”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现有可供转让的成果200多项,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应用,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科技体制改革以来,该院坚持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得到持续的发展,经济效益年平均增长40.8%,固定资产年平均增长近100万元。
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该所是全省综合性科技情报中心,建于1960年,位于合肥市巢湖路。全所现有在职职工105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者19人、中级职称者34人、初级职称者30人。现任所长为车家永。所内设政办室、业务室、情报研究室、文献馆、安徽科技信息报社、中外技术情报编辑部、开发部、声像室、翻译室、出版发行室、计算机室、检索室、经济技术部等12个科室。该所拥有丰富的馆藏文献,其中科技图书15683册、科技期刊15745种、会议录7110种、学位论文76450件、检索工具855种、专利文献718419件、缩微胶卷19992盒、缩微平片28929张、录像带1041盒,数据库3个,光盘1个;拥有复印机2台、缩微阅读器和阅读复印机3台、传真机1台、摄录像设备19台、微机16台。
自1977年以来,该所累计接待阅览读者20万人次;完成信息调研课题80多项,其中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水平的成果近30多项;全所出版物总报道量2500万字。每年摄录(译)制声像片几十部;1992年承接查新检索课题(包括国际联机检索)361项。
该所是社会公益单位,主要为社会提供下列各项服务:(1)文献阅览。馆藏有大量国内外科技文献,包括科技期刊、科技图书、缩微平片、产品样本、厂商名录、中外专利说明书(8国、2国际组织)、会议资料、实用技术资料、学术论文、研究报告以及各种检索工具书(其中尤以中文科技期刊、国内外专利文献及检索工具收藏较丰富),供用户查阅、借阅和检索。(2)计算机检索。为用户提供成果鉴定查新、科研立题查新、专利查新、国际商贸查询、新产品开发、技术引进查新等各种情报检索服务,通过国际联机检索终端查索美国DIA-LOG、ORBIT、BRS,欧洲空间组织的ESA以及德国的STN等5大数据库系统的500多个数据库,通过国内联机终端检索国内10多个数据库,以及利用自建、引进数据库,可迅速获取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商贸等方面的信息。(3)情报研究。接受用户委托,提供情报研究服务,包括发展战略研究、市场研究报告、各类可行性研究报告、专业技术发展水平动向专述等。(4)翻译、复印、制版、印刷。为用户提供英、法、日、俄、德等文种的笔译、口译以及打字、复印、制版、轻印刷等配套服务。(5)技术、经济、市场信息传真交流网。通过现代化设备、手段,与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2089个县交流技术、经济信息。编印《信息内参》(周刊),发布、传递有关消费品、生产资料、金融、技术、劳务等5大市场的最新信息,为用户发布和提供物资品的供求信息,帮助企业把生产营销活动扩大到全国范围。(6)出版报道。编辑、出版《安徽科技信息》报(周刊)、《中外技术情报》(月刊)、《安徽省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公报》(季刊)等技术经济刊物,年报道量近300万字。(7)声像片摄制。为用户拍摄制作科技、新闻、广告、国内外展览会展出片及转录复制资料片。(8)技术贸易服务。为用户提供技术开发、中介、咨询、转让服务,提供新产品开发、技术引进、专利申请代理服务,出售科技信息资料,为用户提供国外小件样品服务等。
安徽省计算中心 位于合肥市四里河,成立于1978年11月,直属省科委领导。现有职工76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17人、中级技术人员26人。中心主任为陆慰春。中心以计算机应用为主要业务,共有4个专业技术方向,即计算机网络与管理信息系统,工业过程控制与智能仪器仪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应用软件、系统软件、工具软件及专家系统。中心除承接上述专业方向软硬件应用系统工程任务外,为社会各界提供微机及其辅助仪器设备维修等技术服务。中心主要仪器设备有:SUN3/160C工作站、PDP11/23和各种386、286微机及其辅助仪器设备。
