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广胜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上) > 僧院名刹部 > 名寺 > 廣勝寺 廣勝寺 guǎngshèngsì 座落於山西洪洞縣城東北三十四里霍山。始建於漢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初名俱盧舍寺。唐大曆四年(公元769年)重修,改稱今名。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地震傾圮,後重建。明清均加修葺。分上、下二寺及水神廟。上寺在山巔,下寺在山麓,水神廟在下寺西側。上寺主要建築有山門、飛虹塔、彌陀殿、大雄寳殿、毗盧殿、觀音殿、地藏殿及廂房、廊廡等。下寺主要建築有山門、前殿、後殿、垛殿等。水神廟主要建築有山門、儀門、明應王殿及廂房等。寺存歷代泥塑、木雕、鐵鑄佛像多尊及彩色壁畫,其中以元代戲劇壁畫最爲著名。原上寺彌陀殿内藏有金代平水版大藏經,現移北京圖書馆。寺存歷代碑碣數十通,其事有載。参見本類“飛虹塔”。參閱乾隆《大清一統志·平陽府一·寺觀》、光緒《山西通志·古蹟考八·寺觀》。 广胜寺中国古寺。位于山西省洪洞县东北17 km霍山南麓。始建于东汉建和元年(147),元大德七年(1303)被毁后于元大德九年重建。明清时期多次重修。主要建筑有:上寺、下寺、水神庙。上寺位于山上,主要建筑有山门、飞虹塔、前殿、大殿、毗卢殿。上寺前殿面阔5间,进深4间6椽,为筒瓦单檐歇山顶,殿内塑1佛、2菩萨,寺内中柱用斜梁替代。毗卢殿面阔5间,进深4间6椽,为筒瓦单檐庑殿顶,架构形式同上寺前殿,殿后壁饰有明代壁画。下寺位于山脚下,主要建筑有山门、前殿、后殿。山门面阔3间,进深2间6椽,属筒瓦单檐歇山顶,它的架构形式为殿堂5铺作分心槽式,当心间开门。下寺前殿面阔5间,进深3间6椽,属筒瓦单檐悬山顶。下寺后殿面阔7间,进深4间8椽。属筒瓦单檐悬山顶。殿内用柱6根,支承前后内额。殿内菩萨像、壁画均为元代所作,其中壁画今已失传。水神庙位于下寺西侧,建有山门、戏台、明应王殿等建筑。其中明应王殿面阔3间,进深3间,殿周设副阶,属重檐歇山顶,构架形式为殿堂单槽式。殿内壁画、塑像,均为元代所作。 广胜寺 广胜寺坐落于山西省洪洞县城东北17公里霍山南麓。创建于东汉建和年间,名俱卢舍寺,唐代改称现名。元代毁于地震后重建,现存多为元、明建筑。广胜寺分上、下寺和水神庙三处。上寺在山巅,主要建筑有弥勒殿、大雄宝殿、毗卢殿和飞虹塔,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飞虹塔(见“广胜寺飞虹塔”条目)。弥勒殿单檐歇山顶,面宽五间,进深四间,殿内的塑像是元代作品,技法精湛。大雄宝殿单檐悬山顶,面阔五间,进深六间,前檐五间插廊,后檐出抱厦一间,殿内所存造像多为木雕。毗卢殿为庑殿式,殿内结构奇特,两山施大爬梁。此殿最精美的是明间隔扇上雕镂的棂花图案,是明代小木作中的优秀代表。下寺均为元代建筑,主要建筑为前、后两大殿。前殿明间用四椽栿,后槽施搭牵;次间不用长栿,是用两根斜梁由前后檐头直达平梁下相交,这是悬山式殿堂梁架构造的大胆创新。后殿建于元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悬山式,单檐七间,大殿四壁原存的壁画,大部分被盗卖出国,现藏于美国堪萨斯纳尔逊艺术馆,残存的16平方米壁画绘善财童子,画工十分精细。水神庙与下寺一墙之隔,主要建筑明应王殿保存完整,元代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重建,重檐歇山式,面阔、进深各五间,四周围廊,平面采用减柱法。殿内有精美的元代塑像和壁画。根据壁画题记可知,它们是在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由洪赵两县画师赵国祥、王彦达等人创作的。共计197平方米,内容为祈雨降雨图和历史故事。壁画构图疏密得当,笔致苍劲凝练,人物神态刻画生动,重彩平涂,深沉古朴,与永乐宫壁画相比,显然是另一种风格。除祈雨图、降雨图这种严肃庄重的画面,还有一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描绘,如卖鱼图、下棋图、打球图。南壁绘有一幅忠都秀散乐班登台表演的戏剧壁画,演员行当齐全,形象地反映了元杂剧的演出形式,是研究中国戏剧史的珍贵资料。广胜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东岳庙飞云楼 双林寺 ☛ 广胜寺 广胜寺广胜寺在洪洞县东北霍山南麓,距县城17公里。始建于147年(东汉建和元年),初名俱卢舍寺,唐代扩建后改名为广胜寺。1303年(元大德七年)毁于地震,现存建筑多为元、明时期重建之物,明、清时期虽有修葺,但仍保留元代建筑风格。 ☚ 永乐宫 岩山寺 ☛ 广胜寺 广胜寺佛寺名。在山西洪洞县城东北约34里的霍山南麓。相传创建于东汉,初名俱卢舍寺。唐大历四年汾阳郡王郭子仪奏请重修,并改寺名为广胜寺。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扩建,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佛教寺院建筑群。包括上寺、下寺和水神庙三部分。上寺建于山顶,有弥勒殿、大雄宝殿、毗卢殿及七彩琉璃飞虹塔,均为明代建筑。