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 排便解(解手;解溲) 屙(遗屙) 阿溲 便(便溺) 开风 排泄屎尿 解便的婉词:旋溷 解手 净手 更衣告便 方便 出恭 登东(登东厕)上厕所 排泄大小便或精液:遗 解大便:拉(拉屎) 泻(~下;腹~) 大解 屙屎 遗矢 遗粪 遗秽 蹲坑 大便(排泄大便) 出大恭 解小便:溲(溲溺;溲便;小溲;撒溲) 旋(旋便;便旋) 尿(尿尿;撒尿;拉尿;夜~) 溺(溺尿;溺溲;泄溺;遗溺;撒溺) 小便 小解 小遗 遗尿 出小恭 夜间起来小便:私起 起夜 不自主地排尿:遗尿 遗溺 在床上遗尿:尿床 (排泄大小便:排便) ☚ 排泄 流泪、流涕 ☛ 遗尿病名。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又称遗溺。包括睡中遗尿、昏迷时小便自遗、清醒时小便自出不知及小便频数而尿出难以自制等情况。详遗溺、小便失禁条。 遗尿病证名。出自《内经·宣明五气》。又称遗溺。 ❶尿失禁,失去控制。 ❷睡眠中小便不自觉地遗出。 遗尿enuresis达到夜间能控制排尿的年龄以上的人出现睡眠中的排尿称为遗尿。遗尿有器质性的、生理性的或功能性的。器质性的见于泌尿系统先天畸形、感染、结石及各种原因(脊柱裂等)所致的神经原膀胱,此种遗尿伴有白日尿失禁及其他排尿障碍。生理性遗尿见于饮水过多、尿过酸或过浓、尿含药物或酒、夜间保暖不好、汗分泌减少造成肾排泄增加,膀胱附近组织的病变(包括蛲虫病等)而产生的排尿反射亢进,在睡眠中大脑对膀胱的控制减弱等。功能性遗尿主要见于儿童,正常儿童3岁以后均能控制排尿,但一部分儿童和个别成年人持续地或间歇性地在睡眠中遗尿。少数属于原发性的,即神经系统对膀胱功能的控制方面存在着发育迟缓,较其他儿童年龄大后方停止遗尿;有的有遗传史;多数为继发性,即由于训练不良或精神因素而致。遗尿应查找原发病或与其有关的疾病,积极治疗之。 遗尿yí niào《本草纲目》主治第3 卷术病(6)。病证名。又名遗溺。见《素问》宣明五气篇等篇。 ❶指小便不能随意控制而自遗,见《诸病源候论·小便病诸候》。 ❷指睡眠中小便遗出,多见于小儿。俗称尿床。常由于饮食习惯不良,如多饮多食等或贪玩,过于疲劳,以致睡着不易醒,于不知不觉中尿床。应注意矫正,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服用缩泉丸、桑螵蛸散,或用针灸治疗。由于下元虚冷,肾气不固的,治宜温肾固摄。《杂病源流犀烛》用菟丝子散(菟丝子、五味子、肉苁蓉、杜仲、牡蛎、鸡肫皮)、家韭子丸、牡蛎丸(牡蛎、赤石脂)等方。因脾肺气虚,不能约束水道所致者,宜补中益气汤加减。 遗尿 遗尿指三岁以上儿童在睡眠中不能控制排尿而自遗者。治疗:❶硫黄、葱头,捣烂拌匀,睡前敷脐。 ❷鸡肠,焙干,研未,米汤调服。 ❸药线点灸下关元、阴陵泉、三阴交穴。 ☚ 疳积 奶癣 ☛ 遗尿enuresis亦称夜尿症。系睡眠时不能控制排尿而呈不随意流尿。与日夜均流尿的尿失禁不同。3岁以前的幼儿因高级神经中枢尚未发育完全,排尿为单纯的脊髓反射,故遗尿可为生理现象;3岁以后高级神经中枢逐渐健全,大脑中枢通过脊髓反射控制排尿,遗尿则是病理性异常。常见于排尿机构或其支配神经系统的病变或受损,亦可由于心理异常或精神因素所致。 遗尿yíniào病症名。又名遗溺(见《素问·宣明五气》等篇)。 ❶小便不能随意控制而自遗(见《诸病源候论· 小便病诸候》)。详小便不禁条。 ❷睡眠中小便遗出,多见于小儿。俗称尿床。常由于饮食习惯不良(如多饮多食等) 或贪玩, 过于疲劳, 以致睡不易醒, 于不知不觉中尿床。应注意矫正, 养成较好的生活习惯, 可服用缩泉丸、桑螵蛸散, 或用针灸治疗。由于下元虚冷,肾气不固的, 治宜温肾固摄, 《杂病源流犀烛》用菟丝子散(菟丝子、五味子、肉苁蓉、杜仲、牡蛎、鸡肫皮)、家韭子丸、牡蛎丸(牡蛎、赤石脂) 等方。因脾肺气虚,不能约束水道所致者, 宜补中益气汤加减。 遗尿 遗尿遗尿是指气虚、膀胱虚冷而致睡眠中尿出不知,醒后即止的病证。《医学纲目·肝胆部》以“眠中遗溺不觉”为遗尿。本证多见体弱、病后气虚及小儿禀赋不足者。俗称“尿床”。 病名考证 遗尿一词,最早见于《伤寒论》,含义较广,包括了小便不禁。《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甚,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主要是指伤寒病危重阶段的小便不禁。《诸病源候论》分别列“遗尿”、“小便不禁”、“尿床”三候。《诸病源候论·尿床》:“夫人有于睡眠不觉尿出者,是其禀质阴气偏盛,阳气偏虚者。”历代对遗尿的概念较为混乱,有指遗尿包括小便不禁的,也有不包括小便不禁的,本条目主要论述尿床。 病因病机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因气虚,膀胱不固所致,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痠。”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曰:“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溺,名曰气分。” 因膀胱虚冷而致,如《诸病源候论·遗尿候》曰:“遗尿者,此膀胱虚冷,不能约于水故也。膀胱为足太阳,肾为足少阴,二经为表里。肾主水,肾气下通于阴。小便者,水液之余也。膀胱为津液之腑,腑既虚冷,阳气衰弱,不能约于水,故令遗尿也。诊其脉来过寸口,入鱼际,遗尿。肝脉微滑,遗尿。左手关上脉沉为阴,阴绝者,无肝脉也,苦遗尿。”因心肾气虚,传送失度而致,如《寿世保元·遗溺》:“夫尿者,赖心肾二气之所传送,膀胱为传送之腑,心肾气虚,阳气衰冷,致令膀胱传送失度,则必有遗尿失禁之患矣。”《证治汇补·遗溺》曰:“水潴于膀胱,而泄于小肠。若心肾亏损,阳气衰冷,传送失度,必具遗尿之患。” 遗尿分类,临床可分为肺气虚、膀胱虚冷和心肾气虚三种。 病证鉴别 遗尿应与小便不禁相鉴别:小便不禁为尿出不能自控,滴沥不尽。遗尿则为睡中尿出自不尽,醒后即止。《医林改错·辨小便频数遗尿不禁》:“溺孔开张,尿流而不知,名曰遗尿。不禁者,尿欲出,而人禁止不住,尿仍自流。” 辨证施治 《灵枢·本输第二》:“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遗尿多为虚证,辨证施治如下: 肺气虚: 症见神疲倦怠,面色无华,气短力弱,睡中常有尿出,醒后即知,苔薄舌淡,脉细缓无力。因肺主一身之气,肺虚则气不固下,水液外溢所致。治宜补气益肺,固涩水液。方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加益智仁、淮山药、五味子、破故纸、肉豆蔻等。 