中心成立以来,完成国家、省重点科研项目和横向项目课题80多项,其中10多项获国家、省科技进步奖。发表论文近百篇。七五期间创社会效益年均1000万元。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水稻病虫害专家系统”在安徽农业病虫害防治方面起到主要作用。中心是省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单位,《计算机应用与研究》杂志主办单位之一。近年来,联邦德国农业专家拉格曼博士、日本学者正田和江夫妇等外国专家曾先后来到中心进行学术交流。
安徽省机械科学研究所 成立于1960年9月,原名为安徽省机械工业研究院,后改为安徽省机械科学研究所。该所行政上隶属省机械工业厅,业务上归口省科委。全所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该所现有在编职工120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8人,占全所职工73%。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2人、中级职称的39人。现任所长为夏明华。
该所是安徽省机械行业唯一多学科的综合性开发研究所,设有机械设计、电气自动化、铸造热处理、无损探伤、理化分析等专业研究室。专门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开发、电气自动化设计、金属切削加工新工艺、热加工新工艺、新材料、表面处理工艺等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以及理化分析、无损检测等技术检测服务。主要检测仪器有:日本岛津ASM—SX扫描电子显微镜,并配有波谱和能谱分析;DX—201透射电子显微镜。这些高性能的显微镜可用于固体材料的显微组织、失效原因、微区成分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用于材料机械性能检测的有万能材料试验机、疲劳试验机、冲击试验机、磨损试验机等。用于各种铸、锻、焊件、压力容器及其金属制品进行无损检测的有X光、超声波、磁粉、着色等探伤仪。用于计量方面的有长度、角度、表面粗糙度检测仪以及常规的金相、化学分析、热工计量仪表等。此外还有中频感应熔炼炉、中高温箱式和井式电阻炉、线切割机床等一批中试设备。
近年来,全所获得省科技进步奖14项,其中《磷铬钒钛汽缸套》、《钒钛钨铸铁活塞环(材质)的研究》、《安徽省大别山农村工业综合发展趋势及战略设想》、《安徽省地方生铁资源及其开发利用》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所主导产品有:高压胶管、废油再生机、精密冷冲模标准模架以及球墨铸铁件等。该所是安徽省机械工程学会秘书处及其所属铸造、热处理、机械、无损检测、理化等专业分会的挂靠单位。
安徽省水利科学研究所 1956年创建,位于蚌埠市治淮路。全所共有职工199人,其中科研人员140人(高级工程师24人、工程师33人)。现任所长为路观平。设水文、水资源室、勘测设计室、农水室等7个研究机构。该所主要仪器设备有:7T08信号处理系统、R280型磁带记录仪、SMA—2型活动地震台、水下噪声监测系统、SUN—3工作站、梅山高速水流实验室等。该所建所以来,经试验研究的大中型工程200多项,小型工程数百项,经质量检测的工程230多项;提出试验研究报告2000余篇。1978年以来,共有48项成果获各种级别的奖励。其中“地基和饱和砂土液化问题的试验研究”和“火电厂供水工程温差异重流理论的研究与应用”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状;薄壳闸门设计与计算、安徽淮北平原土壤、坝基预应力锚固等9项成果获省科学大会奖;“低温锻烧粉煤灰喷射水泥”获电力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多层地基和减压沟井的渗流计算理论”、“安徽淮北地区浅层地下水资源评价”、“土坝劈裂灌浆技术推广与应用”、“超温水体水面蒸发与散热的研究”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到1992年底,全所共有17本科技专著和译著出版发行,23篇科技论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交流,有3项成果获国家专利,先后同德国、美国、日本、前苏联、加拿大、新西兰等国进行了科技交流和合作。