殿内佛像多为元代彩塑,弥足珍贵。弥勒殿还珍藏过金代刻版大藏经 (即赵城藏) 4000余卷。下寺由山门、前殿、后殿、垛殿等建筑组成,均为元代所建。山门建造别致; 前殿五开间悬山式,殿内仅用两根柱子,构造奇特精巧; 后殿七间单檐悬山式,殿内供奉三世佛及文殊、普贤二菩萨,都是元代塑造。殿内四壁全是精美的元代壁画,1928年被盗卖国外,现藏美国纳尔逊艺术馆。山墙上部仅存16平方米画面,内容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画工精美,色彩明丽。水神庙与下寺一墙之隔,建在霍泉源头。有山门、仪门、明应王殿及厢房。明应王殿即供奉水神明应王之正殿,元延祐六年 (1319) 建,宽、深均五间,四周回廊、重檐歇山顶。殿内明应王及侍者11尊,均为元代塑造。四壁是绘于元泰定元年(1324) 的大幅壁画,内容为祈雨、降雨以及明应王宴饮、行乐等的生活场景。其中绘于南壁东边的就是著名的 “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 壁画,是研究元代戏剧演出情况的珍贵资料。其他如下棋、打球、卖鱼、备餐等画面,都生动地反映出元代真实的生活场景,也是研究宋、元历史的重要资料。广胜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佛光寺 华严寺 ☛ 广胜寺 广胜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东北17公里霍山南麓,霍泉发源地。寺区青山秀水,景色清幽。寺始建于东汉建和元年(147),名俱卢舍寺,又称育王塔院。唐大历四年(769)重建,改今名,取“广大于天,名胜于世”之意。元大德七年(1303)地震毁坏,九年重建。明、清补葺,大部分仍保持元代建筑风格。全寺由上、下寺和水神庙三组古建筑组成。上寺建于山巅,坐北向南,翠柏环抱。山门三间,立金刚二尊。山门正北面台阶上为垂花门。门内塔院矗立飞虹塔,为我国琉璃砖塔代表作。塔始建于东汉,现存为明嘉靖六年(1527)重建,平面呈八角形,十三级,高47.31米。塔身青砖砌成,各层皆有出檐,外表用黄、绿、蓝三彩琉璃装饰,檐下有斗栱倚柱、佛像、菩萨、金刚、花卉、鸟兽等各种构件和图案,制造精致,富丽堂皇,为国内罕见。塔中空,有踏道翻转,可攀至十层,设计巧妙。塔后弥陀殿五楹,内施六根大斜梁,减少两缝梁架,结构独特。殿内所供弥陀佛、观音和大势至西方三圣塑像,为元工艺珍品。东壁及扇面墙上满绘三世佛及诸菩萨壁画。闻名中外的金皇统年间平水版大藏经4000余卷原藏于此,为我国印刷史和佛学研究方面的珍贵实物资料,现存于北京图书馆。内院正面为大雄宝殿五间,单檐悬山顶,供释迦、文殊、普贤像,均为木雕,肌肉丰润,神态自若。殿两侧有清代补造的铁铸十八罗汉和龛背观音、韦陀等像。后院正面为毗卢殿,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殿顶,黄绿蓝三彩琉璃脊饰吻兽,是明弘治十三年(1500)名匠乔志清等杰作。殿内两山施大爬梁,结构奇特,是元代建筑艺术的实例。殿内供三佛四菩萨塑像,沿壁木雕佛龛内置铁佛35尊。四周壁画,以殿后释迦和十二圆觉菩萨像绘制技艺最佳。广胜下寺在山麓,随地势起伏而建,高低错落,层叠有致。由山门、前殿、后殿、垛殿等元代建筑组成。山门即天王殿,身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前后檐加出雨搭,形似重檐楼阁。前殿为弥陀殿,五间悬山式,殿内露明造,仅后槽明间设金柱两根,设计精巧,为我国古建筑中减柱法宝贵实例。后殿为大雄宝殿,七间单檐悬山顶,建于元至大二年(1309),供元代泥塑三世佛、文殊、普贤像,衣褶披垂自然。殿内四壁原满绘壁画,1928年被盗卖国外,现藏于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艺术馆。现残存有山墙上部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画工精美,色泽富丽。南壁一幅“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壁画,是记载元代戏剧演出情况的珍贵资料。西垛殿为元至正五年(1345)建。水神庙与下寺毗邻,墙垣相连,由山门、仪门、明应王殿及两侧厢房窑洞组成。明应王殿为元延祐六年(1319)重建,宽深各五间,重檐歇山顶,周以回廊。殿内塑水神明应王及侍者像十一尊,容貌、衣饰和塑造手法都为元代风格。殿内四壁布有壁画197平方米,内容为祈雨降雨图和历史故事。南壁东侧戏剧画中演员行当齐全,化妆、服装、道具、乐器、幕布、布景、舞台等一应俱备,生动反映了元杂剧的盛况。整个画面绘成于元泰定元年(1324),构图严谨,色彩纯朴厚实,人物传神达意,是我国元代壁画中的佳品。广胜寺的各类文物,对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艺术具有重要价值。 ☚ 2. 洪洞县 苏三监狱 ☛ 广胜寺位于山西省洪洞县三十五里左右的霍山脚下,由下寺、龙王庙及上寺三部分组成。其中明应天殿为元代建筑,殿内壁画完整,均为元代作品,尤以《太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图为珍贵,是研究元代戏剧的重要资料。余为明、清两代的建筑及塑像。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