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领导理论的求实性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邓小平领导理论中的求实性,是他为全党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所提供的光辉典范,主要包括了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1) 反对思想僵化和 “两个凡是”。他说: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3页)他针对当时中央领导人提出的 “两个凡是”,尖锐地指出: “凡是毛泽东同志做过的、说过的都不能动。这是不是叫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呢? 不是! 这样搞下去,要损害毛泽东思想。” “如果只是毛泽东同志讲过的才能做,那我们现在怎么办?”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26、128页)他认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一定要和实际相结合,要分析研究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
(2) 各级领导干部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邓小平指出,我们开会,作报告,作决议,以及做任何工作,都为的是解决问题。我们说的做的究竟能不能解决问题,问题解决的是不是正确,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是否善于总结经验,针对客观现实,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只有这样做了,才有可能正确地或比较正确地解决问题,而这样解决问题,究竟是否正确或者完全正确,还需要今后的实践来检验。如果我们不这样做,那我们就一定什么问题也不可能解决,或者不可能正确地解决。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这是唯物主义。不然,我们开会就只能讲空话,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3) 认识国情,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认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在党的十二大上,他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4) 实事求是地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面临着拨乱反正的任务,一是要实事求是地解决建国以来历次政治运动中的冤、假、错案,二是要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的功过是非,邓小平以求实的精神正确地处理了这两方面的问题。对于历史上的冤、假、错案,他主张必须平反纠正。对于毛泽东的功过是非问题,他主张首先应该肯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要继续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 其次要批评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特别是 “文革” 的错误,在批评毛泽东错误的同时,也要指出不是一个人负责,是集体负责,不能把所有问题都归结到个人品质上。他认为,毛泽东犯了错误,这是一个伟大的革命者犯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犯错误。邓小平实事求是地处理了历史遗留问题,充分体现了他的领导理论的求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