安徽电子科学研究所 是前中国科学院华东自动化元件及仪表研究所的一部分,成立于1980年,位于合肥市黑池坝。现有职工164人,科技人员占50%,其中高级工程师28人、工程师38人。现任所长为吴亚咪。拥有100多台电子专用设备、600余台测量用仪器仪表和30余台微型计算机等一批先进的科研设备、仪器。主要从事微型计算机、力敏传感器、仪器仪表及医疗仪器的研制和应用工作。该所早在1976年就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并荣获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奖。建所以来,在电子技术领域内完成了数百项研究课题,给有关企业提供了150多项科技成果,其中50多项成果通过了部、省级鉴定,15项成果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奖,21项成果获安徽省重大科技成果奖。
近年来,该所与省内外各行业广泛合作,先后开发“工交生产微机调度系统”、“卷烟微机数据采集处理系统”、“炉窑微机监测系统”、“煤矿生产微机集中调度系统”、“布机微机监测处理系统”、“化肥生产过程微机综合控制系统”、“微机配料系统”、“辄环机生产微机控制系统”、“电力负荷监测系统”、“冰箱低温性能测试系统”、“机关综合事务网络处理系统”、“企业微机网络管理和辅助决策系统”以及“酒厂微机多用户系统”等。在力敏传感器的研制和应用方面,该所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曾多次承担部、省级“七五“、“八五”重点攻关课题。扩散硅型和体型两大系列力敏传感器居国内先进水平,并广泛应用于军工、厂矿企业和科研部门。该所还开发了20多项智能仪表和二次仪表,如:“电脑功率因数自动补偿仪”、“智能流量计”系列、“温度、压力数字调节仪”、“传感器性能测试仪”及深度、拉力、压力、温度、湿度等测试仪器仪表;还根据医疗仪器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开发出一批新型的电子医疗仪器,如“心血管功能测试仪”系列、“热流喷灸仪”系列、“多功能胸腹诊治仪”、“自动电子血压计”、“心电向量图微机处理系统”、“生理切片漂烘仪”等。其中“XXG—E型自动心血管功能诊断仪”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委优秀新产品奖,并被安徽省科委和省外经委列为出口产品之一。
安徽省医学科学研究所 始建于1960年,位于合肥市永红路,设有6个研究室,即寄生虫研究室、临床生化研究室、药物研究室、工业卫生研究室、情报研究室、病毒研究室。职工98人。1970年机构撤并,1973年8月恢复重建,定名为安徽省医学科学研究所。全所现有职工78人。其中科研业务人员52人,高级研究人员14人、中级研究人员20人、初级人员15人。现任所长为胡家乐。
该所现设有病毒、药化、药理、临床、医学实验动物及免疫、生化、分析化学等研究室(组)、主要从事医学基础和应用的研究。研究方向及范围是:病毒病源学,医学免疫学,单克隆抗体及应用,医学生物技术,植物化学及药理学,心血管疾病诊断,实验外科,新药开发等方面。该所现有大型精密仪器设备37台件,价值200余万元,主要有超高速离心机、红外分光光度计、高压液相、等电聚焦装置、C.H.N. 元素分析仪、H.B.D. 心电自动诊断仪、CO2培养箱、薄层扫描仪等。
该所先后共承担国家、省部级67项研究课题,已有40项取得成果,其中获得省、部级奖励10余项,近几年,又相继获得国家三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以上3项。在国家和国外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1篇,并受到国内外有关方面的关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匈牙利科学院及日本、英国等学者先后来函索要有关论文复印件,同时还表达了合作的愿望。近几年与国内有关单位合作研究项目1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八五”科技攻关2项、省“八五”科技攻关3项、卫生部医学科研基金1项、厅局级计划课题3项。另外曾先后邀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日本国立卫生研究所、英国伯明翰肠道中心及北京、上海、广东、武汉等地病毒、药化、临床的知名专家、学者来所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同时也先后派出10几位研究人员赴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瑞士、阿联酋等国家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研究。