膀胱虚冷: 症见少腹胀痛,身重肢楚,手足逆冷,时有尿意,尿出而不知,小便清长,色白,舌淡苔薄,脉沉细。因肾虚膀胱冷,真气不固所致。治宜温补下元,佐以固涩之品。方用菟丝子散、家韭子丸等。若老人偏肾阳不足,可用十全大补汤、金匮肾气丸等。 心肾气虚: 症见睡中遗尿而无梦,形体消瘦,精神不振,腰痠心烦,舌尖红苔薄,脉细数。因心肾气虚,水火不交,传送失度所致。治宜调补心肾为主。方用桑螵蛸散。若挟热者,可用白薇散、牡蛎丸;若见夜寐不安者,可用交泰丸。 遗尿患者宜避免感受寒凉,节制房事,防止情绪激动和过度劳累。饮食宜富营养易消化之食品,睡前不宜过饱,睡时宜宽衣解带。 ☚ 小便不禁 遗精 ☛
遗尿 遗尿遗尿俗称 “尿床”是指夜间酣睡中不自主地排尿于床上。发生于三岁以上的儿童,男女罹患大致均等,发病率据Campell报道为12~26%。患者多无任何泌尿系统或神经系统疾病。 三岁前小儿由于高级神经中枢发育尚未完全,膀胱的排尿功能只由简单的脊髓反射弧控制,高级神经中枢的活动尚不能抑制骶髓排尿中枢,故可发生遗尿,不属病态。但三岁以上的儿童,高级神经中枢发育渐趋完善,已可随意控制尿道括约肌,故不应遗尿。如三岁以上的儿童持续尿床,或尿床被控制后又复出现,则为“遗尿症”。但绝大多数单纯性遗尿症的儿童到春青期都可自行停止。 遗尿症的病因与发病原理有认为与遗传、“梦遗”有关,但绝大多数认为是由于缺乏排尿训练,未能建立排尿的条件反射所致。正常膀胱排尿功能受大脑皮质控制,当膀胱胀满时,发出冲动,向上传达到大脑皮质产生尿意。此时,大脑皮质发出抑制性冲动,抑制骶髓排尿中枢而抑制排尿。睡眠时,大脑皮质接受尿意冲动的区域仍保持功能,当尿意刺激时,即惊醒而起床排尿。一般三岁以上的儿童开始具有这种功能。如果这种神经调节功能发育不全或失调,就可发生遗尿,遗尿症患儿可因疲劳过度,大脑皮质接受尿意区被抑制;或睡前因某些原因(如听惊险故事)使大脑皮质某区过度兴奋而抑制了尿意区,致不能惊醒自觉排尿,均可导致遗尿。有时,某些器质性疾病如包茎、包皮龟头炎、尿道口狭窄、后尿道瓣膜、外阴炎、阴道炎、肠寄生虫病、便秘或不良习惯(手淫)等因素也可导致遗尿。此外,某些引起尿量增多的疾病(如糖尿病、尿崩症、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等),某些精神、神经疾病(如癫痫大发作、精神失常、先天性骶椎裂、脊膜脊髓膨出等)也可引起遗尿。遗尿症有时也可见于尿路感染、先天性巨输尿管,肾盂积水、先天性膀胱容量减少及严重膀胱颈梗阻等疾病。遗尿症也可发生于大脑功能衰退的老年人。 绝大多数遗尿症属单纯性,但应排除其他继发性疾病。因此,必须根据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及有关实验室检查,进行全面分析。遗尿症须与尿失禁相鉴别 (参考“尿失禁”条)。 ☚ 尿失禁 肾区痛 ☛
