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造父习御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造父习御 造父习御先秦寓言小说。旧题列御寇撰。原载《列子·汤问》。陈薄清等《中国古代寓言选》、王玄武等《中国历代寓言选》录入。作品叙写:造父从师于泰豆氏,开始习御,执礼甚谦。泰豆三年没告诉他什么,他执礼愈谨,毫不急躁。于是泰豆对他说:“好的弓匠教子造弓,必先让他学编竹箕,以熟悉竹子的性能,打好基础; 好的铁匠教子炼铁,定要他先学缝制皮衣,磨炼意志,以养成细心和耐心。你要习御,就先学习快步走路。先看我快走,快走得像我一样,然后六辔可持,六马可御。”造父唯命是从。泰豆就立木作练习快走的道路,木端仅容足,计步疏密安放。泰豆履之而快走,并未失脚。造父学之,三日学尽其巧。泰豆叹曰:“你何等聪明,学得这样迅速! 驾车之法,亦如此也。”寓言原意在于说明“识真之士”要心求其本(参见唐人卢重玄《列子解》);其形象的客观意义,说明学习各种技术,都应谦虚谨慎,勤学苦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而可取得高深造诣。泰豆技艺高妙,教徒有方;造父学而求本,训练有素,而得心应手。作品一反 《薛谭学讴》从反面入手写学子浅尝辄止而后得教训的方法,而是从正面入手,描写学子如何在学习态度上培养毅力、练习基本功等方面去努力求本,而终于把老师的全部技巧学到了手。习御过程写得生动,师生形象感人至深。造父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他曾御车同周穆王见西王母。作品虚构 “造父习御” 的故事,更使造父传说内容多彩,引人瞩目。无疑是《列子》 中的寓言佳作之一。 ☚ 纪昌学射 九方皋相马 ☛ 造父习御 造父①之师曰泰豆氏②。泰豆立木为涂③,仅可容足;计步而置,履之而行。趣走④往还,无跌失也。造父学之,三日尽其巧。泰豆叹曰:“子何其敏也!得之捷乎!凡所御者,亦如此也。曩⑤汝之行,得之于足,应之于心。推于御也,齐辑⑥乎辔衔之际,而急缓乎唇吻之和,正度乎胸臆之中,而执节乎掌握⑦之间。内得于中心,而外合于马志,是故能进退履绳⑧而旋曲中规矩⑨,取道致远而气力有余。诚得其术也,得之于衔,应之于辔;得之于辔,应之于手;得之于手,应之于心。则不以目视,不以策驱;心闲体正,六辔不乱,而二十四蹄所投无差;回旋进退,莫不中节,然后舆轮之外可使无余辙,马蹄之外可使无余地;未尝觉山谷之崄⑩,原隰(11)之夷,视之一也。吾术穷矣。汝其识之。” ——《列子·汤问》 【注释】 ①造父:古时著名驭手。②泰豆氏:人名。氏:对名人的尊称。③涂:通“途”,道路。④趣走:快跑。⑤曩(nang):先前,刚才。⑥齐辑:和谐,协调。⑦掌握:手掌。⑧进退履绳:进退合乎绳墨。⑨旋曲中规矩:旋中规,旋转合乎圆规,中矩,拐弯合乎矩尺。⑩崄(xian):同“险”,形容高险。(11)隰(xi):低下的湿地。 【意译】 造父的老师名叫泰豆氏。泰豆氏竖起一根根木桩当道路,这些木桩小得只能放上一只脚,计算步子的大小来放这些小木桩。泰豆氏踩在上面行走,快步往返,从不跌倒失足。造父学习他,三天都学会了。泰豆氏感叹道:“你是多么敏捷啊!掌握技巧竟这么快!凡是人们驾驭车马,也都是这样的。刚才你走路时,得力在脚下,反应在心里。推广到驾车上,通过掌握好缰绳和嚼子,使车马走得和谐协调;通过掌握好马的唇吻,使车马走得急缓适度;端正御马的法度,要用心掌握,用手控制。既得于内心,又合于马的脾气性格,所以能够做到进退合乎绳墨,旋转合乎圆规,拐弯合乎矩尺,无论跑多少路,走多么远,气力却还是绰绰有余。要是真的掌握了这样的赶车技术,掌握双手就靠运用自己的心,那就可以不用眼睛看,不用马鞭子赶,心里闲适自得,身体坐得端正,六根马缰绳不乱,而二十四只马蹄不会有差错,回旋进退,没有不合乎节拍的。然后,即使车道大小只能容纳车轮,道路宽窄只能容纳马蹄,也可以驾驭马车,那就不会觉得高山深谷的危险,原野低地的平稳,把它们看成是 一样的。我的技术全部在这里了, 你好好地记住它吧!” 【解说】 这则寓言通过泰豆氏传授造父驾车本领的故事, 生动地说明了两个道理:一方面,任何一种技能都包括了简单因素和复杂因素,高超而复杂的技巧包含了简单而基本的技术。