该所确立了以科研为依托、科技开发为先导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的发展模式,逐步走向科工贸一体化道路,主要做法是:(1)兴办试验药厂,并已初具规模,年产值近100万元,力争二三年内,年产值达1000—1500万元。(2)开展生物制品的研制,发挥该所生物技术方面的优势,主要研制人脾转级因子,IL—Ⅱ,胎盘肽,γ—干扰素等,结合科研搞开发创收。(3)开发研制新药,发挥药化、药理优势。近几年,通过技术转让,合作研制等多种方式,与国内10多个厂家联合开发一、二、三、四类新药10余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安徽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该所是从事环境保护研究的地方科研机构,始建于1976年4月,隶属省建委、环保办公室领导。位于合肥市蜀山路。全所职工8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74人(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32人、初级职称29人)。现任所长为蒋如质。内设环境工程设计研究室、生态环境研究室、环境标准研究室、环境评价研究室。拥有建筑面积为2250平方米的科研实验大楼及各种类型气、液相色谱、原子吸收、BOD自动测定仪、紫外分光光度计、奥林帕斯显微镜、计算机等先进仪器设备。
1978—1992年,全所共获得成果23项,其中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个,即巢湖水域生态环境的评价及其对策的研究、环境标准样品——阴离子洗涤剂、安徽省颍上县小张庄生态农村建设的研究。
安徽省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研究所 1983年5月成立,位于合肥市庐江路。隶属省立医院。主要设神经生理、神经生化、神经心理、计算机生物医学工程、专科病房及专用定向手术室等机构。拥有研究人员54人,其中高级职称7人、中级12人。现任所长为许建平。主要仪器设备有:CT、TCD、BEAM、EEG、AEP、VEP、SEP、MEG、RM-86多导生理记录仪、刺激装置、眼底摄影、CASS系统、Leksell、Todd-well定向仪、射频治疗仪等。
多年来该所和有关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协作,积极采用高技术,应用我国特色许氏定向仪、LeksellT定向仪、Todd-well定向仪,开展电生理靶点定位、计算机辅助定向脑手术、CT导向脑手术以及脑组织移植、癫痫、精神病、脑性瘫痪、脑肿瘤、颅内血肿定向排空、运动障碍性疾病等功能性和非功能性疾病外科诊断和治疗。与此同时,结合临床治疗,在探索人脑功能奥秘方面,积累了大量资料。
该所科研成果曾于1981年获卫生部科技成果甲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申请专利3项,即直接固定在颅骨上的脑立体定向仪、多功能小型立体定向仪、CT辅助用病灶颅表指示器。
该所通过近10年努力,为我国立体定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培养了专用技术人员达300余人,其中有49人成为省级医疗单位的学科带头人,并取得国家级、省级、市级奖20多项。1983年卫生部确定该所为全国立体定向技术人员培训基地。迄今已举办8期立体定向技术成果推广学习班。参与创建了全国功能性立体定向神经外科协会,全国精神外科协作组,全国癫痫外科协作组,创办了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杂志,编写了功能性和立体定向神经外科学。此外,该所还和法国、瑞典、美国、独联体、德国等国外专家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和科技交流关系。
安徽省分析测试中心 位于合肥市濉溪路,建立于1984年,是安徽省科委直属的公益性科研所,主要为农、牧、渔、林及食品、医药、化工、环保等部门提供技术服务。中心职工38人,具有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11人。中心主任为邓志普。中心下设分析测试室、仪器仪表室、应用化学室3个业务室。其研究、开发方向:(1)承担分析测试方法和技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成分剖析和结构分析;(2)承担大型精密分析仪器的安装、调试、维修任务;(3)承担各种资源(野生植物、中草药、农副产品)的有效成分和营养成分的提取、富集的工艺研究和应用化学方面的开发研究;(4)各种天然色素及香精香料的开发工作。中心拥有一批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如70SE型色谱——质谱联用仪、IR—440型红外分光光度计、150—2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WFX—IE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RF—540型荧光分光光度计、GC—9A型气相色谱仪、LC—3A型高压液相色谱仪、835—50型氨基酸自动分析仪、CS—910型薄层扫描仪等。中心还有70多台国产小型分析仪器设备,与大型精密仪器配套,形成对有机物质分析的良好的基础。中心主要科研成果有:1992年5月18日省科委组织鉴定的《红辣椒中辣椒红色素和辣椒素提取技术》,并于92年申请专利。