遗尿 遗尿遗尿是指三周岁以上的小孩在睡眠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症。遗尿的发病主要与肾、膀胱有关,多由于肾气不足,下元虚寒,致膀胱气化失司,或肺脾气虚,肝经湿热,郁而不解,下注膀胱,气化功能失常,使膀胱不能制约水道而发生遗尿。患儿每晚在睡眠中不自主排尿,一夜可发生1~2次或更多,严重者午睡时亦会发生,白天疲劳或阴雨天尤甚。 可伴有面色㿠白,精神不振,腰膝痠软,食欲不振,性情急躁等症,舌质淡,脉沉细。 治宜补益肝肾,健腰固涩。第一种治疗方法: 补脾经350次 清肝经250次 清心经200次 补肺经300次补肾经400次 推大肠100次 推后溪80次 揉外劳120次 揉中脘200次 揉丹田400次 推丹田(自穴下起,通过丹田往上推至脐下)300次 推揉肺俞30次按肩井2~3次。第二种治疗方法:补脾经300次 补肺经200次 补肾经200次 推三关500次 天门入虎口300次 掐揉足三里50次 推运三阴交100次 掐揉百会300次。 ☚ 夜啼 共同性斜视 ☛
遗尿 遗尿遗尿,是指小便不随意地自行排出的一种病证。又名遗溺。在临床上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 一是在熟睡中不自觉地排出尿液,多见于小儿,常因于过度疲劳或饮食习惯不良等所造成,俗称尿床; 一是小便常不自主地流出,多见于老人,又称小便失禁,常由于老年体弱,或病后失调,肾气虚亏,下元不固,膀胱约束失司所致。治法如下: (1) 在熟睡中不自觉地遗尿者,可行下述导引法: 蹲下,臀部离地约尺许,用两手从两侧膝弯下伸入,经小腿内侧到脚背上,急用两手各握一脚的五趾,尽力朝内搬一次,使五趾向内弯,以利腰髋(《诸病源候论》卷十四);或加用: 苏子、茴香、椒目等药合盐炒热熨小腹,综合进行治疗。 (2) 因年老体弱,肾气虚损,下元不固而见小便失禁者,可用“肾脏修养法”、“脾脏修养法”、“肺脏修养法”,结合“肾脏导引法”、“脾脏导引法”、“肺脏导引法”(见“五脏导引法”条)进行锻炼。 ☚ 阳萎 小便频数 ☛
遗尿 遗尿年长的幼儿尚不能自己排尿,小便自出而不禁,或睡中自出,且每夜如是,形成习惯,谓之遗尿。其发生原因,多由肾气不足所致。饮食不节,起居不当为其诱因,如过食生冷食物,长期居住寒凉潮湿之处,下身及足部受寒,致使巴达干赫依偏盛,特别是下清赫依受损而引起肾气衰败,其邪蕴结于膀胱,膀胱闭藏失职,不能制约小便,遂成此症。临床表现为经常小便自遗,尿频而量少,遇冷则加剧,面色㿠白,手足发凉,小便黄赤,腰腿酸软, 神疲, 消瘦,常自汗出,舌淡而苔薄白,脉象细弱。治宜以益肾壮腰为原则。药物十味豆蔻散与三味天仙散交替服用。或投日轮护养散,用红糖黄油送服。外治取膀胱穴、肾穴施以火灸。避免病儿洗冷水,下身寒凉,在精神上多给以安慰。 ☚ 小儿抽搐 头部疾病 ☛ 遗尿enuresis;urorrhea 遗尿yí niàoenuresis 遗尿 遗尿enuresis5岁以后儿童在晚上或白天尿床或尿裤。儿童通常在3岁能控制膀胱括约肌,在短时间内抑制住排尿。4~5岁时能有意识地延缓排尿,夜间也能控制排尿。儿童有时由于过分兴奋、贪玩,偶尔出现遗尿并非病理现象。遗尿症多见于10岁以下的儿童,偶尔可延长到10岁以后。男孩多于女孩。夜间遗尿多于白天遗尿。大多数遗尿为功能性,即并无糖尿病、膀胱感染或癫痫症等躯体疾病,而是由精神因素引起,如父母过分溺爱或忽视、虐待、教育不当, 以及白天游戏过度或学习过累, 以至睡眠过深失去排尿的警觉。治疗时应消除病儿的自卑和疑虑,定期唤醒起床排尿,睡前限制饮水。抗抑郁剂如丙咪嗪具有抗胆碱能作用,能抑制膀胱排尿,可于睡前服用。 ☚ 依赖型人格障碍 疑病妄想 ☛ 000023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