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教育战略理论
1976年10月中国结束了 “文化大革命” 十年动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教育事业也开始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时期的教育建设,就是要根据实现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要求,加速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质量,重视智力开发。为此,邓小平针对 “文化大革命” 否定知识,取消教育,使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的实际,提出了许多关于教育的重要观点。同时,尽管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使教育事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但是轻视教育,轻视知识,轻视人才的错误倾向仍然存在,加上现行教育体制中不利于教育发展和提高的弊端还没有得到较好纠正,为了适应中国对外开放,对内经济搞活,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形势和世界新技术革命正在兴起的形势,邓小平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亲自主持教育和科技工作,他提出了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的口号和许多重要论述,这些论述形成了他的教育理论体系。邓小平的教育战略理论只是其庞大的教育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从宏观方面阐述教育的规律,从全党工作的角度,从现代化建设全局提出的教育战略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
(1) 科技教育战略。邓小平在1997年5月24日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一文中指出: “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 1978年3月18日,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又再次强调: “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95页)后来,他又提出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重要论断。
(2) 军事教育战略理论。邓小平认为,在军队中,科研和教育要一起抓,进行现代战争没有现代战争知识是不行的。1977年,邓小平在军委座谈会上又以《军队要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 为题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要求全军: “在没有战争的条件下,要把军队的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 要把军委扩大会议上提出的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这个方针具体化。”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60页)要通过办军校来解决干部问题,通过教育训练给干部战士创造到地方工作的条件。
(3) 人才培养战略理论。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现代化目标就可以有把握达到。1985年5月 19日,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作了以《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 为题的讲话,他指出: “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20页)我国有12亿人口,有巨大的人才潜力和人才资源,教育要从小抓起:“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二十一世纪大业的生力军。”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20页)
(4) 教育的 “三个面向” 的战略方向。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这是邓小平自1975年以来关于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的概括,为我们新的历史时期的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要求教育必须同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敢于竞争,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教育不仅要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而且还要着眼于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的培养。
(5) 增加教育投入,优先发展教育。自1978年以来,邓小平就一直关心对教育的投入,他指出: “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整个社会要尊重教师,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邓小平论教育》第174—175页)
(6) 从历史和现实的必要性,强调教育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1987年2月18日邓小平在 《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 一文中指出: “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 ‘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所以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青年人不了解这些历史,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06页)他针对国际国内形势,反复论述加强四项基本原则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他认为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是一个长期教育问题。”“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4页)他还强调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
以上这些方面的理论和论述所构成的邓小平教育战略理论,即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教育的特殊规律,又反映了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发展的共同规律,必将成为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和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光辉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