安徽省纺织科学研究所 成立于1978年12月,位于合肥市铜陵路,隶属安徽省纺织工业厅。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其中科研试验办公楼4100平方米。1992年底有职工56人,其中专业技术干部41人。专业技术干部中有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8人。现任所长为张泽霖。该所以棉纺织、印染工艺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为主要方向,努力开展新型纺纱、新型织布、印染新工艺、新技术及后整理的研究。同时对引进的纺织设备、仪器和新技术进行消化、吸收、改进,可向社会提供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等。该所通过全省纺织科技信息网络,开发信息资源,为全省纺织科研及技术进步服务,为行业管理部门和全省纺织企业提供国内外纺织科技动态和经济信息,开展情报服务。该所现设立纺织研究室、染整研究室、自动化研究室、科研开发部、情报研究室等5个研究开发部门。安徽省纺织科技情报研究中心、《安徽纺织》杂志编辑部、安徽省纺织计算机应用技术辅导站、安徽省纺织仪器计量检测维修中心均设在所内。
建所以来,先后完成了“安徽原棉性能研究”、“维纶染色鲜艳度的研究”、“自捻纺工艺研究”、“棉氨纶包芯纱工艺研究及其系列产品开发”、“有机硅整理剂的开发和应用”、“负氧离子发生器的研制及技术开发”、“细纱机牵伸机理的研究”等20多个较大的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其中半数以上获得省、厅级科技进步奖。不少项目由于密切联系生产实际,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纺部摇架加压测试仪”、“数显气流微压计”、“清棉棉卷电子秤”、“FZS-A型纺部试验重量不匀率测试系统”获国家专利局实用新型专利,且均已实施。
安徽省交通科学研究所 创建于1960年,位于合肥市蚌埠路。一年后撤销,1972年在交通厅组织下重新恢复。现有职工49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5人、中级18人。现任所长为陈盛模。下设船舶、汽机、路桥、电子、情报5个研究室。该所是以技术开发型为主的综合型研究所,主要从事汽车、船舶、公路等方面的科研、设计,并为机电、桥梁预应力、通讯、装璜等开发应用的试验基地,具有一定的研究开发、中试生产、试验检测和技术咨询服务的能力。建所以来,已获得国家、部、省级奖励5项,其中WD901型内河侧壁式气垫船获得交通部科技成果三等奖、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该型号气垫船已生产10余艘,投入国内市场。AJ—F解放牌风扇离合器取得了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计算机控制大屏幕显示系统荣获了全国第四届发明展览会铜牌奖、国际专利及新技术优秀奖、省第二届新技术展览会二等奖。目前开发的YM系列张拉千斤顶,有25吨——1000吨等规格,另有各种预应力锚压具、F式锚、墩头锚、JM锚、冷墩头锚等系列产品,主要用于各类张位桥梁,并已为我国几十座桥梁提供了各种机具。
安徽省广播电视科学研究所 创建于1978年,位于合肥市宁国路。共有职工35人,其中高级职称10人、中级职称9人。现任所长为汤达祥。设有计算机研究中心、设计室、计量检测中心和情报室。该所主要研究方向是将目前计算机和数字电路等高新技术应用于广播电视领域,并致力于中波和电视同步广播系统的理论和设备研究、广播电视信号监测手段的更新研究以及信号传输方式的开发。1982年以来,全所完成科研项目19项,其中获省部级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数字化中波广播同步激励器》,经广播电影电视部组织专家鉴定在全国推广使用。获部二等奖的《智能化中波广播同步激励器》,使我国同步广播领域的技术水平有了突破性的提高,其智能同步测控原理的提出对同步广播理论发展具有重大价值,系国际首创,被列为国家级重大科技成果。