要掌握一门高超的技术,都必须首先掌握扎实的基本功,都必须经历一个从易到难的过程。如果想抛开基本功的练习,就一步登天,那必然会一无所成。只有掌握最基本的技术,体会最基本的规律,勤学苦练,熟能生巧,才能达到高深的造诣。另一方面,技巧应包括两层:一层是以手一层是以心。从某种意义上说, 以心御之,以意御之更为重要,为求得这一点,必须迫使自己在有意设置的恶劣环境中苦练技术,领悟某些共同规律,并使之化之于心,从而反馈于手。既得于心, 则无往而不胜。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技巧, 也是人们所追求的深邃的境界。 【相关名言】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荀子 知识是一座宝库, 而实践就是开启宝库的钥匙。 ——英国·富勒 造父习御 造父①之师曰泰豆氏②。泰豆立木为涂③,仅可容足;计步而置,履之而行。趣走④往还,无跌失也。造父学之,三日尽其巧。泰豆叹曰:“子何其敏也!得之捷乎!凡所御者,亦如此也。曩⑤汝之行,得之于足,应之于心。推于御也,齐辑⑥乎辔衔之际,而急缓乎唇吻之和,正度乎胸臆之中,而执节乎掌握⑦之间。内得于中心,而外合于马志,是故能进退履绳⑧而旋曲中规矩⑨,取道致远而气力有余。诚得其术也,得之于衔,应之于辔;得之于辔,应之于手;得之于手,应之于心。则不以目视,不以策驱;心闲体正,六辔不乱,而二十四蹄所投无差;回旋进退,莫不中节,然后舆轮之外可使无余辙,马蹄之外可使无余地;未尝觉山谷之崄⑩,原隰(11)之夷,视之一也。吾术穷矣。汝其识之。” ——《列子·汤问》 【注释】 ①造父:古时著名驭手。②泰豆氏:人名。氏:对名人的尊称。③涂:通“途”,道路。④趣走:快跑。⑤曩(nang):先前,刚才。⑥齐辑:和谐,协调。⑦掌握:手掌。⑧进退履绳:进退合乎绳墨。⑨旋曲中规矩:旋中规,旋转合乎圆规,中矩,拐弯合乎矩尺。⑩崄(xian):同“险”,形容高险。(11)隰(xi):低下的湿地。 【意译】 造父的老师名叫泰豆氏。泰豆氏竖起一根根木桩当道路,这些木桩小得只能放上一只脚,计算步子的大小来放这些小木桩。泰豆氏踩在上面行走,快步往返,从不跌倒失足。造父学习他,三天都学会了。泰豆氏感叹道:“你是多么敏捷啊!掌握技巧竟这么快!凡是人们驾驭车马,也都是这样的。刚才你走路时,得力在脚下,反应在心里。推广到驾车上,通过掌握好缰绳和嚼子,使车马走得和谐协调;通过掌握好马的唇吻,使车马走得急缓适度;端正御马的法度,要用心掌握,用手控制。既得于内心,又合于马的脾气性格,所以能够做到进退合乎绳墨,旋转合乎圆规,拐弯合乎矩尺,无论跑多少路,走多么远,气力却还是绰绰有余。要是真的掌握了这样的赶车技术,掌握双手就靠运用自己的心,那就可以不用眼睛看,不用马鞭子赶,心里闲适自得,身体坐得端正,六根马缰绳不乱,而二十四只马蹄不会有差错,回旋进退,没有不合乎节拍的。然后,即使车道大小只能容纳车轮,道路宽窄只能容纳马蹄,也可以驾驭马车,那就不会觉得高山深谷的危险,原野低地的平稳,把它们看成是 一样的。我的技术全部在这里了, 你好好地记住它吧!” 【解说】 这则寓言通过泰豆氏传授造父驾车本领的故事, 生动地说明了两个道理:一方面,任何一种技能都包括了简单因素和复杂因素,高超而复杂的技巧包含了简单而基本的技术。要掌握一门高超的技术,都必须首先掌握扎实的基本功,都必须经历一个从易到难的过程。如果想抛开基本功的练习,就一步登天,那必然会一无所成。只有掌握最基本的技术,体会最基本的规律,勤学苦练,熟能生巧,才能达到高深的造诣。另一方面,技巧应包括两层:一层是以手一层是以心。从某种意义上说, 以心御之,以意御之更为重要,为求得这一点,必须迫使自己在有意设置的恶劣环境中苦练技术,领悟某些共同规律,并使之化之于心,从而反馈于手。既得于心, 则无往而不胜。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技巧, 也是人们所追求的深邃的境界。 【相关名言】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荀子 知识是一座宝库, 而实践就是开启宝库的钥匙。 ——英国·富勒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