安徽省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所 成立于1984年,位于合肥市淠河路。现有职工40人,其中科技人员35人(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12人)。现任所长为吴志修。设有基础研究室、临床研究室及性医学研究室等,并设有门诊部,对外开展性功能障碍、遗传咨询、优生优育等项服务。该所现有科研用房2200平方米,拥有万能手术床、400MA双床双球管X线诊断机、B超、心电图、二氧化碳及氦氖激光治疗机、透平仪、液体灿烁计数器、生物显微镜、自动显微摄影装置等医疗及科研设备。研究方向和任务是,以计划生育应用研究为主,开展科研、培训、技术指导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等工作。该所在性功能障碍和不育症的诊治和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并曾协作承担了早孕的免疫学诊断等国家“七五”攻关课题和生产胶乳妊娠诊断试剂,引进、推广了皮下埋植避孕法等节育新技术。基础研究室有2名科技人员分别参加了在保加利亚召开的第七届国际生殖免疫学会议和在西柏林召开的第七届国际免疫学会议,并在会上宣读了论文。
安徽省芜湖仪器仪表研究所 1979年成立,位于芜湖市工农路,由省科委和芜湖市双重领导。现有职工52人,其中科研人员39人(高级职称15人、中级职称14人)。现任所长王欲明。设综合办公室、第一、二、三研究室、经营部、实验工厂。该所的科研方向为:汽车(摩托车)仪表测试仪器和其他自动化测量仪器,烟草机械行业的自控设备和其他新技术的推广运用,以微处理机、STD总线为核心的工业控制机和小型智能化仪器仪表等。实验工厂主要研制生产羽绒生产自动控制成套设备。
该所成立以来,取得科研成果13项,其中获国家专利1项,并在生产中应用推广。在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篇。并为全国200余家羽绒厂研制生产各种型号电控柜720台套,产值达600万元。为全国23家汽车(摩托车)仪表厂研制各种测试仪器57台,产值60.5万元。为多家卷烟厂研制卷烟生产自动线上各种电控装置39台套。为数家水泥厂推广变频调速节能装置,达到节电30%的效果。另外,还为100余家工厂提供了技术改造服务。
安徽省淮南煤炭化工研究所 安徽省科委和淮南市双重领导的科研单位,1979年在淮南市中心实验室的基础上建立。全所51人,专业技术干部有40余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13人、中级职称13人。现任所长为陈源光。主要从事煤炭化工、应用化工、节能技术和分析检测的研究以及小化工产品的生产。内设煤化工研究室、应用化工研究室和中试试验厂等。拥有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红外分光光度计、紫外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阿贝折光仪、煤质分析仪以及进口的高压釜、分子量测定仪等较为先进的仪器设备,有科研用房约3000平方米。
近年来,该所已由单纯科研型研究所转为科研、生产、经营型科技实体。完成了“淮南煤直接液化(第一期)”、“煤中腐植酸的利用”、“煤矸石作为民用燃料的研究”、“葡萄糖酸-8内酯生产技术”、“对二氯苯防蛀剂”、“JE-01防水胶泥”、“1000T/年复分解法制取纯碱生产技术”、“净水剂生产技术”、“酯化代柴油”等17项课题,其中10项成果获省、市科技进步奖。有36篇学术论文在国家级和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其中发表在德国《WISSENSCHAFT&TECHNIK》学刊上的“Coprocessing of Chinese Bituminous Coals”研究报告,得到了同行的广泛关注。该所与联邦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合作研究的“淮南煤直接液化”项目第一期工作已完成,该成果使用高压加氢技术,以安庆石油真空残渣为溶剂,经高压加氢处理后转变成液体燃料油,从而对新能源的开发,中国烟煤的深度加工及综合利用探索了一条新路,该项目已达到国外同类实验室的水平,获得省科研成果奖。目前,该所还承担了安徽省“八五”攻关项目“高浓度复合肥”的研究。该所近年来,先后为全国10多个省、自治区建立近50个小型化工厂,签订了70多项技术转让合同。其试验工厂生产的金属清洗剂、速效杀虫露、洁瓷灵等化工产品畅销全省,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科研项目的开发、产品的试制创造了良好条件。
安徽省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所 位于合肥市安庆路,成立于1979年2月。现有职工51人,其中科研人员35人(高级工程师3人、工程师10人)。现任所长为韩昌富。内设5个研究设计室,以及省水泥质量监督检验站、省水泥制品质量监督检验站、省地方材料质量监督检验站、试验厂等。该所遵循以应用技术研究为主、建材企业技术服务为辅的宗旨,承担对全省建材产品质量的检测、监督和仲裁及全省建材行业能源利用的检测工作,从事水泥材料、生产工艺、新型建筑材料和传统建材、化工建材新技术新工艺及工业废渣综合利用的研究,砖瓦、建筑卫生陶瓷、铸石、小水泥厂、耐火材料厂技术改造和扩建工艺设计,还承担对水泥、水泥制品、玻璃、陶瓷、涂料、农房构件、装饰材料、防腐防水材料、硅酸盐建筑制品的研究课题。此外,还负责组织全省范围的有关学术及情报信息工作,出版发行《安徽建材》、《建材信息》,提供建材服务。主要仪器、设备有:Y—2型X射线衍射仪、41型示差热天平、西德产偏反光显微镜、阿贝折射仪等。
建所以来共完成科研项目40项,其中获国家专利1项、获部级奖励2项、获省级奖励4项。有18项通过省级鉴定。改进型双层隔仓板荣获国家专利,利用明矾石提高小水泥质量和300级页岩超轻陶粒获建设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凹凸捧土作饲料的开发研究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安徽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位于合肥市宁国路,前身为1959年成立的地质综合研究队,1978年12月改为现名。隶属地质矿产部安徽地矿局。现有职工159人,其中高级工程师30人、工程师33人。现任所长为周本和。内设地质构造、岩石与矿床、地层古生物、开发、钻探工程等5个研究室,以及区域地质规划、地质遥感站、地质博物馆、地质科技情报中心、《安徽地质》编辑部等业务机构。另办有三星科技开发总公司、安杰克超硬材料工具公司等2个经济实体。拥有偏反光显微镜、四轴旋转台、爆裂仪、热台、卫星遥感图像处理系统、假彩色合成仪、变焦立体判续镜等仪器设备。承担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遥感地质的调查与研究,以及岩石、矿物鉴定、有关国家及部级科技研究项目。所承担的科技项目《苏皖北部震旦亚界的划分和对比》及《1:50万安徽省构造体系与地震分布规律图及其说明书》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安徽省两淮煤田成煤地质条件及成煤预测》获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合肥市航空遥感国土资源综合调查》和《大别山(安徽部分)推覆体的构造演化和找矿远景》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所作为主要参加单位的获奖项目有:《长江中下游铜铁硫金(多金属)成矿带成矿远景区划》获地矿部科技成果一等奖、《铜陵冬瓜山定向钻探攻关试验》获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巢湖水域环境的生态评价及对策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铜陵冬瓜山铜矿床应用定向钻探技术进行深部矿体勘探方法研究》获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华东地区地层表(安徽分册)》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帚状构造应力与地质场关系初探》获首届全国青年科学奖——金锤奖、《安徽省大别山区及蚌埠地区早寒武纪变质岩系年代学初探》获省1987年度重大科技成果奖。全所发表的论文,已跨入国内同级研究机构的先进行列,仅1990年至1992年年平均在国内外公开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即达20余篇,同时还出版了各类专著。
近年来对大别山造山带高压变质带的研究和榴辉岩中原生金刚石的发现、长江中下游新类型含铜矽卡岩的研究、对皖南花岗岩的研究、两淮煤田预测及煤成气的研究、皖南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种的发现、遥感国土资源调查及城市环境保护、定远盐矿的发现、金矿成因类型及找矿方向研究以及各类重大基础地质研究,均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部分成果已经引起国外学者及其研究机构的极大关注。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以金刚石为代表的超硬材料生产及钻磨具研制已批量进入市场,并展现出广阔的前景。
该所先后与土耳其、瑞士、法国、意大利等国学者和研究机构进行专家互访及实地考察,有的专家被邀请参加日本东京29届国际地质大会、泰王国23届国际遥感会议。徐树桐教授1990年被聘为国际地科联岩石学委员会变质岩分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